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翻译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史记原文及翻译

史记原文及翻译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所撰写。

以下为史记第一篇《太史公自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臣闻古者,好古者,非一日之计也。

颜回不能好乎,颜回之徒求仁而得仁,不求知而得知者,其所闻道也。

至于足下,曷为其然也?虽无足下,有子子孙孙,无穷也。

而好学好问者以为未显闻,暴虎者搏人,良将逢凶事。

故曰:圣人无求也,不犹鄙乎?故好而知其恶,惑而知其辞,可谓至德也已夫!夫人生而知之者贵矣,胡能无惑?惑而不从者,其良乎!我欲观古今之变事,成败之理,察古人之得失焉,与上观乎其大者,夫又何求乎其详乎哉?披一臆文以利群世,反脩一毛以报天下,体道大贤,称述古今,以茂名声,是亦不犹鄙乎!余既成书,自以为功必于人益亦多矣。

始书曰:“若夫史者,其人罔两道而佚行焉,岂惟精巧之人哉?”区区乎余固谨之矣。

夫既不臧否见弃,劳人而难自免。

夫胸中血气未定,万一妄作,以功业为市,当可得乎?乃反为人鄙,见世力微矣。

故曰:“修文者,必正其心,养其性,诚之者也。

”余者,尝为校书郎,后车险至荐,出任官职,坐法旧,东奔至归,受间大辟,赏策专简,荣宠千里。

既亲自尝之矣,而又申言之以书世,不亦可乎?世之畜教者莫查乎太史公之序,而犹不悛之,苟能本跡从迹,情性理乱万一见洵心思,何嫌何疑?虽择善之人,必嚣其过;庖人以尸祝之,邻国惧其吉。

故曰:“资治通鉴”,不可不识也。

千载之时,予尚書选择,此人也。

翻译:我听说,对古时事感兴趣的人,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颜回之徒亦不能一朝间喜爱古代,他们所追求的仁慈却得到了,未曾追求的知识也得到了,那是他们听闻到的道事。

而对于您来说,为何如此呢?即时没有您,子孙后代将追求不止。

喜爱学习喜欢提问者却觉得未够显赫名声,猛虎扑人,良将遭遇坏事。

因此有言:圣人不追求,岂不很低贱呢?所以喜好但又了解其恶劣,迷惑于言辞之时亦知迷惑之处,可以说是极好的品德了吧!确实,人生能够有所知,是极为宝贵的,又有谁能没有迷惑呢?迷惑却不随从者,何等高尚!我想要观察古代与现在变化之事,成败之理,研究古人的得失之处,再上至观察宏大事物,又要何等详尽呢?展开一切思想之文以服务于众人,反而修整一根毫不求报于天下,展示大贤之道,倾述古今,以增加声誉,亦不免乎很低贱!我既完成了这本著书,以为对他人的帮助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的译文如下:【我】担任太史令,整理修订【先代】的史料,阐明【三皇五帝】的遗制,探究【桀、纣】亡国和【幽、厉】之乱的原因。

搜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事迹,作为【本纪】;将诸侯按年代的先后排列,分为【世家】;列大夫的言行事迹记于【传】;记载有法度的【大事】都写清楚。

降及于世道不轨、言行不轨的人的事迹都埋没不写。

不是德行合乎圣人的标准、才能超越世俗流辈的,如果不是儒家的人的事迹都不记。

修史到了我曾祖父曾公良夫的时代才有了章程。

我从小至今出仕之前从事著书,如工书写工具缮写的事宜就由我开始办理,草成之后用口传给后代,其中所说的很重要的事情抄写于书传名册之上。

【我】年幼时学习《周礼》和《左传》,到现在仍然不敢忘记。

到了读书学习已经老了的时候,才兼学《谷梁传》、《公羊传》,只为了能解释《春秋》要旨,遵循孔子定下的体例。

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只有颜渊、子路两个人。

”又说:“了解一个朝代可以修一代史。

”所以周朝的史官失职而不为后人了解,后人又不专意去研究,以致《春秋》一书及其要旨分散残缺。

现在也让我为诸王主持封禅祭祀之事,参与改订一朝的典章制度,来撰写本朝历史并弥补前史的不足之处。

【我】从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到现在太初四年,经过了六年。

所撰述的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书缺有五篇,只能从残存的补入;世家有七篇作废了不写;本纪从三代以后到汉代共十二个朝代,有二十六年的历史没有记载;又记汉武帝十二年以后有三十年的历史没有记载。

