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案410我们当地的风俗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对于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掌握。

3.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实践体验法: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准备。

2.教学设备的准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活动材料的准备,如图片、视频等。

4.课前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当地风俗的了解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风俗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本教案针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当地的风俗》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案中包含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所在地区的主要风俗习惯;2.学习身边人们尊重传统文化的美德;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主要风俗习惯;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介绍本课将要探讨的主题“我们当地的风俗”,让学生参与进来,谈论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当地风俗或是听过的别人家乡的风俗。

2. 学习环节(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主要风俗习惯,让学生在班级内分小组进行风俗研究调查。

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商讨,收集每个小组成员所在地区或听说过的风俗习惯,然后进行汇总,做一个PPT或是简单的海报等展示出来。

3.引导学生分析展示的内容,并对该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行解释和说明。

要求学生注意体现主题:尊重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认识当地的风俗文化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总结归纳(10分钟)回到课堂,让学生整理收获,进行总结归纳。

强调尊重传统文化的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4. 课后作业(5分钟)1.让学生回家询问家长或长辈,他们所知道的当地风俗习惯,并做成简要笔记,准备下次课程中,分享学习和讨论;2.布置学生着手准备下节课的展示,他们可以展示一些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让同学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结本教案注重通过班级小组合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主要风俗习惯,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起孩子们对社区和家庭文化传统的珍视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意识。

同时,该教案也能够达到“全人培养,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为每个人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俗的定义、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风俗的意义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文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理解风俗的意义,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2.调查法: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准备分享。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风俗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风俗吗?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家乡独特风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在收集资料、交流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到风俗背后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念,以此实现
“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
搜集各地风俗习惯。
板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反思
家乡风俗丰富多彩,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做发现家乡风俗的有心人,不断去挖掘我们身边的风俗,感受风俗的奇妙。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还发生了演变,我们来一起探索风俗的奥秘!
部编版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目标
1.通过“成长风俗我寻找”课前调查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并感受风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在资料收集、交流讨论、视频观看等多种形式中了解“十二生肖”风俗、爱幼风俗、尊老风俗等,并体会这些风俗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3.通过调查探究,了解到不同地区端午节的不同庆祝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各地风俗的差异。
3.小结: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地方的风俗是独特的,但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我们应当保留良好的风俗习惯,舍弃掉一些不好的风俗活动。对于传统风俗,更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时代的发展,对其做出一些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了身边的风俗,了解了风俗中蕴含着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伴随我成长的风俗,伴随你成长的风俗还有哪些?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
孩子出生后,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听爷爷奶奶说,我们这里小孩子满月时都要剃胎发,所以,我满月的那天,爷爷和奶奶亲自动手给我剃了胎发。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课程信息】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四年级下册课时:第10课教材版本:部编版知识点: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本土的民俗文化,增强爱国情感。

2.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启发学生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认识本地区的民俗文化。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1.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2.总结文化现象的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方法】1.情境模拟法。

2.课堂讨论法。

3.小组活动法。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的人们手持各种器具在庆祝什么节日。

询问学生是不是经常在自己的家乡的节日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接着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当地的风俗。

2.学习活动(30分钟)(1)呈现文化现象老师出示一些照片和图片,并根据孩子们熟悉的例子来谈论一些本地区的民俗文化。

例如,鞭炮声、传统舞蹈、传统饮食等等。

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出一些本地区的风俗文化,并与同桌分享。

(2)品味文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本部分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以讨论的形式完成。

提问:1)我们接受这些风俗文化的好处是什么?2)这些风俗文化背后有什么深层的道理?3)这些风俗文化是如何形成的?(3)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学习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知道在向上和亲情方面应该有哪些行为规范。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这些规范,请教师总结。

3.巩固练习(10分钟)请学生按照老师总结的行为规范来分析提出的现实问题。

例如,如何处理相邻街坊之间的矛盾?如何与家人沟通?4.课堂总结(5分钟)今天我们学习了本地区的风俗文化,在品尝美食、欣赏变化多样的传统舞蹈、别具特色音乐中,学习了爱国、助人为乐、支持家庭和邻里关系方面的好习惯和道德准则。

