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条件

合集下载

土壤盐碱化精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精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 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 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 生盐渍化。
A.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 界深度, 使盐分通过毛细管上升, 聚集地表;
B.利用高矿化度的水进行漫灌,盐分滞留地表; C.开垦具有积盐层的底土; D.滨海区由于频繁海潮带入土体中大量盐类, 在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 维新是从事盐碱地治理的老专家,他解释 盐碱地的成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 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 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 聚集;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 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选择适当 覆盖物抑 制水分蒸 发反盐
营造防护林 带,果与椿 棉间作等
土地脱盐 咸水淡化 控制耕作层 巩固水盐
盐分含量
调节效果
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 -水盐运动规律
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 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脱盐(核心)
以治水为中心
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 生物措施等手段。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脱盐
引淡淋盐 井排井灌 覆盖 生物措施
引淡水灌 溉降低作 物土壤根 区含盐量
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最终达到一定浓度, 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兴权跟程维新 同一办公室,也是毕生精力治理盐碱地的 老专家,跟程维新同时接受采访,“在蒸 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盐 碱地大量存在。”
盐与空气、水一样,是人类赖以维持生 命的必需元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与治理措施一、知识讲解土壤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其形成原因有:(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2)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3)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4)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2、盐碱地的分布: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二、例题分析2016年1月14日《京华时报》消息,中粮开卖“沙漠小米”推进荒漠化治理。

专家介绍,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

通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当地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化形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甲所处的绿洲地区自从推广种植“沙漠小米”之后,荒漠化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间接说明该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过度樵采B. 水资源利用不当C. 过度开垦D. 过度放牧2. 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答案】1. B 2. C【解析】1.由文字信息“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可知,水资源利用不当是当地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十五:盐碱化及治理

十五:盐碱化及治理

高三地理补漏微专题十五:土壤次生盐碱化一、基础知识(一)土壤盐碱化的定义盐碱灾害是指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二)盐碱地的形成的原因1、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土)。

2、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土)。

3、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浸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4、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三)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1、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2、为了缓解春旱对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

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3、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

(四)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1、气候因素:黄河三角洲多年平均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为土壤剖面中盐分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回升、冬季潜伏。

2、地形地貌:黄河三角洲总体地形平缓,缓平的低地及洼地是盐分聚集区,往往形成大面积中等或重度盐渍化土壤。

3、水文地质条件: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普遍埋深较浅,且矿化度较高;在埋藏浅的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极易通过毛管上升作用不断地向地表累积,形成土壤盐渍化。

4、海水入侵:黄河三角洲位于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水浸渍盐渍区,受到海水经常性的淹没和侧向侵渍。

(五)土壤盐碱化的解决措施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1)灌溉洗盐。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机理与防治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机理与防治

