1958年资料5 中国针灸学史大纲
中医针灸大纲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掌握: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了解:1.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相互关系3.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4.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属络关系;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5.内生五邪的形成及致病特点6.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一)四诊掌握: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了解:1.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二)辨证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了解:1.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内容三、中药基本知识掌握:1.中药的性能2.80味代表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3.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服了解:1.50味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2.中药古今计量单位换算3.中药的配伍原则及确定用药剂量的依据4.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四、方剂基本知识掌握: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了解:1.方剂与治法2.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变化运用3.方剂的常用剂型及其主要特点4.前述代表性方剂的组方解释(方解)技能部分一、针灸疗法掌握:1.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其中30个主要穴位的主治2.毫针刺法及操作规范3.针灸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灸治、拔罐、刮痧的作用及操作规范了解:腧穴的定位方法、针灸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二、推拿疗法掌握:1.8种常用推拿手法2.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了解:不同部位推拿时的体位三、其他疗法了解:熏洗、敷贴的作用及操作规范四、中药的采集与加工掌握:1.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2.中药的常用贮存保管方法3.中药的煎服法了解:1.常用中草药的识别与采集2.中药材的简易加工与炮制临床部分掌握:1.门诊登记和中医处方书写方法及规范2.以下30个常见病证的诊断、辨证施治及转归预后:感冒、咳嗽、喘证、哮病、眩晕、胃痛、痢疾、呕吐、泄泻、头痛、痹证、腰痛、淋证、水肿、中风后遗症、面瘫、漏肩风、牙痛、中暑、疖、丹毒、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小儿泄泻、积滞、遗尿、麻疹、痄腮、水痘了解:1.前述30个常见病证的预防与调摄、以及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相关综合治疗方法2.孕妇、儿童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3.常见筋伤的中医治疗预防保健部分了解:1.时行疾病的基本特征、预防措施及常用预防方药的应用2.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和常用方。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概要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独特学科,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它包括针刺、温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祛病强身的手段,达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理论基础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和气血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动的通道,在其经脉上有着一系列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以达到调节身体的作用。
针灸学认为,病变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通过针刺等方法可以处理体内功能失调的状况,帮助身体自我修复。
针灸学的基本原则1.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的神情、声音、味道、脉象等综合表现,进行疾病诊断。
2.整体观念:针灸学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要考虑全面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3.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大小、身体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4.刺激疗法:使用自然疗法如针刺、推拿、按摩、艾灸等方法对经络进行刺激,以调整气血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针灸学需要严格遵守消毒、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以免感染、受伤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2.在针灸治疗时应严格掌握相关经脉和穴位的位置和深度等细节,以确保针灸的技术和安全性。
3.身体虚弱、面部皮肤病、感染性疾病和出血倾向等病情,是不能进行针灸治疗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学的应用领域1.内科领域:抗疲劳、调解气血、降低血压、调理胃麻痹、缓解神经病等。
2.外科领域:疼痛、创伤、手术后的痛苦、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妇科领域: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男女不孕、更年期问题等。
4.皮肤病领域:湿疹、痘痘、斑痕、瘢痕、过敏性皮肤炎等。
总之,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独特学科,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地位。
