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日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想—现实=?——品味莎菲因为小吉老师的缘故,我对丁玲一直没有多大印象。那节《文学导论》的课上,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却仍依稀记得他对丁玲的不是太高的评价,说她的作品里政治色彩太浓,阶级性太强,尤其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内心是不太喜欢那些把革命、政治之类的过于强调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与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作品的,比如鲁迅的文章,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它唤醒了一个麻木的民族。昨日闲暇,翻开《莎菲女士的日记》(其实主要还是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本以为又是一部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革命作品,却发现它其实很细腻地描写着女性感情,展现一个新女性的心理世界。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翻腾的情绪,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我似乎在莎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伤感的女人,可以为了缥缈的云朵难过,却又对着流泪的苇弟开怀。她常常心口不一,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稍稍放松。“除了我自己,是没有人会原谅我的。”莎菲觉得自己很孤独,尽管身边总有几个关心着她的朋友,可她窃以为,他们并未走进她的内心。朋友们的宽容和关切,让莎菲产生更强烈的距离感。其实莎菲都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又是什么。于我而言,对未知的事物,对前方的路程,我时常感到迷茫。我甚至无法预知一个确切的目标。我不知道今天的努力和汗水对于未来是否有用。也许这样子说有些太过功利了,但我只是想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妥一点,心安一点,我希望我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有收获的时候。病痛中,她想象着自己末日到来之时,她“迫切地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假使我是莎菲,倘若真到了那一刻,也许我所期求的也不过是亲人朋友们的想念和感伤,尽管痛苦与难过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有那么一点残忍,但我只能很自私地期望,我的曾经的存在,能在别人心里留下一丝记忆和回忆。我想,这应该只是一点小小的乞求,并不贪婪。她是一个内敛的女人。她不会将内心的希望和渴求写在脸上。她疯狂地想象着,期盼着,等待着,却不愿也不敢向别人表露出来。是怯懦?是顾忌?还是矜持?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着那样东西,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地让他自己送来。”可以说她孤傲吧,或者是自恃

清高,可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在情感上不主动的女人。她期待着一个优秀的男人向她走近,给她带来爱情,带来温暖,带来幸福。一个等爱的女人内心偷偷而强烈的呼唤与期盼。她爱他,更多的是因为他颀长的身躯、丰仪的外表和俊俏的面容。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倾慕他,思念他,但是拒绝承认对他的爱,她不希望自己只是局限于一个男人徒有的样貌。人总是趋美的。她对他的喜爱并没有错。或许是源于一种潜意识,她不愿意自己只是“完全癫狂于男人的仪表”。于是,她不停地和自己斗争着,想念着他却又开始鄙视他,看不起他,以为那是一个空有外壳而内心肮脏鄙陋猥琐的男人。当莎菲发现他也是一个不懂她的男子时,她失望,难过,她的心因他的不了解而黯淡下来,她甚至耻笑自己以往的无知和妄悲。面对一段如云朵一般缥缈的感情,面对一个彼此都捉摸不定的情人,她决意放弃,决意离开,“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生命的余剩”。身体的病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它只成为一个逃离的借口,失落、郁闷、悔恨,甚至是绝望,让她只想一个人躲起来,避开所有关注的眼光。痛苦之余,她用疯狂的自嘲来怜惜自己,抚慰自己,麻痹自己,“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这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可怜的莎菲并不满足于这种淡淡的退出和安静的离去。可是当她无法在现实中寻找到梦想中的完美时,她只能妥协。其实,到底什么才能是理想中的完美呢?梦中花,水中月,是否真的只存在于幻想之中?期盼总是触碰不到,下一个希望总是更好,而对于现时的东西,是要把握,还是放弃,抑或是置之不理,顺其自然?每次抉择总会伴随着痛苦,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路是否正确,后悔却往往来得太迟。在希望与现实的差距中,人们感到不满,进而怨恨自己,怨恨别人,怨恨这个无辜的社会。悲愤无奈之下,选择隐忍,选择逃离,选择报复,却只在斗争中发现,自己原来早已抑郁寡欢,遍体鳞伤。在理智的世界里,我们拒绝甚至嘲笑这种无知,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感性的个体,在自以为理智的状态下做着许多可笑的事情,然后慢慢陷入困惑的泥潭,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也许是人性的一个悖论吧,简单的文字在它面前显得太过苍白。突然想到,倘若宿命真的存在,那么这些矛盾和思索也就很无谓了。不知这又算不算是对困惑的一种逃避呢?

