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精品

合集下载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1读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感觉在本书中有两个词汇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一、实践“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也是平时常常使用的。

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才发现这里“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不尽相同,这里简单梳理自己学习后的粗浅认识。

书中提到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不同之处。

书中说:“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习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

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习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这里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

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都有闪光点,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我们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

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特别是那些平日表现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智力水平较弱的学生。

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杂言
从暑假的业务学习到现在,只能说是很匆忙的看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创建学习共同体》。

其实对于合作学习,从课改开始争议就没停止过。

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学习,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

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是行不通,显然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不错选择。

但是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怎么说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合作而实行合作,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

其实很多的所谓“合作”都是无效的,无用的,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

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果断提出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及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开展,小学1、2年级阶段不能实施。

【详见第10章】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我们在认识的误区里绕圈子。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其实自课改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总感觉收效甚微,或者说是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比如: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反馈讨论结果凌乱不堪等等。

我想这和我们这些教学组织者在预设讨论内容,何时开始实施小组学习,何时结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学组织者,只有在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去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一)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

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

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日本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

共同体是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如果是一般的理论,学生和学生在学习中是有阶层的,所以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阶层,学生被划分成优等生和困难生,但是共同体是所有的孩子是平等的,这个是课堂当中的概念。

关于“学习”,佐藤学老师把它定义为三种对话,学习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如何能变成一个共同体,变成对话的共同体,需要我们课堂进行转型,从一个老师独白的课堂,变成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思考共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交响式的课堂。

所谓交响,就是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每个人发的不一样。

就像交响乐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是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乐章。

佐藤学先生带我们走到一线课堂去观察、研究、研讨和反思,用这种方法发现儿童真实的学习情况。

书中针对日常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均有解析,作者针对“合作学习”娓娓道来了一则则课堂小故事,让我钦佩之余,也发现这里所指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些不同。

课堂故事中的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

书中学生之间“若无其事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学生一帮一的活—动,是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这种“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谐安全、连环思考、互帮互助的探究式课堂,这一切都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倾听是需要练习的。

“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示范倾听,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读后感

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集多个头衔于一身的佐藤学教授,是日本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直面学校的各种弊端,锐意创新,在创建“学习共同体”方面卓有建树,深受一线教师的推崇和喜爱。

近日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受益良多。

本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

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

首先说说“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教授对“学习共同体”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他提倡教师作为观察者,将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挑战,享受学习的乐趣。

叶澜教授也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与当前我们所推行的“学为中心”教改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请看书中一个简短的例子:幸子是一个热心的女孩,但是英语水平不强。

她误以为沉默寡言的高志学习有困难而给予援助,但实际上高志非常聪明,他的英语水平很好,但为了回报幸子的好意,他就更加努力的学习。

而幸子在“帮助”高志的过程中,同样激发了自身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她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了自己也没有掌握的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合作并非以强对强或者强对弱的形式出现,反而是弱弱相助,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可见,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并非简单的一帮一,优生带差生。

可以说,在该书的观念中,对学生分层次的教育是持否定态度的。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个性也都是唯一的,如何发掘学生的潜力,形成个性优势的互补,才是良好的合作。

长期以来,我们建立的学习共同体都是以一个标准来分组,即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个性。

理解感悟思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理解感悟思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理解感悟思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静静心心地读完了佐藤学的又一部力作——《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对于书中反复提到的学校重建“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哲学和方略,我这个正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颇有感触。

于是,一放下书,便急于将心中的所感,所思倾注于笔头。

理解最初捧起书,读到绪论中提到的“改革的愿景”不禁心头一亮,是啊,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短短的一句话其诱人程度何以言表,这不就是我们如今课堂教学改革所追寻的方向吗?随着,佐藤学先生将一个个学校的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例一一展现于我眼前时,这种心仪与向往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我倾心于课堂中低学历孩子为解决自身知识结构缺失而的主动的询问同伴后的飞跃;倾心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填平比一般水准更高的课堂与班级里最差学生的问题水准之间的鸿沟;更倾心于观摩者与提供课例的老师之间的那种平等互学的观念与态度……于是,“学习共同体”一词,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应该是建立在心与心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角色不同,却无等级差异。

