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签发版)

合集下载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 报( 社 会 科学 版 ) 第1 3 卷( 第3 期) O 0 2 2 6 5
J. Shan xi Agr i c. Uni v .( So c i al Sc i e n c e Edi t i o n) N o .3 Vo 1 .1 3 201 4
服 务来 提 升 人 们 的 生 活 质 量 和 凝 聚 力 、认 同
感。 [ 1 党 的 十六届 四 中全 会 明确 提 出 了构 建 社 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的战 略任务 ,从而 使社 会建 设与 经 济 建设 、政 治建 设 、文化 建设 四位 一 体纳 入 中 国
宁 夏 红 寺 堡 生 态 移 民 社 区 建 设 问题 研 究
高 静 ,王 文 棣
(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要 : 以 宁 夏 红 寺 堡 开 发 区为 例 ,就 有 关 宁 夏 生 态 移 民 在 社 区建 设 过 程 中存 在 的诸 如 移 民社 区规 模 设 置 不 合 理 、组
Ab s t r a c t :Ta k i n g Ho n g s i p u Op e n Ec o n o mi c Z o n e i n Ni n g x i a a s a n e x a mp l e ,i t d i s c u s s e d e c o l o g i c a l mi g r a t i o n p r o b l e ms i n c o mm u n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Th e a u t h o r p u t f o r wa r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s o l u t i o n s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o f c o mmu n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mm u n i t y s e r v i c e f a c i l i t i e s ,c o mmu n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u n d s a n d c o mmu n i t y t a l e n t s t e a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o p r o mo t e t h e c o n —

安置历史遗留问题调研报告

安置历史遗留问题调研报告

安置历史遗留问题调研报告安置历史遗留问题调研报告一、引言历史问题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往往会留下一系列的遗留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安置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老旧房屋的改造、城中村的改造和人员安置等方面。

这些问题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需要积极解决。

三、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目前安置历史遗留问题的具体情况,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城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四、调研结果1.老旧房屋改造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老旧房屋改造问题在许多城市中普遍存在。

这些老旧房屋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造型陈旧,与现代城市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城市采取了拆迁重建的方式,但也面临着人员安置和资金投入的问题。

2.城中村改造问题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居住着大量农民工和低收入人群的地方,存在着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城中村改造问题激发了许多争议。

有的人认为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管理水平,有的人则认为应该保留城中村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因此,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需要兼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

3.人员安置问题在进行老旧房屋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时,需要对受影响的居民进行安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人员安置问题存在着安置地点选择、安置条件等方面的争议。

一些居民对新居条件不满意,认为新居离市区远、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一些居民则对新居条件满意。

因此,在进行人员安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五、解决方案1.老旧房屋改造问题在解决老旧房屋改造问题时,应采取综合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进行老旧房屋的改造和修缮,提高居住条件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征集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

2.城中村改造问题在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时,应兼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引言宁夏红寺堡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地方,人口中主要以回族为主,同时还有汉、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在红寺堡地区,移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特点十分鲜明,这对于理解地方社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深入探索其原因和影响。

一、移民的背景与原因1.1 移民背景红寺堡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内地的其他地方,如河北、山东等地。

这些移民大多数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而来到红寺堡。

1.2 移民原因移民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

从经济角度来看,红寺堡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外出打工、经商等方式是改善生活的途径之一。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的发展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移民原因。

有些人移民到红寺堡是为了与亲人团聚,有些人是来追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机会。

二、移民交往的特点2.1 多元文化的交汇红寺堡地区的移民背景多样,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移民之间、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了解和尊重,同时各族群体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2 共同经历的情感纽带移民们在红寺堡过上了新的生活,他们在面对相似的困境和挑战时形成了共同的情感纽带。

这种共同经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使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2.3 交往交流的方式多样红寺堡移民之间的交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有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行动。

移民之间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中的疏离感,积极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中。

三、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3.1 经济领域的影响红寺堡地区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力量,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意识。

他们开办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环境。

《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报告

《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报告

《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报告作者:高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异地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移民2 3万人,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这里生长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各种文化元素融为一体的红寺堡移民文化。

关键词:移民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一、课题提出的缘由移民是个古老的话题,例如美国移民,在美国几乎生活着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移民,移民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到了美国,各种异质文化在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发生交流与融合,铸造出独具特色的美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还有中国的三峡水库移民、深圳移民等等。

但红寺堡移民有它独特的内涵。

目前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研究成果很少,通过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对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红寺堡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化资源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搜集和整理红寺堡存在的特殊移民文化形式,并总结出理论观点。

2.建立红寺堡文化艺人名册,了解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历史以及今后传承推广的可行性评估。

3.对保护红寺堡移民文化所做的措施。

4.对一些有实际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进行调研,整理红寺堡还可开发的文化特质,为其开发提供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研究红寺堡移民文化形式,保护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2.对红寺堡移民文化产业的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3.开发和保护移民文化助推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一)通过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调查研究,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构成元素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1.罗山文化。

罗山,是宁夏的三大山脉之一,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宁夏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有效阻滞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红寺堡就坐落在罗山脚下。

1982年,罗山成为宁夏首批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资源65科170属275种,野生动物资源22目114种82个亚种。

罗山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粗旷悠远神奇的自然景观。

宁夏红寺堡生态区移民效果调查分析

宁夏红寺堡生态区移民效果调查分析

宁夏红寺堡生态区移民效果调查分析
黄玉玲;田萧寒;孙静;金花
【期刊名称】《科技广场》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为改善生态落后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解决温饱问题,同时缓解人口对
环境资源的压力,尽快恢复已经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红寺堡开发区采取政府主导型生态移民,成为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取得一手数据,对红寺堡地区生态移民之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研分析,旨在发现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3页(P182-184)
【作者】黄玉玲;田萧寒;孙静;金花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4
【相关文献】
1.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效果探析 [J], 韩秀丽;高桂英
2.生态移民区移民语言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语言调查为例 [J], 周永军
3.生态移民,如何增收?来自宁夏红寺堡移民安置区的一线调研 [J], 张正
4.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回族移民语言态度调查 [J], 周永军
5.宁夏当代移民研究的全新力作《红寺堡移民史》 [J], 魏淑霞(文/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回族移民语言态度调查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回族移民语言态度调查