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进展,注重实践验证与科学化,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健康。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基于中医理论,采用针刺和灸热等手段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学、腧穴学、气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等。
经络学认为人体内经络纵横交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整身体各个部位的生理功能。
腧穴学认为人体上有特定的穴位,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气血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都有阴阳之分,同时与五行相应。
针灸治疗可以针对各种疾病,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包括局部作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整免疫系统等。
除了针灸治疗,针灸还可以用于保健。
例如,针灸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等。
总的来说,中国针灸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保健方式。
通过学习针灸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 1 -。
针灸学大纲(中医专业+201304)
《针灸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医疗专业使用)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2013年4月《针灸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医疗专业使用)(一)前言一、课程地位及作用《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领衔学科,是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指导思想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针灸理论(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刺法、灸法)、针灸应用(针灸治疗)等三个方面。
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针灸传统理论的认识,加速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成为复合型、高素质针灸专业科研、临床实用人才。
三、总体目标与要求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四、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原则及相关说明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共计90学时,课堂讲授62学时,实验课28学时(验证型和综合型),理论与实验比值为31:14。
(二)正文绪言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明确针灸学的定义。
明确本课程的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及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针灸学代表著作的成书年代、针灸学代表著作的作者、针灸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特点。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代表著作的成书年代、针灸学代表著作的作者、针灸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特点。
(二)熟悉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三)了解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三、教学内容:(一)核心内容: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代表著作的成书年代、针灸学代表著作的作者、针灸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特点。
(二)重点内容: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三)一般内容: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针灸基础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明确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分布、功能,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及作用,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959年中医资料10 谈谈怎样学习针灸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谈谈怎样学习针灸焦国瑞本刊编辑部约我写一篇针对读者来信中有关怎样学习针灸的稿子。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深望读者惠予指正。
认真学习党的中医政策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具有治病广泛、收效迅速和简便节约的特点,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近百年来,山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这样一份宝贵遗产,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备受摧残。
使针灸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中国共产党对祖国文化遗产向来是重视的。
解放后,党从全国人民利益出发,制定了正确的中医政策,指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1958年11月18日党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中,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包含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继续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
”这一英明指示,鼓舞着全国医务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胜利前进。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地批判了轻视、歧视和排斥中医的资产阶级思想,从而中医政策才得以进一步贯彻,祖国医学才得到了飞跃发展。
所以,在学习针灸时,必须首先认真地学习党的中医政策,并以此武装我们的思想,作为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对针灸疗法的认识针灸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利独特的医疗技术,是一利刺激疗法。
