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庸之道——《论语》之中庸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四)关于“哲学思想”(一)中庸之道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所谓的“聪明人”很多,中庸的人却很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可以从思想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
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
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
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
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
《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喜怒哀乐,人之常情。
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
《论语》记了一个故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再加一些。
孔子说:“给他十六斗。
”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
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
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
”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中庸之道》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平衡和中正。
首先,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这一概念,君子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宽容和尊重。
例如,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以诚、待人以宽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在道德准则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道德的均衡和中正。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庸之道,德虽不至,亦不离焉”,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庸之道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道德准则,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保持平衡和中正,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实践。
最后,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在个人修养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要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逐渐达到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平衡和中正。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只有在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中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论语与中庸之道
论语与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庸之道则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行为的恰当与平衡。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的研究心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论语是一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著作。
论语中的言行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和原则。
例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强调了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一观念在中庸之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中庸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我们的交往能力和素养。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中庸之道的核心。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论语中的学习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此外,论语中的“中庸”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庸》中说:“中庸之道,天下之行也。
”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普适性和价值。
中庸之道主张在各种极端和偏激之间寻求平衡和中庸,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拘泥。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恰当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合理的思维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冲突,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受极端思维和情绪的左右,以平衡和恰当的方式应对问题和挑战。
最后,论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的智慧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者所以立有德也;有德則安樂,安樂則長壽。
其教也厚,其德也重。
立而不固則廢;建而不常則亡。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其所
不聞、在陰密而勿失人焉。
译文:
中庸的意思是說, 天命就是本性; 順從本性就是道理; 要修行道理就要學習教化. 教化的
目的在於树立崇高的品德; 有了崇高的品德, 就能夠安心快樂, 得以長壽. 此外, 教化要
厚道, 要重視建立一套正當法制. 立法如果不牢固可能就會失效; 建立但卻無法永久維持
可能就會衰退. 因此君子規劃日常生活, 規劃好隐密行動且別使人感到惊張.。
论语的中庸之道
论语的中庸之道哎,说起《论语》里的中庸之道,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的一份大智慧,就像家里那碗不烫不凉、刚刚好入口的粥,暖胃又暖心。
咱们平时过日子,工作学习,哪哪都离不开这个理儿。
你想啊,咱们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得琢磨着分寸?说话太直了,怕伤了和气;太绕弯子了,又让人摸不清头脑。
这时候,中庸之道就像个贴心的老大哥,告诉你:“嘿,兄弟,说话悠着点,别太满也别太虚,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大家都能舒服。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嘛!工作上也是一样,你拼死拼活加班加点,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可结果呢?身体垮了,家庭也顾不上了,同事还觉得你爱出风头。
这时候,中庸之道就跳出来提醒你:“工作要干,但别忘了生活;努力要有,但别过了头。
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才是王道。
”这就像是你手里拿的那个天平,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生活,你得时不时地调整砝码,让它们保持平衡。
再来说说学习吧。
现在的小孩儿,一个个都像是被按了快进键的录像机,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脑袋里。
可这样真的好吗?学习这事儿,急不得也慢不得,得慢慢来,一点点消化。
中庸之道告诉你:“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你别看每天好像进步不大,但日积月累下来,那就是质的飞跃。
而且啊,学习还得讲究个兴趣和方法,别一股脑儿地死磕,得学会劳逸结合,让大脑也有休息的时候。
还有啊,咱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容易走极端。
要么就是一棍子打死,要么就是放任自流。
中庸之道就劝你:“凡事三思而后行,别太冲动也别太犹豫。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
”这就像是你手里拿的那把钥匙,得找对锁眼儿才能打开门。
总的来说啊,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处世的哲学。
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如何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咱们要是能把中庸之道学好了、用活了,那日子肯定是越过越顺心、越过越有滋味!。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论语·中庸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中庸之道的概念在《论语·中庸篇》中,孔子解释了中庸之道,它指的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适度、平衡和稳定。
这种平衡既不偏向极端,也不过于自我牺牲,它体现了理智与情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统一。
2. 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2.1 夫妻关系使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夫妻关系可以使双方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并寻求共同发展。
夫妻双方可以通过保持适度来避免过度争吵和权力斗争,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2.2 父母子女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培养出有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孩子。
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
3. 中庸之道在社会关系中的应用3.1 领导与下属关系中庸之道对于领导者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平衡、公正和尊重员工。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在处理冲突时避免极端偏见,并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3.2 公民与社会关系中庸之道对于公民来说意味着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公民可以通过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推动社会进步。
