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临床证据不足
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支持替奈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时间窗限制
目前替奈普酶的治疗时间窗相对较短,需要在症状出现后尽快给药 ,这对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和患者的及时就医提出了更高要求。
药物可及性与费用
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新药,其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之 一。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量化、能反映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 况的指标,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
01
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经验,制定 适合中国患者的评价标准,包括治愈、 显效、有效和无效等。
02
03
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确 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目的和背景
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推广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提高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整 体治疗水平。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具体建议和指导,促 进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
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居民主要 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具有高 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 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 录
• 引言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与评估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及实施细节 • 临床效果评价与长期随访管理策略 • 专家共识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重点解读
急性期诊断流程 ( Ⅰ级推荐,B级证据)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卒中?查头脑CT/MR排除
出血性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掌握核对适应症和
禁忌症 ❖ 第五步,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
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资料确定病因
❖ ——尿激酶 中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卒中6 小时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结果提示6小 时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相对安全、有效
❖ ——链激酶和其他溶栓药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 照试验的证据
静脉溶栓适应症
❖ A.年龄18~80岁 ❖ B.发病4.5h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 C.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1h,且比较严
♦ 营养支持
(1)正常经口进食者无需额外补充营养 (2)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推荐鼻饲,持续时间长的可 行胃造口(PEG)管饲补充营养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特异性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中医中药
急性期特异性治疗
❖改善脑循环: 溶栓 抗血小板 抗凝 降纤 扩容和扩张血管
神经保护 其他治疗
静脉溶栓现状
❖ ——rt-PA 发病3小时内应用静脉rt-PA溶栓,显 著减少了患者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最新的 ECASS-试验证明在发病后3-4.5小时内应用静脉 rt-PA溶栓仍然有效。多模式影像学指导下选择超 过3小时但存在半暗带可以溶栓的患者仍处于研究 阶段
(2)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 者应谨慎处理: ①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 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②血压持续升高收 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 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 可予缓慢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 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 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降血压过低过 快。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要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要点引言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
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AIS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
静脉溶栓随机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进一步证实发病4.5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越早,获益越大。
由于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后3~6个月死亡率未明显降低,高达17.9%,且2/3的患者依然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其对合并有大血管闭塞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效果不佳,其再通率低(13%~18%)。
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AIS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2013年初发表的3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均未能显示血管内治疗相比静脉溶栓的优越性。
