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实用性强的教学活动。首先,我以我国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夏季的气候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实践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气候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国南方冬季较暖,夏季较热?”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气压中心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如:“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为什么位于亚洲高压?”、“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如:“为什么气压中心和风带的分布会发生变化?”、“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是否完全positive?”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移动规律,并能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2.提问:“你们认为冬季气候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如:亚洲高压的形成与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最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53752备课讲稿

最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53752备课讲稿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2.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 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 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 也生机勃勃。
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 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 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 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副热带高气压带
4、季风环流(大气环流的另一组成部分)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冬 风向 季 性质 风
成因 夏 风向 季 性质 风
成因
分 布
西北风 寒冷干燥
东北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中国东部、日本、 南亚印度半岛、东南亚
•南半球的气压带有没有被切断?为什么?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北美 大陆
大西洋 被切断的 影响我国的 气压带 气压系统
蒙古西 1月 伯利亚 阿留申 北美
高压(亚 低压 高压
洲高压)
冰岛 低压
副极地低 蒙 古 西 伯 气压带 利亚高压
蒙古
西
西伯利亚高压 北 季

东北季风
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
影响
影响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带来晴朗、寒冷、干燥的冬季气候。
03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印度低压
形成原因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 力的作用下,转变为西南季风,
在印度大陆形成低压中心。
影响范围
主要影响南亚、东南亚地区,带来 丰沛的降水。
对气候的影响
印度低压的形成,使得南亚地区夏 季高温多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夏季北半球受到热空气影响,形成高气压中心,如副热带高压。
季风洋流的增强
夏季气压中心的出现导致季风洋流增强或维持,如印度季风和墨西 哥湾暖流。
气候影响
夏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如东亚夏季 风和北美东南部的炎热潮湿天气。
季风洋流对气压中心的反馈作用
季风洋流对气温的影响
冬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
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冬季北半球受到冷空气影响,形成低气压中心,如亚 洲高压。
季风洋流的变化
冬季气压中心的出现导致季风洋流减弱或改变方向, 如东亚季风和北大西洋暖流。
气候影响
冬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 如东亚冬季风和欧洲西北部的严寒天气。
夏季气压中心对季风洋流的影响
通过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的研究 ,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 依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压中心与季风洋流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揭示其背 后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结合现代观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提高对季风洋流长期变化趋势的预测 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季风洋流的强弱和方向变化会影响沿岸地区 的气温,进而影响气压中心的分布和强度。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3. 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4.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难点: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为例,讲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分享讨论成果。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 分析现代气象学在预测气压变化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记录气压数据。

2.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观测到的气压数据。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强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气象变化。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学习计划。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在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的定义及其单位。

2. 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3. 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章节二: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冷空气的扩散、暴风雨的形成等。

章节三: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暖湿气流的推移、高温天气的形成等。

章节四: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等。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教案:
目标:了解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特点。

一、导入(5分钟)
简要复习气压的概念和测量单位,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和定义。

2. 冬季气压中心:
a. 冬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寒潮和高压系统对冬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3. 夏季气压中心:
a. 夏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热带气旋和低压系统对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图资料,分析北半球某个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情况。

1. 找出冬季和夏季气压中心的位置。

2. 分析影响气压中心位置的因素。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冬季和夏季的气压中心位置不同?
2. 气压中心的位置对天气情况有什么影响?
五、总结(5分钟)
请学生归纳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并简要总结气压中心对天气的影响。

六、拓展活动(10分钟)
为了加深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理解,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的实例和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就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我们的整个教案就完成了。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内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解释气压中心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气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提醒他们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知识讲解:2. 介绍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形成原因。

3. 解释气压中心的特点,如冬季北半球的高压中心和夏季的低压中心。

案例分析:4. 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a. 冬季高压中心:寒冷干燥的天气、稳定的气压系统、少雨少云。

b. 夏季低压中心:炎热潮湿的天气、不稳定的气压系统、多云多雨。

实际应用:5.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北半球不同地区冬夏季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冬季高压中心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夏季低压中心对旅游、能源等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重要性和影响。

8.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可以进行小测验或让学生完成一份简单的作业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幻灯片或黑板- 气压测量仪器(示范使用)- 相关地理或气象图表- 案例分析材料-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小测验或作业题目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情况。

3. 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模式,了解气压中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评估:- 学生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有清晰的理解。

- 学生能够解释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季节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释。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3.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学生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兴趣程度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便后续教学改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有必要,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压观测和预报的过程。

2. 开展校园气象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象观测和记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气象科研和预报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科的兴趣。

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强化专练 1.读下列四幅“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1) ~(2)题。
(1)当我国白昼时间最短时,上面四幅图所示气压 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2)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由哪一幅图中的风带控 制下形成的 ( ) A.a B.b C.c D.d 解析 第(1)题,我国白昼最短时为冬至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a表明向 北移动,d表明不移动,b风向不对,均错误。第 (2)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在北半 球的西风带控制下形成。
副高北移慢,势 力弱,则夏季风 势力弱,进得慢
南 涝 旱
【预测演练】 3. (2010· 郑州质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与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大 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 5° ~8° 。读“近几十年来 7~8 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所在纬度位置波动示意图”,回 答(1)~(2)题。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一月
冰岛 低压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高压 亚欧大陆
阿留申 低压
60N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夏平
海陆的热力 性质差异

