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悯农(其一)——唐·李绅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二下古诗:悯农(其一)

部编语文二下古诗:悯农(其一)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范围广。 犹:仍然。 诗句大意: 天下各处的土地都被耕种了,可是种地 的农夫仍然吃不上饭,被活活饿死。
李绅以一个统治阶级者的视 角,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社 会农夫的悲惨生活。《悯农》二 首,在语言上质朴易懂,朗朗上 口,画面感极强,成了后世教育 人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经典 之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春天,这里指播种的季节。 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 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 国北方过去主要的粮食作物。本处 代指种子。 秋:秋天,这里指收获的季节。 万棵:“万”虚指,表示很多,意思 是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 子:代表粮食。 诗句大意: 春季辛辛苦苦播种下种子,到了秋季 获得了丰收。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 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代表 作为《悯农》诗两首。
悯农 悯:怜悯,包含作者对底层 劳动人民的同情。 农:种地的农夫。
小知识 社会学家把唐朝当时的社会分为五个阶 级:一、贵族阶级;二、坐食阶级(多 指僧侣);三、艺人;四、手工劳动者; 五、贱民阶级(多指罪犯) 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地又承担着 繁重的苛捐杂税,生活痛苦不堪。
历史评价李绅是一个刚直的 人,心怀底层疾苦,檄文骂龙母 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悯农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772年-846年),字 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 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
李绅三十五岁时中进士 ,补 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 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 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 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 号“文肃”。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悯农二首·其一》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悯农二首》(作者李绅)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悯农二首》(作者李绅)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悯农二首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标签早教古诗100首、忧国忧民、组诗、农民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锄禾日当午的全诗《悯农二首》是唐代作者李绅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锄禾日当午的全诗,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伯伯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经典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伯伯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作者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伯伯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作者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伯伯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伯伯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作品原文悯农二首⑴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收万颗子⑶。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

其二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词句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白话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作品鉴赏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悯农二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春种一粒粟》注释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 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悯农·春种一粒粟》翻译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或春天里,农民撒播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收获了千千万万粒果实。

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可奇怪的是农民到头来却仍然遭到要饿死的下场。

《悯农·春种一粒粟》赏析【简析】前两句的春种秋收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全过程,以“一粒粟”与“万颗子”相对,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无限创造力。

后两句直接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天下没有闲田,农民何以饿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并为他们鸣不平。

全诗语言通俗,内容深刻。

【赏析】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悯农(其一)体裁:诗题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名字:李绅年代:唐代描述: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翻译: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原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赏析一:思想内容“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农夫犹饿死”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人人习见得常事让人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一、必背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关键词:粟泛指谷类。

关键词:秋收一作“秋成”。

关键词:子指粮食颗粒。

关键词:四海无闲田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关键词:犹仍然。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
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小学必背诗词之31《悯农(其一)》唐·李绅

小学必背诗词之31《悯农(其一)》唐·李绅

《悯农(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其一描绘了丰收,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其二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农业发展的古诗

农业发展的古诗

农业发展的古诗1. 《悯农(其一)》作者:李绅(唐)诗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悯农(其二)》作者:李绅(唐)诗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 《观刈麦》作者:白居易(唐)诗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 《归园田居(其三)》作者:陶渊明(东晋)• • • • • • •诗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 《田家》作者:范成大(宋)诗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宋)诗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7. 《春日田园杂兴》作者:范成大(宋)诗文: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8. 《田家》作者:聂夷中(唐)诗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9. 《田家》作者:王维(唐)诗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 • • • • • • • •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0. 《田家》作者:梅尧臣(宋)诗文: 田家苦作苦,春种复秋获。

今年幸有年,大胜去年薄。

仓廪渐充实,租税免逋责。

但愿常如此,不忧无酒酪。

• •。

悯农其一的意思 解释

悯农其一的意思 解释

悯农其一的意思解释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一组诗,共计六首。

这组诗以农业生产为主题,谴责了统治者的不恤民力和不珍惜民财,也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不满。

《悯农其一》的意思是:农民们千辛万苦地耕种,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代价,但统治者却不顾农民的困苦,一味地追求自身的享受,对于农民的赋税剥削也极为繁重。

因此,诗人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批判和谴责。

这首诗也被视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悯农古诗其一的道理

悯农古诗其一的道理

悯农古诗其一的道理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所著的组诗作品,主要讲述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节约食物,反对铺张浪费。

《悯农》这首诗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节约食物,反对铺张浪费。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所著的组诗作品。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你可以说启发就在于,农民伯伯劳作辛苦,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不要浪费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做到节约资源。

这一首大概是小学生水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其一)——唐·李绅
01
诗人简介:
这首《悯农》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此时是“安史之乱”之后的战乱年代,农民因为连年的战火,终日劳作却填不饱肚子。

诗人以同情和悲愤的心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警世名句。

诗题《悯农》中的悯,即怜悯,这里有同情农民的意思。

此诗是《悯农二首》诗组中的第一首,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水深火热的生存状态。

0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03
04
诗歌一开头,就以“一粒粟”结出“万颗子”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场景,用“春种”和“秋收”繁忙劳作的景象突显了农民的辛苦。

下句写全国没有一块不种着庄稼的田地,进一步描写秋收到处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按理说勤劳的农民日夜耕作,换得遍地金黄,应该能够丰衣足食了吧?
谁能想到,末句竟是“农夫犹饿死”,一个“犹”字触目惊心,对农民来说,丰收了又如何呢?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歌前后的强烈反差,给我们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感觉,迫使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去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间悲剧呢?
是连绵的战火,是官员的剥削,还是严苛的赋税?
赋税就是百姓定期向统治者上交的土地、金钱和粮食等物。

苛捐杂税被称为吃人的老虎。

难怪举国上下一片丰收,农民却仍然食不果腹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