凡所采取的材料都根据原书原文记载下来,用来补足缺失的地方。

所写人物对话使用古人的原文都用今人译文对照以便阅读。

凡已经叙写过的史实就不要再重复写了。

这十二篇本纪所以排列在世家、表、书、传的后面作为终篇。

太史公谨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对作者完成著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详细记载,可见其对工作的专注严谨和毅力坚毅。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详细了解,建议阅读原文。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作者简介《太史公自序》是收录于《史记》中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这篇古文不仅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全文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地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地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礼》、《乐》之间地渊源呢?’他地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b5E2R。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p1Ean。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地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地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地贤能.孔子知道他地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地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地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地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春秋》,上则阐明三王地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地准则.辨别疑惑难明地事物,弄清是非地界限,确定犹豫不决地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地国家,延续已经断绝地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地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地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地,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地,所以长于引导人们地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地,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地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地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地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地意旨有几千条,万物地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地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地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地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地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DXDiT。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作者:司马迁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
古者天子以臣论政,臣以吏论法。

天子以卿大夫论官,大夫以士论士礼。

士以庶人论庶人,庶人以小人论小人。

是故,自古以来,君臣上下,皆以实事求是,考古籍以明今之变,以观其道,而从其理,以辨是非,以制其官,以治其国,以安其社稷,以成其家,而立长子为世祖。

翻译:
古代,天子以臣子讨论政治,臣子以官吏讨论法律。

天子以大臣、大夫讨论官职,大夫以士人讨论士礼。

士人以庶民讨论庶民,庶民以小人讨论小人。

因此,自古以来,君臣上下,都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通过查阅古籍来明确现在的变化,以观察其道理,以区分是非,以制定官职,以管理国家,以安家庭,以建立家族,而立长子为世袭。

注释:
1. 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

2. 考古籍:指古代典籍,如《春秋》、《左传》等。

3. 从其理:指从古籍中推断出的道理。

4. 社稷:指国家和社会。

5. 世祖:指家族的始祖。

《史记-太史公自序》礼书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礼书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礼书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礼书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作《礼书》第一。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太史公自序全译文

太史公自序全译文

太史公自序全译文《太史公自序》原文很长,以下是部分译文:先来说说我们家的老祖宗,那可老厉害了。

我的老祖宗是颛顼帝的时候就开始掌管天文历法的重、黎氏。

到了唐尧、虞舜的时候呢,重、黎氏的后代继续干这活儿,而且干得还挺好。

等到了夏朝、商朝的时候,这家族的人就世世代代都当这个天官,也就是管天文历法之类的官儿。

再后来呢,到了周朝,这家族就有点分散了。

有的在周朝还当着官儿,有的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卫国的就改姓司马了。

我们家在司马这个姓里也算是传承下来了。

我爷爷叫司马喜,他在战国的时候是个五大夫,这官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

我爹叫司马谈,他可就更牛了,在汉武帝的时候当了太史令。

这太史令啊,就是管历史记录、天文观测这些事儿的。

我爹他这个人对历史文化啥的可上心了,他老想着要把自古以来的历史好好整理整理,写个大著作。

可是呢,他还没完成这个心愿就去世了,这事儿就落到我身上了。

我呢,小时候就到处跑,去了好多地方。

南到江淮一带,北到汶水、泗水那边。

我到处看,到处打听,收集了不少的资料呢。

后来我也当了这个太史令,这就像是继承了我爹的事业一样。

我就想啊,我可得把我爹没干完的事儿给干了。

咱得说说这历史有多重要啊。

你看啊,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能让我们知道过去的事儿是咋回事儿,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呢。

那些个圣明的君主、贤能的大臣,他们做的那些好事儿、坏事儿,都在历史里记着呢。

我们要是好好看这些历史,就能明白啥是对的,啥是错的,以后做事儿就有个参照了。

出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

咱接着说啊,我写这个《史记》可不容易啊。

我得参考好多以前的书籍资料,有些资料还不好找呢。

而且啊,我得把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顺序都给理清楚了。

比如说,那些个诸侯啊,他们怎么兴起的,又怎么衰败的;那些个英雄豪杰,他们怎么建功立业的,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多了。

我就像个侦探一样,一点点去挖掘这些事儿背后的真相。

我写的时候还得注意呢,不能光写那些个大人物的好事儿,他们要是做了坏事,我也得写。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为了方便大家阅读,逐段对照翻译,文末还附有解说】昔在颛顼,命南王重以司天①,北正黎以司地②。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③,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④。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⑤。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①南正:传说中官名。

重:人名。

②北正:传说中官名。

黎:人名。

③绍:继承。

④典:掌管。

⑤去:离开。

适:到……去。

从前颛顼(zhuānxū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①,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②,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③,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④,王卬于殷⑤。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①此句意思是说,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名声。