校长也仅是其中的一员,不存在领导关系。

学习能力有上下的学生,处于共同体中,即是共同的学习伙伴,不存在我来教,你受教的关系,他们有的是讨论,是交流,是寻求。

其次,学会倾听是“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最初,也是甚为关键的一点。

从作者讲述的无数个案例中,我发现“倾听”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是自身修养的体现,是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必备的能力。

可以说,没有真诚细微的“倾听”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最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其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构筑都是必不可少的。

佐藤学先生,提议低年级课堂的桌椅摆放应以U字型或扇状为宜,中高年级以U字型或四人小组为宜。

他还反复强调课堂上探讨的三个要素“活动”、“合作学习”、“分享表达”,而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依存于他人,应答于他人,而非我们时时强调的“主体性”。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读书心得活动还在继续,这次我选择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所著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本书介绍了日本现代教学的变化和进步。

从一个个经典的课堂案例中让教育实践者感悟学习共同体的真实与美妙。

如果你认为的课堂是这样的,课桌椅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作答,那你就落伍了。

一场“宁静的革命”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课堂从“同步教学”向“合作学习”转换,就国内而言,这些转化通常是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支持下进行的。

但作者认为,课堂的变化与其借助教育政策推进划一的改革,不如借助教师们自发的、创意的挑战,作为“宁静的革命”加以推进来得有效。

读过此书,你会发现“合作学习”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作为互惠学习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一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

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教授娓娓道来的一个案例,让我感悟颇深,才明白合作学习真正的含义与实施办法。

“课堂上沉默寡言的高志与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分到同一小组,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一句改变了学力低下的状况;高志为了回报幸子的对自己的一番好意,也轻声细语的回答了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帮助”,共同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合作课堂美景。

作者反复重申,学力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地转变的,而是跳跃式地一举成功的。

这句话听起来,不真实,但从幸子学习的变化的确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为这种机会提供了丰富的准备。

二、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最近去一年级上过两次汇报课。

对合作学习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

学生不懂得合作,不愿意与对方交流,交流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看了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出现问题。

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 年级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展开,但小学一二年级阶段不能实施。

学校的挑战读书感悟

学校的挑战读书感悟

学校的挑战读书感悟《学校的挑战》读后感《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由绪论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组成。

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

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

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

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学校改革案例,描绘了学校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激动人心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学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决心。

书上展示的主要是学校在宏观上的改革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教师们的努力。

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学校的挑战过程,不过感觉是篇幅有限,书中收录了十几家学校的改革,每间学校也只能写一到两页,多则三到四页,其实我觉得每间学校的改革过程都是一本书。

这本书里我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挑战过程:学校要改革--遇到困难--学校的解决方法--改革开始看到成果了。

但是对于学校的解决方法,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困难,里面的细节也没有过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

不过在这样读下来之后我也能够总结出一些要点,或许可以在我日后的教学上有所参考。

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终究要挣脱“工匠型”教师的羁绊,走向“反思型”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

可以说,《学校的挑战》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用心地阅读着这本书,一边读,一边在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只言片语,所以,暂且写下此时此刻我的一些感受。

先记录下一些触动心弦的话语——1.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呢?其一,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

郝洪妃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郝洪妃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郝洪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和专注昌乐外国语学校郝洪妃今年暑假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乍一看,这本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学校的挑战,那是校领导才读的书,但是处于对书名-学习共同体的的好奇,于我是慢慢的品读起来。

以下是自己的点滴读书感悟:一、合作学习中的互学关系和互教关系这是一本学校改革的书,读后书中的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合作学习的奇妙”一节,学习的风景,介绍一下合作学习的一个镜头,这种以讲故事的方式的文章,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我忍不住读下去,在四人小组里,只有一个男生的沉默寡言的高志和班级里英语最差的女生幸子的合作互惠学习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正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神奇魅力。

这种合作学习是弱者的相互扶持,合作学习可以称为互惠学习,弱弱相帮令作者感动,也令我感动。

这种合作学习里互教关系可以说是其他两名学生-由美和雅惠“多管闲事般及其不自然的关系,互帮互学是若无其事的优势结成的关系。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班里六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号教六号,6号是班里的学困生。

今年任教的班中四班学困生特别多,有3个学生英语特别差,给平常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我感到改变一个学困生是如此的困难,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答案,怀着解决问题的想法继续读下去。