回复 引用 TOP





6#
buyer_756860发表于 2009-8-11 09:34 | 只看该作者
还可以regular_smile.gif

回复 引用 TOP





5#
无声无息发表于 2009-8-6 09:12 | 只看该作者

望·欲望·绝望第一次听到一个大胆地以女性观点来探索生命意义的丁玲,一个生活在罪恶都市中的热情女郎的性苦闷与无可奈何的烦躁和绝望的情绪都发泄出来。莎菲毫不畏惧对爱情的渴望,对自我、对现实超越的渴望,对期待的美好的渴望。莎菲渴望“有那末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偏偏我的父亲,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能如此盲目的爱惜我,我真不知他们所爱惜我的是什么”“我真愿意这个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莎菲渴望在理解之上的“真的爱情”,但事实上连她本人也说不清自己,“我真不知应怎样才能分析出自己来。有时为一朵被风吹散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但莎菲却始终没有放弃自我分析,整个日记都在分析,结尾也在分析,当莎菲最后决心弃绝丰仪美形中躲着“卑劣的灵魂”的凌吉士的时候,她一边在内心里想着“我胜利了”,同事业鄙夷起自己。因为她知道:“我是给我自己糟踏了,凡一个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她并没有办法“去报复而偿还一切的损失”,只能到“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剩余。”这样的结局是莎菲的绝望,其实也是渴望,她绝望是鄙弃了一切让自己浪费生命的剩余,渴望的事得到解脱,没有让猥琐的东西来与之玷污,渴望的纯洁,渴望的真实。那是一个敢于追求真正而纯洁的爱情的女性;是一个不把爱情、亲情、友情和同情混为一谈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不把爱情与性,与人的本能混为一谈的女性,莎菲品衡男性的目光,如她对凌吉士邤长的身躯,柔软的头发,娇贵的态度的倾倒和迷恋,以及由此产生的激情和欲望,就仿佛男性心中所审视出施与所有女人的,因为这种以肉感为尺度的判断“都是安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场上的标准塑成的”。莎菲了解自己的欲望“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把心思放到她想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然而。莎菲没有停留在官能的欲望上,她内心的深刻痛苦,是受着理性与欲望、灵性与肉体的冲突,但是,在这冲突中,理性与灵性并没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她始终让欲望燃起。然而,莎菲绝望,绝望的是恋爱追求者的少女感到恋爱本身的空虚,而莎菲的绝望也简直是对恋爱追求着自己的一种讽刺。莎菲的绝望是对于平凡卑浊的周围的绝望,同时就联带而对于她自己所抱的恋爱理想。她的空虚,是恋爱本身的空虚,同时也就是她因而自觉到她个人生活上本身的空虚。莎菲的空虚和绝望没有拥有时代的前进力量,而她

更不能依靠这样一种热力当作一种桥梁,跑到前进的社会中去,使自己得到生活的光和力。在爱情与人生面前,也许最大的敌人正是世俗,因为世俗是一种潜在又最无边无际的力量,让你找不到对手而对手又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并将你紧紧地包围,你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却无法一把抓住它,要与之较量,却没有明确的对手和目标,然而你又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这个对手和目标的存在。人的生命选择和生命历程只能有一种,选择了这一种就不可能同时选择另一种,结局就是莎菲的选择,或许也是丁玲的选择。