【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文化背景,增强了爱国情感和文化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一、学习目标•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掌握了解本地区文化的方法;•学习尊重和维护本地区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掌握了解本地区文化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尊重和维护本地区文化。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来自哪个地方,接着问道:“你们知道你们来自的这个地方有哪些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吗?”请同学们先进性讨论,然后提供一些例子,最后进入正式学习。

2. 学习内容(1)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P25和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到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可以讨论一下以下问题:•本地区的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古老的建筑和景点是值得一看的?(2)了解本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学习本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和请老师或者家长给学生们介绍,可以讨论以下问题:•哪些节日是本地区的传统节日,如何庆祝?•本地区有哪些地方特色的食品和饮料?(3)了解本地区文化的方法了解本地区文化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有哪些途径可以更多地了解本地文化?•学习本地文化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3. 实践演练可以让学生们留下一些家庭作业,拍摄属于本地区的照片,然后在下次课堂上展示并分享。

也可以在课堂上分组,让每组同学围绕本地区历史和传统风俗进行调研,最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4. 总结归纳根据本课内容,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填写本节课的学习笔记,重点记录学习到的本地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内容。

五、教学延伸在学习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维护本地文化。

可以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们牢记以下行为规范:1.不随意破坏和污染公共场所;2.尊重传统文化,不轻易和随意批判;3.慎用新兴科技和新文化,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的根和源泉;4.感恩本地,发现美丽,传递正能量;5.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学会欣赏并容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文通过介绍家乡的风俗,使学生认识到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不够清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已逐渐形成,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乡的风俗习惯及其意义。

2.难点: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的魅力。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风俗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风俗的意义。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家乡的风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和谈论家乡的风俗。

2.呈现(10分钟)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

其他学生倾听,了解不同家乡的风俗。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如:“风俗是如何形成的?”“风俗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题研究2.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目标3.学会对家乡文化俗的客观评价。

重点难点了解家乡文化俗以及这些俗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对家乡文化俗的客观评价。

我们当地的风俗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四年级下册1.了解家乡文化俗以及这些俗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生门想一想,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引入课题——《我们当地的风俗》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风俗就在我身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糊口亲昵相关。

听听他\她们怎么说……XXX听爸爸妈妈说,在我出生后,他们煮了很多鸡蛋,并把鸡蛋都染成红色送给了亲朋好友。

这叫作“报喜”。

解读: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来岁吃你的红鸡蛋。

”后一个“红鸡蛋”是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

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

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

看图片,听解读,学知识学糊口动观看视频交流分享俗引入课题了解地方独特风俗及表达的意义设计意图了解地方风XXX听爷爷奶奶说,我们这里小孩满月时都要剃胎发,所以我满月的那天,爷爷和奶奶亲自动手给我剃了胎发。

解读:民间保存胎发,主要为了辟邪压惊,需要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然后缝缀在孩子枕头里或衣服内,或者放在褥子下面,或者挂于家堂高处,或者送入家庙。

你说我说:说一说:伴随你成长的风俗还有哪些?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示例:看图片,听解读,学知识小组交流认识了解地方独特风俗及表达的意义学会观察了解糊口中的风俗惯及所寄托的祝愿,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能力及惯了解认识中国十二生肖的故事感知中国传统俗及技艺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和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2.学生尊重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情感品质。

3.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尝试去保护和维护自己身边的风俗习惯。

4.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培养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风俗习惯。

2.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维护自己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重点1.学生知道和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2.学生尊重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情感品质。

四、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尝试去保护和维护自己身边的风俗习惯。

2.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培养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形式介绍和讲述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生活实例分享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和交流,以加强学生对风俗习惯的理解和尊重。

3.体验法:通过生活体验和亲身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出示图片、或举例描述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先模拟体验一下,并思考一下什么是风俗习惯,有何意义。

2.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风俗习惯,以及我们所在地区的一些典型风俗习惯。

3.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一下自己身边的风俗习惯,并从中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重身边的风俗习惯。