4. 中庸之道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之道对于个人发展也十分重要。
通过保持适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精力和资源,避免自我过劳或盲目追求成功。
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
结论《论语·中庸篇》提出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它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智慧,以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2)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3)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4)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
3.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4.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
也指无可无不可。
[论语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何中庸 ?-内涵
万人丛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龚自珍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 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 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 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 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则:爱憎分明!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论语》选读之14
中庸之道
浙江省温州二中 程永超
(原创)
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中庸-释义
中庸至德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何谓中庸?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折中之道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 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破坏中庸之道的人,为什么呢?”(孟 子)回答说:“批评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 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 行事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 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是‘道德的破坏者’。
“狂”是积极进取,“狷”是消极抵抗。不合流俗,不守 常规。“进取”或“有所为”很难,但“有所不为”即不同流 合污,不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陈寅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 迫,乃为可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 “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 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 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 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 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如孔 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中关于中庸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中庸的句子
1. 中庸之道,天下之行也。
——《论语·中庸》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所女,盛有所衰,而身有所终。
——《论语·卫灵公》
3.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为政》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子路》
6. 其他人都已经不说仁义了,他还能说仁义,这不是立论吗?——《论语·公冶长》
7. 学而优则仕,乐则止。
(优:优秀、聚拢)——《论语·卫灵公》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9. 求之不得,舍之不忘。
(求之不得,舍之若远)——《论语·乡党》
10.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孙:言行相符)——《论语·卫灵公》。
论语读后感传道授业解惑中庸之道
论语读后感传道授业解惑中庸之道《论语》读后感─ 传道授业解惑中庸之道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但是人们渐渐的发现,我们需要更多的东西来指引我们在这个浩瀚世界中走向正确的方向。
而《论语》这部著作,就成为了不少人的精神食粮。
这是一部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圣贤之书,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哲学思想、人生智慧不仅开拓了人们的思维,而且对我们现代人的成长也有着深远的指引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看完《论语》之后的感受与体会。
一、传道授业解惑《论语》中“传道”、“授业”、“解惑”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道”就是让人们掌握正确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授业”是让人们掌握正确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解惑”则是让人们对人生的疑惑得到恰当的解答。
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在《论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论语》中,孔子等圣人们通过言传身教地把他们自己的品德、智慧、知识和治国理政经验传给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
这些经验不仅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而且也是孔子等人长期人生经验的积累。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所传递的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它不仅提供理性资源和参照系,而且有助于奠定人们正确认识和价值观的基础。
二、中庸之道《论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它所代表的含义是“无过也无不及”,即要避过走极端,更要做到中庸之道。
在《论语》读后,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这种思想的真正含义。
中庸之道是一种包容性的和平之道,既不过分追求富贵荣华,也不过分沉溺在安逸中。
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稳健、理性的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以中庸之道度过每一个人生阶段。
中庸之道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平庸、无趣,它更是在消极的偏差中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使人们不会陷入任何极端,做到自觉地平衡各种关系,稳定心态,达到更为理想和完美的人生。
正如《论语》中所说:“美而不淫,知而不厌,勇而不傲,直而不倨。
”三、感悟看完《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人性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的境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而不同”是“中庸”的基础。孔子强 调了事物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主张从差别 性、多样性中把握事物,以求得处理事物 的最佳方法。”
“时中”的出处之道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子的“时中”正是对待入世或出世的一种态度, 能够清醒而智慧的决定自己何时该入世济民、何 时又该明哲保身,就是合于中道的行为。
中庸之道——《论语》之中 庸
中庸不是没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实际上,在儒家这里,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中 庸,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不但不是不讲
那原则么,而,且中中庸本庸身就究是原竟则,是是最什高的么原则呢。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无 原则。
中庸
1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2 “和”的境界 3 “时中”的出处之道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形容的就是 一种适中、合宜、无过和不及的思考方式以及 处理问题的道德及执两用中态度。
中庸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中和之气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企业文化氛围的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学习的文化氛围
中庸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对会计道德的影响: 消极影响——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 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倡导君子随时而行,不固守一端。
会计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 坚持准则
对会计日常工作的积极影响: 中立性:中庸强调不偏不倚,保持自身的中立性 ,不为外部原因所左右。
处理问题的方法:保持自身的中立性与公正性的 同时,维护作为会计师的自身的权益。
谢 谢Leabharl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