回复 引用 TOP





4#
東邊有耳三塊石发表于 2009-7-31 12:41 | 只看该作者
莎菲的影子chenlei911,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坐,招待吃茶。

回复 引用 TOP





3#
封印幽凰发表于 2009-7-30 17:3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搞定沙菲女士一边看沙菲女士的日记,一边兀自窃笑,倘若我是男小孩,又不小心爱上了沙菲女士,该怎么搞定这个难缠的女小孩呢:S还真是怪麻烦的。你对她不离不弃吧,她看不起你,觉得你笨,可怜你不会爱的技巧。你对她欲擒故纵吧,她又按兵不动开始矜持,哪有淑女主动投怀送抱的呀。你和她勾心斗角,她与你暗度陈仓。你转身就走,她一脸委屈。你真诚表白,她嫌你廉价……老烦人来~~但是来,确实又有点让人欲罢不能。哎呀,每当遇到、哪怕是看见这样的女同学,我都那么庆幸哦,我是个女同学,而8是男同学哦,还不命都送掉啦。反过来呢,女同学也怪可怜的。本来是想做个猎手,明明爱上了别人,却非要使用爱的技巧,要人疯狂地爱上她。结果没等人苦苦哀求,她已经是疯狂的海。她要是单纯地邪毒的女人倒也罢了,偏偏她又是个复杂的单纯体。其实也就是贪玩,孩子气的很,轻狂又幼稚。这样损人不利己的故事,真是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不过,我们看着还挺娱乐的。读着也挺像女维特的。丁玲女士就是丁玲女士,一个能和夫君扭打至大街要警察出面调停的女人,写出这么可爱又俏皮的文字来。不过也是,老公被抓进监狱,她还有心情给人送大蛋糕,和洒满巴黎香水的被子。真是个床上能翻出鸡蛋壳的可爱女子。

回复 引用 TOP





2#
沉默贝壳发表于 2008-6-11 16:37 | 只看该作者
悲观主义的花朵《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女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末期,它一发表就引起了文坛的瞩目与轰动,从此奠定了丁玲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作品从发表至今,一直引起文坛极大关注。很多人觉得,作品如此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根本原因在于作

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悲剧女性形象——莎菲女士。她是整篇小说的核心和灵魂。虽然小说只有2万多字,但给我们留下的莎菲的形象却是无限丰富的。初读文本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莎菲这个复杂的人物,下面就从悲观主义,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三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眼中这一“悲观主义的花朵”的形象。一深刻的悲观主义者读完小说后,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字里行间透露的那种悲观与压抑。当然,它源于叙述者——莎菲的悲观主义。她的悲观不是一个宽泛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与一些具体的心理相关联的,比如死亡意识,绝望情绪,矛盾心理。人在极度悲观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死亡,把它当成一种解脱,甚至一种享受。小说反复多次地写到死亡,死亡的阴影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文章的始终,爬满了全文。莎菲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了这些。比如“无论在白天、在夜晚,我都在梦想可以使我没有什么遗憾在我死的时候的一些事情。”,“明明看到那吐出来的是比酒还要红的血,但我心却像有什么别的东西主宰一样,似乎这酒便可在今晚致死我一样”,“我认识了人生这玩意,而会心而又想到了死”,“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早死了干净。”等等。莎菲的死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她的病情影响,因为疾病很容易让人颇具忧患意识地想到死亡。但更深一层说,莎菲的死亡意识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也即可以解释为一种采取自我毁灭和自杀的消极死亡,这实质上是符合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的。但是,莎菲并不是真的想要死,“并不是我怕死,是我总觉得我还没有享有我生的一切”。然而她真的知道她要的是什么吗?“难道我有所眷恋吗?一切又是那么的可笑,但死却不期然的会让我一想到便伤心。”生非所愿,死非所能。而莎菲的绝望情绪也渗透在她日记的点点滴滴,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报看完,想不出能找点什么事做,只好一人坐在火炉旁生气。气的事,也是天天气惯了的。”她把生气当成了日常生活,“但我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我太远了。”她把寻找新的不快活当成一种追求。给读者一种压抑之感。淡淡的描述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绝望。“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厌倦的”,生活中是事,无论那种方式,都让人感觉不舒服。这也是现代人的困境。我们总觉得活着不舒服。觉得我们现在的条件和状态其实可以更好。还有她的渴望被了解,但又把他人拒之心门外的矛盾心理产生的悲观。“没有人来理我,看我,我会想念人家,或恼恨人家,但有人来后,我