第39卷第12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2月No.12Vol.39JournalofNingxiaNormalUniversityDec.2018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回族移民语言态度调查周永军(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ꎬ宁夏银川750021)㊀㊀摘㊀要: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外迁的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 宁夏红寺堡的回族移民的调查ꎬ应用SPSS统计程序ꎬ根据不同年龄㊁学历和迁入时间对红寺堡回族移民在喜好㊁听觉㊁亲近㊁实用㊁影响㊁地位六个维度的语言态度进行调查研究ꎮ结果显示:移民普通话态度的认可度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龄段和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的人群中ꎬ并且普通话认可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ꎬ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增加ꎮ关键词:红寺堡ꎻ回族移民ꎻ语言态度ꎻ普通话ꎻ吴忠话中图分类号:H17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1331(2018)12-0097-06收稿日期:2018-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XYY008)ꎻ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NGY2017013)ꎻ宁夏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项目ꎮ作者简介:周永军(1979-)ꎬ男(回族)ꎬ宁夏固原人ꎬ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编审ꎬ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㊁方言学研究ꎮ㊀㊀改革开放以来ꎬ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ꎬ先后实施了4次由政府组织的政策性移民搬迁ꎬ即吊庄移民㊁扶贫扬黄工程移民㊁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和 十二五 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ꎮ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ꎬ2011年开始ꎬ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目标ꎬ决定启动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 西海固生态移民工程ꎬ计划用5年时间把近35万贫困群众从不适宜居住㊁不适宜发展的环境里搬迁出去ꎮ截至目前ꎬ已搬迁出23万人ꎬ建成移民安置住房6万余套ꎬ实现生态移民转移就业8万余人ꎮ预计到2020年ꎬ从中南部山区搬迁出35万移民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提出ꎬ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资源涵养林区㊁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㊁水库淹没区和地质灾害发生区的贫困人口ꎮ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ꎮ㊀㊀红寺堡开发区(以下简称 红寺堡区 )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隶属宁夏吴忠市管辖)ꎬ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ꎬ而且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ꎬ同时还是一个宗教工作重点区ꎮ截至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红寺堡区总面积2767平方千米ꎬ辖红寺堡镇㊁太阳山镇㊁大河乡㊁柳泉乡㊁新庄集乡2镇3乡和新民街道办事处1个ꎬ行政村64个ꎬ城镇社区5个ꎮ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反馈数据显示ꎬ年末红寺堡区常住人口197350人ꎬ汉族73504人ꎬ回族123622人ꎬ占62.6%ꎬ其他少数民族224人ꎻ城镇人口57685人ꎬ乡村人口139665人ꎬ[1]占70.8%ꎮ㊀㊀近十多年来ꎬ民族语言学家对影响民族杂居区各民族语言人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的调查研究ꎬ主要涉及语言态度㊁通婚㊁学校教育㊁民族迁徙㊁人口布局㊁部落结构㊁民族融合㊁民族分布特点和地理位置㊁宗教信仰等因素ꎬ并在此基础上对语言人的语言背景㊁语言态度㊁语言使用的类型和特点㊁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㊁语言使用的类型转换㊁语言功能的层次性和互补性㊁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ꎬ并力求做出符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实际的理论概括ꎮ79学术界对宁夏生态移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业㊁经济㊁环境和社会学等方面ꎬ而对于与移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状况ꎬ却鲜有涉及ꎮ李生信(2018)[2]㊁张秋红(2017)[3]㊁杨占武(2016)[4]㊁刘晨红(2009)[5]从词汇㊁语音方面对移民方言接触㊁语言变异情况进行探讨ꎬ并从文化学和人类学角度对语言变化的现象进行解释ꎮ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是国情㊁族情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ꎬ是了解国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ꎮ[6](P94)我们调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回族移民语言使用情况ꎬ对其母语㊁普通话和迁入地方言(吴忠话)的使用情况进行计量分析ꎬ从统计学角度对移民社会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性别㊁职业㊁年龄㊁迁入时间㊁收入㊁文化程度和是否在红寺堡出生)进行分析ꎬ从中找出影响移民语言水平因素的程度大小ꎬ进而对社会语言学理论提供数理上的补充和支持ꎮ表1㊀红寺堡回族移民样本构成(N=528)母语①秦陇片(196)②陇中片(219)关中片(113)小计(528)性别女42.9%/8432.4%/7126.5%/3035.0%/185男57.1%/11267.6%/14873.5%/8365.0%/343年龄10~19岁24.5%/4811.4%/258.0%/915.5%/8220~2918.4%/3624.7%/5428.3%/3223.1%/12230~3918.9%/3717.8%/3915.0%/1717.6%/9340~497.7%/1515.5%/3412.4%/1411.9%/6350~5919.9%/3921.9%/4825.7%/2922.0%/11660岁以上10.7%/218.7%/1910.6%/129.8%/52何时迁入红寺堡区80年代(定居30年)8.7%/174.6%/108.0%/96.8%/3690年代(定居20年)23.0%/4566.7%/14658.4%/6648.7%/2572000年以后(定居10年)68.4%/13428.8%/6333.6%/3844.5%/235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7.2%/7346.1%/10147.8%/5443.2%/228小学25.0%/4918.3%/4010.6%/1219.1%/101初中18.4%/3615.5%/3415.9%/1816.7%/88高中10.2%/207.8%/179.7%/119.1%/48大专及以上9.2%/1812.3%/2715.9%/1811.9%/63职业国家公职㊁企事业单位人员(退休)3.1%/68.2%/183.5%/45.3%/28个体经营者/私营业主15.3%/3029.2%/6436.3%/4125.6%/135工人/体力工作者(打工者)17.9%/3520.5%/4528.3%/3221.2%/112宗教人士(阿訇㊁满拉)9.2%/184.1%/91.8%/25.5%/29学生20.4%/4012.3%/2715.0%/1715.9%/84无(待/失)业㊁家庭主妇34.2%/6725.6%/5615.0%/1726.5%/140收入0~100040.8%/8015.1%/338.0%/923.1%/1221001~200025.5%/5032.4%/7117.7%/2026.7%/1412001~300021.9%/4341.6%/9154.0%/6136.9%/1953000元以上11.7%/2311.0%/2420.4%/2313.3%/70㊀㊀表1显示ꎬ来自于秦陇片(固原市原州区㊁彭阳县)36%(190)ꎬ陇中片(海原县㊁西吉县㊁隆德县)42%(222)ꎬ关中片(泾源县)22%(116)ꎮ从样本性别来看ꎬ总的男女比例为13:5ꎬ三个片都是男性占绝大多数ꎬ由此可以推出红寺堡回族移民的男女比例差距较大ꎻ从年龄构成来看ꎬ青少年89 ①②为统计方便ꎬ我们将母语(方言)按照方言片区划分ꎬ宁夏南部山区语言属于中原官话ꎬ分为秦陇片:固原市原州区㊁彭阳县ꎬ陇中片:海原县㊁西吉县㊁隆德县ꎬ关中片:泾源县ꎮ表中及正文 () 中的数字表示样本数ꎬ / 后的数字为样本数ꎬ下同ꎮ(10~29岁)39%(204)ꎬ中年(30~49岁)30%(156)ꎬ老年(50岁以上)32%(168)ꎬ年龄分布较均衡ꎻ从定居的时间长短来看ꎬ定居20年以下的占绝大多数ꎬ为93%(492)ꎬ只有7%(36)定居30年及以上(因为移民刚开始的十几年中ꎬ国家政策㊁人力㊁物力的限制和搬迁移民缺乏对移民政策的了解等原因ꎬ使得移民搬迁工作进展缓慢ꎬ所以定居30年及以上移民数量是很有限的)ꎮ从文化程度看ꎬ移民的学历普遍偏低ꎬ受教育程度很低ꎬ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有62%(329)ꎬ大专及以上学历有12%(63)ꎬ其他初高中学历的有26%(136)ꎮ从职业构成来看ꎬ移民因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ꎬ无业㊁家庭主妇和体力劳动者占绝大多数48%(252)ꎬ其次是自谋职业的个体经营(私营)者有26%(135)ꎮ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移民就业的层次低ꎬ这样就造成移民收入也很低ꎬ从数据来看ꎬ收入在3001元及以上只有13%(70)ꎬ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有87%(458)ꎮ从以上数据来看ꎬ移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层次普遍较低ꎬ造成他们的收入也普遍不高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红寺堡移民区回族移民的构成特点ꎬ男性数量远多于女性ꎬ年龄分布比较均衡ꎬ定居20年以下的占绝大多数ꎬ移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ꎬ移民因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ꎬ导致无业㊁家庭主妇和体力劳动者占绝大多数ꎬ移民因普遍就业的层次低ꎬ又导致收入也很低ꎮ㊀㊀语言态度指的是言语共同体成员对特定的语言变体所持的态度ꎬ包括看法㊁情感和行为意向ꎮ[7](P56)语言态度