剑论,剑术之论。

显,显扬,显贵。

②据卷七十《张仪列传》载,在伐蜀伐韩先后问题上,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

③事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

秦赵战于长平,赵将赵括指挥失当,使赵军四十余万被俘活埋。

详见卷七十三《白起王剪列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培养组 内老师 的团结
和教学 实践有 机的结 ,提高 课堂效 益,规 案,提 倡其他
合作精 神,做 好新教
合起来 ,做到 以学促 范教学 常规管 理,抓 详案。 要求教 师的教 的精神 ,要在 作业批
师带教 工作。
研,以 研促教 ,真正 好“五 关”。 案能体 现课改 理念。
夫儒者以六 为法。六 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 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 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 不刮。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 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 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 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 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 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为用。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 不为物後, 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 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 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 奸乃不生, 贤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 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 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 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认真落 实好组 内的公
、积极开 展听评 课活动
,每位 教师听 课不少 于 20 节,青 年教师 不少于
节, 兴“听
、进一步 制作、 完善教
研组主 页,加 强与兄 弟学校 的交流 。
我 们将继 续本着 团结一 致,勤 沟通, 勤研究
,重探 索,重 实效的 原则, 在总结 上一学
为工作 的重点 。 周集体 备课一 次,定 开课教 学。 课,评 课”之 风,大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 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 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西汉〕司马迁原文如下:太史公曰(1):“先人有言(2):‘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3)。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4),继《春秋》(5)、本《诗》(6)、《书》(7)、《礼》(8)、《乐》(9)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10):“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11):‘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12),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13),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14),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15),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16)。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17),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18)。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史记前五篇句子翻译

史记前五篇句子翻译

太史公自序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况且孝道从奉‎养双亲开始,继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到处世‎为人上。

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2.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译文:儿子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握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3.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译文: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的标‎准。

4.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这部书,上阐明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世‎之道,下辨别人与人译文:‎之间的伦理纲‎常,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译文: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它回归正道‎,没有什么比《春秋》更切实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它的要旨就‎有数千条。

6.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译文:做人臣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日常‎事务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突发事件‎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应‎对。

7.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所以《春秋》是礼仪的根本‎所在,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罚;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礼禁绝的作用‎难易察觉。

8.《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春秋》褒奖好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颂扬周王室,译文:不只是讽刺讥‎斥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注释加横线的字)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迪略邛、笮、_ 昆明,还报命。

译文:司马迁生于龙门,(小时候)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

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

二十岁开始向南在江、淮地区游学,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在这之后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的南部,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龙门】即禹门口。

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

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

《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一一《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会稽(山)】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

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

近南北走向。

主峰在嵊县西北。

相传夏禹至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春秋时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于此。

又传秦始皇登此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

一一《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九疑(山)】“疑”一作“嶷”。

又名苍梧山。

在湖南宁远县南。

相传虞舜葬此。

《汉书?武帝纪》:“望祀虞舜于九疑。

”《水经?湘水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一一《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沅(水)】有南北二源,北源出贵州瓮安县,即潕水,亦曰镇阳江,南源为平越之猪梁江, 都匀之马尾河,合流为清水江,二水东流入湖南境,合于黔阳县西,总称曰沅江,东南流至洪江口,会巫江,折而北迤,至辰溪县西南,会辰水,至沅陵县南,会酉水,又东北流经桃源、常德,分数道入洞庭湖,此水自常德以下,可通巨船,自桃源以西,经壶头之险,溯流至贵州镇远县,流急多滩,仅通小舟而已,两岸多金,沅潜、常德、黔阳、靖诸县,均为产金之区,有产于矿中者,有产于濒水沙中者。

——《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之阳海山,兴漓水同源,曰漓湘,于县东之分漓湘酾地与漓水分离,东北流,至湖南零陵县西,潇水入焉,曰潇湘,曲曲东北流,会衡阳之蒸水,曰蒸湘,是为三湘,(或谓与沅水合曰沅湘,合潇湘蒸湘而称三湘,)又东北至醴陵之渌口,会渌水,到湘潭,涓水涟水先后来注之,水势大盛,成为良港,至长沙,左会靳水,右会浏水,又北纳沩水,经湘阴县西入湖,当夏秋水盛时,自洞庭湖上溯,可直达水源,并有空其舟拽入漓水,顺流由江西起码下广州者,尚江盛产茶,产额冠于湘省,《汉书地理志》零陵县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水经注》阳海山,即阳朔山,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江。

——《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汶(水)丨①《书?禹贡》青州:“浮于汶,达于河”,即《汉书?地理志》、《水经》入济之汶,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