谢谢观赏!
潜水蒸发,将盐分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
就是人们常说的"次生盐碱化"。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
“斥卤荒滩千百年,人们代代淋硝盐,雨水对和撒点籽,没有雨水就荒田”
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是引
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地下水埋深
(埋藏深度)比地下水临界深度浅,则将发
盐, 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
地下排盐:建设地下暗管进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
排盐
改碱绿化技术。
利用双隔离层、隔盐袋等改土绿化技术,提高 树木成活率。 适地适树,适地适花。 适地适草,是盐碱地园艺的关键技术;筛选出 适合栽培的植物,丰富盐碱地园林的植物材料。 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
土壤次生盐碱化 --形成机理与防治
次生盐渍化: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 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
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 主要发生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 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分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 渭河平原等。 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分,并随着
生盐化。 地下水矿化度高,其积盐过程与土壤盐碱化 相同。
预防土壤次生盐碱化: 关键在于保持排水通畅,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
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
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1.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前苏联科学院 v . AKovda 等专家认为,
可能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矿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为
3-5m。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三、
半干旱和干旱草原盐碱化区: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高平原,包括呼伦贝尔高平原和内 蒙古草原东部地区。
四、
半干旱、半湿润苏打盐渍化区:
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区内的盐渍化土壤为苏打土,可分为松辽平原半湿润草甸碱化 -苏打斑状盐渍土和三江平原半湿润草甸沼泽零星苏打盐渍化 土。
五、
国内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发展状况 •
国内开展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研究比国外大约晚10年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判读是达到盐碱土定性、定 量和动态分析的重要手段,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早期的盐 碱土监测研究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我国盐碱土遥感监测研究现状,主要受我国各大盐碱土分 布区所拥有的遥感数据所限,当然盐碱土研究工作者数字 图像处理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也对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受 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制约,立足于影像光谱 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而实现自动识别分类的方法,应 用于盐碱地信息提取,其精度较低,难于满足生产要求。 尽管如此,广大盐碱土研究工作者仍然认为计算机自动分 类方法来提取盐碱地信息是有很大潜力可种植水稻对碱土的改良较有效
5、
利用咸水灌溉
6、
向土壤中注入聚丙烯酸脂溶液,与土壤形成 0.5cm的不透水层
7、
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 种和草木(绿肥)植物
“3S”技术在灾害治理方面的应用 • 与我们自己的专业有关(测绘工程) • “3S”可以说已成为万能应用法宝 • 目前RS(遥感)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半湿润季风气候盐渍-苏打碱化区:
我国盐渍化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 湿润的华北平原、山西汾河流域和陕西泾、渭河流域。可分为 黄淮河草甸盐渍土亚区和汾渭河谷半干旱氯化物-硫酸斑状盐 渍土亚区。

地理微专题:土壤盐渍化

地理微专题:土壤盐渍化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的平原灌区,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 渍化的主要原因。
1.灌排 系统不 配套
4.平原 蓄水不 当
2.大水 漫灌、 串灌
土壤次生 盐渍化
5.利用矿化 度较大的地 面水或地下 水进行灌溉
3.渠道 渗漏
6.不合 理的耕 种方式
大水漫灌
地理微专题
地理高考备考系列
BY xiao huai qiang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景观
土壤盐碱化分析思路
成因
措施
基本 概念
危害
分布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 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 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恶化生态环境
盐碱化的危害
腐蚀建筑材料 破坏工程设施
影响农牧业生产 毁坏道路路基
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 响的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 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 也叫返盐。 雨季: 土壤被雨水淋洗,表 层脱盐。又叫淋盐。
我国盐碱土地的分布
青新极端干 旱漠境
东北地区 半漠境内陆
黄淮海平原
东部滨海 盐碱地 海水倒灌增 加盐度
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和盐分组成,可将我 国盐渍土划分为7个类型区:
一、 二、
极端干旱荒漠盐渍土区: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盐渍土区:
1、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半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和宁夏的大部分地 区。区内除现代积盐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 土外,还有部分残余盐渍土。 2、甘、蒙、新干旱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天山以 北地区,分布土壤含盐量很高的内陆盐渍土。

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
盐碱化是一种常见的土地退化现象。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导致
土壤的pH值偏高或偏低,土壤结构和养分失衡,甚至导致植物生长退化。

盐碱化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一般包括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盐碱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一般而言,气候干燥、降雨量低、蒸发强烈、地下水位浅等都是盐碱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土壤中出现较多的钠盐、钾盐和钙盐时,特别是在高温和低湿的环境下,这些盐分就会被土壤吸附和固定,导致土壤pH值的升高,从而影响土壤中一些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活动。

第二,盐碱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土地利用的不当和水资
源的过度利用是盐碱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例如,过度灌溉或缺少排水系统,导致土壤中的
盐分无法流失,积累及时形成盐碱化。

此外,过度肥料的施用和过度农药的使用也会导致
化学物质的积累,从而加剧盐碱化的程度。

第三,随着盐碱化现象的加剧,土壤和水的质量逐渐恶化。

土壤pH值的升高和微生物活动的减弱,导致植物生长的受阻和植物品质的下降。

同时,水源的质量也会受到污染和
限制,从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盐碱化是一种复杂的土地退化现象,其形成过程与多个自然和人为因素密
切相关。