印度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冬 夏
夏威夷 高压
30°N
海陆的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 性位置移动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7个气压带 6个风带

高中地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

高中地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

高中地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设计课程的依据。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了海陆热力性质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为后面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次授课的学生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接近成人,抽象能力强,善于总结方法技巧。

但是并未系统接受气压中心相关内容的学习,思维不够全面,知识点理解不够到位。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思路的引导分析,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会解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假设的方法论证问题,提高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季风环流。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运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请学生回顾三圈环流中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如果考虑下垫面的性质,气压带风带又会受到什么影响?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建立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试从海陆比热容性质进行分析?冬季,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哪的气温低,哪的气温高?夏季呢?学生通过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海洋的比热容小,陆地的比热容大,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冬季气温低于海洋,夏季气温高于海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docx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

本节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难快速接受,因此要有耐心,结合练习题使学生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随季节的移动规律,然而真实的地表并不是均匀的,不仅有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区别,还有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事实上的气压带风带在地表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36页活动题,这是简化了的世界地图,冬夏季在欧亚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请同学们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把陆地上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画出来,并在地表标出高压或者低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目标:1.掌握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特点;2.理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解释气压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2.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3.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作用;2.掌握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例如:气压计、磁力线圈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引入(10分钟)1.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夏季的世界天气图,引发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分布会有所不同?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Step 2: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特点(20分钟)1.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的地图,讲解气压分布的特点:冬季气压低于副热带高压,夏季气压高于副热带高压。

2.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气流受到科氏力的影响,形成了气压中心。

Step 3:实验演示(30分钟)1.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观察磁力线圈与气压计的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自转在北半球形成气压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Step 4:讲解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20分钟)1.讲解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山地会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沿海地区受到海洋的影响,形成高气压区。

2.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图,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有哪些影响?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延伸:1.学生可通过课后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机制;2.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海洋与气候模型,进一步观察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3.学生可通过收集北半球各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究气候变化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困难,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注重课后总结,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2.动画、视频: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
3. P白板:方便学生标注、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热情。
(2)通过学习气候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征。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不一,但普遍对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较为关注。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如地球自转、公转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洋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变下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重通过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引导探究学习,以实现难点突破。

活动中首先以北半球为例,在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形成单圈环流。

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很好地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是在热力的基础上,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但是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或者用动画演示,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培养其绘示意图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这种移动完全可以用动画的形成进行呈现,不用过多的进行讲解和分析。

本节课紧接着上节课内容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三、说重点和难点重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难点: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上黑板画图复习上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顺利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引导启发教学法: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利用多媒体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学法(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速尔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高压
太 平 洋
七 月
夏威夷 30°N 高压
1、成因
地表不均,海陆相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形成 切断 过程 七月:陆地气温高→热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蒙古西 1月 伯利亚 阿留申 高压(亚 低压
洲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局部形成季风


检测卷 112 页。(需上交) 学习指导43-46页。
季风环流(大气环流的另一组成部分)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东北风 低温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风 温暖湿润
冬 风向 季 性质 风 成因 夏 风向 季 性质 风 成因
分 布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中国东部、日本、 南亚印度半岛、东南亚 朝鲜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等地
亚洲 高压
东 亚
阿留申 低压 冷干 太 平 洋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 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使东亚冬季寒冷干燥。
东亚季风(夏季风—东南季风)
印度低 压
东 亚
夏威夷 高压
暖湿
夏季—东亚 盛行来自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西北 部的偏南风,温 暖湿润,使东亚 夏季高温多雨。
东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北半球冬季气压分布情况(亚洲高压、
北 半 球 冬 ︑ 夏 气 压 中 心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北半球夏季气压分布情况(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季风环流---南亚、东亚(冬季和夏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洋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变下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重通过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引导探究学习,以实现难点突破。

活动中首先以北半球为例,在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形成单圈环流。

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很好地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是在热力的基础上,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但是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或者用动画演示,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培养其绘示意图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
的季节移动规律,这种移动完全可以用动画的形成进行呈现,不用过多的进行讲解和分析。

本节课紧接着上节课内容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三,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难点: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上黑板画图复习上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顺利导入新课。

过渡: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要复杂得多,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在海陆相间的地带被破坏成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地球上的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候有很大影响。

活动题:指导学生思考课本36页活动题目,回答问题。


生读图,冬季和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得出结论:冬季大陆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副极地高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大路上的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夏季大陆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气压中心。

学生阅读课本37页图2,13和2,14.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分析北半球海洋和陆地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气流状况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
低压
冰岛低压
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
高压亚速尔高压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成带状分布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做活动,读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地图从地图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以及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重要的地图和教学环节和结论,使整个教学过程集中紧凑。

重难点凸出。

不足之处是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习兴趣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