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doc

合集下载

农药与环保

农药与环保

农药与环保摘要:农药是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防治病虫草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农药使用时间的延长、范围的扩大, 以及使用量的增加和过度滥用农药,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并造成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隐蔽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加强农药管理,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开发低毒、高效品种,合理使用农药等,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农药污染环境保护防治引言:农药是防治农作物免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侵害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保障农业丰收,促进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但化学农药是有毒的。

直接应用于作物,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作物和环境不同程度污染,还会发生农作物、人、畜的中毒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从环保角度讲,化学农药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在目前还是相当严重的问题,正确使用农药,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1. 1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堪忧,产品结构仍需调整农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当前农药生产技术正向高科技、自动化和生物技术方向发展[ 1 ]。

但我国农药行业企业普遍生产规模不大、设备及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企业研发能力弱,缺少核心竞争力。

落后甚至淘汰的技术工艺仍在使用,在生产各环节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产品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农药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剂型较少。

而且假冒伪劣盛行、侵权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部分企业没有条件建设必要的环保设施,即使有的企业配套有污染处理设施,但为了减少污染治理的开支而处于不正常运行状态。

污染物违规排放现象严重,对周边的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1. 2使用者安全用药意识差,滥用农药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绝大部分是个体化生产,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安全高效用药,滥用农药问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如下:(1)不能正确地选择农药品种对症下药。

论述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论述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论述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1对土壤的污染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

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

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

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

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

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农药是农田种植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长期的农药使用也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控制农药污染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科学合理的标准。

农药的种类和用药量应根据作物种类、病虫害程度和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农民应该通过农技人员的指导,遵循正确的施药方法、稀释比例和使用频次等,以减少农药残留和飘散造成的污染。

加强农药的管理和监控。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

农药生产企业要依法履行企业管理责任,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农田使用农药的情况需要定期检查,建立农药使用登记制度,对未经许可使用农药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技术是以天敌昆虫、寄生虫、捕食性昆虫等对农业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方式,降低农药污染风险。

第四,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测和处理。

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抽检检测,把握农药残留的风险情况。

对超标的农产品进行处理,防止其进入市场流通。

农田周边的水体和土壤也需要进行农药残留的监测,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农药的输入和残留。

加强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农药污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田污染的防治工作中。

农药污染的防控工作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农田管理和监测等措施,减少农药的污染风险,保障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的生活安全。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1. 地下水污染:农药在农田中施用后,随着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农药会渗入土壤并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这对于水源地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目标害虫被杀死外,其他的昆虫和动物也会受到农药的影响。

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防范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式进行施用。

同时应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清理农药包装物:农民在使用农药后,应及时清理农药包装物,确保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农药包装物应进行分类储存并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有机农业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6. 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药的研发,研制出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

这些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执法,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以及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频繁,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显现。

美好环境是乡村振兴这道题中的应有之义,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各地积极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农村环境整治,逐步改善农村水、气、土壤环境。

本文介绍了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理念提出防治农药污染环境的对策,推动解决农药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药;环境污染;对策一、农药污染现状和主要问题(一)目前我国农药污染的状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阔,农药的使用频繁,加之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环境保护和科学用药的意识也比较差,因此农药污染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约有70%的农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直接渗透到周围环境中,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农田周围土壤、水资源以及农产品等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但仍然存在着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依赖性过大等突出问题,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中的问题1.农药生产方面问题目前我国农药在生产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具体来说,由于农药生产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十分强调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国农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逐步向高科技生物技术方向转变。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农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研发能力弱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早已淘汰的生产工艺,这些落后的技术工艺在生产中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附加产生出很多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质,生产效率极低,生产出的农药质量通常也不高。

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农药企业生产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配套措施,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给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害虫、杂草和病毒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首先,农药的使用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

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农药的使用还可能导致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其次,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当农药喷洒或施放在作物上时,一部分农药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

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水源是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重要资源,农药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潜在的风险。

此外,农药的使用还会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农田常常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环境,对农药的使用特别敏感。

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等有害生物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在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的地区,传粉和天敌等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恢复起到关键作用的生物群体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农药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损害。

首先,我们应推广和使用更加环境友好的农药。

研发和推广低毒、高效的农药品种,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农药使用标准和技术指导,确保农药的正确和安全使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农药注册和审批机制,确保农药的安全和合规性。