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价值取向ꎬ既体现了说话人内在的对某种语言的认同ꎬ同时也反映出该语言的社会价值ꎬ调查语言态度ꎬ就是调查语言的价值㊁语言的认同以及语言的发展路径ꎮ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杂居区语言使用情况的复杂性主要与民族分布的特点㊁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㊁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人长期形成的语言心理有关ꎮ因此ꎬ加强民族杂居区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ꎬ尤其是抓住有特点的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调查和专题研究ꎬ是深入认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的重要方面ꎬ其成果不仅对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ꎬ而且对语言结构的描写研究㊁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㊁语言的变异及语言关系的研究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表2㊀红寺堡回族移民不同年龄段对待普通话、吴忠话态度统计(N=528)年龄10~19(82)普通话吴忠话20~29(122)普通话吴忠话30~39(93)普通话吴忠话40~49(63)普通话吴忠话50~59(116)普通话吴忠话60岁以上(52)普通话吴忠话小计普通话吴忠话喜欢维度不喜欢0%14.6%0%11.5%5.4%6.5%34.9%11.1%67.2%8.6%71.2%17.3%26.9%11.0%不太喜欢1.2%17.1%0.8%16.4%25.8%15.1%44.4%15.9%21.6%13.8%26.9%13.5%17.6%15.3%一般0%46.3%0.8%44.3%28.0%49.5%14.3%55.6%6.9%65.5%0%57.7%8.3%52.8%比较喜欢34.1%13.4%27.9%24.6%21.5%23.7%4.8%17.5%2.6%9.5%1.9%11.5%16.9%17.2%非常喜欢64.6%8.5%70.5%3.3%19.4%5.4%1.6%0%1.7%2.6%0%0%30.3%3.6%听觉维度不好听7.3%8.5%4.9%2.5%4.3%6.5%68.3%7.9%44.0%1.7%53.8%5.8%26.1%4.9%不太好听9.8%11.0%2.5%13.9%30.1%8.6%22.2%7.9%34.5%6.9%28.8%13.5%20.5%10.2%般13.4%50%2.5%41.8%14.0%57.0%4.8%66.7%17.2%73.3%13.5%71.2%10.8%58.5%比较好听14.6%14.6%28.7%32.8%30.1%21.5%4.8%15.9%2.6%17.2%3.8%7.7%15.7%20.1%非常好听54.9%15.9%61.5%9.0%21.5%6.5%0%1.6%1.7%0.9%0%1.9%26.9%6.3%亲近维度不亲切0%4.9%0%4.9%1.1%8.6%22.2%7.9%28.4%1.7%63.5%5.8%15.3%5.3%不太亲切2.4%17.1%5.7%12.3%6.5%6.5%25.4%11.1%39.7%7.8%25.0%11.5%17.0%10.8% 般4.9%51.2%7.4%53.3%32.3%55.9%42.9%58.7%6.9%77.6%11.5%76.9%15.9%61.7%比较亲切24.4%13.4%28.7%23.0%23.7%23.7%6.3%20.6%9.5%11.2%0%3.8%17.4%16.9%非常亲切68.3%13.4%58.2%6.6%36.6%5.4%3.2%1.6%15.5%1.7%0%1.9%34.3%5.3%99年龄10~19(82)普通话吴忠话20~29(122)普通话吴忠话30~39(93)普通话吴忠话40~49(63)普通话吴忠话50~59(116)普通话吴忠话60岁以上(52)普通话吴忠话小计普通话吴忠话实用维度没用9.8%6.1%2.5%5.7%1.1%7.5%3.2%9.5%32.8%2.6%57.7%5.8%15.5%5.9%不太没用17.1%22.0%4.1%13.9%3.2%9.7%20.6%11.1%23.3%9.5%32.7%13.5%15.0%13.1% 般4.9%50%10.7%38.5%9.7%43.0%11.1%60.3%37.9%72.4%5.8%75.0%15.2%54.7%比较有用13.4%14.6%18.0%36.9%43.0%33.3%31.7%14.3%3.4%13.8%3.8%3.8%18.8%21.8%非常有用54.9%7.3%64.8%4.9%43.0%6.5%33.3%4.8%2.6%1.7%0%1.9%35.6%4.5%影响维度没社会影响7.3%4.9%1.6%6.6%4.3%2.2%23.8%3.2%43.1%0.9%61.5%7.7%20.6%4.0%没多大社会影响12.2%9.8%1.6%8.2%3.2%6.5%23.8%7.9%30.2%6.0%25.0%7.7%14.8%7.6% 般2.4%59.8%7.4%50%4.3%50.5%27.0%63.5%17.2%75.9%5.8%65.4%10.4%60.4%比较有社会影响30.5%20.7%45.1%34.4%48.4%39.8%14.3%25.4%5.2%17.2%5.8%19.2%27.1%26.9%非常有社会影响47.6%4.9%44.3%0.8%39.8%1.1%11.1%0%4.3%0%1.9%0%27.1%1.1%生活地位维度很没地位4.9%3.7%1.6%4.9%2.2%0%23.8%3.2%25.0%0%46.2%3.8%14.4%2.5%没地位4.9%22.0%2.5%18.0%6.5%16.1%28.6%17.5%55.2%12.9%42.3%15.4%22.2%16.9% 般7.3%56.1%3.3%50.8%33.3%61.3%23.8%58.7%9.5%75.9%5.8%73.1%13.3%62.1%有地位41.5%15.9%50.8%22.1%33.3%21.5%11.1%20.6%4.3%7.8%3.8%7.7%26.7%16.3%很有地位41.5%2.4%41.8%4.1%24.7%1.1%12.7%0%6.0%3.4%1.9%0%23.5%2.3%㊀㊀表2显示ꎬ移民对普通话和吴忠话态度的认可度不高ꎬ但从普通话与吴忠话的态度上看ꎬ移民对普通话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吴忠话ꎮ具体来看ꎬ39岁以下的移民对于普通话的认可度非常高ꎬ而对吴忠话的认可度并不高ꎮ在10~19岁的年龄段中ꎬ 喜好㊁听觉㊁亲近㊁实用㊁影响㊁地位 六个维度中的 非常喜欢㊁非常好听㊁非常亲切㊁非常有用㊁非常有社会影响㊁很有地位 分别为64.6%㊁54.9%㊁68.3%㊁54.9%㊁47.6%㊁41.5%ꎻ而在20~29岁的年龄段中则更高ꎬ分别为70.5%㊁61.5%㊁58.2%㊁64.8%㊁44.3%㊁41.8%ꎮ但这两个年龄段的移民对于吴忠话态度却不是很高(见表2)ꎮ30~59岁的年龄段对普通话态度的认可度相对于10~29岁年龄段要低一些ꎬ30岁以后的移民ꎬ随着年龄的增加ꎬ对于普通话的认可度逐渐降低ꎬ但对于吴忠话的认可度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ꎮ40岁以上的移民对于普通话态度的认可度较低ꎬ对于吴忠话的认可度较高ꎮ30~59岁的年龄段对普通话的认可度相对于10~29岁年龄段较低ꎬ40~49岁的年龄段中ꎬ 喜好㊁听觉㊁亲近 维度的认可度不高ꎬ其中 不喜欢㊁不好听㊁不亲切 分别为34.9%㊁68.3%㊁22.2%ꎻ但在 实用㊁影响㊁地位 维度中的 没用㊁没社会影响㊁很没地位 的认可度却较高ꎬ分别为3.2%㊁23.8%㊁23.8%ꎬ这说明移民对于普通话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异性ꎬ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情感层面(喜好㊁听觉㊁亲近)和实用层面(实用㊁影响㊁地位)ꎮ在40~59岁的年龄段中ꎬ随着年龄的增长ꎬ对普通话的认可度逐渐降低(见表2)ꎮ㊀㊀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普通话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ꎮ红寺堡回族移民整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ꎬ在对待普通话态度㊁吴忠话态度方面也体现出显著性差异ꎬ随着移民文化水平的提高ꎬ对于普通话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ꎬ但对于吴忠话的认可度却没有随着文化水平提高而提高ꎮ表3显示ꎬ小学以下(文盲)的移民在六个维度(喜好㊁听觉㊁亲近㊁实用㊁影响㊁地位)中对于普通话的认可度都很低ꎻ对吴忠话的认可度似乎不是很明显ꎬ在态度上主要集中在 一般 的选项上ꎬ六个维度基本都达到了60%以上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ꎬ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ꎮ学历为 小学㊁初中㊁高中和大专及以上 的移民中ꎬ在 喜好 维度中的 非常喜欢 分别为29.7%㊁34.1%㊁45.8%和41.3%ꎻ在 听觉 维度中的 非常好听 分别为44.6%㊁58.0%㊁60.4%和58.7%ꎻ在 亲近 维度中的 非常亲切 分别为41.6%㊁51.1%㊁52.1%和39.7%ꎻ在 实用 维度中的 非常有用 分别为42.6%㊁60.2%㊁58.3%和69.8%ꎻ在 社会影响 维度中的 非常有社会影响 分别为23.8%㊁40.9%㊁43.8%和50.8%ꎻ在 生活地位 维度中的 很有地位 分别为20.8%㊁25.0%㊁22.9%和42.9%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吴忠话的认可度最高的选项001中ꎬ不同学历移民普遍都非常低ꎬ最高的也不超过12%(见表3)ꎮ表3㊀红寺堡不同文化程度移民对待普通话、吴忠话态度统计(N=528)文化程度小学以下(228)普通话吴忠话小学(101)普通话吴忠话初中(88)普通话吴忠话高中(48)普通话吴忠话大专及以上(63)普通话吴忠话小计普通话吴忠话喜欢维度不喜欢11.8%14.9%12.9%12.9%1.1%5.7%2.1%4.2%3.2%6.3%8.3%11.0%不太喜欢13.2%15.4%12.9%13.9%4.5%19.3%2.1%20.8%0%7.9%9.1%15.3%一般47.8%57.0%19.8%49.5%29.5%51.1%20.8%54.2%20.6%44.4%33.7%52.8%比较喜欢9.2%10.5%24.8%15.8%30.7%21.6%29.2%18.8%34.9%36.5%20.6%17.2%非常喜欢18.0%2.2%29.7%7.9%34.1%2.3%45.8%2.1%41.3%4.8%28.2%3.6%听觉维度不好听0.9%3.5%5.9%6.9%5.7%3.4%0%6.3%4.8%7.9%3.0%4.9%不太好听11.0%12.3%8.9%6.9%3.4%6.8%0%14.6%3.2%9.5%7.4%10.2%一般41.7%65.8%11.9%56.4%4.5%59.1%8.3%47.9%6.3%42.9%22.5%58.5%比较好听18.0%14.0%28.7%16.8%28.4%26.1%31.3%20.8%27.0%38.1%24.1%20.1%非常好听28.5%4.4%44.6%12.9%58.0%4.5%60.4%10.4%58.7%1.6%43.0%6.3%亲近维度不亲切2.6%3.9%8.9%9.9%0%3.4%0%8.3%0%3.2%2.8%5.3%不太亲切16.7%12.3%8.9%6.9%8.0%10.2%0%12.5%1.6%11.1%10.4%10.8%一般46.9%71.1%15.8%50.5%22.7%60.2%29.2%56.3%23.8%52.4%32.6%61.7%比较亲切10.5%8.3%24.8%20.8%18.2%21.6%18.8%20.8%34.9%31.7%18.2%16.9%非常亲切23.2%4.4%41.6%11.9%51.1%4.5%52.1%2.1%39.7%1.6%36.0%5.3%实用维度没用2.2%4.4%7.9%9.9%3.4%2.3%2.1%8.3%0%7.9%3.2%5.9%不太没用18.0%14.0%16.8%10.9%2.3%15.9%2.1%14.6%0%7.9%11.6%13.1%般