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很难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实践能力。
为了让小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
这既是科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必要性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核心在于“以生活为载体、以学为目的”,通过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和参与科学活动,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要实现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需要教师和学校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 将科学知识融入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兴趣,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使之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进行校园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校园实践活动,如田间实践、植物栽培、动植物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命,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4. 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
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科普展示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
一年级科学与生活
一年级科学与生活科学是一门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学科,而生活则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重要部分。
在一年级,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促使他们从小就培养起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通过科学与生活的结合,一年级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自然、学习新知识,并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年级科学与生活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是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而得出的知识。
而生活则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事物和活动。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兴趣。
如果能够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就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的需求,并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
生活中有很多与科学相关的例子,比如空气、水、植物、动物等。
通过观察和实践,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科学知识,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点、水的循环等等。
这些知识将使他们对自然界的奥秘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部分: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活动进行科学实践。
比如,在饭前洗手,可以引导孩子们理解清洁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在观察日落时,可以引导他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烹饪时,可以引导他们了解食物的变化过程等等。
通过将科学实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科学教材和工具。
在一年级阶段,教材和工具的选择很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孩子们年龄段的科普读物、动画片,或者利用一些简易的实验工具进行科学实验。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3. 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科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
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
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
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
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3、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4、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而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提升科学素养,本文将从小学科学教学和生活的融合角度进行探讨。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科学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 注重实践小学科学注重实践,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融入生活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提升科学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情景与活动,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引导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开展学科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学科交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案例1. 地球公转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公交车上的行驶过程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
2. 植物生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家里的花草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促进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和热爱。
3. 简单机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单机械,比如门闩、开关等,引导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解决办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科学课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实现“科学课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呢?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科学,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科学课的重要价值。
如:在教学《溶解》一课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老师兜里有两快“金丝猴”奶糖,想泡一杯水来喝。
你们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尽快喝到这杯奶糖水吗?”泡糖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说能帮老师做事,都非常高兴。
有的说“用汤匙不停的搅动能够使奶糖快一点在水里溶解。
”还有的说“用热开水来冲泡能更快的溶解奶糖。
”还有的说“先把奶糖碎成小快,能更快的溶解”等等。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之后再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就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非常的亲近,从而对学习科学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二、选择生活化的探究内容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实践创造的机会。
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这节课是以影子产生的条件作为研究内容的课文,如果老师只在教室里讲,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
虽然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
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室外进行。
在活动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写成报告。
小学各年级, 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主题班会ppt
对未来的展望
科技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的生 活将更加便捷,许多现在难以想象的 事情都可能实现。例如,无人驾驶汽 车、智能家居等。
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的发展,学生 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开 放的心态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对学生和家长的建议
实验类
如生物、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科学原 理和现象。
探索类
如自然探索、科学考察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 的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科技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
01
02
03
04
确定活动主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选择适合的科技实践活动主题
。
准备活动材料
根据活动的需要,准备相应的 器材、工具和材料。
组织活动
按照活动计划,有序地组织学 生进行实践活动。
总结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 结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所学
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04
CATALOGUE
小学高年级:科技与职业规划
科技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科技发展推动职业变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职业逐渐消失或被取代,同时新兴职 业不断涌现。
科技提升职业能力
促进信息传播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科技 手段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 速和广泛,人们可以获取 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改变工作方式
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 的工作方式,远程办公、 在线会议等成为可能,提 高了工作效率。
生活中的科技应用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灯泡 、智能插座等,可以通过 手机或语音助手进行控制 ,方便家庭生活。
人脉资源。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体会《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应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新课标背景,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倡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学校原有的自然实验仪器已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如何在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是目前农村小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探究,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从而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笔者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多年,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
下面就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立足学生生活,就地取材,丰富教学资源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简陋,教学资源匮乏,科学老师都是从其他学科兼职或改行过来的(笔者就是这种情况),农村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去科技馆等宣传场所参观学习,这些主观因素制约着教学。
