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签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政协发[2011]3号
关于呈报《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
调研报告》的报告
区委:
现将《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呈上,请审阅。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
主题词:政协调研报告
抄报: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吴忠市政协办公室。
抄送:红寺堡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自治区政协项宗西主席,吴忠市政协丁兰玉主席、红寺堡区委仇旭辉书记、徐军区
长,区委各常委,人大各副主任、政府各副区长、政协主
席、副主席,政协各委(办)。
红寺堡区政协办公室 2010年6月7日印发
共印36份
关于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1999年1月,红寺堡作为国家重点移民扶贫开发区正式开发建设,主要搬迁西吉、海原、原州、泾源、彭阳、隆德、中宁、同心八县(区)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开发建设以来,历届工委、管委会及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群众,按照“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使红寺堡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发水浇地51万亩,搬迁安臵8县贫困群众20.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7%,现已形成2乡2镇5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的规模。红寺堡区开发建设12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立足“工贸强区、草畜富区、生态绿区、环境活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大力发展“3211”产业战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红寺堡区在移民安臵、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职工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增长。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0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在红寺堡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曝露出很多的遗留问题,并且越来越突出,对进一步发展所显现出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并为下一步红寺堡发展和全宁夏做好移民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区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下基层走访、统计等形式,对移民工作遗留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经过调研,红寺堡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户籍问题
1、部分移民户籍没有移交给红寺堡。2006年、2007年两年整体搬迁的有2762户12429人至今户
籍尚未移交,其中太阳山镇买河村2265户10897人,大河乡乌沙塘村497户1532人,给乡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有户无人”。部分移民将户口迁至红寺堡,却仍然住在老家;还有部分移民“两头跑”,两头种地。全区“有户无人”(空挂户)约44499人,占红寺堡区农业人口的30%多,这种有户无人的现象在各乡镇普遍存在,给人口管理、村委选举、新农合、新农保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严重不便。
3、“人户分离”。有两种情况:有些移民搬到红寺堡后,又在红寺堡区内其他移民点买房买地后定居;有的由于二次搬迁,造成户口在原移民点,而人在二次搬迁点定居。
4、多重户籍。部分移民有两个或多个户口,据不完全统计,红寺堡镇和太阳山镇就有多重户籍353户1769人,多重户籍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具体情况如下:
5、户口资料缺失。个别移民点由于交接手续不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有些移民没有户口资料。这种情况在各乡镇均有存在,具体如下:
(二)危房问题
红寺堡开发建设初期,部分移民点建房质量不高,目前移民房屋中,有的地基下陷,有的墙体裂缝,群众安全得不到保障。据统计,红寺堡区现有危房8198户,其中已改造2641户,还有5547户需要改造,已接管移民中危房户1938户,未接管移民中危房户553户。有些移民点危房问题相当严重,如,大河乡乌沙塘村隆德县移民点住房是由隆德县指挥部统一建造,每户收建房款1.8万元。当初,在建房时没有处理好地基,泥土砌墙,致使全村345户住房墙体全部出现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有些墙体村民只能用木材顶着居住;还有一部分房顶受损严重,群众基本住房还没有得到保障。
(三)土地问题
1、无耕地情况
(1)已接管移民中存在无耕地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移民没有分到耕地。户籍录入时将有些移民的户籍遗漏,使这部分移民户籍
缺失,因此没有分到耕地;有些移民对分到的耕地不满意,拒绝接受,所以,至今没有耕地。这两种情况在南川乡洪沟滩村比较突出。二是二次搬迁移民没有耕地。由于土地盐渍化、沙化等原因,部分移民来红寺堡后又进行了二次搬迁,但二次搬迁的移民土地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三是倒卖土地。一些村民将土地倒卖给非正常移民,造成土地短缺。四是部分移民土地被抢占。部分移民在原籍县没有断根,两头种地,在回到老县期间,红寺堡的土地无人看管,被别人抢占。五是新增人口。我区历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出生人口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但耕地却没有增加。
(2)未接管移民存在无耕地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2、土地盐渍化、沙化情况。部分移民点地势低洼,开发土地时未设计排碱沟,造成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具体情况为:
3、二次搬迁移民无耕地情况。
二次搬迁就是由原籍县迁到红寺堡的移民,几年后,由于耕地盐渍化、沙化等原因,造成耕地不能继续耕种;或是宅基地盐渍化,造成房屋裂缝、倒塌,无法居住,红寺堡对部分移民进行了再次搬迁(红寺堡区内),但有些二次搬迁户还没有再次分到耕地。具体情况如下:
4、乱圈滥占土地。个别人借开发初期土地管理不规范的空隙,大肆圈占土地,然后倒卖出去,造成耕地流失。如大河乡辖区内的红崖节灌站
“1236”总指挥部开发的2400余亩实验示范基地,在指挥部撤走时因种种原因,未将原指挥部及周围的土地移交开发区管委会,而是交由其职工张建林经营,张建林在经营过程中又不断开发耕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发土地6000余亩,现已将450亩地倒卖,其余土地承包给私人种植。
5、土地整理质量不高。开发过程中,有些土地整理不符合种植和灌溉要求,高低不平,有的甚至高于水渠,不能按灌溉要求灌水,种植作物产量低,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受益。
(四)教育问题
一是校舍不足。红寺堡区现有农村小学64所(含教学点3个),小学阶段在校生23811名。现在使用的校舍绝大部分是“1236”工程指挥部规划建设的,全部按照“一村一校,一校6个教学班”的模式建设。只设计教学班,没设计功能室和附属用房。近年来,我区每年净增学生2000名左右,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农村各校出现“大班额”现象。2010年,我区为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强区评估验收,购臵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然而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