26.3%63.2%11.9%57.4%5.7%48.9%8.3%35.4%7.9%42.9%16.3%54.7%比较有用25.9%14.0%20.8%16.8%28.4%31.8%29.2%33.3%22.2%34.9%25.2%21.8%非常有用27.6%4.4%42.6%5.0%60.2%1.1%58.3%8.3%69.8%6.3%43.8%4.5%社会影响维度没社会影响3.1%2.2%6.9%8.9%2.3%4.5%0%4.2%0%1.6%3.0%4.0%没多大社会影响9.2%9.6%13.9%5.0%0%4.5%0%10.4%1.6%6.3%6.8%7.6%一般38.2%65.4%14.9%60.4%6.8%60.2%8.3%47.9%6.3%52.4%22.0%60.4%比较有社会影响33.8%22.4%40.6%21.8%50%30.7%47.9%35.4%41.3%39.7%40%26.9%非常有社会影响15.8%0.4%23.8%4.0%40.9%0%43.8%2.1%50.8%0%28.2%1.1%生活地位维度很没地位5.3%2.2%8.9%4.0%2.3%2.3%0%2.1%0%1.6%4.4%2.5%没地位14.5%21.1%12.9%12.9%0%14.8%2.1%18.8%0%9.5%8.9%16.9%一般46.5%66.2%20.8%63.4%20.5%58.0%27.1%56.3%15.9%55.6%31.8%62.1%有地位22.4%8.8%36.6%15.8%52.3%21.6%47.9%20.8%41.3%33.3%34.7%16.3%很有地位11.4%1.8%20.8%4.0%25.0%3.4%22.9%2.1%42.9%0%20.3%2.3%㊀㊀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已实施近30年ꎬ最早的一批移民是20世纪80年代末搬迁至红寺堡区ꎬ其他绝大部分移民是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后迁入的ꎮ表4显示ꎬ20世纪80年代(定居30年)和90年代(定居20年)㊁2000年以后(定居10年)迁入红寺堡的分别为36㊁257和235人ꎮ定居30年移民对吴忠话的认可度要比普通话的认可度高ꎮ从表4的数据中我们发现ꎬ定居30年的移民ꎬ在 喜好㊁听觉㊁实用㊁影响㊁地位 五个维度中的 比较喜欢㊁比较好听㊁比较有用㊁比较有社会影响㊁有地位 分别为13.9%/11.1%㊁38.9%/5.6%㊁22.6%/25.6%㊁33.3%/11.1%( / 前的数字是吴忠话ꎬ / 后的数字是普通话)ꎬ都高于对普通话的认可度ꎮ定居10年的移民要比定居20年的对普通话的认可度高ꎬ在 喜好㊁听觉㊁亲近㊁实用㊁影响㊁地位 六个维度中的 非常喜欢㊁非常好听㊁非常亲切㊁非常有用㊁非常有社会影响㊁很有地位 分别为41.7%/23.0%㊁44.3%/13.2㊁55.3%/10117.1%㊁55.3%/21.4%㊁36.2%/21.4%㊁33.2%/16.3%( / 前的数字是定居10年ꎬ / 后的数字是定居20年)ꎮ与此对应的移民对吴忠话的认可度则很低ꎬ最高的也仅仅达到11.5%ꎬ这说明移民对于吴忠话的认可度与定居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ꎬ究其根源是与其小时的集中居住方式有关ꎮ表4㊀红寺堡回族移民不同迁入时间对普通话、吴忠话对比态度(N=528)何时迁入红寺堡区80年代(定居30年)(36)普通话吴忠话90年代(定居20年)(257)普通话吴忠话2000年以后(定居10年)(235)普通话吴忠话小计(528)普通话吴忠话喜欢维度不喜欢47.2%8.3%32.7%10.1%17.4%12.3%26.9%11.0%不太喜欢22.2%19.4%21.0%12.8%13.2%17.4%17.6%15.3%一般11.1%55.6%11.3%58.4%4.7%46.4%8.3%52.8%比较喜欢11.1%13.9%12.1%16.3%23.0%18.7%16.9%17.2%非常喜欢8.3%2.8%23.0%2.3%41.7%5.1%30.3%3.6%听觉维度不好听25.0%0%26.1%0.8%26.4%10.2%26.1%4.9%不太好听47.2%13.9%26.8%7.8%9.4%12.3%20.5%10.2% 般11.1%41.7%12.8%77.4%8.5%40.4%10.8%58.5%比较好听5.6%38.9%21.0%12.5%11.5%25.5%15.7%20.1%非常好听11.1%5.6%13.2%1.6%44.3%11.5%26.9%6.3%亲近维度不亲切25.0%0%16.3%1.6%12.8%10.2%15.3%5.3%不太亲切13.9%13.9%26.5%8.2%7.2%13.2%17.0%10.8% 般13.9%61.1%21.8%77.0%9.8%45.1%15.9%61.7%比较亲切27.8%19.4%18.3%12.1%14.9%21.7%17.4%16.9%非常亲切19.4%5.6%17.1%1.2%55.3%9.8%34.3%5.3%实用维度没用30.6%2.8%15.2%1.6%13.6%11.1%15.5%5.9%不太没用38.9%27.8%16.0%10.1%10.2%14.0%15.0%13.1% 般5.6%61.1%25.3%67.3%5.5%40%15.2%54.7%比较有用22.2%25.6%21.4%18.7%15.3%27.7%18.8%21.8%非常有用2.8%2.8%22.2%2.3%55.3%7.2%35.6%4.5%社会影响维度没社会影响50%0%19.1%0.8%17.9%8.1%20.6%4.0%没多大社会影响19.4%8.3%17.1%7.0%11.5%8.1%14.8%7.6%般11.1%58.3%15.6%68.1%4.7%52.3%10.4%60.4%比较有社会影响11.1%33.3%26.8%23.7%29.8%29.4%27.1%26.9%非常有社会影响8.3%0%21.4%0.4%36.2%2.1%27.1%1.1%生活地位维度很没地位16.7%0%11.7%0.8%17.0%4.7%14.4%2.5%没地位52.8%22.2%32.7%13.6%6.0%19.6%22.2%16.9% 般11.1%63.9%17.9%67.3%8.5%56.2%13.3%62.1%有地位8.3%11.1%21.4%16.3%35.3%17.0%26.7%16.3%很有地位11.1%2.8%16.3%1.9%33.2%2.6%23.5%2.3%㊀㊀通过对宁夏红寺堡回族移民的语言态度调查显示ꎬ经过近30年的生态移民ꎬ从语言层面来讲大部分移民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当地ꎮ从社会学角度来看ꎬ部分移民的社会适应性不是很好ꎮ我们从移民语言态度的情况就能发现这一现象:移民对待普通话和吴忠话态度的认可度总体上呈现反向ꎮ对于普通话ꎬ不同年龄段显现出不同特点ꎬ认可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10~39岁年龄段㊁初中及以上学历和定居10年㊁20年的群体中ꎮ但对于吴忠话态度的认可度普遍较低ꎮ因此ꎬ我们建议:一方面加大对移民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ꎬ加强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ꎬ另一方面要重视影响移民普通话水平的两个关键性因素:文化程度㊁收入ꎬ(下转第106页)201人才奇缺ꎬ愿意从事野外实习教学的青年教师又由于认识植物物种有限ꎬ缺乏野外教学经验ꎮ通过智能教学平台 知植 APPꎬ青年教师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ꎬ积累植物分类学相关的知识ꎬ通过校园扫码增加物种认知并了解各实习基地的常见物种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教学团队中重要的青年骨干力量ꎮ其次ꎬ在野外实习中ꎬ由于自然生境每年都在变化ꎬ学生即使某一年没有采集到某些植物种类的标本ꎬ也能在智能教学平台中ꎬ通过植物图片和详细的讲解ꎬ观察到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识别要点ꎬ在实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ꎬ尽可能地去发现和识别身边更多的植物种类ꎮ第三ꎬ学生实习时间一般为大二或者大三ꎬ由于«植物学»是大一的基础课ꎬ很多学生在实习时都已经遗忘了植物学形态的相关基础知识ꎬ教师在指导实习时备感压力ꎬ通过 知植 APP可以让学生通过专题练习ꎬ快速回忆和巩固植物认知所需要的基础知识ꎬ提升实习教学效果ꎮ第四ꎬ实习时指导教师总要携带厚重的植物检索表或植物志ꎬ为了减轻教学负担ꎬ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ꎬ由智能手机替代纸质的植物检索表是一个大胆的设想ꎮ由于技术原因ꎬ目前暂时还无法实现这个功能ꎬ但是ꎬ植物检索表的功能将是未来智能教学平台更新的方向之一ꎮ目前ꎬ 知植 APP的界面和功能还在持续不断地更新与完善ꎬ如果用于市㊁区绿化科普时ꎬ还可以直接加载当地植物志ꎬ惠及大众ꎮ此外ꎬ智能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ꎬ未来还可以推广到动物学野外实习㊁真菌识别等其他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的教学中ꎮ因此ꎬ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ꎬ仍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ꎬ这也是教学团队未来的工作核心与重点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王燚ꎬ时宝凌.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校园植物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及应用[J].价值工程ꎬ2018ꎬ(13).[2]㊀钟茜ꎬ任玉锋ꎬ周立彪ꎬ等.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7ꎬ(4).[3]㊀段代祥ꎬ赵丽萍.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ꎬ2009ꎬ(5). [4]㊀席嘉宾ꎬ廖文波ꎬ凡强.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ꎬ2012ꎬ(16).[责任编辑㊀余㊀文](上接第102页)这两个因素与年龄和何时迁入红寺堡区有关ꎮ相对来说ꎬ两个因素可以通过政府教育政策支持和增加资金投入得到改善ꎬ这对于增强移民社会适应性ꎬ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生活㊁工作㊁学习都大有裨益ꎬ也对移民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政治大局是十分有意义的ꎮ参考文献:[1]㊀红寺堡区年鉴编辑委员会.红寺堡区年鉴(2016)[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ꎬ2016.[2]㊀李生信.宁夏生态移民居住方式对方言变化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ꎬ2018ꎬ(1).[3]㊀张秋红.移民方言接触与回族方言语音变迁探析 以宁夏红寺堡开元村关中方言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ꎬ2017ꎬ(5).[4]㊀张秋红ꎬ杨占武.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回族方言接触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ꎬ2016ꎬ(1).[5]㊀刘晨红.从移民文化看宁夏话的形成与发展[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ꎬ2009ꎬ(6).[6]㊀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ꎬ2002.[7]㊀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ꎬ1992.[责任编辑㊀萧㊀楠]601。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公共服务供需状况调查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公共服务供需状况调查