但农村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只要很好把握这一点,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同样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些年来,我通过通读教材,发现科学课中至少有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而他们对农村这些自然现象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进行教学。
如《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介绍的材料(砖头、瓦片、木头等)都是我们农村孩子每天都看到的,也是经常触摸到的东西。
虽然我们农村孩子没有城里孩子那些优越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但这些生活的内涵、生活经验是城里孩子远不能相比的,我有意地将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引进了课堂,学生兴趣倍增。
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
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科学是指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知识、解释现象、揭示规律,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一门系统性学科。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实验、观察还是解释现象,科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理解热能的传递和物质的变化;通过观察和测量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等。
通过这样的实践,他们不仅能够提高科学素养,还能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科学知识的应用方面。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道,更重要的是为了运用。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小学生可以了解到金属导电的特性,并利用这一特性制作简单的电路;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可以种植植物、养动物来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可以利用物体的浮力原理制作简单的飞机或船只。
通过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
此外,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还体现在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中。
科学思维是一种逻辑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解决问题和扩展思维。
通过科学实践,小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提问、实验、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做出结论。
这种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科学素养,更为了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引入实践和观察:课堂上可以安排一定的实验活动或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阐述小学科学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阐述小学科学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少年儿童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小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从小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少年儿童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保证,会让孩子们受益一生。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甚至家长在饮食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对科学饮食的知识了解不多,对食品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强,良好的饮食习惯没有养成,关于食品营养的知识知之甚少等等。
通过组织小学生对自己饮食问题开展调查,全面了解小朋友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分析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政府、学校、老师、父母、孩子的角度,设计改善孩子健康饮食的途径和办法,最重要的是,提醒同学们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组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中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学校科学实验小组、家庭为单位开展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相关的科学调查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环境、食品生产、流通、营养成份测试等相关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和数据。
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提交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
希望通过设计巧妙、贴合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调查学校周边市场小吃的品种以及质量情况,填写日常饮食调查表,相互了解饮食习惯,认识坏的饮食习惯,以及因不良饮食习惯对同学们的健康和其它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探究健康食品和营养食品的种类,学习健康饮食的科学知识,结合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健康饮食习惯的对策和建议,培养小学生科学饮食意识和科学饮食习惯,在学校、家庭中营造起健康科学的饮食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二、重温2017版《小学科学课 程标准》
三、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一、科技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科 技
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 与家人保持联系
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如何与远在他乡 的朋友谈天说地
如果没有高清的电视技术,我们如何 享受华丽的电影
科技带来的改变
过去
现在
纺织印染技术的提升,让我们的穿着色彩斑斓
好的西美有在三 生时方国力数年 活间国著回年率袁 。,家名答的领隆 一
并远农了时科平 粒 将远业世间研, 小 引甩经界内团这 小 导到济“就队位 的 中了学谁解开“ 种 国后家来决启杂 子 和面帕养了了交 改 世,尔活十的水 变 界为伯中多杂稻 了 过中格国亿交之 世 上国所”人水父 界 不争言的的稻” 。 再取:疑吃王, 饥到袁问饭国在 饿了隆。问的一 的宝平正题大九 美贵把如,门七
(一)让科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1、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充裕的时空 2、 为学生学习科学萌发积极的情感 3、为学生学习科学提高探究的能力 4、为学生学习科学培养实践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2、异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3、疑
(三)引入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四)倡导生活化的探究方式
舒服的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一 边欣赏着美妙的音乐,悠闲按动 着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回所 需要的物品;
在商场里试好了衣服、鞋子, 却不直接掏钱购买,而是习惯性 地回到家里,打开电脑进行网购, 就可以用七折或者更便宜的价钱 买回家……
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探究
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探究近年来,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2023年,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探究将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一、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学习空气与水的质量、地球所在的位置和大气环境等等。
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实验、模型和场景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探究生活问题。
比如学习生物,学生可以去实验室和生态园区,了解生物生长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形成。
这些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在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中,实践是最好的教材。
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流程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课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科技展览等实践活动来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和科学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去观察科技创新园、研究机构和科技博物馆等地方,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应用。
三、生活场景的模拟在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场景进行模拟。
模拟生活场景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到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例如,在学习地球所在的位置时,教师可以使用球体实物模拟地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球的位置。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科学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实验室中的各种实验器材、材料和设备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四、小结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模拟和参观等方式来了解科学知识和应用。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是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
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与
生活相融合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生活是学生最熟
悉的领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问题,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从而激
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具体做法。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
常生活中选取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例如通过观察飞鸟的翅膀结构来学习空气的压力、
通过测量日常食物的重量和长度来学习数学与科学的结合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探究活动,例如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在实验室中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等。
通过
实践探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的方式,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例如参观科技展览、参与科学实验等。
通过参与科技活动,学生能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体会《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应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新课标背景,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倡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学校原有的自然实验仪器已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如何在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是目前农村小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探究,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从而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笔者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多年,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