它的起源很早,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二千多年前的著作)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记载。
许多学者根据这部书里“砭石”(即石头针)治病的记载,推论针灸是在新石器时代产生的,这种推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1958年资料11 针灸治疗半身不遂
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 黄竹齐
中风瘫痪病的治法,灵枢、素问、甲乙经、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宋元明清历代各家医书,内科杂病门,皆有记载。惟清尤在泾金匮翼,分为八法,较为完备。八法者,一曰开关,二曰固脱,三曰泄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逐痰涎,六曰除热风,七曰通窍隧,八曰灸腧穴。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依此编为歌括,颇便诵记,详见本书,兹不繁引。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麻黄、桂枝、当归、东北参、干姜炙甘草、杏仁各三钱,川芎一钱半、生石膏六钱,九味水煎,一剂分为二次服。
金匮要略载本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方用麻黄为君,其性上升旁散,当归川芎通经中之荣血,桂枝人参行络中之卫气,干姜甘草以扶胃阳,杏仁、石膏以澄清混浊(杏仁能澄浑水,石羔能凝豆腐),故为治疗经络荣卫清浊相干、气乱于臂胫及头而厥逆之良剂也。
按照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方法,在1957年治疗45例半身不遂(其中昏迷者7例,言语障碍者18例),结果痊愈者占20%,接近痊愈者占37.8%,好转者31.1%,无效者8.9%,死亡一例占2.2%,有效率为88.9%,今年又相继收治30例效果良好,此系现代医学疗法所不能比拟者。
典型病历介绍,真中风一例,类中风四例
3.病历号7889,杜××,男,63岁,西苑农人,于1956年9月29日抬送入院。患者神识昏迷,右牛身偏瘫,不能说话,喉间痰鸣,舌苔白厚,两手脉浮紧。诊断为瘖痱病。针风府、风池、巨阙、期门、肩髃、间使、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隔日一次。服涤痰汤7剂,防风汤8剂,因数日大便不通,服三化汤4剂,每日早晚服牛黄清心丸一丸,计20丸,神识清醒,说话正常,自言由房事后得病,这与内经所云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说相合,因患者身体肥胖,舌苔白厚、乃据内经仆击枯痿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之意,与服平胃汤加槟榔、枳实、二丑、神曲,10剂,舌苔逐渐消失,能自下床行走,动作恢复正常,于11月10日出院。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带您了解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学科。
1. 起源与初期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针灸针是由石头或骨头制成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
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英雄,他被认为是针灸学的创始人。
《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了神农氏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2. 经典时期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成为了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家还发展了针灸的穴位学说,提出了经络系统和穴位的分布规律。
3. 隋唐时期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时期,杨上善编撰了《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朝时期,针灸学家王冰编纂了《千金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剂和经验。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的针灸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医师。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公元960年-1911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宋朝时期,针灸学家王清任编纂了《针灸大成》,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元朝时期,华佗的弟子杨继洲编纂了《针灸正宗》,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学科融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体系。
5.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1911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针灸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针灸学开始引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是关于中国针灸学术发展历程的概述,它包括以下内容:古代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
1. 古代针灸的起源:古代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民在面对疾病时,开始用石尖刺入身体的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
这种原始的针灸治疗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的针灸学。
2. 针灸学的发展:古代针灸学在自然观和人体观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针灸学的重要起源之一。
该书记载了针灸治疗的原理、方法和经验总结,奠定了古代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3. 针灸学的传承:古代针灸学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在民间医学和宫廷医学中得以传承。
通过口口相传和师承传递,古代针灸学逐渐形成了门派体系,如明代的九针派、七针派等。
各个门派的针灸学术不断发展,互相影响,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
4. 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古代针灸学采用了丰富而独特的研究方法。