因此,要解决盐碱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
利用和管理方式,逐步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灌区次生盐碱化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灌区次生盐碱化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3.1.2.1
地下水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
2.5
周边环境改变的影响
二二四团开发建设时,
四周主要是戈壁及未利用
地。墨玉县规划在团场东部进玛乡在团场西面进
行了土地开发,开发的土地距团场西边界 2~5 km。
戈壁及未利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很小,进行农业种
植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将大大增加周边地下水
根据水文地质报告,二二四团土层平均给水度
0.08,53.33 m3 水可使 667 m2 土地地下水位上升 1 m,
地下水极易上升。根据调查,二二四团土地开发第
一年,灌水量为 600~800 m3 /667 m2,按照平均 700
m3 /667 m2,超 过 作 物 灌 水 定 额 450 m3 /667 m2 的 水
厚 6 mm,井结构为同径结构。单井实管长度 5 m(井
管高出地面 1 m),
滤水管长度为 50 m;
井管底部为沉
淀管,
长度为 5 m。滤水管材为钢卷管,
钢卷管过滤器
采用缠丝(优质镀锌防腐蚀铁丝)垫筋过滤器,
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TURANGGAILIANG 土壤改良
2.4
建设初期没有规划建设排水系统
二二四团开发建设工程论证、设计、实施过程
径 250 m 范围以内)采用竖井排水方式具有简单直接
且效果好的优势;
对于成熟的园地且范围大的带状土
积 1.03 万 hm2,防风固沙林地面积 0.50 万 hm2),全部
采用管道输水自压滴灌,实现节水灌溉率 100%。在
2003—2005 年二二四团开发初期,团场土地为沙土,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回答对较干旱的地区进行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地下水位在上升的同时也会将地下的盐分带上来,被阳光照射后,水分蒸发掉但盐分依旧会留在地表上,从而导致土壤生盐渍化。

对河流上游进行大量引水灌溉,会减少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和入海水量,当海水倒灌后,也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1、在部分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当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当海水上溯后就形成了咸潮,从而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2、人们会在一些较干旱地区的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减少流向下游的水量以及入海水量,当海水倒灌后,就易形成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3、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也会随着上升,从而导致土地盐渍化。

4、在较干旱的地区进行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在上升时会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被阳光照射后水分会蒸发,而盐分会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的盐分增多,从而出现盐渍化。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种植苜蓿、绿肥等作物并发展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植被地面覆盖率,减少蒸发返盐,推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灌区林木的覆盖面积,降低风速,减少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农田小气候,发挥生物排水作用。

3、加强灌区排水,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地段的情况采用明排、竖排、暗排、扬排以及干排的方式,加强管理明渠排水,及时清淤,保证排水畅通。

4、控制灌区多引和超引水,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行渠道防渗,减少输水损失,同时加护强灌溉管理,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技术,降低灌溉定额,从而达到减少对灌区地下水补给的目的。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土壤盐化和碱化的总称,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从形成过程来看,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碱质不断在土壤表层聚积,使土壤变成盐碱土的土壤退化现象。

我们按照盐分的来源和有无人类活动影响的标准,可以将土壤盐碱化分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

原生盐碱化是指由于地域的干旱气候、土壤结构、含盐母质、低洼地形等自然因素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而次生盐碱化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不合理的耕作、灌排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此外,从盐渍化发生的时间来看,原生盐渍化又可再分为现代盐渍化和残余盐渍化。

现代盐渍化是指在现代自然环境下,积盐过程是主要成土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而残余盐渍化是指土壤中某一部位含有一定量的盐分而形成的积盐层,但是目前的主要成土过程不是积盐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2.潜在盐碱化:土壤潜在盐渍化,是指心底土存在积盐层或处于积盐的环境条件(强蒸发、高矿化度地下水等),一旦水盐状况失去平衡,将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