下面就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立足学生生活,就地取材,丰富教学资源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简陋,教学资源匮乏,科学老师都是从其他学科兼职或改行过来的(笔者就是这种情况),农村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去科技馆等宣传场所参观学习,这些主观因素制约着教学。
但农村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只要很好把握这一点,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同样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些年来,我通过通读教材,发现科学课中至少有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而他们对农村这些自然现象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进行教学。
如《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介绍的材料(砖头、瓦片、木头等)都是我们农村孩子每天都看到的,也是经常触摸到的东西。
虽然我们农村孩子没有城里孩子那些优越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但这些生活的内涵、生活经验是城里孩子远不能相比的,我有意地将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引进了课堂,学生兴趣倍增。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是指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启发和实践经验,使科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这种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起点,科学的普及和教学的启蒙工作都在这个阶段进行。
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意义重大,首先是因为科学知识的教育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巩固,其次是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生活实践、探究体验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首先要求老师要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科学知识丰富而广泛,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踪迹,比如从游戏中、实践中、观察中、探究中发现科学知识。
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验引入到课堂中,用实际的例子解释科学原理,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活泼地体验科学知识。
只有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需要通过生活案例展开学科知识。
通过多种生活案例指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
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来引出科学原理,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来引出物体的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接着,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生活实践是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水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在小实验中体验水的状态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从而引出水的状态变化的原理。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科学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科学,从而提高科学学习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观察和实践。
很多学生在学习科学的时候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生活的观察和实践。
我们需要使科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去感知科学的存在。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科学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引入身边的物体、现象、问题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学生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邀请科学家、举办科学展览、参观科学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科学,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学科之间的一门纽带,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而生活是孩子们接触最多、最直接的环境,科学知识也贯穿其中。
将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将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精神,他们喜欢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实例,例如通过玩具模型、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现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将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巩固与应用。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花草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习惯等,培养他们的观察与记录能力,同时通过植物的实验、动物的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实践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科技馆等地参观与实践,让学生亲眼目睹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将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科学是一门有趣而神奇的学科,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自然界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小学生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研究
小学生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的一门学科,更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
二、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连接1. 科学知识丰富生活实践科学知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他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植物如何生长等现象。
这种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对认知层面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情境。
2. 通过实践巩固科学知识生活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机会。
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例如观察花草生长、实地考察等,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这种亲身体验不仅使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用,而且会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科学知识促进生活实践的改善科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小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改善生活质量。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电器,避免电器使用不当导致的意外事故。
科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环境、合理饮食和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
三、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重要性1. 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通过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具备理解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等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培养科学兴趣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的奇妙和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积极的科学态度将陪伴他们一生,并可能催生出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3. 实现科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科学课程的标准就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而科学教育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她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
一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探究活动”、“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如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和“实验制作”等等。
1.1 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丰富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教师需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生活正是科学教学的最好载体。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结合,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习科学知识。
比如,在探究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们亲身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运动方式。
在学习物理力学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室内和操场上的各种物体运动、摆动、弹跳等实验,让学生们感受到物理原理的奥妙。
在实践中探究科学知识,给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深入的学习体验。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能够促进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还能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更多的课题研究。
例如,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所在社区的环境状况,让学生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关注和参与环保活动。
还有,人体健康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议题。
教师可以借助生活,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知识,鼓励孩子们通过有效的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来保持健康。
此外,通过参观科技馆、远足、野外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特别是在野外考察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雨、雪、阳光、大自然...,观察野花野草、动物亲密接触,这些经历将大大加深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应该尝试更多的让科学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科学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而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课堂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而生活是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二者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融合路径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一、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对于教科书中的抽象知识缺乏深刻认识,只是死记硬背,缺乏对科学的实际感受。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生活化的案例和例子引导学生,常常以生硬的知识点和定义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考试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关注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我们有必要将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起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现象来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融合路径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调整教学内容,引入生活案例;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创设科学实践场所等。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生活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或者生活现象,例如生活中的水循环、磁铁吸引物体等,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案例来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小学生活化的实验,比如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设科学实践场所。
