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石,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就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阶段。

然而,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学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程结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和体验。

同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包括学科课程改革、跨学科课程设置、选修课程拓宽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就主要内容和措施进行具体阐述。

1. 学科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着重优化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对学科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注重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应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等。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跨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课改专家和实践者经历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地位、原则、方法、目标有了新的界定。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学校、学生、社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认识和行动上难免陷入种种误区。

只有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误区,才能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要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定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自身要素之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

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只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自身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定位。

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要弄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定位。

有些教师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开来,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

或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

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课程,它是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认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探究性课程。

其次、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当然,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已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课程评价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来谈;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2、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课程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不断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将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排名公布考试成绩,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统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题和考试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五、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级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范围;组织制订、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订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订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订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像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的一致性;六、教材管理改革1、完善管理制度;2、强化教材质量;3、严格审定制度;重点讲强化教材质量这一方面;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七、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1、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2、成立课程发展中心和课改专家组;3、给予课改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4、加强对教师及有关人员的培训;5、把课改作为教研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6、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7、积极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8、实施奖励制度,激励优秀课改成果脱颖而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xxxx年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目标、内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改革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改革纲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优化课程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和增加选修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 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鼓励学校和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改革纲要支持教师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二、改革内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课程改革:优化主干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减少重复学习和无效的知识点。

同时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 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从注重学科成绩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

4. 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

改革纲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影响与挑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教师培训不平衡: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培训不够完善,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异。

2. 学生负担问题:尽管改革纲要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探讨,分析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意义《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此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催生了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于这些背景,纲要的出台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二、主要内容(一)基本原则《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教育公平、多样评价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改革目标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目标的设定使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对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核心任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纲要中得到明确,包括构建容纳多元发展需求与适应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更新、加强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等。

这些任务旨在建立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改革路径纲要给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与管理、完善师资培训与发展、强化评价机制和监测评估等。

这些路径旨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促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课堂中得以应用和传承。

三、推进策略为了确保纲要的落地实施,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课程改革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于2022年正式开始实施。

此举旨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就该纲要的目标、内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课程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入更多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内容,如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此外,还将鼓励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教学方法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将更多地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3. 教材更新教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加快教材的更新与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考试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推动考试评价的改革,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方法将更加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综合性评价活动,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

三、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学生方面,他们将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培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首次全面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二、总体目标该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课程改革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原则,其中包括突出素质教育导向、坚持德育为基础、强调全人发展、注重能力培养、落实因材施教、推进常态化评价等。

这些原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四、核心课程改革为了推动核心课程的改革,纲要提出了教育内容的优化、学科体系的调整、教材教辅的创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培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核心课程的改革,旨在增强学科的融合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推动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六、评价改革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强调课程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减少对分数的过分依赖。

七、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纲要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纲要于2001年由教育部印发,旨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本文将从概述、目标、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该纲要的出台,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纲要强调,新的课程体系应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等。

这些原则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介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基础教育,个体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一方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什么是“有效教学”?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基石,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希望。

为了指导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进行论述和分析,以期探讨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意味着教育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将目光投向全面的能力培养。

在指导纲要的指引下,学校将注重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能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是因为创新已成为驱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指导纲要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方法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通过充分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还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获取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规定了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活动。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引下,学校和教师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的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2013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此,教育目标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科设置的优化和调整。

传统教育课程结构偏重语文、数学和英语,而其他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

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减负增效,注重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学科,如科技、艺术和体育。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改革纲要中,鼓励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意识。

此外,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要求引入学科素养评价,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纲要对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字数:361字。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引领基础教育的变革,制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该纲要所涵盖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从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因此,通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我们要重新审视和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以求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创新和实践教育。

在纲要中,应明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创新实践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关键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社会责任以及国家民族的价值观。

最后,我们应该推进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

纲要中可以提出,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是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课程设置上可以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培养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应该明确教师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在纲要中可以规定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教书育人热情。

同时,应加强教师教育与伦理学、人文学科的结合,让教师有更加深入的人文思考和胸怀。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是他们的核心素质。

纲要中可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同时要求他们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doc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XXXX-04-28 13:32:15)转载▼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应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一个必要的举措。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国出台了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阶段,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单一、死记硬背、应试导向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发布,旨在打破课程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改革目标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通过跨学科融合、多元评价、素质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改革内容1. 提高课程质量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提高课程的质量,推动课程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

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融合,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知识的融通运用。

同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

2. 推进素质教育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 引入创新教育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育,鼓励学校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 改革评价机制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革评价机制。

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推动措施为了有效推进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2
本文主要旨在阐述2022年《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及
内容,以及其实施的社会意义。

《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是在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深入改革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纲要。

其宗旨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质量。

纲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教育目标视野”与“课程建构模式”展开,旨在提升学生在道德品质、自然适应能力、文化意识、社会交往、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涵盖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课程标准和教学活动;第四部分作出有关课程管理体制建设;第五部分关注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实施《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对于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实现中等收入水平,更进一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效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参与者,塑造和谐文明与多部抒磨的人才。

总之,本次《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发布对于教育质量改善,
培养高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贯彻和执行这一重要文件,无疑是优质教育的关键一步。

2021年整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1年整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1年整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该纲要试行进行综合介绍和分析。

一、课程改革背景2019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施的阶段。

该纲要试行是对纲要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内容1. 课程目标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目标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2. 课程内容调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加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3. 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改革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试行效果评估1. 教师培训和支持为了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的重要举措。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成绩。

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力。

3.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程改革试行也涉及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建议1.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对能力。

2. 教材编写和选用课程改革需要有符合新纲要要求的教材编写和选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指导纲要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

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

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已任。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课程评价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2、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不断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将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

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排名公布考试成绩,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统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题和考试管理制度。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五、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级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

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范围。

组织制订、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订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订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订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

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像(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的一致性。

六、教材管理改革
1、完善管理制度。

2、强化教材质量。

3、严格审定制度。

重点讲强化教材质量这一方面。

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七、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
1、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成立课程发展中心和课改专家组。

3、给予课改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

4、加强对教师及有关人员的培训。

5、把课改作为教研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

6、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

7、积极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

8、实施奖励制度,激励优秀课改成果脱颖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