随着技术材料以及筛选策略的更新,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公布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于以可回收支架为主的6项机械取栓RCT研究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的人群取栓治疗给予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机械取栓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联合临床不匹配治疗醒后卒中和晚就诊卒中患者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DAWN)研究和影像评估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研究3(DEFUSE3)的发表将机械取栓时间窗由原来6 h扩展到24 h。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AIS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1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1.1 动脉溶栓治疗1.2 机械取栓治疗2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2.1 血管内治疗的目标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解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专家共识(2018)
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
初级卒中中心(PSC)是以为大多数卒中患者提供基本的、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为宗旨 的医疗中心;高级卒中中心(CSC)既能为大多数患者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又能为复杂、 少见、特殊的卒中患者或多脏器损伤的严重疾病患者提供多学科、更为高级的医疗支 持,同时作为辖区内卒中资源中心,承担培训下级医疗机构、制定当地卒中患者转运分诊 规范、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等任务。同时,可以依据卒中中心网络制作溶栓地图。
构建绿色通道
院前院内互联互通信息平台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区域急救、院前-院内 的高效信息衔接;传递患者病史、发病时间、 现场评估、相关检查等关键信息
院内信息系统
医生接诊界面与护士分诊界面信息互 通,设立绿色通道启动键,启动后疑似卒 中患者的化验单及处方都会有绿色通 道标志。
构建卒中团队
构建包括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介入科、影像科、麻醉科、检验科、药房 多学科在内的卒中团队,还要有护理和辅助
指南推荐意见
诊断与评估 ①在EMS信息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病史采集,尤其是确认症状出现的时
间; ②ABC评估、体格检查、确诊疾病; ③推荐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最好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④建议采用列表逐条排除或规范设立固定的问题排除禁忌证。
检查与影像学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是AIS溶栓院内延误的重要因素。若初步诊断患者是AIS,并 且在静脉溶栓时间窗,立即开启绿色通道,进行化验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 血糖+肾功能+电解质、急诊头颅影像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溶栓治疗开始前必须取得 血糖结果,其余检查无需等待结果再行溶栓。
指南推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
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 ①在一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卒中中心网络; ②制作溶栓地图。
202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全文)
202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全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花费等特点,在时间窗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以及开放侧支循环是实现AIS 血流再灌注的三大主要方式。
根据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调整时间窗,提出了组织窗的概念,这是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一种模式转变。
研究发现,侧支循环状况是AIS 预后的预测指标,血管开通率及预后与侧支循环状况密切相关。
近年来多项研究推动了血管再通时间窗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时间窗无法静脉溶栓(醒后卒中)的AIS 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对于静脉溶栓和EVT 的实施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时间窗及禁忌证的限制,很多AIS 患者在急诊并不能进行静脉溶栓和EVT,因此开通侧支循环就成为实现血流再灌注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急诊AIS 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与治疗,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组织来自国内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等多学科专家,结合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参照《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指南与共识制定的规范与要求,采用德尔菲调查法制定共识,针对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密切相关问题,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专家对每项内容表决,并对有争议问题进行反复讨论、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1 脑侧支循环定义及影响因素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是脑循环代偿机制之一。
侧支循环可以维持梗死核心区周围的血液循环,是决定AIS 后最终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的主要因素。
按照血流的代偿途径,脑侧支循环主要分为三级: 一级为初级脑侧支循环代偿即Willis 环,是颅内最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是颅内各主要动脉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使左、右侧大脑半球以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二级为次级脑侧支循环代偿主要包括眼动脉和一级软脑膜侧支,当Willis 环的代偿不能满足供血需求时,次级代偿通路开始发挥作用;三级脑侧支循环代偿即新生血管,当次级代偿仍不能满足供血需求时,新生血管就成为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201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占脑卒中的60%~80%。
近日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全面介绍了AIS的诊断、分型、诊断流程、急诊处理、中医中药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AIS诊断的5个步骤1.首先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确诊脑卒中;2.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价脑卒中严重程度;4.是否有溶栓适应证或禁忌证;5.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病因分型。
AIS的一般处理体位体位对于能耐受平卧而且不缺氧的患者,推荐采取仰卧位。
伴有气道阻塞或误吸风险以及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
吸氧与呼吸支持患者入院后应视情况,而不是常规给予吸氧,如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意识障碍及球麻痹影响气道功能,应建立人工气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氧饱和度>94%。
