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个性化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二)
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dox

《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规律。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为例,详细阐述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和实施效果。
一、单元主题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生命的奥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特征以及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等。
(2)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掌握生物的进化理论,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习惯,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树立学生的生命观和生态观,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以及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新陈代谢等。
初三复习: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人类生存的地球

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内容(课题):人类生存的地球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结构;2、了解火山、地震及其产生的原因;3、知道板块和板块学说。
重难点:1、地球的结构;2、火山、地震及其产生的原因;3、板块和板块学说。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知识点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火山和地震。
(一)火山1、火山是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2.火山是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3.喷发物主要由固体喷发物、液态喷发物和气态喷发物组成。
固体喷发物主要有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液态喷发物主要有熔岩流;气态喷发物主要有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幔软流层,在强大的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表裂隙喷出地表。
4.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5.火山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火山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但火山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
6.目前全世界的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二)地震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
4.地震的预防: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
知识点三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2)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力的作用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3)证据;大西洋俩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
2、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碰撞和张裂之中。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 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这些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生态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讲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 讲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实验探究1.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3.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总结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点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课堂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学生分享例子,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个性化辅导教案:人的健康与环境(一)

群芳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师:谈辉荣学生:时间:2014年_ 月日内容(课题):人的健康与环境(一)教学目的1、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2、了解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3、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重难点1、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2、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分析(一)健康1.人的健康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2.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来自细菌的威胁:(1).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2)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3).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
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①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②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③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 飞沫传播。
(4)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
青霉素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5).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疾病 致病细菌 感染途径 疾病 致病细菌感染途径2、来自病毒的威胁(1)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2)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 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初中生物教学诊断与辅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诊断与辅导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诊断与辅导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教学诊断与辅导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诊断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辅导策略提供依据。
学生学情分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需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学内容分析生物学科涉及广泛的知识体系,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教材的结构,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生物学技能。
教学方法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辅导策略在教学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制定合理的辅导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物学现象的微观世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结合生活实际,列举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的价值。
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研究教材,明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优化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陈若琦个性化辅导方案23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日期: 2012 年02 月 18日学员姓名: 陈若琦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35课时教师:邓奋辅导科目:科学辅导时间:陈若琦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序号知识考点学生掌握情况备注1 概念区分较好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2 计算专题较好难题理解不够3 实验专题一般对实验的目的、方法把握不够准确4 认识图象较好看图、识图、分析图一般,需加强5 简答题目较好语言还可以提炼,表达的意思不够完整6 化学推断题一般物质性质记忆较模糊,对化学反应理解不够敏感7开放性题目一般需要提高系统性苏依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表序号知识考点课时备注一生命科学7课时掌握生物分类、种群、血液循环、呼吸等概念、认识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动物的神经调节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层次 1 会对生物分类、了解群落等概念生物的新陈代谢1 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认识细胞结构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掌握呼吸循环、血液循环等人的健康和环境1 了解人体健康知识神经调节、环境影响和激素调节2 知道激素的用途,了解神经调节单元复习1二物质科学-物理10课时把握物理学科特点,梳理知识要点物质的性质1 了解物质的性质、物态变化运动、力、浮力、压强3 掌握压强、浮力,根据二力平衡解力学题目机械功、功率、能量1 会计算功、功率、各种能量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2 掌握电路特点,会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功和电功率1 能根据公式计算电功和电功率,理解焦耳定律家庭电路1 掌握家庭电路安全操作知识单元复习1三物质科学-化学8课时把握化学特点,梳理知识要点物质的结构、组成、分类1 知道常见物质的构成、物质分类氧气和二氧化碳0.5 知道氧气的制取、实验操作金属0.5 掌握金属特性,和相关化学反应酸碱盐氧化物2 掌握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常见的化学反应及计算1 掌握化学方程式相关的计算化学实验专题2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合理操作单元复习1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3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1 知道宇宙的划分土壤、水体、天气和气候1 知道天气、气候、土壤特性地球、地壳、地形运动1 知道地形五开放性试题2课时针对探究实验,学会实验的处理方法六总复习3课时针对期末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预期目标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规范解题过程;2.掌握基础知识,对所辅导内容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3.学会整理,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与信心;4.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应试抓分;5.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与生长因素。
2. 掌握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实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生长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3.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过程与因素、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结合实例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分组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因素。
3. 讲解植物与光的关系:介绍光合作用及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讲解植物与水的关系:讨论水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以及植物调节水分的能力。
5. 讲解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性。
6. 讲解植物与空气、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7. 分组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展示讨论结果。
8.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讨论实验结果。
9. 总结:梳理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深度。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植物生长及环境因素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身边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阅读相关文章,扩展对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了解。
备注:教案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初中送教上门教案生物

