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教案
题目:2。
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
本节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难快速接受,因此要有耐心,结合练习题使学生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
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随季节的移动规律,然而真实的地表并不是均匀的,不仅有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区别,还有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事实上的气压带风带在地表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请同学们看书上36页活动题,这是简化了的世界地图,冬夏季在欧亚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请同学们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把陆地上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画出来,并在地表标出高压或者低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4.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国南方冬季较暖,夏季较热?”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气压中心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如:“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为什么位于亚洲高压?”、“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如:“为什么气压中心和风带的分布会发生变化?”、“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是否完全positive?”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移动规律,并能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2.提问:“你们认为冬季气候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如:亚洲高压的形成与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高中地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
高中地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设计课程的依据。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了海陆热力性质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为后面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次授课的学生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接近成人,抽象能力强,善于总结方法技巧。
但是并未系统接受气压中心相关内容的学习,思维不够全面,知识点理解不够到位。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思路的引导分析,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会解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假设的方法论证问题,提高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季风环流。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运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请学生回顾三圈环流中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如果考虑下垫面的性质,气压带风带又会受到什么影响?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建立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试从海陆比热容性质进行分析?冬季,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哪的气温低,哪的气温高?夏季呢?学生通过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海洋的比热容小,陆地的比热容大,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冬季气温低于海洋,夏季气温高于海洋。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读“东亚季风”图,分析季风的形成。
3.运用气压带风带性质判断气候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读世界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2.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师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我们假设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复杂的多。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板书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气压高低变化指导学生完成36页的活动题,读图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分析图2.12中a图中大陆气温、气压,空气柱内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让学生自己得出“会在副极地大陆上形成高压”空气的垂直下沉的结论。
分析b图得出“会在副热带大陆上形成低压”空气的垂直上升的结论。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37页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生答:略。
板书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所在位置、名称与亚洲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过程与方法
1.结合海陆风的形成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并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2.运用世界简图,并指导学生读图,得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的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原因和名称。
3.结合课本38页活动的亚洲季风图,分析不同季节亚洲季风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教学课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基本知识;
2.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特点,以及明白海陆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并说出各气压中心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3.懂得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亚洲气候产生的影响并说出亚洲季风的成因、特点。
学生做笔记总结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复习旧知识,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从简单开始,学生逐渐理解应用
增强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学以致用,看图分析
及时课堂小结,1月份和7月份对比分析
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关系,再结合学生体会从身边出发,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布置作业
加强知识的运用。
板
书
设
计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结合上节课所学的海陆风示意图进行讲解,引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再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进行生活化,让学生说出夏天去北海的亲身体会,感受海洋和陆地的温度不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3. 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4.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难点: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为例,讲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分享讨论成果。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 分析现代气象学在预测气压变化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记录气压数据。
2.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观测到的气压数据。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强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气象变化。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学习计划。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在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的定义及其单位。
2. 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3. 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章节二: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冷空气的扩散、暴风雨的形成等。
章节三: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暖湿气流的推移、高温天气的形成等。
章节四: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等。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教案:
目标:了解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特点。
一、导入(5分钟)
简要复习气压的概念和测量单位,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和定义。
2. 冬季气压中心:
a. 冬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寒潮和高压系统对冬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3. 夏季气压中心:
a. 夏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热带气旋和低压系统对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图资料,分析北半球某个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情况。
1. 找出冬季和夏季气压中心的位置。
2. 分析影响气压中心位置的因素。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冬季和夏季的气压中心位置不同?
2. 气压中心的位置对天气情况有什么影响?
