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民族的过年的风俗

合集下载

各民族过年习俗

各民族过年习俗
白族——过年放“高升”
过年放爆竹不稀奇,就连远居我国云南的白族, 过年也有放爆竹的习俗,他们把放爆竹称为放“高 升”。稀奇的是他们放的才是真正的“爆竹”——用 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整棵大竹 子“蹦”上天空!够精彩吧!
达斡尔族——年年高
居住在我国北方的达斡尔族也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走街串户,互相祝贺。家家户 户都要备好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盛 情款待。“糕”与“高”谐音,以糕待客,表示互相 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黎族——打起猎来过新年
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 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 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等到大年初一,全 村的青年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有趣的是在分猎物 时,要先把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 另一半则由大家平分。另外孕妇可分得两份,因为是“两” 个人嘛!而且见者有份,路过的人也可分得一份哟!
藏族——戴着面具迎新年
除夕那天,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戴着各种 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 又盛大的“跳神会”。男孩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 驱邪降福。到了大年初一,女孩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 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满族——旌旗招展庆新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 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 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那可真是旌旗招展、 彩旗飘飘!人们用悬挂这些图案优美、色彩鲜艳的挂旗, 来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傣族——越湿越快乐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 节日。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 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壮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之一,也是中国人口第二多的民族。

那么壮族里有些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传统节日的风俗又有些什么呢?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

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

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

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藏族的藏历新年藏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苏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西藏地区的农历年末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他们会穿上盛装,家家户户会挂上灯笼和彩带,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祭祀祖先。

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哈萨克族的纳乃节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纳乃节,也被称为“诺尔苏尔”。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庆祝丰收的到来。

纳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

他们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进行马术比赛、射箭比赛和摔跤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如歌舞演出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傣族的泼水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他们有着独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廿九到五月初二之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也被称为“水绕三月”。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水战活动。

他们用清水互相泼洒,象征祛除厄运,以及希望来年是一个幸福、健康的一年。

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及摆设龙舟和各种花车等庆祝装饰。

四、鄂温克族的诺敏节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诺敏节。

诺敏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之间举行。

诺敏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捕鱼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风俗,不仅包括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涵盖了一定民族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他习俗。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一、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北方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北方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北⽅⼈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春节⼀般指除⼣和正⽉初⼀。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或⼆⼗四的祭灶,⼀直到正⽉⼗五,下⾯是⼩编整合的北⽅⼈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北⽅⼈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1、放鞭炮、拜年、穿新⾐⼤年初⼀,⾦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过年放鞭炮是古⽼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孩⼦,每⼈都得穿上新⾐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新的意思。

2、赶年集腊⽉⼆⼗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

赶⼤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的农村,临近年关了,如果不亲⾃到集市上⾛⼀遭、转⼀圈、瞧⼀瞧、看⼀看、讲⼀讲、听⼀听,即使家中置办下了⼤鱼⼤⾁,⼭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3、扫房⼦腊⽉⼆⼗四,是家家户户的扫除⽇。

把家⾥⾥⾥外外收拾的⼲⼲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有扫除晦⽓之意。

⼈们通过⼤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

在⼤扫除的同时,有些家庭还会扔掉⼀些旧的东西,譬如⾐服、鞋⼦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4、磨⾖腐腊⽉⼆⼗五,传说⽟帝会下界查访,吃⾖腐渣以表清苦。

⾖腐是春节加⼯菜的重要原材料。

炸⾖腐、⾖腐盒⼦、制作⾖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腐。

5、杀年猪腊⽉⼆⼗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剩下的都挂在仓房⾥。

快过年时拿回屋⼦⾥,“缓”⼀宿。

烀⾁时⽤⼀⼝⼤锅,底下烧柴⽕,慢⽕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味、好吃。

但⼩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给捞出⼀块来尝尝。

于是,这⼀天往往⼀点主⾷都不吃,光吃⾁、啃⾻头就饱了。

当然,还要留出⼀些⽣⾁⽤来炒菜,还要⼀些瘦⾁剁成馅,留着包饺⼦、炸丸⼦。

6、蒸馒头腊⽉⼆⼗九。

过年,主⾷就是⽩⾯馍馍,也是所有⼈期盼吃到的美⾷。

如果说发⾯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活⼉。

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

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各家的男⼈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

做好的馒头剂⼦要⼤⼩均匀,然后才上屉蒸。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

不同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民族风俗:
1. 汉族:汉族是春节的主要庆祝民族,春节期间的主要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吃团圆饭、发红包等。

此外,汉族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民间表演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祭火、摔跤、赛马等活动,还会唱蒙古族民歌、跳蒙古族舞蹈,庆祝新春的到来。

3. 藏族:藏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祈福法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此外,藏族还有跳神舞、唱藏戏等民间活动。