不觉得又会给人一些难堪,这也是无法的事。”在她生病之后,她说“我迫切的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但人们给我的是什么呢?”“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她期待着别人的了解,但她同样说过,我不愿让让人懂得我,看得我太容易……还有她的外表和内心的巨大矛盾。她气得想哭的时候,却会纵声地笑。这些矛盾时刻纠缠着她,加剧了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悲观。二坚定的个人主义者有人这样给莎菲定义:她是个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有对追求“真的爱情”、个性解放无限憧憬的女性。也有无数人对莎菲的女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一定,我十分赞同。但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大一些,她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更多的体现了她的一种个人主义,当然,她身为一个女性,她的个人主义也包含这女性主义。当她看者苇弟哭,她有快感,她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者的绝叫者。对旧礼教,她叛逆,要求过激烈的生活,弥补她的苦闷,追求身心的自由,对爱情又憧憬。她也具有坚决的一面。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爱她的、懦弱的苇弟,在吻了凌吉士的富于诱惑的红唇后又一脚踢开了那个卑琐的青年。她对爱情既是消沉的,又是悲观的,同时又是积极、大胆和有所追求的。她并不以两性的简单结合生活为满足,看重思想与性格的结合,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显示而非虚空的,是严肃而非虚浮的。这些是作为一个女性思想上的一个突破。她嘲笑云霖和毓芳的恋爱方式,“宇宙间竟会生出这样一对人来,为怕生小孩,便不肯住在一起。”“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这是女性对恋爱观的一个很大的解放。放在当下,这是个很普通的问题,但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遭到争议也是理所当然的。她在解决很多问题,思考很多问题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迎合自己的心灵,维护自己的权利。体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对于苇弟的爱和带给苇弟的痛苦,她说,“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应当这样。”这是她对女权的维护,也是对自己的维护。还有她对于解释的问题。“毓芳错了,剑如也错了,莎菲不是喜欢听解释的人。根本,我就否认宇宙间要解释。”“我要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让他自己送来。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这是女性主义一个有力地宣言。三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是爱情的理想主义。所以,在爱情面前,她有

了强烈的渴望,但理智告诉她,这不是她期待的理想的爱情,她再一次选择理想,放弃世俗的爱情。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的挣扎。她卑视世俗的女人要一个家庭、一个丈夫、作一个安安稳稳的妻子。她追求着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她对于爱情的要求很高,对于爱情,她有着自己的理解。虽然她并不能表达清楚。莎菲毫不畏惧对爱情的渴望,对自我、对现实超越的渴望,对期待的美好的渴望。莎菲渴望“有那末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偏偏我的父亲,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能如此盲目的爱惜我,我真不知他们所爱惜我的是什么”“我真愿意这个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莎菲渴望在理解之上的“真的爱情”,但事实上连她本人也说不清自己,“我真不知应怎样才能分析出自己来。有时为一朵被风吹散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但莎菲却始终没有放弃自我分析,整个日记都在分析,结尾也在分析。“至于男女间的一些小动作,似乎我又太看得明白了。也许是因为我懂得了这些小动作,于爱才反迷糊,才没有勇气鼓吹恋爱,才不敢相信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够人爱的小女子,并且才会怀疑到世人所谓的爱,以及我所接受的爱……”因为太了解,所以不敢轻易去触碰,就像一句话说的,如果不了解是我爱上一个人的原因,那么我宁愿无知。对于凌吉士,她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带给了自己对爱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再一次让自己绝望。“我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梦想是凌吉士给我的。然而同时又为他而破灭。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死。”最后她还是没有妥协,她觉得凌吉士根本不懂爱情。“他还不懂得真的爱情呢,他确是不懂……他真得到过一个女人的爱吗?他爱过一个女人吗?我敢说不曾!”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什么呢?在莎菲眼里,凌吉士根本不懂她,“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这样一长串的疑问,让我们每个人震撼。也是她对自己的爱情观最有力的宣言。她最后决心弃绝凌吉士,“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爱,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肯定要经历痛苦的挣扎,然而,她还是告诉自己,我胜利了。“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文章是以这样的独白结束的。其实,莎菲并不可怜。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