潜在盐渍化实际上是次生盐渍化的前期反映。

在潜在盐渍化阶段,土壤耕层尚无盐化和碱化现象,而耕层下面已隐藏含盐土层或高矿化度地下水层。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如灌溉、排水措施不当,农业措施跟不上,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使土壤水盐平衡发生改变,导致非盐渍化土壤向盐渍化土壤转化。

所以,确定一个区域是否有潜在盐渍化的可能,主要看该区域的土壤水盐运动状况、条件以及人类因素等。

土壤潜在盐渍化还是盐渍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阶段或现象。

在土壤盐渍化改良初期,土壤盐分处于上层减少和下移阶段,它具有持续向改良方向发展和退化为盐渍土的双重性。

虽然盐渍化土壤在改良后,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土壤盐分可能处于潜在状态,如果不继续完善和加强改良治理措施,土壤盐渍化有可能再度出现。

3.盐碱土类型:盐碱土(盐渍土)包括盐土、碱土及盐化碱化的土壤,为方便说明,我们在此将盐碱土分为两类:一是中性盐类的大量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后(即使是表聚积盐,其盐分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值后)的盐土,主要盐分组成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

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

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很多海滨地区出现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对其海滨地区水域和土壤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2、潮汐作用,加剧了海水侵蚀海滨地区。

3、在海滨滩涂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

海水蒸发,盐分就留了下来,造成了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技术因素对土地盐碱化的影响主要是在灌区的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没有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尤其缺乏环境影响评价。

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2)灌、排渠系不健全、不配套,不能满足灌区合理灌溉,及时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3)渠系设计强调自流灌,渠系设计水位偏高,渠道渗漏,加上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水平低,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灌溉渗失水量也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

单位流量控制面积太大,干渠每年输水时间过长,地下水缺少回降时间,长期处于高水位。

温馨提示,海滨地区出现土地盐碱化的原因上面都有介绍,所以说要多关注,加强对其海洋灾害小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其滨海地区土地盐碱化有哪些治理方案等要多加了解。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本非盐碱地区的土壤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发生盐碱化过程。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水文条件:水分过多或过少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分过多时,土壤排水不畅,水分中的溶解盐离子无法被有效地排除,导致盐分积累;水分过少时,土壤中的盐分不能被稀释,容易形成盐渍。

2.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重要因素。

粘土质地的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因为粘土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小,排水能力差,盐分难以排除。

而砂质土壤的排水性较好,盐分积累的可能性较低。

3.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水平低下也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之一。

土壤肥力低下使植物生长受限,根系无法充分发育,从而减少了植物吸收盐分的能力,盐分在土壤中积累。

4. 水质:灌溉水质中的含盐量高,或者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碳酸盐等盐类,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这是因为灌溉水中的盐分在植物蒸腾作用下逐渐积累,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5. 人为活动: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和人类活动也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过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增加土壤盐碱化的风险;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盐碱土壤的存在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土壤次生盐碱化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影响土壤生态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抵抗盐碱化的能力。

2. 良好的灌溉管理: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规范的灌溉水质。

3. 改良土壤结构:通过加入有机质、石灰等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减少盐分积累的可能性。

4. 合理耕作措施: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保护地表覆盖物、保持耕作层覆盖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淋洗的损失。

设施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设施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设施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设施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滴灌水质问题。

滴灌设备需要使用水源,如果水源含有过多的盐分、硬度高或者含有过多的碳酸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在滴灌过程中就会逐渐累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

2.土壤水分管理不当。

有些植物需要足够的水分才能生长,但如果土壤中水分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而且过多的水分也会导致盐碱化。

3.施肥不当。

废弃物、肥料等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酸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土壤中积累过多就会使土壤呈现酸性,进而加剧盐碱化的程度。

4.土壤质地问题。

土壤质地对于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和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土壤质地较为紧实,空气、水分和根系难以渗透,因此容易出现盐分的积累。

5.地下水位过高。

如果设施周围地下水位过高,那么在灌溉过程中,这些水分就会渗透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和分布,从而加剧盐碱化。

- 1 -。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2)不合理灌溉;(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等;(2)土壤疏松,孔隙多。