4.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歌舞晚会,表演维吾尔族歌舞,庆祝新春的到来。

此外,维吾尔族还有举行婚礼、拜访亲友等习俗。

5. 壮族:壮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舞麒麟等民间表演活动,还会举行斗牛、赛马等比赛,庆祝新春的到来。

6. 苗族:苗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踩高跷、跳芦笙舞等民间活动,还会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7. 彝族: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火把节,点燃火把,驱邪避凶,庆祝新春的到来。

此外,彝族还有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

8. 布依族:布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活动,还会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春节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不同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共同庆祝新春的到来。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我国有56个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惯。

各个民族有过年的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白族过年的习俗白族人民早上写对联,家家户户的人都以贴上自编、自写的对联为荣。

中午,白族主妇到村寨中的本主庙里祭祀本主。

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护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

到了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

白族妇女要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按白族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

初一当天,按习俗是不能去别人家,但可以去外面玩。

早上起来,白族主妇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门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门。

苗族过年的习俗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方会有很多不同的春节习俗。

以下是我总结的中国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1. 北方在中国北方,春节被称为“年”。

北方的习俗是庆祝年的到来,而非猪年、鸡年等具体的年份。

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用红色纸张印有吉祥话语,表示向新一年祈福。

北方还有发放压岁钱的习俗,家长在春节期间会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些钱,这个钱叫做压岁钱。

在北方,吃饺子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

吃饺子被认为是保佑一年中温暖和幸福的象征。

除了饺子,还有吃年糕和腊肉等食品,以及放烟花等活动。

2. 南方在中国南方,春节也被称为“年”。

南方的习俗与北方有很多不同之处。

南方人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拜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南方人也会制作年画和灯笼,这是南方春节的主要装饰。

年画是用彩纸、水墨或其他颜料绘制的作品,描绘了主题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

灯笼则是用彩纸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在南方,吃年夜饭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年夜饭通常会包括一些南方的特色菜,如腌臜肉、油条、南瓜饼等。

此外,南方也会进行烟花和爆竹等燃放物品的活动。

3. 西北在中国西北,春节被称为“过头年”。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大多数的春节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其中,摆放灯笼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西北人会在家门口挂上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取代了夜晚的明灯。

此外,过贴门神和剪窗花也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西北,饺子依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和北方人不同的是,西北人喜欢吃新鲜的生饺子,不用把饺子煮熟。

食用生饺子是西北人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

4. 西南在中国西南,春节同样被称为“年”。

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是撒豆子,这被认为是一种驱除邪恶的象征。

撒豆子可以让家庭和谐,家人关系融洽。

春节传统习俗PPT

春节传统习俗PPT
年夜饭的餐桌上琳琅满目、食材丰富,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依当 地风俗,为年夜饭准备上几种有寓意的菜,代表吉祥的含义,讨
个吉利的口彩。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年糕,代表步步登高, 鸡代表大吉大利等等。 但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食物就是饺子。饺子在唐代已出现雏形,宋代人称为“角子”,在元代被叫作“扁食”。因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贴、对联,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 后蜀时期。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有了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辟邪,后 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民间习俗
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合家欢、分岁筵、团年饭等,它是中国人最 看重的家庭宴会。意在告别旧岁,迎来新年。可以说,除夕的年 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饱含除旧布新、 祈望来年的特殊意义。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 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多么 的重要。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上古时代人们在一 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报德之祭,是一种较为隆重的祭祀) 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纳福祈年。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 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
民间习俗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古时候,没有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发酵粉,普通的面如果提 前几天准备,很容易坏掉,必须发面,才能便于保存。过 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发面,准备过年的主食,而正 月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于是人们就在腊月二 十八、二十九发面、蒸馒头,准备好过年期间的主食。过年蒸馒头寓意来年团团圆圆发大财!这也是家家户户争 相蒸馒头的原因。 此外,腊月二十八这一天,人们还要贴年画、贴春联、贴窗花,迎接新春的到来。而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 准备丰盛的供品,去祭拜祖先。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1、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3、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4、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6、山西年俗:年夜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贵州彝族过年的风俗

贵州彝族过年的风俗

贵州彝族过年的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过年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彝族过年的风俗,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富有传统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彝族过年的时间通常是在农历新年,他们称之为“瓦刺节”。

在这一天,彝族人都会穿上盛装,整装待发,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迎新年的仪式中,彝族人会点燃篝火,扔烟花,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给整个村庄增添了一种喜庆热闹的氛围。

在彝族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猪头肉”,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丰收。

彝族人还会准备一些特色的年货,如酥花、糯米酒等,丰富了年夜饭的菜品。

除了年夜饭,彝族过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给长辈们磕头行礼。

在彝族社会中,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因此在过年这一天,小辈们会给长辈们磕头行礼,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在彝族过年期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祭祀祖先。

彝族人认为祖先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因此在过年之际,他们会在祖坟前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