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她病态,她悲观,她激进,她自我。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她,甚至有人讨厌这样一个形象。然而,莎菲通过对自己的“毁灭”向我们展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去思考,思考价值,思考爱情,思考人生。从“悲观主义”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回复 引用 TOP






高级回复 B Color





Quote Smilies
发表回复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二十年代末,莎菲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于文坛,犹如“抛下一颗炮弹”,顿时震撼了整个文坛。这是个漂泊在外,对生活抱有美丽的幻想,但又被肺病缠身和爱情失意折磨着的孤独少女。她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在她的性格之中,以至让人捉磨不透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莎菲何以会“震惊一代文艺界”,让人对她褒贬毁誉不绝?我们且翻开《莎菲女士的日记》,细细探讨一下。
1温和善良而又骄纵任性莎菲温和善良,面对苇弟忠实的求爱,她总是毫不含糊地加以拒绝,从不欺骗和玩弄他。她说:“我相信在我平日的一举一动中,我都很能表示出我的态度来。为什么他懂不了我的意见呢?难道我能直接的说明和阻止他的爱吗?我常常想,假设这不是苇弟而是另外一人,我将会知道怎样处置是最合适的。偏偏又是如此令我忍不下心去的一个好人!”为了让苇弟死心,她把自己的日记拿给苇弟看,让她 知道他之在她心里“是怎样的无希望”,进而了解她“是如何凉薄的反反复复不足爱的女人”。莎菲常常真诚地为苇弟祝福祈祷,“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到的空虚。”“我将替她愿望那世界上最可爱、最美的女人”。但另一方面,苇弟又是莎菲倾泄怨怒的对象,她常常用冷静的眼光欣赏他痛苦地流泪,看到他把眼泪一颗一颗掉在她手背上,“却像野人一样的在得意地笑”。有时为了苇弟“很快乐,在笑”,便又故意去捉弄,苇弟哭了,她却快意起来。尽管莎菲知道这一切其实是罪过,因而不断自我谴责:“我,自然,得意够了,是又会惭愧起来,于是用姊姊的态度去喊他洗脸,抚摩他的头发”。“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折磨了他,但当他走后,我真又想抓回他来,只请求给他一句:‘我知道自己的罪过,请不要再爱这样一个不配承受那真挚的爱的女人了吧!’”
2放任不羁而又自我压抑与周围的女性相比,莎菲活得最无拘:破烂的手套,搜不出香水的抽屉,无缘无故扯碎的新棉袍,旧的小玩具……她从不讳言自己的感