同时,加强对农药市场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打击非法农药流通行为。

再次,我们应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通过使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综合防治技术是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一、农药的污染现状农药的广泛使用已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中,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经常使用各种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长期的大量使用农药也给土壤、水源等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药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一方面,农药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接触农药而导致中毒,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也成为了人们食品安全的隐患。

农药的使用还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产生严重的污染。

农药通过土壤中的渗透、流失和蒸发等方式进入水体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

而且,在空气中,一些挥发性农药的颗粒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遗憾的是,农药污染的问责追溯非常困难,一旦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农药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二、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1. 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对目标有害生物有毒作用的农药,通常是指微生物杀菌剂和植物源农药。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绿色农药不易产生环境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

推广和应用绿色农药已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推广和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民广泛使用绿色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加强监管和管理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

这些监管制度包括了对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督促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滥用和残留。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药市场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杜绝农药市场的非法农药流通,保障农村地区的农药使用的质量和安全。

3. 提倡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根本目标,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模式。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保护性。

农药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农药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农药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农药是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化学物品,它们具有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等作用。

然而,农药使用也同时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因此,研究农药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及其对策,已成为当前有关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1.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首先,它们会通过雨水和农业灌溉等作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从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

其次,农药的挥发和漂移也容易导致空气污染,影响周边环境和人畜健康。

再者,农药直接或间接进入水体后,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可能污染水源和影响人类健康。

2. 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农药与环境污染的学科涉及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污染源控制技术、污染过程模拟和预测、环境质量评价、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

k近邻算法2.1 污染源控制技术农药污染源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法等。

其中,化学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剂、光催化氧化和电化学处理等。

物理方法包括吸附法、深度过滤、纳滤、超滤等。

生物法包括利用微生物、生物膜、植物等修复等作用来降低污染程度。

2.2 污染过程模拟和预测针对农药污染作用及其影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模拟和预测方法。

此类方法可利用GIS工具中丰富的数据源量和分析模型,对农药污染的传播路径、污染源、环境质量等因素进行模拟,从而有效优化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2.3 环境质量评价针对农药污染导致的水和土壤污染,人们可以通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氧化还原电位、pH值、CODMn、DADCr值等)的监测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农药控制和污染防治的有效实施。

2.4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生物作用或添加一定的微生物、植物等修复机制来去除或减轻农药污染的方法。

此类技术可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况,选用适当的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发掘其生物修复潜力,降低污染物浓度并促进环境恢复。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农业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收益,进而促进农 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农药的生产和销售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随着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农民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健 康,选择使用环保、高效的农业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 染。
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
农业农药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 生命安全。因此,合理使用农业农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措施》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 农业农药使用的现状 • 农业农药的环境保护措施 • 农业农药的环境保护效果及展望
01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
总结词
农业农药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挥发、飘逸等途径污染空气,导致大气中农药残留 超标,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 性。
实施土壤修复和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已受污染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实施土壤修复和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环 境。
宣传教育措施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用药意识和技能, 引导他们合理使用农药。
业收益。
03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农药的使用有助于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维护国家的
粮食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农业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将更 加注重环保和高效。例如,生物农药的研发将得到更多 的关注和应用。

浅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论文

浅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论文

浅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论文农药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人类在大规模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增加以及农药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而有关农药的环保问题也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的损失。

但随着农药的使用量的增加,农药在环境中的积累和毒性也逐渐加剧。

据统计,我国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全国90%的农药未能完全被作物吸收,仍然残留在土壤、水源中。

农药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农药的使用会伤害昆虫、蜜蜂等有益生物,这些有益生物在生态系统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药的使用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大量的昆虫灭绝,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影响土壤质量:农药的使用会致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急剧下降,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导致土地退化和土壤贫瘠。

(3)污染水源:化学农药在水体中的溶解度低,难以降解,会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流动而被带到河流、湖泊等水域中,污染水源,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危害。

(4)影响人体健康:农药是有毒物质,若大量被人类摄入,会导致中毒甚至致死。

轻者出现嗜睡、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者会影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为了减小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并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通过生物防治、生态工程等方法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对一些不遵守法律法规的农民进行制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的污染。

在个人生活上,我们也应注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对尽可能使用有机食品,食用健康的食品,通过吃健康的食品来减少对农药的摄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让地球更加美好。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升,农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农药的污染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1. 农田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长期使用高毒、高效和广谱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降低了土壤的肥沃度,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得土壤质量明显下降。