“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

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主动施教的。

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经常指示“1号帮6号”,这种合作学习是没得到发展。

在分小组时,1号和6号,坐在一块,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

六人的小组太多,有的孩子成了客人,不参与课堂活动。

在四班8组的小琪和鹏坐在一起,老师的用意是好的,想让棋帮助鹏。

可是每次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或讨论时,我总是说,1号教6号,当我转到鹏跟前时,说让棋教鹏,可是棋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说他又不学,教上20遍也不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吴青“合作学习”这几年在我们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正以昂扬的姿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几乎在所有的优质课展示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常常,我们都沉浸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无比欣慰:老师一声令下,课前编排好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找到满意的答案,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整堂课华丽落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读了佐藤学先生编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才恍然大悟,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我们有太多的误读:一、关于组织学习小组我们在编排小组时,首先会考虑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小组长以确保小组学习的顺利进行。

而佐藤学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小组学习中无需领导者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关键所在,他强调“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人人平等,需要的是每一个人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

我们在组建小组时,往往会好心地照顾学习困难学生,会给他们配备照顾的对象;佐藤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组织最好是随意编组;宜采取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形式。

而我们通常是根据班上学生数来分组,对每个小组的人数并没有进行这么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实施小组学习佐藤学先生认为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但往往我们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却过多的关心结论地导出,而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

为了确保我们的教学进度,和有序的教学秩序,我们急功近利,忽略了太多的东西。

三、关于教师如何做以往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老师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及时地给予帮助和辅导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佐藤学先生却认为这个“桌间巡视”是个令人厌恶的词汇,他认为教师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合作学习”,但正确的做法却不是单独帮助,个别辅导。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宁静的革命告别低学力王丽丽前言佐藤学在书中一再重复这样一个观点:学力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地转变的,而是跳跃式地一举成功的。

而“合作学习”为这种机会提供了丰富的准备。

幸子和高志的“互惠学习”就是最完美的佐证。

这一点最令我震惊,因为这个案例颠覆了我对“后进生”、“差生”的一贯认识——看完这部著作之后,我认为我的这种思维定势可以被称为“天大的误解”。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课堂上总会出现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差生”存在,而对付这些孩子的办法就是课外的辅导。

事实证明,这样的观念断送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机会,造成了很大的时间和资源浪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被动。

正如书中所言,“他们总是孤立无助、失败、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差生”。

这场“宁静的革命”,让学力低的孩子得到帮助,也让低教学力的我得到解救。

创建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是挑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挑战。

精彩碎思佐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博士撰写钟启泉先生翻译的一本教育学理论书籍。

本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

书中阐释了学校教育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

“课堂改革”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

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居民都是改革的主角,都要接受这个挑战。

译者钟启泉教授在《译后记》中概括说,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

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

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本学期我们周小综合组老师们的共读书目。

在周一的沙龙活动时间,我们组的老师们围坐在四楼会议室围绕“…合作学习‟——课堂的风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学期我们周小的课堂教学正在进行着静悄悄地革命。

学校在尝试转变教育的模式,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为学校的体育专职教师,我在学校倡导的“自主快乐课堂”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

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最后要准中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让我联想自己的教学,要在平时的课堂上给每位学生多一点时间来展示他们,用优秀生帮助一些学困生,培养他们主动求教伙伴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象征性的在表演。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激励着我在实践奋进,追求卓越之路上越走越好。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1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

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

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认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的教育活动充满思考的习惯,充满灵动的气息,充满辩证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够努力,而是谁也没有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这种责任,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级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

佐藤学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强调渗透人文精神。

从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学习,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建立在深入心灵的倾听与对话基础上的合作,是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交响乐式”的和谐关系。

读《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在书中佐藤学先生只例举了有一个有关幼儿园的研讨活动:以“画出记起的画”的题目,小松老师同十二名儿童进行了对话。

从一年的回忆中挑选出“最快乐的事”来交谈,把想像的事情加以形象化之后,进行绘画的具体指导。

当看完教学录像后,首先要求小松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讲的太多了,不必那么罗嗦可以直接进入绘画指导的。