9 0 %以上 ; 建成 中小学 校和幼儿 园 1 0 0多所 , 高 中教 育 、 义务教 育 和学前 教育环 境正 在大 幅改善 。建 成 了人 民医
院、 妇幼保健计划 生育服务 中心 、 骨科 医院等一 批医疗 设施 , 移 民群众看 病问题 得到基本 解决 。同时 , 建 成 了博 物 馆、 影剧 院 、 健身馆 、 农 家书屋 、 文化 大 院等一批 公共设 施 , 丰 富 了移 民群 众 的文化 生活 。规 划建设 了一批 宗教 场
中, 移 民群众对公 共服务需求 的快速增长 与供 给短缺之 间的矛盾 , 已成 为生态 移 民在迁人 区发展 中 出现 的突 出问
题 。移 民“ 搬得 出” 已取得 了一定成效 , 但如何让移 民“ 稳得住 ” “ 能致 富”, 这 是考验生 态移 民工程 成败 的关键 , 也 是关注和解决生态移 民民生问题需要努力 的方 向, 必须引起各方重视并切 实解 决。红寺堡作 为宁夏 最大 的易 地生 态 移民集 中安置 区 , 研究这一地 区的生态 移民公共服务供需 问题具有 突出的代 表性 和典型性。
府 。公 共 服 务 需 求 由少 到 多 、 由硬件到软件 、 由低级到高级 , 供 给亦然 , 须摸清情况 、 找 出规 律 。
1 . 供给方面 。宁夏红寺堡 自2 0世纪末开发建设和 陆续 安置移民以来 , 公共基础 设施和公 共服务从无 到有 , 经 历 了从 薄弱落后到不 断加 强的可喜发展 , 特别 是 红寺堡 正式 成为 吴忠 市辖 区 以来 , 发 展尤 为迅速 。 在 城 乡基础 设 施、 社会保障 、 公共文化服务等方 面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 , 极大提 升 了移 民群众 的生产 生活 条件 。据初 步统计 , 近年 来 红寺堡区约每年建成保 障性 住房 3 0 0套 、 棚户 区改造 安置房 4 0 0套 、 改造农 村 电网 2 0千米 , 改造农村 危房 1 0 0 0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青铜 峡市依托黄河金 岸建 设 、酿酒葡 萄种植和工 区工程建设 和配套设施满意度 较高 ,通过移 民后 一段
业 园区发展 , 大力发展 酿酒 葡萄产业 , 在 同兴村 及甘城 时期 的生活 , 切 身感 受到 了搬迁带来 的好处和利 益 , 移
子建设 葡萄种植基地安 排当地移 民打工就业 ;在三个 民的 1 3 常生活便利 , 每天可 以吃到新 鲜 肉菜 , 适 龄儿童 移 民安置 区分 别建设 了奶 牛养殖 园区 ,同兴村 养殖 园 上学距离远 、 行路难 的问题 得到彻底 改善 , 医疗卫生 等 区奶牛 已委托上 陵集 团托管 经营 。 公共设施 完善。移 民搬迁后 , 信息来源广 、 渠道宽 , 外出
( 二) 产业发展各具特 色
通过调研 了解到 , 目前生态 移民土地集 中安 置 , 原
亩设 施农 民政 策提供可靠 的依据 ,自治 区统计局 近期组织人员 则上人均安排一 亩水浇地 ,支 持户均发展 l 有条件 的县 ( 市、 区) 支持户 均发展 1 亩设施农 田或 对 同心县 、 红寺堡 区 、 灵武 市 、 金凤 区 、 兴庆 区 、 贺兰 县 、 业, 青铜 峡市等 7个县 ( 市、 区) 的8 个移 民村 进行 了调研 , 1 座高效养殖 圈棚 。青壮年劳动力有外 出务工的 , 也有
( 区) 9 1 个 乡镇 6 8 4 个行政村 1 6 5 5 个 自然村 , 其 中县 内
同心县 实行 人均 1 — 2亩水浇地政策 ,在移 民户 院
安置 3 5 %, 县外 安置 6 5 %; 规划建设 安置 区 2 7 4个 , 其 中建有养殖 圈棚 , 鼓励农 民养殖育肥牛 。
中: 生态移 民安置区 2 3 4 个 。截提供户均两亩温棚 , 完成二代 日光温棚 5 7 0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编辑:青海参事室第3期(总第33期)省政府参事:蒲文成徐连生唐道城司文钰庞晓丽省政府参事室:吴新德李芳丽2011年12月12日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推进生态移民的经验,省政府参事室于10月下旬组织部分参事赴宁夏的中卫、吴忠等地考察了生态移民情况,宁夏积极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度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宁夏生态移民取得的积极成效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移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红寺堡区是宁夏较早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仅近3年就引进资金9.52亿元,发展企业36家,年产值达3亿元。

