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届高三新高考终极押题试卷(一)语文试题
【北京卷】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附答案】
【北京卷】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附答案】2018北京卷高考压轴卷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7题。
材料一过去30 年来,人类已经从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中获益匪浅。
但说起人工智能,大家一定对阿尔法狗和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围棋大战记忆犹新:阿尔法狗以大比分赢了。
此战之后,阿尔法狗声名大噪。
怎样更好地开发应用“人工智能”,人们各抒己见,各施良策。
当前,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开始在人工智能上发力,在“互联网+”时代,这二者的结合将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一、智能家居———舒适、便捷家居新体验智能家居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设备连接在一起,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于一体,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方便、高效、安全与舒适。
试想一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你可以通过手机对家中的一切进行预先设定,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电饭煲、饮水机开始工作……当你踏入家门时,就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温度和美味的饭菜。
当你准备睡觉时,通过遥控器的控制,窗帘渐渐合上,卧室内的床头灯亮起,其他不使用的灯光和用电设备同时断电,室内安防系统开始运作。
这将是多么美好!二、智能汽车——智能汽车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
它首先要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道路及各种服务设施的信息资料;其次要配备几个智能系统:GPS 定位系统,以确定行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必要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出事故后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以往在科幻大片中才能见到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了。
三、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而开发出的可穿戴设备的总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题(押题卷)(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城的答案一律无效。
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0年夏天,在蔡元培先生即将赴欧洲考察之际,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开会欢送。
几位教授都在发言中希望蔡元培此行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欧美。
独独梁漱溟发问,“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一时间,众人皆无语。
百年来,梁漱溟的问题被不断细化并敞开了更多讨论空间。
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投射在文化上的命题就是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的发展,也始终面临着“实力的增长”和“魅力的提升”两个评价向度。
加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互动,首先是一个中华文明自我发现、自我重塑的过程。
这有赖于我们深入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而上解读,凝练对中国历史选择和历史道路的文化表达,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成熟,培育中华美学精神和价值导向,背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将“中国智慧”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层面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
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只有我们从理论建构层面到大众实践层面都把握住“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才能冀望与世界文明碰撞的深度和互鉴的广度。
互动,更是一种双向发现的过程。
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不但提供了独特的认识框架和思想资源,近代以来更是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的重要参照。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押题卷(一)语文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押题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
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师终极押题卷(一)语文.学生版doc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师终极押题卷(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
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捷人们生活。
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起势,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超越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
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语文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 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西,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师终极押题卷(一)语文.教师版doc
2018年名师终极押题卷(一)语文分析1. D试题分析: A项中“世界各冈”范围扩大,原文中说“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家”。
B项“已经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
C项“全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误,原文中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2. C试题分析: C项“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错,文中无假设论证。
3. B试题分析: B项强加因果。
原文只是说“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收获期,国之重器频频亮相,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
4. 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还不如不出名”、“更能产生实效”不合文意。
5. ①对生活的无奈之情。
②孝敬父母之情。
③顾惜读书之情。
④重教书之情。
思写作之情。
⑤慕旅行之情。
⑥爱恋恬淡之情。
6.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
①作者以独特视角对生命进行了大胆的设想,从生计、亲情、闲情等方面阐释了对人生的认识,写出了生命的短暂、生活的纷繁复杂、人生面临的困窘与苦恼,以及作者的分身乏术、无奈之情。
②人的生命只有一条,作者的无奈更彰显生命的可贵,作者的设想侧面表明人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让自己拥抱生活,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尘俗杂事,可以尽孝道,享受亲情,也可以修身养性,活得从容超脱。
③我们应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现实,让人生丰富而充满乐趣。
7. D (D“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错,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8. BC试题分析: A项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D项应为材料四在论述素养在内层最本质特点时,“具有”而不是“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E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阻研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9. 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河南省安阳三十五中2018届高三终极押题语文试卷