情欲求,也不隐藏自己的卑下意识。凌吉士那“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煽动着莎菲的心,她“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望着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惹人的”嘴角,觉得有把自己的“嘴唇放上去的需要”,她要占有凌吉士,要凌吉士“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她“赐给他吻”。她说:“假使他这时敢拥抱住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了出来:‘我爱你阿!我爱你阿!’”但另一方面,莎菲又压抑自己可爱的天性。她说:“近来为要磨练自己,常常话到口边便咽住,怕又在无意中刺着了别人的隐处,虽说是开玩笑。”借住在夏那儿时,梦如大发其对感情的一种新近所获得的议论,隐隐的含着讥刺向她,她也只是默然忍受。爱上凌吉士后,更是不断懊悔自己“所做的一些不是”。结果,她活得是那么的不痛快。
3倔强狷傲而又脆弱颓丧莎菲勇敢地从家庭中走了出来,虽屡遭挫折却总不愿舍弃追求的热望,虽倍受排斥但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莎菲有一个温暖的家,她的父母、姊姊都能如此盲目地爱惜她,但她却不留恋这温馨的乐园,即使到最后,因为一番经历而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她也没有想过回去,而是“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因为在那个时代,回去,就意味着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失去真正的自由。莎菲在这方面,表现得如此执着,如此倔强,真可谓“飞蛾扑火,非死不已”。但另一方面,莎菲又异常脆弱颓丧,表现在苦闷时的意志崩溃、自我动摇和借酒浇愁,以自我麻醉来摆脱痛苦上。莎菲接到蕴姊从上海来的信后,百无可望,明知酒对她的肺病有致命的危险,仍发狂痛饮,企望因此一了百了,不必再去细想那些纠纠葛葛的事。
4愤世嫉俗而又自我怀疑莎菲瞧不起世俗的虚伪和做作,看不惯周围的堕落和腐败。听到公寓里住客们那又粗、又大、又嘎、又单调的喊伙计的声音,就感到头痛,看到“那四堵粉垩的墙”,“那同样的白垩的天花板”,就感到“窒息”,因为“真找不出一件能令人不生嫌厌心的事”,她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来刺激她那颗孤寂、苦闷的心。莎菲邀好友毓芳和云霖看电影,毓芳却邀了剑如来,因为她曾把剑如当作好朋友而在一个星期中足足给了她八封长信,可是剑如却没有理睬她,以至极大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所以她一见到剑如,“气得只想哭”,而剑如却装糊涂,同她“毫无芥蒂的说话”。到了影院,“在门口又遇着一群同乡的小姐们”,她“厌恶那些惯做的笑靥”,再也忍受不了这

些俗不可耐的世态,便乘毓芳同她们说到热闹中丢下她所请的客,悄悄回来了。莎菲不满于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鄙视平庸的家庭生活,尤其反感阻碍个人奋斗的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她是把自己作为一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力量来看待的。但另一方面,她又常常怀疑自己的信仰,说不上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她时时懊悔,时时觉得“无意义”,甚至认为“一个女人这样放肆,是不会得好结果的”,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个正经女人做不出来的。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5蔑视礼教而又害怕舆论莎菲尊重人性,鼓吹恋爱自由,蔑视封建礼教,与异性交往,毫无顾忌,从不像子君那样面对一副雪莱像也会忸怩不安。对于“道德家”的指手画脚,莎菲也没有像庐隐笔下的女主人公那样耿耿于怀,家庭关系对于莎菲毫无束缚,她身上从来也找不到淦女士笔下人物那种“孝”的痕迹。莎菲认识凌吉士后,一反女人安于被动的惯例,主动追求真实的爱。她怀着神秘的目的搬了家,并以补习英文为名进一步接近凌吉士。莎菲还敢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一切复杂隐秘处赤裸裸地亮出来,一点也不忌讳自己的情欲冲动,这一切,都显示了莎菲对于既定道德规范的大胆冒渎和人们所尊崇的传统礼教的勇敢挑战。但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舆论,害怕人们理智的面孔,她委屈自己的可爱天性以迎合浅薄眼光之赞颂,并且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放肆”、“不正经”、不合道德而感到像犯下罪一样的难受。
6自尊自强而又自侮自贱莎菲是自我欣赏型的女性,意志自由的倾向非常鲜明,对别人的嘲讽,常不屑一顾。她人格独立的意识很强,热切向往现世人生,充满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但她又自哀自怜、自轻自贱,拿生命当玩具,置肺病于不顾,狂饮大醉,自咒“倒不如死了干净”。甚而至于向她所轻视的人乞怜。她明知凌吉士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纨绔子弟,却仍渴求他的“拥抱”和“热吻”。她说:“我的王!准许我亲一下吧!”
7沉着冷静而又浮躁冲动莎菲能沉着地对待一切外来的打击,用淡漠的微笑讥刺邪恶。身患肺病,却满不在乎,对苇弟的落泪和剑如的生病,反倒快活。但另一方面,莎菲又忽怨忽怒,频喜频忧,情绪一日三变,浮躁不安,以至行为总是和理智相悖离。她不愿捉弄苇弟,并且还确确实实可怜他,但她又能很冷静的去看他怎样使眼睛变红,怎样拿手去擦干,并在那些举动中,加上许多残酷的解释,而未曾想到在人世中,他是一个例外的老实人。
8鄙视淫乐而又姑息色欲莎菲主张“灵肉高度和谐”的爱情,鄙视一味追