除非考虑气道栓塞,AIS患者不推荐应用高压氧治疗。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推荐给予实时心电监护,并行心脏超声及相关生化检查。
体温控制对体温>38℃的患者应查找发热原因并进行治疗,给予解热药降低体温。
脑卒中早期常伴有血压的升高,而且高血压急症也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压治疗仍不明确,但原则应为缓慢平稳降压,在能够达到脑组织血液灌注的前提下实施降压治疗。
①血压升高,拟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再通治疗时,血压应降至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治疗时应视颅脑手术而定;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血压降至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手术后8h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160mmHg。
②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或伴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主动脉夹层、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先兆子痫/子痫筹合并症时,可予缓慢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使下降幅度不超过1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要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要点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因脑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
椎动脉狭窄、脑中动脉拴塞等均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眩晕、力弱、发病侧肢体麻木等。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该类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则会对其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严重的危害。
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尽早治疗。
那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要点有哪些呢?一般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小时之内其血压指标会增高,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机体的应激性反应,故而并不主张对该类患者过早降低血压。
若患者出现血压持续剧烈升高的情况,则医护人员应当应当对脑血流灌注量进行保障的基础上适当对患者降压。
但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交感神经阻滞剂或者大剂量用药。
通常情况下,可给予患者小剂量的甘露醇静脉滴注进行治疗。
如若甘露醇未取得较为显著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则可加用甘油果糖溶液。
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对其动脉血氧分压进行密切监测。
如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则可给予其低流量的氧气吸入,以实现对呼吸道阻塞及感染的预防。
应激性血糖增高、原发糖尿病等均被视为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若患者持续性血糖增高,则可会增加其出现意识障碍、脑水肿的风险性。
所以当患者血糖高于10mmol/L时,则可运用胰岛素实现对血糖指标的控制。
发热会直接影响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可使得梗死病灶的范围缩小。
因而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医护人员应当展开对症处理,包括运用退烧药或者采取物理降温手段等,并及时寻找发热的原因,尽可能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7.5摄氏度以下。
溶栓治疗。
尽早恢复血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
在患者发病后对其展开早期溶栓治疗对于恢复其梗死区血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
《脑卒中院前急救专家共识》要点
《脑卒中院前急救专家共识》要点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重,防控形势严峻;院前急救是卒中急救生命链启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最佳卒中医疗救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的卒中防治水平近年得到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存在院前延误时间相对较长、溶栓救治率较低等不足,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卒中防治特点制定适合中国的卒中院前急救专家共识。
1 背景1.1 脑血管病疾病负担重,防控形势严峻卒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30年来卒中负担同样逐渐加重,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240万新发卒中,110万卒中相关死亡,此外还有1110万卒中幸存与后遗症患者;同时,近年来卒中已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
2013年的数据表明全国33个省份中脑血管疾病作为第一死亡原因的高达27个。
1.2 卒中救治具有时间依赖性,院前急救是卒中急救生命链的重要环节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可以说“时间就是大脑”。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约占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院前延误导致AIS患者不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可开展溶栓治疗的医疗机构是造成AIS救治慢、救治少以及溶栓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
AIS院前延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学因素、临床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急救医疗服务(EMS)等因素。
院前延误在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
2卒中救治公众宣传教育及院前专业培训2.1 卒中公众意识与健康教育由患者及公众引起的院前延误主要体现在对卒中症状认识匮乏和未能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高效的卒中急救链实施始于对卒中发病的有效识别。
多项研究证实持续强化公众对卒中认知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卒中症状的有效识别,缩短患者发病后到达医院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
卒中公众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卒中早期表现,发生疑似卒中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及了解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