4.体验:在教室中给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理解和维护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对身边事物的尊重。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分析学生是否形成尊重风俗习惯的态度,能否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维护和保护周围的风俗习惯。

2.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学设计

4.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树立遵守法律法规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健全人格:在探究和分享当地风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当地风俗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的责任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的意识。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与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其中,“家乡的风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社会阅历有限,对一些风俗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形成原因可能不太了解。

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风俗逐渐被淡化或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可能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风俗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及其形成原因。

2. 探究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 理解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五、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3. 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

游戏内容是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些行为或习惯是属于哪个地方的风俗,从而引发他们对风俗的好奇心。

在游戏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们分享自己知道的家乡风俗,让他们初步感受风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的一种体现。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俗风情,可以激发他们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学习风俗习惯。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风俗习惯案例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

3.准备时间安排表,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风俗习惯。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风俗习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等形式,展示了家乡的风俗,让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风俗习惯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了解家乡的风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风俗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故事和活动素材。

2.准备教学PPT,展示家乡的风俗。

3.准备时间: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乡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部编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部编版

部编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部编版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风俗,感受风俗与自己的生活密切关系,并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

2.了解本地的风俗,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多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感受家乡风俗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当地的风俗》第 10 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环节一:我们身边的风俗。

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初步感受风俗蕴含的美好寓意。

1.播放视频:猜猜看,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抓周是很多小朋友成长到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风俗。

摆在小朋友前面的不同的物品代表了不同的寓意,但是不管是哪件物品都蕴含着长辈对我们未来的期盼。

2.呈现事例:⑴事例 1:抓周的风俗。

家人准备的这些抓周物品都有什么样的寓意?小结:抓周的物品可不是随便选的,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⑵事例 2:印脚印的风俗。

这位同学出生时,姥爷给她印下了小脚印,还写了一段寄语,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小结:从寄语中可以感受到姥爷希望她脚踏实地快乐成长,有强健的体魄,远大的理想。

⑶事例 3:长命锁的风俗。

这位同学说,她出生时,爸爸妈妈送给她一个长命锁,这是为什么呢?小结:希望她一生平安。

(4)事例 4这位同学听爷爷奶奶说,小孩子满月时都要剃胎发,所以,她满月的那天,爷爷和奶奶亲自动手给他剃了胎发。

希望他从头开始,希望他能茁长成长。

3.提问:看了这么多同学分享自己身边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吗?发现 1:这位同学发现在我们身边的风俗有很多!发现 2: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这些风俗都体现了长辈对我们的期盼和一些美好的祝愿。

4.小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的风俗,这些风俗都体现了长辈望子成龙的期盼,希望我们茁壮成长,寄托了长辈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我们爱护幼小的传统美德。

5.过渡:我们刚刚了解的都是和我们小朋友有关的风俗,属于爱幼风俗。

其实中华传统风俗中还有许多关于敬老的风俗。

道人教部编版德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 (3课时教学设计)

道人教部编版德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 (3课时教学设计)

道人教部编版德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内容主要包括对当地风俗的介绍,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饮食习惯等,以及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风俗习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和学习风俗习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基本风俗习惯,知道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探究和学习风俗习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让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掌握风俗习惯。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通过互动的方式,共同探究和学习风俗习惯。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风俗习惯的具体内容和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或播放视频的方式,呈现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对风俗习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和掌握风俗习惯的具体内容和实践。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传统风俗,包括节日习俗、礼仪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使学生在认知层面形成对地域文化的初步认识。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当地风俗的信息,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域的风俗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包容和欣赏他人的文化,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心态。
在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主题,结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我们当地的风俗》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文化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深入了解: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风俗,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该风俗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写作表达:根据所了解的风俗,撰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了解当地风俗的基础上,认识其他地区的风俗,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2.通过对当地风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独特,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风俗的基本特点和内涵。
4.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时,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

本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材通过介绍家乡的风俗,让学生认识到风俗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家乡的风俗习惯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家乡的风俗,提高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风俗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风俗。

2.调查法: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家乡风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准备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自己准备的关于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风俗。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家乡的风俗习惯,如节日习俗、婚丧习俗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异的节日风俗。