其中,对经络的研究是古代针灸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灵枢·经脉》等医学典籍详细记载了经络的走向、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针灸学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5. 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古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阳阳辩证、阴阳五行学说等。
这些理论体系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发展而来的。
古代针灸学认为健康与疾病是由人体内外的阴阳失调导致的,针灸的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来恢复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通过回顾和概述中国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针灸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古代针灸学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和方法也为现代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针灸的历史学习资料
针灸的历史针灸的历史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医批学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是中华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针灸学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病治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等部分然而,针治法和灸治法,其治疗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腧穴的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常配合便用,故两者合称"针灸"。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
继《内经》之后,《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序号内容授课时数理论实验总学时上篇1 绪论222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4 43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24 22 48中篇4 第一章毫针 2 2 45 第二章灸法 2 2 46 第三章其他疗法 2 2 2下篇7 第一章治疗总论 2 28 第二章内科病症 6 69 第三章妇科、儿科病症 2 210 第四章外科、五官科病症 2 2合计48 28 76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958年资料5 经络学说的实质与今后研究方向
外侧(阳) 内侧(阴)
皮肤色素沉着 深 浅
感觉敏感度 弱 强
肌肉活动 伸 屈
肢体肌肉的活动具有明显的颉抗性,当屈肌收缩时,伸肌必须松弛,伸肌收缩时,屈肌必须松弛,这两组肌群的兴奋及抑制的矛盾,即说明相应的神经反射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在脊髓的下级中枢而且在皮层运动综合分析器经过无数的反射活动,日益巩固起来。我们从定位觉及肌肉的防御反射获知感觉与运动是密切相关,亦即感觉受纳器与运动效应器在整个反射弧也是密切相关,因而肌群的效应器形成共同性与矛盾性时,受纳器的共同性与矛盾性必然相应地形成。基于这个观点,同一解剖地位的肌群具有两组处于矛盾状态,而且在能量与数量上处于平衡。古人在实践中体现出这一点:
四、今后的研究方向
我们如果认为经络学说有它基本合理的内核,它是按照临床各种不同的神经反射活动加以分析与归纳。得知病理活动常沿着经络的方向出现,内腑与体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而明确它们的共同性与矛盾性。那末必须在古人的学术基础上,吸收国外科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的经验,有系统的加以科学的实验研究。作者根据近代医学家关于脑电波与心电波的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各方面都可从电位差去发现其规律,经络是神经的反射活动,必然在肌群活动时,出现沿经络解剖路线电位差最高的波动曲线。我们可以命名这种测电器为体表肌电测微器。当按穴位刺激时,测微器必然在沿经络方向呈现最高电位差,同时也可增加脑电波研究的材料。如果成功了,在医学上增加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诊断与治疗的仪器。反之,这种规律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那末经络在这方面可以否定。可是,日人长滨善夫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鼓励。我相信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探索钻研的话,会得到成功的,正如苏联能发射人造卫星至宇宙空间一样,是可能的,而且得到日后事实的证明。
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
第4节疾病的身体
结语:血气奉身脉 为输虚为用
术语
第1节分部范式的创 生
第2节横向分部理论 第3节纵向分部理论
第4节复合分部 理论
结语:脉与膜 的“双螺旋”
第1节理·法·验
术语
第2节常用诊法
第3节知病名 第4节知病所
第5节决死生定可治
结语:诊应知病辨位 据治
1
术语
2
第1节输穴离合ຫໍສະໝຸດ 3第2节输穴点面 结构
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血气
道
理论
难题
设方
血气
身体
中国
针灸学
针灸 第节
第章
大纲
针 术语 结语
理论 灸 灸法
内容摘要
本书融会经典文献,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了中国古典针灸学的理论原点、理论构建范式、检验规则和 基本原理,对根于脉归于血气的针灸分部理论、明血气知病所定可治的诊病方法、以调控血气为核心义涵的针方 之道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凝聚先贤理论思维智慧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清晰重现,困惑当前针灸学界的诸 多难题豁然冰释,对复兴古典针灸学理论、引领针灸发展、促进临床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
第4节合一之用
结语:知机守 神极于一
第2节思路及推理 规则
第1节现象与问题
第3节逻辑路径与 信念支撑
第4节多重检验 第5节缺憾谜题猜想
全书结语:知血气盛 衰而调之——针道别 论十一条
附:公理、命题、推 论汇辑并索引
作者介绍
黄龙祥,1959年5月12日生,安徽桐城人。1983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 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8年资料1 明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及其著作