利用充足的风能资源,建成两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投资10亿元、5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

移民问题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移民问题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移民问题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的移民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作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我将向大家汇报我所在单位在移民问题工作方面的情况。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解读工作。

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开展媒体宣传等形式,我们向社会公众普及了移民政策法规,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移民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移民政策法规的研究和解读,确保我们的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移民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移民群体,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服务和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建立了移民服务中心,为移民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社会融入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移民群体的管理,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也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另外,我们加强了移民社会融合工作。

我们鼓励和支持移民群体融入当地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移民群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增进了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我们加强了对移民问题的研究和监测工作。

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移民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分析移民问题的新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建立了健全的监测体系,对移民群体的数量、结构、流动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总的来说,我们在移民问题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移民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谢谢大家!。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引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采取了移民吊庄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转型发展。

宁夏作为我国的一个自治区,也面临着这样的转型任务。

本文将以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为主题,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进行分析。

1.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背景宁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自治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农村人口过多的问题,宁夏也面临着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宁夏开始实行移民吊庄区的政策,希望通过将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开发区,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 红寺堡开发区的概况红寺堡开发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宁夏移民吊庄区的一个典型代表。

该区域过去主要是农村,但在移民吊庄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开发区。

红寺堡开发区拥有良好的交通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红寺堡开发区的发展方向红寺堡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发展红寺堡开发区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

区域内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等,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同时,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2 城市规划红寺堡开发区将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城市化进程。

3.3 生态环境保护红寺堡开发区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加大绿化和环境治理力度,建设生态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

3.4 社会事业发展红寺堡开发区将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发展。

4. 红寺堡开发区的成就和挑战红寺堡开发区自实施移民吊庄政策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法【法规类别】移民与其他人员安置【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1999.10.16【实施日期】1999.10.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法(1999年10月16日)建设红寺堡开发区,是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实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红寺堡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是关键。

为了确保移民安置工作顺利进行,现提出如下办法:一、指导思想移民安置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坚持开发式移民的方针,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相结合;移民安置与就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相结合;山区广开脱贫致富门路与川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河套及新灌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按照高起点、快步伐、多功能、高效益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高标准、高质量地把红寺堡开发区建成农业节水、高产、高效,村镇联网互补、服务体系完善配套、内有凝聚力、外有辐射力的现代化新灌区。

实现移民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温饱,五年脱贫,十年致富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红寺堡开发区移民安置工作实行自治区政府统一领导、分县负责的管理体制。

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红寺堡开发区的派出机构,行使相当于县级人民政府的职权,具体组织实施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督促检查验收移民安置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组织移民开发生产,妥善安排移民生活;负责移民的管理、教育、培训、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造林绿化等工作。

各迁出县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领导,成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与县扶贫扬黄工程建设指挥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按照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移民搬迁计划,认真落实移民对象和任务,精心组织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政协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签发版)

政协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签发版)

红政协发[2011]3号关于呈报《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的报告区委:现将《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呈上,请审阅。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主题词:政协调研报告抄报: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吴忠市政协办公室。

抄送:红寺堡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自治区政协项宗西主席,吴忠市政协丁兰玉主席、红寺堡区委仇旭辉书记、徐军区长,区委各常委,人大各副主任、政府各副区长、政协主席、副主席,政协各委(办)。

红寺堡区政协办公室 2010年6月7日印发共印36份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1999年1月,红寺堡作为国家重点移民扶贫开发区正式开发建设,主要搬迁西吉、海原、原州、泾源、彭阳、隆德、中宁、同心八县(区)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户。

开发建设以来,历届工委、管委会及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群众,按照“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使红寺堡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发水浇地51万亩,搬迁安臵8县贫困群众20.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7%,现已形成2乡2镇5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的规模。

红寺堡区开发建设12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立足“工贸强区、草畜富区、生态绿区、环境活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大力发展“3211”产业战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红寺堡区在移民安臵、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职工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增长。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0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在红寺堡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曝露出很多的遗留问题,并且越来越突出,对进一步发展所显现出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并为下一步红寺堡发展和全宁夏做好移民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区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下基层走访、统计等形式,对移民工作遗留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经过调研,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户籍问题1、部分移民户籍没有移交给红寺堡。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红寺堡区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批复-宁政函[2013]178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红寺堡区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批复-宁政函[2013]178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红寺堡区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批复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红寺堡区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批复(宁政函〔2013〕178号)吴忠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红寺堡区建设用地有关遗留问题的请示》(吴政发〔2013〕78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关于建设用地的时间界点2009年9月30日(红寺堡区人民政府成立之日)以前的建设用地有关事宜按照历史遗留问题对待,纳入本次处理范围。