了解这些风俗,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我们的传统美德。

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节日风俗,感受其中寄托的祝愿和情感,培养传统美德。

通过介绍抓周、十二生肖、尊老敬老等风俗,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独特风俗和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小分享会、小抢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

本节课将探讨不同地方的节日风俗,了解传统风俗的变迁和改革,学会辨证认识中国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懂得珍惜、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除了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独特的节日和风俗。

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节日,收集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同时,你们当地有什么独特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如何过的?了解不同地方庆祝节日的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我们可以了解三月三的由来和一些美好的节日。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我们应该辨证认识中国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懂得珍惜、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潮汕地区,有一个“拜老爷”的风俗。

不同的人对这个风俗有不同的看法,而年轻人则更希望能够简化这些繁琐的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自己所生活地区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演变。

同时,我们应该珍惜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们研究了关于传统节日和风俗的话题,了解了一些优良的传统风俗和一些落后的风俗,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祭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传统,但也要注重科学和文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害。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广新型祭扫方式,让新风俗引领潮流。

在保护优良风俗方面,我们要珍惜和传承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关注那些被遗忘的风俗,让它们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制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3课时)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制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3课时)

就开始过此节日。

2、说说把重阳节定位“老人
交流看法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
措施对保护重阳节风俗有什么
意义?
3、从古到今,有很多以“重阳”
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开个重阳
诗会吧
板书
风俗的演变
风俗名称……
风俗主要活动……
风俗淘汰变革情由……Array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和你再次相遇。

满足您的需求,能够帮到你是我最大的快乐。

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携手共同进步。

请您阅读此文章后,对该文档进行点赞或留言。

文档如有不妥或需改进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我将尽快更新或完善,以便更好的提高文档质量,为您服务。

在此我深表感谢!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你的宝贵意见,是我前进的方向。

其目的是文档能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倍感欣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愿你我相伴。