1958年资料1 明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及其著作.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明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及其著作王永生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整个医学发展史上占着重要的一页,历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和名著,其中晋代的皇甫谧他总结了晋朝以前的针灸知识,写了一部“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另一个是明朝伟大的针灸学家杨继洲,他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他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针灸大成。
它在整个针灸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
针灸能够广泛的深入的传布到人民群众中,是和杨氏的针灸大成分不开的,它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研究和学习的资料,直到现在它在实际临床上还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对于杨氏的生平事迹和针灸大成,却缺乏应有的评价和介绍,我们为了要肯定杨氏对于整个祖国医学尤其是对于针灸医学的贡献,似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加以适当的论述,为了正确起见,我们曾尽了最大的可能搜集了部分有关的文献,并承杨氏原籍浙江衢县人民委员会协助调查提供了一些宝贵资料,现在整理报导出来以供同道和史家的参考,并希不吝指正。
一、家世杨继洲名济时,其祖先由唐代迁居现今浙江衢县(今南乡六都杨村有其子孙,今之杨家地也基为其故居地)。
继洲为明嘉靖万历间人,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习医,医乃其世家也。
他的祖父是明朝的太医。
继洲有二子,一名承祯一名承学。
杨氏于明世宗时被选为嘉靖的侍医,功绩懋著声名籍甚。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他工作在圣济殿太医院。
隆庆六年(公元1572 年)他曾在北京玉河坊居住。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曾经盛行过一种“骨卜”的方法,就是将艾蒿一种的菊科植物燃着,放在动物骨骼上,烧成一些斑点,观察它的裂纹,以求得征兆,这种骨卜所采用的原料和所施行的方法,都与灸术极相类似。这确是一件富有研究兴趣的事。
有人认为灵枢的著述年代,可能要晚于素问;但是素问所引经典,大多出于灵枢,可见是灵枢在前,素问在后。
内经这部书,也可以说是开创针灸治疗的宝典。因为里面讨论针灸的地方很多,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鑱石针艾,治其外也。”灵枢官能篇说:“鍼所不为,灸之为宜。”我们归纳这书对针灸方面的贡献,主要的有以下五点:
同时,在石器时代的人们,并不意味着只能认识石器,利用石器,对自然界一切动植矿物,也能逐渐认识,并加以利用。这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很自然的事。由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挥创造积极性,认识动物的骨骼、植物中的竹,都能够做成像石针一样的针,而且光滑细致,要比石针好得多。最近考古家曾发掘出多数骨针,当时可能在治疗上起了作用。
(1)创立经络学说——如灵枢经脉篇叙述了十二经和十五络的起止以及它所经过的部位;素问骨空论又讨论了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阳蹻、阴维、阳维)的起止和所经过的部位;灵枢脉度篇更研究了经脉的长度问题等。
(2)提出针的九种种类、用途和操作法——灵枢九鍼十二原篇说:“九鍼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鍼,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写阳气;二曰员鍼,长一寸六分,鍼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写分气;三曰鍉鍼,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四曰锋鍼,畏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鍼,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创锋,以取大脓;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鍼,长三寸六分,尖如蟁蝱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八曰长鍼,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九曰大鍼,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写机关之水也。”说明了这时的针具,不仅改由铁制,而且已发展为九种型式,同时还在这篇里讨论了补泻等操作法。
此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至殷商时代,畜牧发达,种植开始,冶铜术早经发明,因此人们的劳动工具已由石器改进为铜器,并广泛应用在生产上,使人们获得更精细的劳动技能。这种技能与经验同时移用到医疗方面,于是石针、骨针、竹针也进而改为“铜针”,这也是可能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般的生产工具,特别是农具,大致已用铁制,这在历史文献上都有稽考。如江淹的铜剑赞序文中说:“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管子海王篇里也记载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当时在日用上既有以铁制造的针和刀,那末毫无疑问,医疗上所用的铜针,这时也一定随着进步而改为铁针,并且可以想像到,针的形式必然比石制铜制的精细得多,针的种类也一定会增加。所以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天扎焉”,这说明了针的种类已有九种之多了。
(5)讨论了禁刺部位——如素问刺禁论中曾详细讨论了某些要害部位,不能任意施行鍼刺,因为可以造成种种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此外,当然也还有不少关于针灸方面的理论与经验,总之,这部书是总结了战国时代以前的针灸医学。
比内经稍迟一些,还有一部书叫做“难经”,它的内容大部分是根据内经的,采用问答质疑的方式,来解释经 义。其中23难至29难讨论经络问题,62难至68难讲解穴道问题,69难至81难研究针法,也是一部有功于针灸的书籍,相传是扁鹊所著。
我们再看素问异法方宜论,其中曾说:“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焫从北方来,九鍼从南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来。”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治疗方法是多式多样的,而且还起着互相交流的作用,这样就大(公元前221一公元后220)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征服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八百多年群雄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中央政权专制主义的大帝国。