安阳市35中 2018届高三终极押题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陇右指中国陇山以西,大致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
陇右文化便是在这一特定地域孕育生成和演化发展的。
②陇右灿烂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
周、秦崛起秦陇之间,为中华古文化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两汉以降,内地汉族居民的大量迁入进一步加速了陇右民族融合的进程,加之作为“丝路”主干道,中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荟萃于此的特点,更形成陇右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
这是汉唐开发陇右的文明之果,其影响远及封建社会的后期。
③自汉至唐,陇右人文之盛,蔚然可观。
据不完全统计,汉至唐正史列传中的陇籍人士就有400多人。
他们或是身系社稷安危,或是笔关文场之变,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④陇右自古多名将。
汉唐千年,仅正史有传的陇籍将领即达百余人之多。
从“汉之飞将军”李广到一代英主李世民,陇右诸多名将都曾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篇章。
在“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的唐代,他们的功业更成了世人追慕的高标,诗家吟咏的主题,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诸多千古名句。
⑤中国文学瑰丽宏伟的殿堂中,陇籍文人也是济济于列。
东汉政论散文不朽杰构的王符“潜夫”之论,开汉魏抒情赋新局面的赵壹“刺世”之篇,均属一代文苑的典范之作。
魏晋以降,王子年的《拾遗记》称誉志怪之林,皇甫谧高士、逸士、列女诸传传诵千古。
有唐之世,陇籍文士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李白、李益之彪炳诗坛,梁肃、李翱之享誉翰苑,李朝威、李公佐传奇创作堪称一流,牛峤于词之发展功不可没。
从我们大致的统计数字看,《全唐诗》中陇籍诗人多达百人,几占《全唐诗》作者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而《全唐文》所录诸帝、诸王及其他陇籍文人亦达百余人之数。
⑥中国学术史上,晋末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学者多是闻名遐迩的硕学宿儒。
【全国卷Ⅲ】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
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
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
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
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
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
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
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压轴卷(有答案)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压轴卷(有答案)绝密★启封前 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2018高考终极押题卷】语文(一)(含解析)
域......”是一个单句,排除 D 项,所以选 B 20. ①却认为它并不存在(或“却否定它的存在”和“却又否定了这一观点” ) ;②是它极其微弱;③引力波没有被探测到(没 有科学家探测到引力波)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位十余年,每逢官位有缺,山涛总先粗拟出几人,上奏朝廷。看到诏旨倾向于某一人,然后明言上奏,一 切都以皇帝的意愿优先。因此皇帝所择用的人员,有时不是应选的第一名,众人不明白这其中的真相,认为山涛在评判候选 人时任意而为。有人向武帝进谗言,因此皇帝亲手写诏书告诫山涛,而山涛还是照样行事,一年以后,
2018全国Ⅰ卷高考语文压轴题及答案【2】
2018全国Ⅰ卷高考语文压轴题及答案【2】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1.B(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
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D 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D(“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A(“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阅读4.C(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
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5.答案要点:(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要点: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 A (B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
C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
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D项,材料二“多贬低”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
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题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七)本试卷共12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成纪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
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
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
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
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
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
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
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
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
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
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
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
2018届新课标1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I高考压轴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陈晓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
‚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
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
《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
《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
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
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
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
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
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
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
【语文】2018届全国高考最新原创压轴试卷(一)试题(word附答案解析版)
2018届全国高考最新原创压轴试卷(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
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
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
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
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
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