共同欣赏沿途的风景,走向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媒体出示:端午节与屈原)说说你们了解了什么?(虽然屈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因此,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来纪念他的忠魂)
4.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你们家乡还有什么端午节日习俗呢?
5.小结:相同的节日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活动三:走进重阳
1.出示资料,了解重阳。
(重阳节——双九节——老人节)
2.多媒体:重阳习俗。
3.组织学生读重阳诗、谈感受。
4.小结:有些良好的节日风俗已经被人们淡忘,需要重视和传承,国家和社会为此都在努力。
板书:共同努力
学生交流
以重阳节为例,呈现资料,帮助学生知晓从古至今尊老爱老的古诗,近几年从个人到国家传承重阳习俗的情况,从而明确,有些良好的节日风俗已经被人们淡忘,需要重视和传承,国家和社会为此都在努力。
承接前一节课,以上节课布置的小调查作业引入本课学习,同时请学生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调查内容,在进一步了解节日的基础上就“如何过节才有意思?想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等问题展开讨论,知道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才能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团圆节。
活动二:情境辨析
1.创设情境:春节放鞭炮
2.组织辨析:过年要不要放鞭炮?
我们当地的风俗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课时
3
日期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热爱家乡,愿意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
2.行为与习惯:养成主动参与家乡风俗的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参与迷信活动。
4.过程与方法: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中,了解家乡风俗变化。
教学重难点
活动一:十二生肖交流会
1.出示“十二生肖”,介绍生肖;起源、取数、排序。
2.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我喜欢的生肖故事或传说。
3.组织观看多媒体“十二生肖民俗”:老鼠嫁女、鞭牛打春、画虎于门等。
4.师小结:十二生肖是我们熟悉的风俗之一,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板书:文化象征
2.师: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些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像发喜蛋、剃胎发等我们把它们叫做风俗。
3.同桌交流,哪些风俗伴我成长?
4.观看多媒体:迎新春,组织学生交流新春风俗,谈感受。
5.师小结:风俗伴随我成长,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出示课题:风俗就在我身边
学生交流
同桌交流
观看多媒体
交流感受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发喜蛋和剃胎发的风俗,让学生说说感受,初步感知每个地方有和生活相关的风俗,同时结合迎新春的各种风俗小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活经验,感受这些风俗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引入新课。
4.师小结:生活中,伴随着我们成长有许多风俗,其中不少体现了尊老的传统美德。
板书:体现美德
学生交流
组内交流
利用生活中的尊老风俗,让学生自由交流,在讲述一个个尊老故事的过程中深化传统美德,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更深的根基。
活动三: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其他地方的各种民俗
1.除了端午节这样的共同节日,各个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色节日,看书本,选一个节日同桌互相说说:这些节日的名称、地区和风俗活动
2.你知道这些节日风俗的来历么?
3.除了书上的这些,你还知道家乡的什么独特节日,又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多媒体)
如:春节——剪纸、贴春联
元宵节——猜灯谜
清明节——祭奠亲人
……
4.指名交流:这些节日寄托了家乡人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可替代的活动……
3.师:你们觉得怎样过中秋节才有意思?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呢?
组织学生交流
4.小结:家乡的节日风俗会影响人们生活,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风俗,需要淘汰或变革,要用合适的方式来庆祝传统节日,风俗就会演变。
板书:风俗的演变
生活需要
学生观看
学生交流,预设:
“每年过中秋,爸爸、妈妈总忙着送月饼、收月饼,请客送礼,真没意思……”
重点:了解家乡风俗,体会风俗所蕴含的意义。
难点: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
课前准备
1.器材:调查表。
2.课件: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交流:
这是什么?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民俗认为红色是传统喜庆色,蛋,谐音“诞”。在我国许多地区,婴儿出生以后,父母报喜时必须要带上红鸡蛋。一来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来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去灾祸,保佑孩子安然无恙。民间有传言称,满月后给宝宝剃胎毛,日后宝宝的头发会长得既黑密又漂亮。)
板书:差异性
6.出示课题:奇妙的节日风俗.
观看图片
交流节日
交流端午节来历
交流端午节风俗
实物导入,用粽子这一同学熟知的食物引出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结合生活中过端午的实际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然发现相同的节日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明白了因此会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活动二:了解节日,感受内涵
板书设计:
风俗的演变:
生活需要
时代需要
共同努力
“家乡风俗小调查”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有条理
有资料
有观点
风俗活动
淘汰或变革的理由
可能替代性活动
活动三:课后拓展
布置“家乡风俗小调查”
板书设计:
独特性
奇妙的节日风俗
差异性
“家乡节日风俗介绍”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说清楚
有资料
有感受
风俗特点
风俗过程
风俗内涵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交流调查
1.出示课前小调查(关于中秋节)
2.组织交流:
风俗名称……
风俗活动……
淘汰或变革的理由……
同桌交流
大组交流
从起源、取数、排序等方面充分了解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的生肖,同时结合与生肖相关的大量民俗,了解生肖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的意愿。
活动二: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
1.组织阅读活动园《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说说知道了什么?
2.组织同桌交流自己家里或身边尊老的风俗。
3.情境再现:自己家里或身边尊老的风俗。
板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
文化象征体现美德
评价单:
“家乡尊老风俗介绍”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说清楚
有资料
有感受
风俗时区
风俗内容
风俗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师:先来看一样食品。
(出示:粽子)
2.师:你们知道粽子和什么节日有关吗?(端午节)
3.虽然现在随时可以吃到粽子,但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必吃粽子的习俗却延续至今。
3.小结: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应该淘汰。
板书:时代需要
4.组内交流:变革清明习俗,如何做到文明祭扫?
5.小结: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作为小学生,清明时节应该开展凭吊先烈,文明祭扫活动。
展开辨析:过年要不要放鞭炮?
学生交流
通过生活中过年放鞭炮习俗的辨析,提升学生认识,进一步明确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应该淘汰。
5.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节日还有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奇妙而独特的风俗和丰富的内涵。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
板书:独特性
看书说一说
学生交流
观看媒体
学生交流
通过交流熟悉的家乡独特节日风俗,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节日还有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奇妙而独特的风俗和丰富的内涵。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