教育对象不仅应包括卒中高危人群,也应当包括其家人、照料者和公共服务人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 h)[1,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90 d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21%和68%[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器械(支架取栓装置以及血栓抽吸装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血管成形支架术)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4,5],但在目标人群及时间窗选择、最佳治疗流程、远期获益等方面尚缺乏肯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S血管内治疗可能仍将作为静脉溶栓禁忌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种补充或补救性治疗手段。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总结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已有的国际临床试验的结果及初步证据,同时结合国内本领域内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旨在为AIS血管内治疗提供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策略。
对目前不能形成推荐意见的问题期待有进一步临床试验结果来提供理论依据。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年龄18~80岁。
2.临床诊断缺血性卒中,神经系统功能症状持续30 min以上且在治疗前未缓解。
3.发病时间8 h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 h。
适合动脉溶栓患者的时间窗:前循环发病6 h以内,后循环可酌情延长至24 h(症状出现时间定义为患者能够被证实的最后正常时间)。
4.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且无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或低密度影(前循环未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后循环未超过脑干体积1/3)。
5.多模式或多时相(或单项)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CTA/MRA)检查证实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要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要点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
近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和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发表。
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
该共识着重于前两个部分的内容,以期优化我国AIS急诊急救的流程、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卒中急救系统建设(1)急救人员培训①推荐急救人员至少熟练掌握一种卒中评估量表(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CPSS]、洛杉矶院前卒中量表[LAPSS]和面臂语言试验[FAST]);②推荐急救人员掌握卒中的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③推荐对急救人员多途径持续强化实施卒中教育。
(2)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①在一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卒中中心网络;②制作溶栓地图。
(3)构建绿色通道①构建绿色通道,对疑似卒中患者优先处理,快速反应;②设立考核标准,对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质控,持续改进。
(4)建立数据库及改进医疗系统质量①建立卒中数据库;②组织多学科质量改进委员会来审查和监测卒中医疗质量基准、指标、循证实践和结局;③卒中结局与卒中基线严重程度相关。
院前急救(1)呼叫受理与调度派车①推荐院前急救系统(EMS)调度员使用卒中评估工具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增加识别卒中的准确度,减少反应时间;②对疑似卒中患者要优先派遣符合AIS急救要求的救护车;③EMS调度员急救车到达前应安抚家人或看护人员,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自救。
(2)现场识别①推荐急救人员准确迅速使用院前卒中筛查工具识别卒中患者;②推荐急救人员应用卒中严重评估工具识别大血管闭塞(LVO)。
(3)现场处理①迅速获取病史,确定发病时间;②处理呼吸及循环问题;③必要时吸氧保持患者血氧饱和度>94%;④进行心电图检查及生命体征监测;⑤评估有无低血糖,对低血糖患者给予补充葡萄糖,同时避免非低血糖患者使用含糖液体;⑥对颅内压增高患者应降低颅内压;⑦急救人员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转运体位;⑧最优血压区间应依据于卒中亚型及其他合并症情况设定,避免过度降低血压;⑨建立静脉通路,采取血样,在急救车上即完成相关POCT化验;⑩避免因院前干预而延误转运。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一、概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血管内治疗即经导管介入的血管内技术,包括机械取栓、内颅动脉成形术和内颅动脉溶栓术。
该共识的目的是明确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治疗时机、技术选择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的指导。
二、引起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病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病变包括大脑内侧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分支的闭塞或狭窄。
三、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1.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启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入院时间≤6小时,经颅血流重建后可能获益,不存在绝对禁忌证。
2.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延迟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入院时间>6小时,但是能满足颅内大血管再通的条件,不存在绝对禁忌证。
四、血管内治疗的技术选择五、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处理血管内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血管破裂和血栓形成等,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在术前须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术中要保持圆滑通畅的操作技术,术后要注意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六、血管内治疗后抗栓和抗血小板治疗血管内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特点,选择适当的抗栓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七、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指标和临床评分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指标包括再通率、再通时间和血运重建;评价临床效果则可采用重要血管分数和临床结局尺度。
八、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管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出血、恶化性脑梗死和颅内大血管再闭塞等,需要及时处理以防止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通过明确血管内治疗适应症、技术选择、并发症处理和后续治疗等方面的指导,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的内容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深入解读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下)
