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思考:1、材料体现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4观点。
材料二:庄子的观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2、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维护社会稳定:
个人修养:
3、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材料二、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能否分析其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材料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基础学习二】
材料一: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评价(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⑵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⑶(岳麓)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了解法家、墨家的主要观点。
学习目标:
【基础学习】:
法家思想的代表:
1、战国时期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重势不同派别;你如何理解上述三种思想?
2、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其《守株待免》的故事家喻户晓;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知识梳理】
个性化设计
墨家思想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课后反思:
【当堂检测】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基础学习一】:以下材料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当堂检测】
【知识梳理】
知识链接
“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3、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基础学习二】:
1、以下材料反映的是哪个学派的观点?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提升》卓越英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剖析孟子的重义轻利观点。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请指出:材料反映的思想核心,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简单介绍其观点主张。
【归纳总结】
1、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分析该局面出现的Biblioteka Baidu因有哪些?
2、“百家争鸣”的实质:
理解:民本、民主、民权
民主或民权是对王权的否定,而民本是对王权的补充。民主思想的主体是公民,国家权力属于国民全体;民本思想的是以君主为主体的,目的是“本固邦宁”。
民主以法治为前提,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本思想以人治为前提,最终成为服务于君主统治的工具。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类的理念,“民”只是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科学案姓名:
课题
1.1“百家争鸣”(一)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授课教师
所教班级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民本思想与专制政体紧密联系,阻碍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明确提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两者高下立判。)
课后反思: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科学案姓名:
课题
1.1“百家争鸣”(二)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授课教师
所教班级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