求肉感享受。她没有把自己所追求的爱情同世人所谓的‘爱’划等号,后者除让她感到“无味的嫉妒”和“自私的占有”之外,只是等于找得一个忠实的男伴,做一身的归落。她不屑于这种亲密,称它为“男女间的小动作”。莎菲要求爱人了解她。她说:“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嘲笑“禁欲主义者”,“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她要求爱还应像“把肉体融化似的快乐”。反对“幸福不是在有爱人,是在两人都无更大的欲望,商商量量、平平和和的过日子”的观点,似乎是个很懂得爱情的人。但她又不能抵制色欲,凌吉士“颀长的身躯,嫩玫瑰般的脸庞,柔软的眼波,惹人的嘴角”,“音乐般的声音”,总令她陶醉,令她不能自己,她说:“假使他把我紧紧的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并且在确定不会爱上这个南洋阔少后,仍“倾慕他、思念他”,甚而至于感到没有他,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的保障了”。她说:“假使有那末一日,我和他的嘴唇合拢来,密密的,那我的身体就从这心的狂笑中瓦解去,也愿意。其实,单单能获得骑士一般的那人儿的温柔的一抚摩,随便他的手尖触到我身上的任何部分,因此就牺牲一切,我也肯。”继而抛开理智,主动投入他邪恶的怀抱。
9依恋人生而又悲观宿命莎菲是个热爱生命的少女,总觉得没有享受到“生的一切”,因此她寻求快乐,迫切需要这人间的感情,祈望“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没有一丝遗憾地死去。但她又悲观绝望,自己糟蹋自己,心灰意懒,坐以待毙,只想“到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
这就是莎菲!一个时而温情、时而骄横、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冷静、时而狂放、时而抑制、时而渲泄、时而像哲人、时而像疯子的矛盾生灵!她既是多侧面的,又是非常鲜明的。
莎菲何以会有这么复杂丰富的性格?这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莎菲生活的时代,“五四运动”的高潮早已过去,原先全身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念念不忘于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在大革命失败后恐怖、血腥的气氛中分化:有的发扬“五四”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有的却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妥协,消沉甚至堕落了,连先前欣赏易卜生之流的剧本《终身大事》的青年,也多拜倒于《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的台下;也有的仍然在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与封建主

义进行软弱无力的抗争。这一类人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因看不到明确的未来,找不到新的出路而悲观、感伤、颓废。莎菲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就这样,莎菲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自始至终,她的理想,没得到过实现,她的欲望,没得到过满足。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欲望和个性便被扭曲,自觉不自觉地向着相反的、极端的方向发展,带上颓废、变态和病态的色彩。她性格中的“狷傲”、“怪癖”和不近情理也便由此而来。所以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实在是有见地之极。
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是另一类型的堂吉诃德,她以自己喜怒无常的性格、玩世不恭的态度作为武器,用这支无形的长矛,对准黑暗、腐朽的社会,单枪匹马地猛打狠杀。这样的战斗当然是无济于事的,最后只能和堂吉诃德一样以失败告终,只是莎菲的失败不带任何喜剧色彩,在人生的舞台上,她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