此后的建设用地有关事宜,一律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审批程序执行。

二、关于建设用地的处理意见(一)城区建设用地。

已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确认为建设用地但尚未办理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由红寺堡区人民政府予以审批,并依据以下原则处理。

1.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用于各类移民安置区建设的划拨土地,其土地使用者或用途已经发生变更,但仍符合《划拨用地项目目录》的,且未改变划拨用地性质,由红寺堡区人民政府按照相关程序完善手续后,核发《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并办理变更划拨用地登记手续。

用途发生变化且改变划拨用地性质的,由红寺堡区人民政府批准变更手续后,按照实际用途补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依据实际用途和现行基准地价缴清土地出让金后,办理出让用地登记手续。

2.已经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缴清土地出让金,且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建成使用的建设用地,直接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已经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缴清土地出让金且建成使用的建设用地,但未签订出让合同的,待补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用地使用年限按现行政策规定的该用途使用年限减去实际使用的年限计算)后,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后续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后续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着 多年的种植 、 养殖经 验 , 在发展 种植业 、 养殖 业方 面 劳动力 ; 打造具有特 色的精 品农业 , 提高农产 品的附加
发展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生态 有着较高 的需求 。 移 民地 区第三产业 的发展明显滞后 , 值。三要优 化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还很不完善。 从调查情况来看 , 商业餐饮业和 移 民带来丰 富的劳 动力 ,支持鼓励 移民和社会各 阶层 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在原移民地发展极 为滞后 。 移 民后 , 力量进行投资生产 ;利用好基础设 施建设带来 的发展 交 通运输业开始有所发展 。
原来 的以外 出打工配合种植业 、养殖业为 主转 变为单 生产投入有所增加 的仅 占 1 0 . 7 %和 2 0 %。 纯地 以外 出打工为主 。 移 民后 , 原有 的产业结构遭到破 坏, 新 的产业 结构还 未建立 , 在这种情 况下 , 移 民基本 上依靠外 出打工维持生计 , 移民收人暂时出现 下降。
家庭外 出务 工 ,这 说明大多数移 民家庭拥有 双份或多 ( 一) 需要完善产业结构 。生态移 民使 移 民丧失 了
份 收入来 源 。移民后 , 搞种植 、 养殖 的家庭大 幅度减少 原有 的产业结 构 ,而新的产业结构的建立需 要一个过
( 两者 累计 为 1 4 . 3 %) ,外 出打 工的家庭增加到 7 3 . 2 %, 程。 现阶段移 民单 纯地依靠外 出打工谋 生 , 但是他们有
生态移 民的成败得失 , 自治 区各级党委 、 政府都 非常重 为主, 外 出打工为辅。 其中, 有5 5 . 4 %的家庭 以种植业为第
视 。经过几年的发展 , 生态移 民生活稳定 , 生产 水平有

大收入来源 , 有2 8 . 6 %的家庭 以养殖业为第一大收入来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研究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研究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研究宁夏红寺堡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当地开发建设十多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来自南部山区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变成现实。

然而,由于当地群众几乎全部是移民搬迁而来,在思想认识、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存在着不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现阶段红寺堡正处于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时期,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该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与生态移民和社会治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人口迁移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立足于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的实际,对该地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生态移民工程的相关做法,提出了完善该地社会治理的对策。

具体而言,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治理理念转变问题、社会结构调整问题、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和治理行为规范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治理意识淡薄、社会结构改革滞后、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和社会法治化水平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应当加大干部教育力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移民心理,大力调整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阶层结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的社会结构子结构,优化公共服务的队伍、体系和配置,完善社会治理的制度、法规和机制。

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迁入地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当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
康社会。

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贫困人口近700多万,大部分生活在环境恶劣、靠天吃饭、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区。

为改善贫困农民的生存条件,解决这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缓解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尽快恢复已经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政府将这部分地区的人口进行转移。

政府主导型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人口迁移出来,已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

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较弱,靠天吃饭,温而复寒、饱而复饥的状况还没有改变。

吊庄移民工程的启动就是在中央政府为从根本上改变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状况。

预期目标是从干旱山区迁移部分人到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发荒地,以期移出的贫民户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环节地区贫困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二重目标。

红寺堡区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实施生态移民的一种。

属于吊庄移民工程的一部分,共搬迁移民近20万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政府集中安置的移民开发区。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移民方式、移民政策、移民后生态恢复状况等,对生态移民效益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也只是做定性分析,没有定量的研究评价。

本课题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实地调查研究作为印证对红寺堡区2009年到2013年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研究。

首先介绍了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的总体状况,其次是通过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构建生态移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问卷的形式搜集各类专家对指标权重所打的分数,收集红寺堡区2009年至2013年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无量纲处理,计算出2009-2013年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总结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经验。

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报告 16200字

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报告 16200字

三一文库()〔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报告 16200字〕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2012-01-09 09:01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2月8日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区人民政府区长徐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我区加快发展、攻坚克难、奋进崛起的一年,也是我们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取得新进展的一年。

在自治区、吴忠市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创新进取,务实苦干,全面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运行稳中趋快。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6亿元,增长18%,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7%和9.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0万元,增长46%,占GDP的比重达到9.03%。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受项目投资的强劲拉动,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亿元,增长38%,投资同比增加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增长15%。

社会消费和服务层次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以葡萄、设施农业和肉牛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比重突破60%;以煤炭开采、风光发电为主的工业经济增速达到20.6%;以金融、旅游、商贸、物流和保险、中介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全面启动与北方民族大学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卫生、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民政、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财政投入民生项目资金达到6亿多元,占预算支出比例的58%,承诺为民办理的10件民生实事全面推进;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长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政协发[2011]3号关于呈报《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的报告区委:现将《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呈上,请审阅。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主题词:政协调研报告抄报: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吴忠市政协办公室。

抄送:红寺堡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自治区政协项宗西主席,吴忠市政协丁兰玉主席、红寺堡区委仇旭辉书记、徐军区长,区委各常委,人大各副主任、政府各副区长、政协主席、副主席,政协各委(办)。

红寺堡区政协办公室 2010年6月7日印发共印36份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1999年1月,红寺堡作为国家重点移民扶贫开发区正式开发建设,主要搬迁西吉、海原、原州、泾源、彭阳、隆德、中宁、同心八县(区)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户。

开发建设以来,历届工委、管委会及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群众,按照“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使红寺堡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发水浇地51万亩,搬迁安臵8县贫困群众20.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7%,现已形成2乡2镇5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的规模。

红寺堡区开发建设12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立足“工贸强区、草畜富区、生态绿区、环境活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大力发展“3211”产业战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红寺堡区在移民安臵、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职工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增长。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0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在红寺堡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曝露出很多的遗留问题,并且越来越突出,对进一步发展所显现出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并为下一步红寺堡发展和全宁夏做好移民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区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下基层走访、统计等形式,对移民工作遗留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经过调研,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户籍问题1、部分移民户籍没有移交给红寺堡。

2006年、2007年两年整体搬迁的有2762户12429人至今户籍尚未移交,其中太阳山镇买河村2265户10897人,大河乡乌沙塘村497户1532人,给乡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有户无人”。

部分移民将户口迁至红寺堡,却仍然住在老家;还有部分移民“两头跑”,两头种地。

全区“有户无人”(空挂户)约44499人,占红寺堡区农业人口的30%多,这种有户无人的现象在各乡镇普遍存在,给人口管理、村委选举、新农合、新农保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严重不便。

3、“人户分离”。

有两种情况:有些移民搬到红寺堡后,又在红寺堡区内其他移民点买房买地后定居;有的由于二次搬迁,造成户口在原移民点,而人在二次搬迁点定居。

4、多重户籍。

部分移民有两个或多个户口,据不完全统计,红寺堡镇和太阳山镇就有多重户籍353户1769人,多重户籍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具体情况如下:5、户口资料缺失。