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

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

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

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

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中原本不含盐分的水分在一定条件下与土壤中的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尤为常见,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盐分的积累和水分的蒸发。

当土壤中的水分逐渐蒸发,而水中的盐分却没有随之减少时,就会导致盐分的积累。

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远快于水分的补充速度,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逐渐上升。

盐分的积累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盐分的积累使土壤变得更加碱性,这对许多植物的生长来说是不利的。

其次,盐分的积累还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疏松,使土壤变得更加密实和不透水,阻碍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高浓度的盐分还会对植物的根系和幼苗造成直接伤害,使其受盐胁迫而无法正常生长。

因此,了解次生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对于改善盐碱地的治理和农作物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盐分的积累机制和水分的蒸发规律,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盐渍化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土壤中盐分的来源和去除途径,以制定科学的盐碱地治理策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2.正文2.1 第一个要点2.2 第二个要点在正文部分,将会详细介绍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的相关内容。

在第一个要点中,将会介绍盐渍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通过对盐渍化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盐渍化的机理及相关问题。

在第二个要点中,将会探讨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的调查和评价方法。

重点介绍常用的盐渍化地质勘探方法、土壤盐渍化程度评价指标和监测技术等。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次生盐渍化形成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从而为盐渍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正文内容,我们能够对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的原理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土壤次生盐渍化名词解释

土壤次生盐渍化名词解释

土壤次生盐渍化名词解释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土壤中存在一定量的盐分,并且这些盐分在土壤水分条件下会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土壤盐分浓度过高,甚至超过了作物耐受范围,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死亡甚至灭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一、盐渍化的成因
1. 自然原因:土壤中天然含盐量较高,加上水分蒸发,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次生盐渍化;
2. 人为原因:使用含有盐分的水灌溉、过度施肥、地下水位上升等造成的。

二、盐渍化的表现
1. 土壤颜色变浅,质地变硬,土壤颗粒之间黏着力增强;
2. 植物生长不良,叶片发黄、卷曲、枯萎等表现;
3. 四季季节多,水分充足时,盐分浓度会有所减轻,但在乾旱季节,盐分会重新聚集并显现,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三、如何防治盐渍化
1.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避免使用含盐量高的水进行灌溉;
2. 控制氮肥、磷肥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施肥;
3. 稳定地下水位,防止其上升干扰土壤排水条件;
4. 选择盐适应性强的耐盐作物进行种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盐渍化的防治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提高人们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对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是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化的变化为例,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盛行区,多年平均气温11.7~12.6℃,降水量530~630mm,蒸发量1750~2430mm,大气蒸发可使土壤水分汽化,促使地下水补给土壤水,成为土壤水盐向上运动的动力条件。

黄河三角洲蒸降比达到3.5左右。

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大于1时,说明土壤水的毛管上升运动超过了重力下行水流的运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随水流上升蒸发,浓缩、累积于地表。

在一般情况下,气候愈干旱,蒸发愈强烈,土壤积盐也愈厉害。

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一年内干湿交替,降水集中。

从而引起土壤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

春季干旱多风,强烈蒸发,土壤表层盐分大量积累;到了雨季,盐分受降水的淋洗,土壤表层发生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逐渐增强,土壤又开始下一周期的积盐。

从而造成土地盐碱化的年内动态变化。

降水不仅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很大,平均相对变率为21%~23%,降水最多年为最少年的2.7~
3.5倍,造成了黄河三角洲洪、涝灾害频繁,洪沥顶托,加重土地盐碱化。

【精品推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精品推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小编希望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那么,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下相关内容吧。

次生盐渍化是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主要发生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吧?
土地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有:
一、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二、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

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所以说,海水入侵可以引发次生盐渍化。

三、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条件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

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条件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地下水埋深(埋藏深度)比地下水临界深度浅,则将发生盐化;
2.地下水矿化度高。

其积盐过程同土壤盐碱化。

预防土壤次生盐碱化,关键在于保持排水通畅,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具体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

前苏联科学院v.AKovda等专家认为,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矿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为3~5m。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3.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