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
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
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
立人之道,首在立德。
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2018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2018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18年高考语文最后押题试卷及答案(一)语文Ⅰ(试题)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在《王者荣耀》里竟成了“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人物被改得,比如李白竟然成了刺客。
面对社会质疑,游戏玩家往往,甚至强词夺理,说这是学习中国戏曲,做了适当改编,不必较真儿。
但它和中国戏曲。
戏曲人物善恶忠奸,美丑妍媸,符合历史定论,即使出现“关公战秦琼”这样的穿越戏,也符合艺术真实。
A.面目全非漫不经心大异其趣B.焕然一新漠不关心大异其趣C.焕然一新漫不经心各异其趣D.面目全非漠不关心各异其趣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中学教育不应该宣传“过了高考独木桥,人生就会一帆风顺”的理论,否则,学生拼过了高考这一关,很可能会对人生大失所望。
B.最近“刘红斌”这个名字刷爆了社交网站,她一会儿是苗医传人,一会儿又是藏药专家,一会儿又成了养生大师,网民称之为戴着各种脸谱的“百变神医”。
C.搜救队员们铆着一股和时间赛跑的劲儿,用大型机械推,用铲子挖,用手刨……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拼尽全力,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D.在成都举行的2017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上,中国选手、教练擅自退赛事件给中国体育界这一汪本就不平静的水面又投下了一个不小的石子。
3.下列对每一组对联使用场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酒后高歌,听一曲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茶边旧话,看几许星轺露冕,从海上南来(饭馆酒肆)B.人世大难开口笑红尘苦海起笔闲(寺庙)C.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理发店)D.璇阶敷秀彩珠树发生香(书房)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一)(word版)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一)(word版)毛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书写工具,比古埃及的芦管笔和欧洲的羽毛笔更为古老。
尽管现代出现了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新型书写工具,毛笔仍然在书画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毛笔的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有关毛笔的起源,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有趣的故事要算秦国大将军___制笔的传说。
据《史记》《博物志》等书籍记载,___在外执行君命时,觉得用刀刻字太慢,于是就制造了一支毛笔,用枯木做笔杆,___做笔柱,羊毛做笔套。
因此,___被誉为毛笔的始祖。
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为了纪念___,建立了“蒙公祠”,每年___的生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至今仍在延续。
但是,历史学家考证表明,中国毛笔的起源比___的时代要早得多,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可以发现一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
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以找到一些毛笔的痕迹。
1936年出土的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书写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毛笔易折易损,难以保存,因此古代的毛笔很难找到,迄今为止,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仍未发现。
1953年,湖南长沙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一支毛笔,是我国最早的毛笔实物。
该笔用兔毛制成,用优质的精竹作笔杆,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再用蚕丝缠绕,外涂一层土漆,这种文笔被命名为“楚笔”。
后来,___也出土了楚笔。
湖北云梦和甘肃天水也出土了秦笔。
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里。
___制笔时选用较坚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
这样的毛笔既可使笔头保持浑圆,又利于吸墨,书写更具稳定性。
早期毛笔的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
据汉代___的《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
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前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通用版2018届新高考终极押题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1)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山水画从诞生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佛理与山水融合进行阐发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而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②中国山水画提供了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儒道佛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这种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③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可以说。
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2018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押题试卷
2018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语文(全国卷)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版2018届高三新高考终极押题试卷(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山水画从诞生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佛理与山水融合进行阐发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而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②中国山水画提供了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儒道佛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这种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③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可以说。
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精神的传承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乘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震撼、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及人文精神之美,重建与山水自然的亲近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期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
④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曲高和寡。
当代人与山水画的隔膜正在加深,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出不胜寒”的濒危遗产。
因此,当代上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选自陈仕彬《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有删改)【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以形媚道”特点的中国山水画,是受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形响而诞生的。
