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合集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x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x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张中丞传 >后叙》教案新授共三课时课题:《 <张中丞传 >后叙》教案编号:主备:李建文审核:李仲秋上课时间:X020205教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目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标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诵读法;讲授法。

教具电脑, PPT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3、背景简介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 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5 《张中丞传》后叙_教案

5 《张中丞传》后叙_教案

5 《张中丞传》后叙一、教学目标:1. 读懂文意,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等文学常识。

2.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

3.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领悟大量笔墨于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 分析张巡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五、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1. 导入,了解韩愈有关的背景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2. 写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做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

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巡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

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肃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

3.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自读课文。

4.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解答。

补正强调重点虚实字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认知文中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剪报等
讨论法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张中丞传后叙》
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发奋刻苦自修、好学不倦。终于读通了六经及诸子百家之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钻营,直到三十一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后迁刑部侍郎。又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不久被召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 认知本文叙议结合、关合照应的章法特点。
二、 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等的性格特点,重点把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 认知文中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
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且推崇管仲、商鞅的事迹。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议论严正,规模宏大。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重点环节
提示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翻译,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张巡、许远等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张巡、许远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韩愈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提问学生对张中丞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

教师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现象。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

4、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张巡、许远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张巡、许远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5、探究主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图。

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和主题。

强调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张中丞传后叙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为英雄辩诬的义愤。

4、学习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评价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安史之乱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为保卫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

然而,在战乱之后,一些人对这些英雄的功绩产生了质疑和误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看看他是如何为张巡、许远等英雄辩诬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猖獗,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与叛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由于兵力悬殊,睢阳最终沦陷,张巡、许远被俘遇害。

然而,在战后,一些人对张巡、许远的功绩产生了怀疑和指责,认为他们守城不力,甚至有投降的嫌疑。

韩愈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英雄辩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案标题: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目标:1. 了解《张中丞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 学习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张中丞传》的故事背景,让学生简要叙述故事梗概。

2. 提问学生对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印象,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主体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并进行讨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人物分析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5. 阅读理解: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完成一份关于《张中丞传》中某个人物的阅读理解练习,包括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6.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人物,撰写一篇关于该人物传后叙的作文。

作文要求包括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事业发展以及对其他人物的影响等方面的描述。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活动:7. 学生作文展示: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点评。

8.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总结,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10.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性和差异。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

2. 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和作文质量。

3. 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比如对比《张中丞传》与其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或者探究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主题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作自己的历史小说或者对《张中丞传》中的人物进行改编。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点拨、解惑、调控,对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基于此讲解文章的重难点,而对有缺漏和偏差的进行补充。例如,学生对较为明显的基本事实能够圈画概括,但仍有缺漏,如第四段中虽主要讲述南霁云的事迹,但在“就义“部分是有关张巡的,这部分较多同学忽略了;对此,师生也一并基于此概括张巡的形象特征:英勇无畏。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介绍作者张中丞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1.3.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张中丞的生平和成就2.1.2 《张中丞传》的成书过程和流传情况2.2 课文逐段解析2.2.1 课文开头部分的含义和作用2.2.2 课文中间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句子2.2.3 课文结尾部分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课文主题分析2.3.1 张中丞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3.2 课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3.2.1 问题驱动: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3.2.2 情境创设:通过背景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与作者;2.理解故事情节与主题;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剧情的能力;4.提高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故事情节了解历史人物张中丞的传奇故事;2.分析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准备:1.教案、教学讲义;2.电子设备/投影仪;3.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启发(15分钟)1.鼓励学生分享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与“传奇”的概念,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1.呈现《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介绍;2.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Step 3:故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提供关键词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发展;2.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Step 4: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1.播放与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写下对故事的思考和感想,包括对主人公的评价等。

Step 5:写作训练(25分钟)1.根据学生的档案名单,分发每个学生姓名的白纸;2.在白纸上,每个学生用故事中的关键词和描述,写一篇50字以内的描述张中丞的传奇经历。

Step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交换白纸,互相阅读和评价对方的描述;2.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描述,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3.总结全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更多关于张中丞的故事或相关研究资料;2.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传奇故事;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背景介绍、故事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训练等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课时和写作题目的难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新授课题:《<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编号:X020205共三课时主备:李建文审核:李仲秋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

教具电脑,PPT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简介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教师版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教师版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3.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活动一:了解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温故而知新)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2.题解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3 •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
的人格。

活动一:了解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温故而知新)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
2.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
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
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
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
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 的赞扬传
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
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1):
第二段(2,3,4):
第三段(5):
活动二:研习文本,思考问题。

(一)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读第2 —4段,说说这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文章第5段写了哪几件事?体会作者选材的用心。

(四)借助注释,翻译第6段。

这一段文字写于嵩,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如何?
活动三:概括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