个别移民点由于交接手续不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有些移民没有户口资料。

这种情况在各乡镇均有存在,具体如下:(二)危房问题红寺堡开发建设初期,部分移民点建房质量不高,目前移民房屋中,有的地基下陷,有的墙体裂缝,群众安全得不到保障。

据统计,红寺堡区现有危房8198户,其中已改造2641户,还有5547户需要改造,已接管移民中危房户1938户,未接管移民中危房户553户。

有些移民点危房问题相当严重,如,大河乡乌沙塘村隆德县移民点住房是由隆德县指挥部统一建造,每户收建房款1.8万元。

当初,在建房时没有处理好地基,泥土砌墙,致使全村345户住房墙体全部出现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有些墙体村民只能用木材顶着居住;还有一部分房顶受损严重,群众基本住房还没有得到保障。

(三)土地问题1、无耕地情况(1)已接管移民中存在无耕地现象,具体情况如下: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移民没有分到耕地。

户籍录入时将有些移民的户籍遗漏,使这部分移民户籍缺失,因此没有分到耕地;有些移民对分到的耕地不满意,拒绝接受,所以,至今没有耕地。

这两种情况在南川乡洪沟滩村比较突出。

二是二次搬迁移民没有耕地。

由于土地盐渍化、沙化等原因,部分移民来红寺堡后又进行了二次搬迁,但二次搬迁的移民土地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三是倒卖土地。

一些村民将土地倒卖给非正常移民,造成土地短缺。

四是部分移民土地被抢占。

部分移民在原籍县没有断根,两头种地,在回到老县期间,红寺堡的土地无人看管,被别人抢占。

五是新增人口。

我区历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出生人口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但耕地却没有增加。

(2)未接管移民存在无耕地现象,具体情况如下:2、土地盐渍化、沙化情况。

部分移民点地势低洼,开发土地时未设计排碱沟,造成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

具体情况为:3、二次搬迁移民无耕地情况。

二次搬迁就是由原籍县迁到红寺堡的移民,几年后,由于耕地盐渍化、沙化等原因,造成耕地不能继续耕种;或是宅基地盐渍化,造成房屋裂缝、倒塌,无法居住,红寺堡对部分移民进行了再次搬迁(红寺堡区内),但有些二次搬迁户还没有再次分到耕地。

具体情况如下:4、乱圈滥占土地。

个别人借开发初期土地管理不规范的空隙,大肆圈占土地,然后倒卖出去,造成耕地流失。

如大河乡辖区内的红崖节灌站“1236”总指挥部开发的2400余亩实验示范基地,在指挥部撤走时因种种原因,未将原指挥部及周围的土地移交开发区管委会,而是交由其职工张建林经营,张建林在经营过程中又不断开发耕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发土地6000余亩,现已将450亩地倒卖,其余土地承包给私人种植。

5、土地整理质量不高。

开发过程中,有些土地整理不符合种植和灌溉要求,高低不平,有的甚至高于水渠,不能按灌溉要求灌水,种植作物产量低,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受益。

(四)教育问题一是校舍不足。

红寺堡区现有农村小学64所(含教学点3个),小学阶段在校生23811名。

现在使用的校舍绝大部分是“1236”工程指挥部规划建设的,全部按照“一村一校,一校6个教学班”的模式建设。

只设计教学班,没设计功能室和附属用房。

近年来,我区每年净增学生2000名左右,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农村各校出现“大班额”现象。

2010年,我区为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强区评估验收,购臵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然而这些设备无专用教室。

目前我区农村小学校舍总计缺118个教室,建筑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

二是校园安全问题。

红寺堡区共有中小学73所,总建筑面积192572平方米。

经2009年普查,全区共有59所学校校舍抗震设防不达标,应加固面积96133平方米。

截至2010年底,已加固5所39211平方米,待加固54所56922平方米。

2011年,我区31所学校共24402平方米的加固工程由自治区校安办列入项目投资计划,还有23所37739平方米的校舍加固工程需要地方投资实施,因地方财政困难,无法实施。

(五)农田灌溉问题一是没有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的设计。

按原设计,红寺堡移民区为高效节水灌溉区,但在移民过程中,由移民迁出县建房、开地,建设了初步渠系,现在的实情是只能大水漫灌,没有实现高效节水的愿望,这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和移民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是现有灌溉设施不配套,水量不足,使部分移民土地灌不上水。

原移民搬迁安臵和土地开发分配由各移民县指挥部组织实施,之后交由原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土地开发与渠系建设不配套,水渠流量不够,灌溉设施不到位,现有 24980亩灌溉耕地存在用水之争。

各乡镇情况如下:(六)技术人才短缺由于在移民过程中,建管分离,移出地没有考虑到移民将后的管理和发展,只将贫困户移出,但没有将技术人才移出,而成立开发区到设区为止,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又调不进技术人员,使现在红寺堡区农、林、水、牧、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开展工作,只能外聘技术人员,增加了单位的经济负担,但工作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技术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红寺堡的发展。

(七)残疾人问题据统计,目前,红寺堡区有残疾人14611人,占人口总数的 8.42%,高出宁夏残疾人平均比例1.62个百分点,高出吴忠市残疾人平均比例1.12个百分点,64%的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一家多残的有136户298人。

南川乡菊花台村有残疾人99名,涉及76户,占总数的10.6%,高出自治区平均水平3.77个百分点。

红寺堡区的残疾人都是从原籍县区搬迁来的,自红寺堡移民工程开展以来,各移民县区为了甩包袱,将能搬走的残疾人全部搬到红寺堡。

这些人为因素是造成红寺堡残疾人多的主要原因。

(八)宗教场所布局和建设问题红寺堡在移民初期,没有将宗教场所的规划和建设纳入统一管理,各县指挥部根据当时情况,随意指定宗教建设用地,信教群众筹资建设,造成宗教场所布局不合理和宗教场所建设标准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村多寺、两寺相邻、异地上寺、不同教派同上一寺等情况,不便于开展宗教活动。

(九)大乡镇大行政村问题2007年,由于撤乡并镇后,红寺堡原来的8个乡(镇)合并为4个乡(镇);2010年自治区又将利通、盐池、同心等县(区)部分村划归红寺堡管理,使红寺堡乡(镇)、行政村地域过大、人口过多,红寺堡镇人口已将近6万左右,有的行政村人口多达上万人,红寺堡镇团结村由原来4个村合并而成,人口13000余人,比其他县(区)一个乡(镇)人口还多。

由于移民来自各地,回汉杂居、教派门宦较多、村情复杂,加上大乡(镇)、大行政村,乡、村管理难度很大。

(十)地域管理问题一是草原界限不清,权属不明。

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红寺堡区同盐池、同心、利通、灵武、中宁等周边各县(区)的草原界限不清;第二种情况,红寺堡区内各乡镇草原界限不清,草原管理存在推诿现象;第三种情况,原同心籍旱改水的移民,采取各村交叉搬迁,一个老村子的农户被安臵在几个新村,由于草原承包权属不清,农户户籍分散,导致草原管理责任不清,草原管理不到位,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资金兑付工作难以进行。

二是地权明确,但被他县群众抢占。

2003年自治区进一步明确划界后,红寺堡有39.2平方公里的土地(约6万亩)被中宁县群众抢占至今。

三是新区划调整的移交工作尚未完成。

2010年自治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划归红寺堡管辖的吴忠市利通区利同村、利原村和种畜场只签订了移交框架协议,没有进行实质性移交。

二、意见和建议红寺堡移民工作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建管分离”的移民工作机制不科学、不合理,迁出移民的确定、房屋的建造、土地的开发、分配等工作都由迁出县完成后,交给红寺堡管理,这种机制存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弊端;二是个别县(区)对移民工作认识不够,对移民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三是建管交接是有缝交接,交接程序和过程不严密;四是移民工作经费不足,造成农田灌溉、校舍建设、移民住房等工程质量不高,如果遇到地震、暴雨等灾害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