B.佛教徒们为了将佛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和培养审美感受力,而“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C.儒道佛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将自然之美与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统一起来。
D.中国山水画创造了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提供了切人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讲山水画与儒道佛的关系,引出山水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最后提出当代山水画家应担负起文化使命的观点。
B.前两段讲山水西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些都是为作者在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C.第一段分三个层次讲儒道佛三家对山水的态度层层递进地闸释了儒道佛对山水的态度,层次分明,引例丰富。
D.结尾段进一步联系现实,指出当代社会对优秀山水文化基因缺乏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文章论述的针对性与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不仅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而且还可以让画家得到审美的愉悦,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B.老庄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有重要影响,历代山水画家中有许多人受其影响,如王维和诸多画僧。
C.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因此山水画精神的传承也决定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D.当代山水画家应努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欣赏者感受艺术之美,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之境。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味姜钦峰鲁尼是个年轻的摄影师,此次孤身前往西部原始森林,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鬼兰”。
这是一种罕见的野生兰花,如果能拍到“鬼兰”的独家照片,肯定能卖出高价。
但森林里常有黑熊出没,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他不敢贸然进山,必须在当地找一名向导。
鲁尼慕名找到阿杰家,想请他做向导。
阿杰50多岁,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世世代代都住在山脚下。
鲁尼刚说明来意,阿杰就把头摇得像摆钟:“你疯了,现在是黑瞎子繁育的季节,性情最凶狠的时候,我可不想陪你去送死!”黑熊的视力差,当地人习惯称为黑瞎子。
鲁尼早有心理准备,遭到拒绝并不意外,他再三恳求,并主动提出愿意多付一倍报酬。
阿杰架不住软磨硬泡,只好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你都必须听我指挥,否则你就另请高明吧!”鲁尼欢天喜地,满口答应,只要能找到“鬼兰”,什么都不在乎。
万事俱备,阿杰却按兵不动,决定三天后再进山。
鲁尼住在阿杰家里,心急如焚,但考虑到有约在先,也不敢多问。
按照阿杰的吩咐,在这三天之内,鲁尼不准刷牙洗脸,不准流澡,连衣服鞋袜都不准换,当然阿杰自己也照做。
炎热的夏季,鲁尼几乎浑身发臭,苦不堪言。
终于熬到第四天,两人钻进了茂密的原始森林。
出发时,,鲁尼主动背起了所有的粮食和装备,阿杰乐得轻松,专心做向导。
两人在路上边走边聊,阿杰说:“所有的野兽都怕人,遇到人就会自动躲开,但黑瞎子视力弱,常会把人误当成其他动物攻击。
”鲁尼忽然紧张起来:“万一遇到黑瞎子,怎么办?”“千万别跑,因为人根本跑不过它,最好躺在地上别动。
“那不是等死吗?”鲁尼半信半疑。
阿杰笑了笑,胸有成竹道:“黑瞎子虽然看不清,但唤觉特别灵敏,只要闻到人的气味就会吓跑,所以我们身上的气味越浓,就越安全。
”鲁尼恍然大悟,难怪三天不评洗澡,天知道是真是假!阿杰和鲁尼在森林里转了三天三夜,仍未找到“鬼兰”,最担心的事情却发生了。
这天傍晚,他们正在前行,忽然闯出一只大黑熊,敦实得像枚炮弹,低吼着直冲过来。
阿杰并不惊慌,马上躺在地上不动。
鲁尼吓傻了,担头就跑,早把阿杰的交代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阿杰见状,急得大喊:“快快躺下,你跑不过黑瞎子的!”鲁尼头也不回,边跑边说:“对不起,阿杰,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能活命。
”原来他心里早就想好了,万一遇到黑熊就拼命跑,因为黑能不可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最远的那个最安全。
眼看鲁尼越跑越远,阿杰无可奈何,只好继续躺在地上装死。
黑熊渐渐逼近,忽然闻到阿杰身上发出的强烈气味,知道是人的气味,吓得赶紧后退两步,往别处去了。
黑熊走远了,阿杰从地上爬起来,环顾四周,鲁尼已不见了踪影。
山林寂静,只有鸟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阿杰孤零零地站在大树下,不由自主打了个冷战,从头凉到脚,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绝境!所有的野外生存装备都背在鲁尼身上,食物也被他带走了,阿杰无法与外界联络,走不出这片原始森林。
就在阿杰绝望时,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惨叫,肯定是鲁尼!阿杰来不及细想,不顾一切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他发现浑身是血的鲁尼正疼得在地上打滚,右腿已被咬断,血肉模糊。
原来,黑熊撇下阿杰后,很快又追上了鲁尼,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瘋狂地袭击了鲁尼。
阿杰赶紧打开鲁尼的旅行包,找出药品和绷带,帮他包扎止血,然后迅速拨打卫星电话求救。
几个小时后,救援直升机把鲁尼送往医院。
半年后,鲁尼伤愈出院,拉着拐杖又去找阿杰。
他指着自己残废的右腿,愤怒地质阿阿杰:“你说黑熊闻到人味就会躲开,它为什么还攻击我,难道我身上没有人味?”阿杰满脸沮丧,回答道:“你有人味吗?早知你如此没有人味,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敢带你进山啊!”(选自《绝妙小小说》)【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鲁尼为了能在西部原始森林寻找到“鬼兰”,并将可能拍到的“鬼兰”独家照片卖个高价,找到经验丰富的阿杰做向导。
B.文中面线的句子用了动作与语言描写,写出了阿杰出于经验而不答应给鲁尼做向导的决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C.在森林里一见到黑熊,鲁尼立马下意识地撒腿就跑,也不听阿杰的劝告,因为他认为黑熊不可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
D.最后阿杰也感到了绝望,因为所有的野外生存装备、食物都背在鲁尼身上,被鲁尼带走了,他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用“人味”做小说标题的用意。
【小题3】阿杰为什么说鲁尼“没有人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都主簿、上计橡。
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
晚与尚书和迫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
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
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
及羊祜执政。
时人欲危装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冀州俗薄,无相推毂。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入为侍中,迁尚书。
以母老辞职,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除议郎。
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
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涛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日:“天下名言也。
”而不能用。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日:“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脚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
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
诏赐衣服钱器等,以供丧事,策赠司徒,祭以太牢。
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
山涛传》,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B.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都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铸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C.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D.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年幼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