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合作,让学生参观这些场馆,了解科学知识并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科学课程的标准就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而科学教育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她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
一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探究活动”、“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如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和“实验制作”等等。
1.1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丰富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学习的特点有别于成人甚至于青少年、小学生通过“直观”而不是通过“原理”来学习,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小学生,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因此,体验式学习应该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孩子乐于尝试,乐于想象,乐于寻找缘由。
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构造出来的才对他们有意义,才变得可以理解。
有效的科学教育,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
随着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科学教育”理解的不断成熟,国际上科学启蒙课程大多包含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内容。
这三个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都必须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实现,并且在具体的体验式学习中有机的整合:以科学知识为探究对象,以科学探究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成长的载体。
以“科学探究”为例,它包含着“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一系列实践与体验过程,如体验工具的有效性、体验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最突出的教育能力要求,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具体的课程,开展有利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
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驾驭,对职前缺乏课程理论学习,长期不甚了解课程理论发展前沿动态,教学只钻研教法很少涉及课程设计的小学教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怎样解决。
理解需要通过思考的参与,领悟则通过动作或行为来认识事物和原理。
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必要的,在此指导下的体验式教育实验、教育实践更具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
由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推广应用的可能,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和针对具体教育条件的本土化、特色化,将发展得更为成熟、更具生命力。
小学课程内容应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体验、理解,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科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围绕着“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在学习中以具体的专题综合地体现。
课程目标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它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强调“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1.2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㈠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研究性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行为一般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意图、学习愿望(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需要成分。
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师针对教学实际、专业成长的在职学习,无论是自发性的,还是“政策、校规”使然,以研究性学习成效最大。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重视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能使他们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启迪,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因此深受小学教师的欢迎。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切身体验的介入,体验的深入使提出的“问题”切实教育实际、反映教育改革的前沿热点、难点。
“问题”的解决、突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实效性强,进一步激发小学科学课教师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互相辉映。
㈡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从而建构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中。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首先,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表现,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的许多课程都需要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验式学习进行学习迁移。
其次,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未来小学教学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尤其是教育实习之前)学习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在与实际教学实践结合之前,只能被称为“准教育能力”,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准教育能力”才能成为“教育经验”;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不断整合为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因此,体验式学习,尤其指教育实习和走上具体教学岗位后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准教育能力”的迁移、整合,从而建构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能力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㈢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教育观的养成情感的体验对每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
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影响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
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因此,每位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观念的锤炼对社会对良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表及里的道德观、教育观教育是有效的;由体验、感悟、内化而形成的道德观、教育观是牢固、可靠的;由内而外的道德操守、教育行动是真实、稳定的。
体验式学习以无可比拟的情感优势,成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教育养成的最重要方式。
1.3必须在小学科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课程中加强体验性学习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是。
培养小学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进行小学科学教育能力。
职后教育包括以提高学历、获取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的继续教育和为获取最新科学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模式的主题式在职学习。
大多数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在职学习的机会少、时间有限,因此要求继续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而继续教育的成效高低,取决于继续教育课程与教师们已有的经验及面临问题的相关程度。
因此继续教育课程必须介入学习者的切身体验,并能使他们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启迪,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
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以提高学历、获取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的继续教育,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的从业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专业,去构架这一专业的培养模式,并进而去设计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
其专业课就不应该是传统教育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等课程的简单移植或删繁就简,而是按照高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在重新设计各门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新的整合,这也是成功地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的真正难点之所在。
如何设计切合小学教育发展、真正对小学教师有提高、借鉴、开拓视野作用的课程标准。
如何编写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教材。
如何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新的整合。
体验式学习对研究小学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承担培养小学教师重担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老师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实践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与真实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重视现实又不囿于现实,才能实现“用书教”转变为“用课程标准教”的转变。
科学教育课程中,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都必须上一些通过探究活动来学科学的科学课,使自己有机会像他们的学生那样来扩大自己的认识能力。
①科学教育实验室的建设,不应简单照搬理科具体学科的实验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并且成为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根据具体的科学课程内容标准而自行设计科学实验、科技活动,开发教学、实验资源,获取科学教育信息资讯的重要场所。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本体性知识(即普通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