2. 地下水污染由于大量的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其中的化学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农业发达地区,地下水资源一度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灌溉和雨水冲刷的过程中,农田中使用的农药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导致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水域生物的生存,还会对人类饮用水和渔业产生影响。

4. 空气污染农药的喷洒和挥发会导致空气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特别是在大面积的农田中,长时间的农药使用会造成局部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这些农药污染现状表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药污染防治措施研究1. 合理使用农药农药的合理使用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首要措施。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避免大面积、无目标的喷洒,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控制使用的剂量和频次。

同时要注意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作物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防治农药污染的手段,通过引进天敌、天然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控制因子,达到对害虫、病害的控制。

相比传统的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有效的优势,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产品的化学残留。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摘要】农药污染是当前环境污染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控制农药污染,需要建立农药使用管理制度,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对农药残留监测,提倡有机农业发展,以及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

未来,我们应该持续优化农药管理政策,推动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投入研发绿色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实现农药污染的有效控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农药使用管理制度、绿色农业技术、农药残留监测、有机农业发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农药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农药是一种用于杀灭害虫、杂草和病虫害的化学药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处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药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药可以通过水体流入河流和湖泊,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药残留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引发各种慢性病症。

农药对空气质量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农药挥发后会形成空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农药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农药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1.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障人类及后代的健康和幸福。

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只有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积极推动环保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强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是当前关乎全球生态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论述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

论述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

论述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农药已经成为人类防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然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情况却时有发生,导致了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通过对农业污染现状的分析,进而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意义。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现状;保护措施一、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农民环境保护、科学用药意识差,造成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在我国确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

由于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

近年来,农药品种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存在着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等问题。

由于农作物过度地依赖农药,忽略了用生态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基本方法。

农药本身是以快速的方法解决农作物存在的自然灾害现象,但是滥用农药却循环往复的形成了环境污染现象。

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并且忽略了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农民生态意识的缺乏,人为的过度使用农药破坏了农田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稳定因素,也影响了整体的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控制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农药污染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乡镇中对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对于农业自然资源的滥用,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进而造成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控制农药污染也就控制了农田中极端生态现象产生的频率,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1. 引言1.1 农药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农药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和持久的。

农药在施用后会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

这会影响土壤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药会通过水流、风力等途径进入水体,在水中富集并积累,导致水体污染。

这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农药在空气中的残留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农药污染还会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种群的减少。

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也会给食物链带来链式反应,进而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农药污染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危害,也最终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为了减少农药污染对环境的损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防止农药污染的发生。

1.2 农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类长期暴露于农药污染环境中,对健康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农药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会通过空气、水源、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农药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反应,例如头痛、恶心、呕吐、眼睛刺痛等症状。

长期暴露于农药环境中的人可能会导致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甚至诱发癌症、生殖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

农药污染还可能影响人类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

农药残留在食物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需要采取有效的农药污染控制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农药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监测,才能有效降低农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2. 正文2.1 农药污染的成因1. 过度使用农药:农民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往往会过度使用农药。

农药的危害环境化学论文

农药的危害环境化学论文

农药危害农药的使用,并没有造福人类,而是人类自身和其他生物带来了严重灾难。

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30%,约70%的残留在环境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流入水体中,沉降聚集在土壤中,严重污染农畜渔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人工合成环境激素,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两大类。

以苯为原料的有机氯农药包括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杀虫剂HCH、DDT 和六氯苯,以及HCH 的高丙体制品林丹、DDT的类似物甲氧DDT、乙DDT,也包括从DDT 结构衍生而来、生产吨位小、品种繁多的杀瞒剂,如三氯杀蜗醇、杀蜗脂等。

另外还包括一些杀菌剂,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稻丰宁等。

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有机氯农药包括作为杀虫剂的氯。

丹、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等。

1有机氯农药的特点有机氯农药的生理生化特性、其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后果来分析,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有机氯类农药是人类主动投放到土壤和环境中的,并由于具有半挥发性、蒸馏效应等,因此这类污染面积最大,污染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2.与点源污染不同,有机氯类农药污染程度普遍较轻。

3.有机氯农药在施用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喷施到作物和土壤表面的方式使用,因此这类污染一般都发生在土壤表层O一ZOcm范围内,但经过长时间的降水浇灌等,污染物也会逐渐向下转移,污染范围会逐渐扩大,甚至会进一步污染到地下水。