" 789:
!"#$%& ’(!"#$%&%’()*+%,-,- . ,/0 1 2)#)* +(!"#$%&a,-(!"#$%&%5+6’7+6’8989. ,/0 1 2)#
!"#%,-=<909 B C= %DD6=,--9 ? 4,0E=/-,9=-8=--,
/0123
! 3456
<=, @ABC%,99A DE77FGHIJK34L M N= F$G%)6$& %6DG%G(G+D )H 6+(I)&)’%2$& 3%D)I3+ID $63 DGI)J+(FKFLM?LMOP(<N Q IG"5> RSTUVW$ < XYZ[\]^Z[GH_‘ab$cdefg hiV(jVJklmno<;pq/--4 Drs./34 t#LM=!O>MM !?uv(wJ < P 8=AN xy IG"5> RSTUz{|}o<4pq~!(!QM .6"#$%& ’()Q*+n34W$@A,&^-344.q
>U> B>M> 1 6 7 8 LZF ( ) 9 w % 0-#%6 F Q(:;<=>W?CD[ /A#%6(@AVWXYC
B !)) B
!"#$#%&’(% )%* +"#)&,#%& (- .)"*’(/.#"#0")1/2)3451)" 6’3#)3# 758 9:;<= 2(1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1 概述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
据统计, 2013 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人, 发病率为246.8/10万人,病死率为114.8/10万人。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
由于我国群众对该疾病早期识别认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足、院内急诊延误等导致AIS救治延迟以及溶栓率较低,我国在发病3h内到达急诊科的AIS患者只有21.5%,适合溶栓治疗者仅12.6%,而进行了溶栓治疗的患者只有2.4%;从患者进入急诊科到接受溶栓药物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是116min,较发达国家显著延长。
因此,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仍不理想,形势严峻。
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
本共识着重于前两个部分的内容,以期优化我国AIS急诊急救的流程、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2 卒中急救系统建设
2.1 急救人员培训
院前正确识别卒中有利于后续现场急救和转运、缩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TT)、提高再灌注率。
因此,要针对急救人员加强院前卒中评估量表的掌握与应用,要求每人至少熟练掌握一种卒中评估量表。
而且,持续强化遵循最新的卒中推荐指南及专家共识的培训将提高院前急救系统(EMS)人员卒中认知及处理能力,也是缩短治疗延误、提高卒中救治质量的重要保障。
推荐意见:推荐急救人员至少熟练掌握一种卒中评估量表(如CPSS、LAPSS和FAST);推荐急救人员掌握卒中的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推荐对急救人员多途径持续强化实施卒中教育。
2.2 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
推荐意见:在一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卒中中心网络;制作溶栓地图。
2.3 构建绿色通道
相关研究证实构建绿色通道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AIS患者的预后。
2.3.1 院前院内互联互通信息平台
2.3.2 院内信息系统
2.3.3 构建卒中团队
2.3.4 医护人员培训与质量改进
推荐意见:构建绿色通道,对疑似卒中患者优先处理,快速反应;设立考核标准,对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质控,持续改进。
2.4 建立数据库及改进医疗系统质量
推荐意见:建立卒中数据库;组织多学科质量改进委员会来审查和监测卒中医疗质量基准、指标、循证实践和结局;卒中结局与卒中基线严重程度相关。
3 院前急救
3.1 呼叫受理与调度派车
推荐意见:推荐EMS调度员使用卒中评估工具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增加识别卒中的准确度, 减少反应时间;对疑似卒中患者要优先派遣符合AIS
急救要求的救护车;EMS调度员急救车到达前应安抚家人或看护人员,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自救。
3.2 现场识别
推荐意见:推荐急救人员准确迅速使用院前卒中筛查工具识别卒中患者;推荐急救人员应用卒中严重评估工具识别LVO。
3.3 现场处理
3.3.1 采集病史
3.3.2 体位方式
3.3.3 气道保护和呼吸支持
3.3.4 快速血糖检测
3.3.5 循环系统监测与血压控制
3.3.6 颅内压增高
推荐意见:迅速获取病史,确定发病时间;处理呼吸及循环问题;必要时吸氧保持患者血氧饱和度>94%;进行心电图检查及生命体征监测;评估有无低血糖,对低血糖患者给予补充葡萄糖,同时避免非低血糖患者使用含糖液体;对颅内压增高患者应降低颅内压;急救人员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转运体位;最优血压区间应依据于卒中亚型及其他合并症情况设定,避免过度降低血压;建立静脉通路,采取血样,在急救车上即完成相关POCT化验;避免因院前干预而延误转运。
4 合理转运
4.1 转运策略
推荐意见:EMS急救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将疑似卒中患者转运至最近的卒中中心或可以开展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医院;有条件的区域可考虑发展MSU,可实现在院前进行静脉溶栓,并且减少血管内治疗前的延误。
4.2 院前院内衔接
推荐意见:院前急救人员预先通知接诊医院,并将患者信息预先传递给接诊医院;接诊医院提前启动卒中预案流程;将患者转运至指定地点,最好直接转运至CT室;与院内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5 院内急救
5.1 诊断与评估
5.1.1 病史采集
5.1.2 体格检查
5.1.3 疾病诊断
5.1.4 病情评估
5.1.5 排除溶栓禁忌证
推荐意见:在EMS信息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病史采集,尤其是确认症状出现的时间;ABC评估、体格检查、确诊疾病;推荐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最好是NIHSS;建议采用列表逐条排除或规范设立固定的问题排除禁忌证。
5.2 检查与影像学
推荐意见:开启急诊绿色通道;推荐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糖+肾功能+电解质、急诊头颅影像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溶栓治疗开始前必须取得头颅影像检查和血糖结果,其余检查无需等待结果再行溶栓;护士建立静脉通路;检验科、放射科及收费处优先处理。
5.3 急诊治疗
5.3.1 确定治疗方案
5.3.2 静脉溶栓
5.3.3 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根据平扫CT作出关于急性治疗的决策,不能因为多模CT和MRI而延误rt-PA 用药;静脉rt-PA溶栓开始之前只有血糖测定是必须的项目;对无临床疑诊凝血障碍,无肝病、血液病等导致凝血异常疾病病史,静脉溶栓可以不必等待凝血结果;建议给AIS患者做基线心电图检查,但不应延误静脉溶栓;预设问题及时规范化回答家属各种疑问,尽快确定治疗方案并获取患者及家属同意;若最初未进行无创血管影像学检查,静脉溶栓后进行无创血管影像学检查;患者接受<6h机械取栓时,不建议在CT+CTA 或MRI+MRA之外进行额外的影像检查;发病时间在6~24h之间,建议进行CTP、MRI弥散或灌注成像帮助筛选适合进行机械取栓的患者;推荐
急诊科常规自备溶栓药物、CT室就地溶栓。
5.4 缴费
推荐意见:不要因为费用问题延误静脉溶栓。
6 公众健康教育
推荐意见:完善公众教育;推荐采用“中风120”等卒中快速识别工具,促进公众对急性卒中的识别和早期就诊;推荐由患者或其他群众启动EMS 系统;建议家属在EMS到达前应积极自救并做好就医准备;鼓励脑卒中患者自身宣传早期就诊、早期溶栓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