五、总结(5分钟)
请学生归纳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并简要总结气压中心对天气的影响。
六、拓展活动(10分钟)
为了加深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理解,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的实例和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就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我们的整个教案就完成了。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7: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海陆分布的影响,使气压带、风带破坏成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冬、夏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只需掌握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季节移动规律;通过老师指导准确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和相关等压线分布图,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根据季风气候图能够分析东亚季风成因、性质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知识)上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目标】: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并理解其成因。
【重点】: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难点】: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图示法动态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1)“冷热不均使其动”: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在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右图:(2)“地球自转使其偏”: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右图:(3)“地球公转使其移”: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提问】实际上地球表面也不是均匀的,那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新课】学生齐读课本P36第一段并完成导学案中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一.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______,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由于____________差异,大陆的增温和冷却速度快于海洋。
海陆冬、夏季___________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讲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活动】(小组讨论并上台讲解)1.如图所示,冬季和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从纬度位置看,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是呈带状分布吗?你得出什么结论?【过渡】通过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北半球冬、夏季形成了一个个明显的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气压中心的具体位置及名称。
【讨论】完成导学案中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学生自愿上台指出高低气压中心位置及名称)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1.阅读课本P37“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1月份2.阅读课本P37“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7月份【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在60°N附近: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2、分布7月在30°N附近: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
教学设计9: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2.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讲解】【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3.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学生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兴趣程度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便后续教学改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有必要,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压观测和预报的过程。
2. 开展校园气象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象观测和记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气象科研和预报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科的兴趣。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汉滨高级中学燕惠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能说出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分布及特点。
2.能描述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分布。
2、通过对东亚季风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东亚季风对中国的天气及气候的影响,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学情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学生只有弄懂前面的学习知识(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明显,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使原本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这些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以快速接受而且本节也比较抽象,不仅要耐心教授,而且要结合图文,更要降低起点,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接受本节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特点。
2、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奔跑》版《热力环流》,旨在营造课堂气氛,视频中的热力环流,只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实际的大气环流很复杂)(导入)(温故而知新)大气环流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在不同假设前提下,分别学习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假如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会形成单圈环流;若加上地转偏向力则会形成三圈环流,其结果在地表形成7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若再加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则气压带风带也会南北移动。
但那些均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状态下形成的大气环流。
如果再加上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又会形成怎样的大气环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洋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变下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重通过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引导探究学习,以实现难点突破。
活动中首先以北半球为例,在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形成单圈环流。
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很好地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是在热力的基础上,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但是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或者用动画演示,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培养其绘示意图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这种移动完全可以用动画的形成进行呈现,不用过多的进行讲解和分析。
本节课紧接着上节课内容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三、说重点和难点重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难点: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上黑板画图复习上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顺利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结合上节课所学的海陆风示意图进行讲解,引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再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进行生活化,让学生说出夏天去北海的亲身体会,感受海洋和陆地的温度不同。
过渡:那好,我们就这幅图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这里的陆地扩大,扩大到全球的大陆,而同样将海洋扩大到全球的海洋,白天改为夏季,夜晚改为冬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讲授新课
1.画出世界简图,结合37页活动,让学生口述复习全球七大洲
四大洋和热力环流原理,做一做活动思考题。
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回答。
过渡:在活动的第2个问题中,如果分别以这两个气压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答案就自然揭晓了。
2.引导学生读37页图2.13和2.14,结合上节课所学的七个气压带的分布分析在冬夏季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特点。
运用所学的知
识,看图、思考、
回答问题
看图、思考、得
出结果
从简单开
始,学生逐
渐理解应
用
增强读图、
分析图的
能力
过渡: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使北半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那具体的高低气压中心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3.根据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特点,着重讲解北半球冬夏季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名称和所在地理位置。
4.总结1月份和7月份所形成的气压中心原因和名称,以及与原来理想状态形成的气压带之间的关系。
过渡: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最为明显,那到底高低气压是怎样影响亚洲的天气和气候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做38页的活动。
5. 结合气压中心图分析气压中心的季节移动对亚洲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利用38页的活动结合世界简图讲解1月份和7月份亚洲(东亚和南亚)所形成的风。
(1)让学生读活动的题目,然后分析东亚季风,接着给出季风的概念;
(2)解决题目的(1)(2)两个问题
(3)分析亚洲季风所对应的气候
(4)分析南亚季风
(5)解答第2题的答案看图分析、思考
回答
学生做笔记总
结
学生看书、思
考、回答
学以致用,
看图分析
及时课堂
小结,1月
份和7月份
对比分析
让学生明
白事物的
普遍联系
关系,再结
合学生体
会从身边
出发,学习
生活中有
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