4.对生物体的危害和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不容易恢复,治理周期较长。

2.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过去曾大规模使用的有机氯农药有DDT、林丹(y一HcH)、七氯、氯丹、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硫丹及其他制剂,其中使用量最广泛、用量氯农药是氯丹和硫丹。

下面就重点介绍DDT、HC H、Chlordane和Endosulnaf的理化性质及其危害。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农药是一种用于农田、园地、果园、茶园、渔塘等农业生产场所,防治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

由于其具有高效、快速、广谱、低成本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危害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健康。

对于农药污染的控制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农药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和空气等多个方面。

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土壤肥力。

雨水冲刷可以使农药残留物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影响水质。

农药在喷洒后,可能会随着空气中的风吹散开来,对周围的植被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危害。

控制农药污染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农药污染的控制和环境保护:加强农药的合理使用。

对于农药的使用,应该根据作物生长期、病虫害情况、气象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使用的种类、剂量和喷洒时机,合理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害虫天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来达到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害的目的。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测。

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农药超标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食品的安全。

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防止假冒伪劣农药的流入市场,确保使用农药的安全性和效果。

加强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

对于使用完的农药包装和残留物,应该进行规范的处理和回收,避免纯度过低的农药残留物对环境造成破坏。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药在使用中的效率,降低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Z h o n g z i n o n g y a o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十年,化学农药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给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农业环境土壤与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农业环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污染与破坏,本文主要剖析了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及相关预防措施。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农业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

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提高了经济作物产量,降低了农作物损失,但是对我国土壤、水质等带来严重污染。

化学农药除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儿导致的污染外,更是在农药的使用以大气、土壤和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了整个环境生态系统。

!"!土地资源污染我国现在农作物耕种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保障农作物高产、增产,但是这样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

化学农药在农田中有三种实用形式:一是,直接将化学农药施与农作物根部,直接施与土壤中;二是,将化学农药稀释在喷雾剂中对农作物的茎叶进行喷洒,这样大概有#$%&'(%的药物也将直接落于土壤中;三是,随大气沉降、灌溉或施肥等进入土壤。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农药进入土壤中之后,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及土壤本身的理化的不同,都将直接影响化学农药对土壤污染污染的轻重与有害物质在土壤中预存时间的长短,大量化学农药的残留也将对人体造成危害。

!)*水质污染化学农药对水质的污染主要是地表水跟地下水质污染,化学农药在农田中使用,主要是随着灌溉水、雨水冲刷渗透到水质里面。

当化学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落入土壤中的农药就会随着灌溉水流入到地下、河道等地表水中,还有部分会渗入到地下水。

降雨时,大气中残留的化学农药也会随着流入渗透到地表水及地下水中。

此外,还有农药生产厂家在农药生产过程中将带有大量化学的废水、废弃药物包装等直接排放到河道、湖泊以及海洋当中,直接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0年4月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

为了保证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药不可避免地使用在农业生产中。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农药种类繁杂,长期使用或滥用会严重污染环境,给动植物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1-2]。

该文对农药的使用现状、造成环境影响及其未来的展望进行综合评述。

1我国农药使用现状目前,世界上正在生产和使用的农药有几千种,我国每年的农药使用量在50万~60万t之间,使用面积达到了2.8亿hm2,使用的农药中有大约80%直接进入环境。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频繁使用,导致各种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浓度不断增加。

滥用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频繁发生、屡禁不止,致使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危害。

大量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还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毒害,如引起急性中毒或在人体内的长期富集,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同时农药的使用使害虫的天敌和益虫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打破,形成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恶性循环。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而其中最容易引起农药食物中毒的是有机磷类杀虫剂。

2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农作物本身的生产,同时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农药中有一部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被降解,水溶性低,脂溶性高,这些性质使这些农药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而残留在环境中,有的已经停止使用几十年的药物,至今在一些环境要素中还会检测到其残留物。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个国家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起农药急性中毒事件发生,大约4万人因为农药中毒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

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

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

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

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

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

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

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

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

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

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

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

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

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

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

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

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

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

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

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

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

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

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

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

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

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

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1] 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 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3] 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陈曙阳,王鸿飞.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5] 吴德峰.农药污染与鸟禽类农药中毒[6] 王玉秋.钱茜.浅谈农药污染及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