”幼儿园的老师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支持小松老师直率的反思。

同时大家也提出了小松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孩子们言谈举止的温柔性与纤细性。

孩子们这种言谈举止的温柔性于纤细性说明了小松老师与孩子们日常关系的细腻和礼貌,表明孩子们在这间教室的日常经验中获得了满足。

小松老师之所以认为自己讲的太多,恐怕就是由于教师还没有真正确立起“以儿童的声音作为教师同儿童关系的基础”的缘故。

实际上,小松老师是面对会场的12个人进行的谈话。

从小松老师坐姿与讲述的方式来看,在小松老师同孩子们的关系中发现两种姿态:第一种姿态,小松老师完完全全地接纳了每一个孩子,然后同每一个孩子交谈的姿态。

第二种姿态,小松老师并没有在心里接纳每一个孩子,或是面向教室的“大家”,或是面向某,个人进行交谈的姿态。

前者的场合,每一个孩子都是肚子的存在,以小松老师为中心的坐姿也是众望所归的。

但后者的场合,小松老师关照每一个孩子的眼神是混沌的,应对的坐姿也是混沌的。

倘若要回应每一个孩子小松老师只能是左顾右盼了。

个通过小松老师的案例,作者阐述了教师应以“倾听”为基本对策构建同儿童的关系,解释了教师如何才能以教师的坐姿为中心对每一个儿童作出灵活的应对。

这就是以“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为基本的教师的“坐姿”与“关系”,是创建“合作学习”的课堂的最基本的态度。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的师与孩子们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组织活动的位置摆放也是比较合和适的,但如何做好“倾听、串联、反刍”,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教师都要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段提升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让孩子们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收获,并能得到冲刺。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东师二附小伏凯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书中及作者对教育的坦诚。

走进这本书, 走进作者佐藤学教授, 我觉得特别熟悉, 特别亲切。

创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的提出, 使我由衷地欣赏他, 敬仰他。

品读这本书, 如绵绵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 又似习习春风轻轻抚慰着我躁动的心灵, 让人心平气和, 让人心满意足。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 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谈到,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由此,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担负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 必将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所谓学习共同体, 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 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 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 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把课堂理解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 其本质是在批判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课堂教学生活世界。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 既是一种生活世界活动, 更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的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专业世界活动。

“教师和学生既是一个个现实性存在的个体, 也是一个个可能性存在的个体”。

[2]这种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确立共同意义, 其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借助主体的交互式实践形成共同体, 并寻求与其他课堂共同体建立联系。

从现实学校教育情境来说, 这种平等、互动、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关系虽然仅存在于部分课堂生活或部分课堂群体之间, 但它却是“几乎所有的师生都潜在地祈求着的人际关系”。

读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了东师附小明确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 以打开时间的墙壁, 促进时间分配制度的弹性化和科学化;打开空间的墙壁, 促进育人环境的开放性、人性化和多功能性;打开学科的墙壁,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打开人员间的墙壁, 促进组织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打开学校与社会的墙壁,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读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以前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成为“学习”。

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在同步教学中,学习往往仅限于“中层”学生。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教学内容首先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以照顾“上层”学生的学习,但同时在教学中还必须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

所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无非就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填平比一般水准更高的课堂与班级里最差学生的问题水准之间的鸿沟。

克服这个难题的,是基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

二、互学关系与互教关系“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互教关系”和“互学关系”的差异,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指示“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

在这种课堂中,“合作学习”是发展不了的。

我们应把指令改为:“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座的同学”。

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同学往往在询问同学前,习惯于先向老师请教。

面对这种情形,老师不应当对这个学生直接作出回答,而必须要求其“问问邻座的同学”,让小组的同学之间展开互动。

帮助学生养成先同邻座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

如果教师一旦碰到小组作业中不懂的同学的提问便马上作答,这样只能妨碍“合作学习”的发展。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_读后感_模板如何获得精彩的课堂——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袁禛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

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

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如何获得精彩的课堂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袁禛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

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

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
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

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

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必须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努力在班级中创建学习共同体,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进步。

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袁禛老师小传
从教理念用爱、尊重、关怀为学生规划多元化的学习机制,并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积极推展合作教学及个别化教学,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其发展的条件下,健康发展自我。

荣誉
2019年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9年被评为优秀副班主任;
2019年演讲征文活动三等奖;
2019年同课异构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2019年1-3年级数学口算活动中,班级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2019年教师古诗词背诵活动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