源出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戴村坝。

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

②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

”《水经注》述牟汶、北汶时或简称汶。

参见“五汶”。

③《汉书?地理志》、《水经》入潍之汶,今名东汶河。

源出山东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东北入潍河。

④据《水经注》:桑泉水上源之一矍崮水,俗名汶水;宋元以来,遂通称桑泉水全流为汶水,今名东汶河。

源出山东蒙阴县西,东南流经县南,至沂南县南入沂河。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泗(水)】在山东省中部。

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

西流经泗水、曲阜、兖州,折南至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运河。

古泗水自鲁桥以下又南循今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昭阳湖西、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

全长千数百里,是淮河下游第一。

大支流,故淮泗往往连称。

金后自徐州以下一段,为黄河所夺,元后鲁桥、徐州间一段,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泗水之称,从此即局限于上游鲁桥以上一段,以下则故道虽存,而名称已变。

明隆庆、万历间,先后开新运河于昭阳湖、微山湖东,下接泇河以通运。

泗源既被引入新运河,自南阳镇至徐州一段故道,不久即淤为平地。

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北迁,金、元以来为黄河所占夺的徐州以下一段故道,亦归淤废。

此后,古泗水中下游在名实两方面都不再存在。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齐】①古国名。

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

姜姓。

在今山东北部,开国君主是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

前567 年齐灵公灭菜,疆土扩到山东东部。

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

前386 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

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打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

前284 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

前221年为秦所灭。

②地区名。

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时齐地,汉以后仍沿称为齐。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鲁】①古国名。

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

姬姓。

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于伯禽,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属山东)。

春秋时国势衰弱,春秋后期公室为季孙氏、盂孙氏、叔孙氏三家所分。

战国时成为小国,前256年为楚所灭。

②地区名。

今山东省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是春秋时鲁地。

秦汉以后仍沿称这地区为鲁,近代又用为山东省的简称。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邹】春秋邾国,鲁缪公时改为驺,汉置驺县,即邾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二十六里。

—《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峄(山)】又名邹山。

在山东邹县东南。

《书?禹贡》:“峄阳孤桐” ,《诗?鲁颂?閟宫》:“保有凫、峄”的峄,皆指此。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年),曾登此山刻石颂秦德。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鄱(阳)】旧县名。

秦置番县,西汉改名番阳,东汉始作鄱阳。

治所在今江西波阳东。

三国吴移今波阳。

南朝齐、梁、陈为鄙阳郡治所;梁、陈并为吴州治所。

隋唐以后又先后为饶州、鄱阳郡、饶州路、饶州府治所。

1957年改波阳。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薛】古国名、县名。

任姓。

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一度迁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

春秋后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成为齐邑。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彭城】古县名。

相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

春秋时宋邑,秦置县。

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

元初废。

秦、汉之际,楚怀王和项羽皆都于此;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彭城郡治所;三国魏以后又为徐州、北徐州治所;唐、五代又为武宁军、感化军节度使治所。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梁(国)】郡、国名。

汉高帝五年(前202 年)改砀郡为梁国。

治所在睢阳(今商丘南)。

成帝永始中辖境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其后辖境屡变。

南朝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北魏又复还故治,隋开皇初废。

大业时又曾改宋州为梁郡。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三)楚】古地区名。

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

《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按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货殖列传》所载疑有误。

《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称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西楚约当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巴】古族名、国名。

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

武王克殷。

封为子国,称巴子国。

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重要贡献。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 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

族人在川境的,部分称* 板楯蛮;南移到今湘西的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为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蜀(郡)】郡名。

古蜀国地,战国秦置。

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

西汉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碧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

其后渐小。

隋开皇初废。

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益州为蜀郡。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邛(都)】古县名。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 年)以邛都夷地置。

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南朝齐废。

两汉、三国及南朝宋时为越巂郡治所。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笮(都)】汉时西夷,《史记西南夷传》“自嶲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笮都最大,汉诛且兰,杀笮侯,以笮都为沈黎郡,”故治在今四川汉泊县东南。

——《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

汉晋时,居住在滇西滇东和滇中山区的“编发,随畜行徙”的一些部族,叫昆明诸种,或昆明之属。

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民族集团。

当时,汉人把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泛称为“夷”或“夷种” 。

称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 。

与昆明人同时存在的还仍有嶲(音西)、笮、邛等同族部落。

属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 的原始社会时期。

他们多次阻断了汉武帝寻求通身毒(印度)的通道。

东汉时,刘尚渡泸击“昆明诸种”追至不韦(今施甸)并在洱海和保山地区设西部都尉(后改为永昌郡),管理这一带的“昆明”人。

住在滇池以东的“昆明”人,在他们住地都留有“昆明”这个地名。

注:资料说明邛、笮、昆明都是西南少数民族部落名,在其分布区域衍生相关地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