在扁鹊以前,秦国有一个名医叫医缓,也是熟谙针灸技术的。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76年):“晋候有疾……求医于案,秦伯使医缓为之……至曰: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据左传所说的治病方法,攻就是熨灸,达就是针刺,药就是药物。后汉郑康成有针膏肓书,三国苟悦的申鍳杂言篇说:“夫膏肓近心而处阨,针之不达,药之不中,攻之不可。”说明左传的“达”字,确是指针刺而言。
(3)规定孔穴名称及部位——素问气穴、气府两论,记载穴道有365名,一穴一名,单穴计算,实际数字只有313穴,分布全身各处,并详细指示出每一穴道的距离尺寸,以作取穴的准则。
(4)指示部分疾病的主治穴道——如素问刺疟论、刺腰痛论、痹论等,以及灵枢五邪、寒热病、癫狂、热病、厥病、杂病、周痹、胀论等篇中,都指示了各种疾病的主治穴道和操作方法。
砭石的最初采用,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相当于我国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时代),那时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只是一种极简单极原始的略为加工过的纯厚的石拳楔、石片和木棒(如外蒙阿罗淖尔发现的加工过的数千块岩石碎片等,和“商君书”所谓“伐木杀兽”,“吕氏春秋”所谓“剥木以战”),以后到了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传说中的“伏羲氏”“共工氏”时代),劳动工具已更进一步,知道用稜镜型的石子打制细长的石片,再将边缘加工而制成各种形式的石器,如石枪、石刀以及石槌等(安廸生在宣化发现的桂叶式的石剑,就是石枪),因而“砭石”也进一步加工为比较精巧一些。古代记载针灸最早的内经中曾说:“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又说:“其治宜砭石。”南北朝的全元起对此作过解释,他在内经注解上说过:“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此外山海经中也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就是鍼字,也就是针字。郭璞注解说:“可以为砥针,治癰肿者。”郝懿行笺疏说:“砥当为砭字之误,南史王僧孺博引注,作可以为砭针是也。”从以上文献记载来看,足以证明砭石治病确是金属针治病的起源。
杭州市广兴中医院针灸科王德隽
针灸疗法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千年来它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我们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医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经过许多人的苦心钻研,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由于这种医疗方法使用简便,收效迅速,所以深深地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我国考古学家还告诉我们:“1926年在北京周口店所发现的‘北京人’(又名中国猿人),是50万年前的原始人骨骼,并且在周口店发掘出不少最粗糙的简单石器和骨器,此外还发现有很厚的灰烬和一些经火燃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和土石。”这就证明他们很早以前就已学会用火了。因此,究竟灸术是否比针砭要早一些,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个时代的社会情况,比起西周有显著的进步,主要是铁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不仅在农具方面,已经有了铁制的耒、耜、銚、镰、鎒等,使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就是手工业方面,也因为有了比较坚固而锐利的工具,也随着发展起来。
毫无疑问,医疗上使用的针具,这时也必然跟着有了改进,制成铁针,代替了原始的石针或骨针。
针灸疗法不仅是广泛地应用在人类的许多疾病上,而且也可以用来治疗兽类(牛、马等)的疾病,像明代元亨所著的“牛马经”,就谈到了用针灸疗法治疗兽类疾病。
一、针灸疗法的起源
讲到针灸疗法的起源,可说是非常早的,大概在人们还没有知道使用药物治疗以前,就有了这种治病方法。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人类手足分工之后,双手在不断劳动中逐渐发展,已经可以握着石块或木棍来防御敌人,猎取食料,并且也能应用石块去击碎石块,挑选其中最锋利的碎片,作为劳动工具。在这种击石的经常劳动中,难免不有几次因被碎石所伤而致皮肤流血,可是每当流血之后,竟发现那些持久不愈的头痛或筋骨酸痛等病,反因而感到轻快,甚至由此而愈。经历无数次的事实,从而积累了经验,以后每遇疼痛等症,就很自然地会想到用碎石片刺破皮肤使之出血以作治疗,这就是古代的所谓“砭石”,也就是针的前身。
针灸疗法概括地说来是:“针”和“灸”两种操作方法。针法是利用金属制的细针,刺入人体一定位置的皮下深部,凭借着这种机械性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灸法是在一定位置的皮肤表面,借着燃点艾柱(就是用干燥艾叶研细做成金字塔形的小柱子)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法和灸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主要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至于“灸”的发现,当在人类知道用火之后。大家知道,火的发明,对人们当时的生活,引起了伟大的飞跃的变革。恩格斯曾说:“它第一次使人能支配一定的自然力,并因此使人完全脱离动物界。”从那时起,人们便知道“炮生为熟”,“以化腥臊”(见“韩非子”及“礼含文嘉”等),从前不易下咽的“鱼鳖螺蛤”之类,现在都可以“燔而食之”,这不但扩大食物的种类和来源,而且引起人们生理上的疾急变化,特别是后脑的发展;同时,人们除了知道用火去取煖和防御“禽兽虫蛇”的迫害(“庄子”冬则炀之),也 知道用火去“焚林而佃,竭泽而渔”,以补“人械不足”(“淮南子”:本经)。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国针灸学史大纲
黄帝内经一书,据考证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可能到西汉时代曾作了一些补充。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81篇(计分9卷或24卷),灵枢也是81篇(计分9卷或12卷),在东汉初年班固著的“汉书”中首先提到:“黄帝内经计18卷”,这时还没素问和灵枢的分别,晋代皇甫谧把它别为鍼经9卷,素问9卷;鍼经又名灵枢经,合起来仍为18卷。
我们翻开了中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来看,里面曾记载有这样一段话;“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顺逆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这不是很明显地表达出来,这时已发明微鍼,代替毒药、砭石,并且撰著“针经”,以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