彝族过年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那就是打“猪年旗”。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村中的年轻人会齐聚一堂,挥舞着自制的“猪年旗”,欢呼雀跃,展示自己的勇武和英雄气概。

贵州彝族过年的风俗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彝族人民传承着和谐、团结、亲情的价值观念,共享着天伦之乐,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采。

愿彝族过年的风俗习俗代代相传,永远保留下来。

【字数:454】第二篇示例:贵州彝族过年的风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彝族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过年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过年的风俗习俗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很大的差异,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下贵州彝族过年的风俗。

一、彝族过年的日期彝族过年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这也是彝族人民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与特色

春节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与特色

春节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与特色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

在中国,春节期间,不同民族都会保留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几个民族的春节文化,展示他们各自的传统与特点。

一、汉族春节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极其丰富多彩。

除了贴窗花、挂春联等传统活动外,汉族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其中包括家庭团聚、拜年、赏灯、放鞭炮等。

在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并在午夜时分放鞭炮,以驱逐邪气,迎接新的一年。

此外,人们还会贴门神、挂红灯笼,以期祈求平安幸福。

二、蒙古族春节文化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习俗别具一格。

在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中,有着丰富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他们会举行盛大的草原冰雪嘉年华活动,比赛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项目。

此外,蒙古族还有独特的年货习俗,他们会互相赠送一种叫做"哈达"的丝绸手帕,以表达美好祝福和亲情。

三、藏族春节文化藏族,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习俗展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特色。

在西藏,人们会进行盛大的祈福仪式,祈祷丰收和平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高唱梨花树下的经幡诵经,跳藏戏、藏舞等传统表演。

此外,藏族还有一种传统活动叫做"射杰",人们会用弓箭射中高挂在天上的青稞饼,以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艺。

四、朝鲜族春节文化朝鲜族,是中国东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习俗与中国汉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

朝鲜族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跳传统的朝鲜舞蹈,演唱民歌,举行婚礼等各种庆祝活动。

此外,朝鲜族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叫做"抢年饭",意思是争抢面条。

人们相信,吃到年饭中的长面条能够带来长寿和好运。

总结:中国不同民族的春节文化展现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bai、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回族过年的习俗: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

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蒙古族过年的习俗:蒙古族过春节分后“送旧”和“迎”。

送旧就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清扫家,至傍晚必须“祭火”。

“祭火”从萨满教传至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发生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联同黑“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搞祭品,然后由长辈熄灭九个大灯,并将祭品资金投入炭火里火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美好。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福字。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壮族过年的习俗:壮族春节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已经开始著手准备工作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做卡姆景,二十八纸盒粽子,土话叫做包口瓬。

壮族春节习俗中等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时时洋溢着晴迎新春的气氛:洗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美食。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喝“甩年饭”,迎新春。

彝族过年的习俗: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

瑶族过年的习俗: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赏风趣精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成牛,一人扮成扶犁农夫,一人扮成扩钩农民,三人边舞边歌,则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共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起芦笙,弹头月琴,唱山歌,找寻意中人。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 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 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 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 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 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 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 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 文学作品传世。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 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 九华,寄怀于言”。
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
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 有登高的风俗,故重 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 等。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
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祠(湖北秭归)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 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 植树节。
放风筝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
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 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 为“神灯”。

中国各个民族的过年的风俗

中国各个民族的过年的风俗

中国各民族过年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

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知识积累)中国春节的由来及习俗

(知识积累)中国春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国春节的由来及习俗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那么,中国春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春节的由来及习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国的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们庆祝的日子。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和习俗,以下是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特色文化。

1. 壮族:壮族过春节有“过五罗”(即过腊月二十五至元月初五),人们到户外庙会游玩,欣赏龙灯和鸟灯表演,以及不同地区的燃放炮竹和舞龙舞狮。

2. 苗族:苗族人过春节会进行“大寨吆”,即由轮流演唱歌曲的方式,在寨子的每一个家庭停顿片刻,唤醒居民过年。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大溪船”,把一艘小船装满五谷杂粮及各类喜庆物品,寓意着新的一年丰收和好运。

3. 彝族:彝族过春节有民族特色戏曲演出,其中以彝族秧歌最为著名。

秧歌是彝族人民用跳舞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激情和智慧,舞蹈动作矫健有力,音乐欢快,给人以亲切愉悦的感觉。

4. 高山族:高山族过春节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傩舞、吃团年饭等。

在团年饭上,家人会以干果、糕点等拼成一个小山,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5. 布依族:布依族人会在大年三十拜访亲友,互相送去祝福和祝愿。

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在除夕晚上把一颗火北,象征驱邪、迎福和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6. 哈尼族:哈尼族过春节有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等庆祝活
动。

他们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食习俗,即春节期间,人们会煮一大锅粘糯米饭,象征着对家庭的团聚和美好生活的祈愿。

这些只是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一部分风俗,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传统和庆祝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彰显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过年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

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

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

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後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

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後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

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

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後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

同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