初中送教上门教案生物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生物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生物实验器材和素材
3. 生物教材及教辅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话题:生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你们对生物了解多少呢?
2. 导入知识:通过问题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二、生物的基本概念(20分钟)
1. 介绍生物的定义和分类:有机体、无机体、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等概念;
2. 生物的特点:生长发育、代谢、遗传、适应性和反应能力等特点;
3. 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生物实验与观察(30分钟)
1. 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昆虫、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2. 讨论分析:利用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生物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四、生物知识拓展(20分钟)
1. 探讨生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
2.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物学家的故事和实验案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和收获;
2. 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对生物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教学反馈: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性化辅导。
教学结束语:生物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探索的领域,希望大家能够对生物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不断探索这个神奇的生命世界。
愿你们在生物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科目: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使学生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由。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由。
难点:1. 生物圈的范围划分。
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圈的图像和数据,增强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分布。
2.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介绍生物圈的定义,讲解生物圈的划分范围。
3.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由:从生物种类、生态系统类型、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4. 案例分享:介绍我国生物圈的保护措施和成果。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保护意义。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提出建议。
3.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总结提升:强调生物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绘制生物圈的示意图,标注其范围。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文章,提出自己的建议。
3. 调查周围生态环境,了解生物圈的现状。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问题驱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课堂拓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生物圈概念、范围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理由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下册科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4.思考题:
-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5.创作作业:请学生以“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篇短文,展现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6.家庭实践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并将活动过程和感悟记录下来,形成一份家庭实践报告。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讨论主题:围绕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展开讨论。
3.讨论过程:各组针对主题,结合实例进行讨论,总结适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4.分享与交流: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5.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6.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前边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很微妙,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
《美丽的大森林》1.森林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2、什么是生态系统?师(学生思考后总结):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还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生物受到影响。
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像这样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总会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该怎么称呼呢?活动2【讲授】情境再现,感悟反思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知道并划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同时板书: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水族箱,你们认为这个水族箱能不能称作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族箱中哪些属于非生物因素?以青鱼为例,分析一下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有哪些?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池底泥沙。
影响青鱼的生活的生物因素: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等其他动物。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环境的能力。
2.分析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特征。
3.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环境的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PPT。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概念和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特征。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案例:沙漠植物与沙漠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对环境适应,那么生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积极和消极方面?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案例:草原鼠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课堂实践1.教师布置任务:设计一个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如何利用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知识保护生态环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案例: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实践(五)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科学个性化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一)

九年级科学个性化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一) 九年级科学个性化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一)群芳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师:谈辉荣学生:时间:202*年_月日内容(课题):生物与环境(一)教学目的1、知道种群和生物群落;2、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难点1、种群和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过程一、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1)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2.群落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1)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2)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3)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3.植被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1)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2)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如保护色、拟态等。
6、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丝子、细菌等;针对训练1、一只0.5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5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2、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29533万人口,那么中国人口的种群密度是多少?3、一个拥有3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繁殖了900只幼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中的出生率是-------------------------------。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保护(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2.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作用和生态平衡;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介绍生态环境的定义,解释其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样性。
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阐述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效应。
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政策法规和技术方法。
探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环保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问题;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行动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环境基本概念的理解;2.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环保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环保行动力和责任感。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生物教材;2.案例库:收集各类生态环境案例,以便进行分析;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4.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安排1.授课时间: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实践活动:安排2课时进行环保实践活动;3.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研学课程设计案例生物

研学课程设计案例生物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解所学章节的核心概念,如细胞结构、生物分类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并解释生物体的基本生命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3. 学生能够识别并了解常见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对生物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
3. 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生物学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积极探究生命奥秘的态度。
2. 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培养绿色生活的习惯。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实践。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生物学基础知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基本组织,生物分类及命名法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物与细胞,第三章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2. 生命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3.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教材章节:第七章 生态系统,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4.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九年级科学个性化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二)

页眉内容群芳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师:谈辉荣学生:时间:2013年_ 月日内容(课题):生态系统(二)教学目的1、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2、熟练地运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2、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发展,他发展到一定阶段,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动态稳定)2.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1).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4、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植物常设立自然保护区。
针对训练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2. 某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飞机播种造林工作,用马尾松种子飞播后,采用阔叶树种(木荷、风香、台湾相思树)人工点播或补种,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是()A.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B.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C.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3. 对保护池塘生态系统来说,禁止捕鱼是否是最佳方案?()A.是最佳方案,这样可以保护生态平衡B.不是,应及时适量捕捞成鱼,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幼鱼发育C.是最佳方案,最初会出现不平衡,经自动调节后会达到平衡D.不是,应及时捕鱼4.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大丰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芳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C.是最佳方案,最初会出现不平衡,经自动调节后会达到平衡D.不是,应及时捕鱼4.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大丰收。
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A.维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性B.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使生态系统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D.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 合理地砍伐一定量的树木,一般不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的原因是()A.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B.森林中其他树木能进行光合作用C.生态系统能进行能量流动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6.1998年,长江发生了特大洪灾,专家分析除了大气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具体表现在()A.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水的供应过于充足B.长江上游天然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下降C.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太快D.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中断7、据右图回答问题:(1)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2)要维护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除图中生物的成分外,还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3)若鹰、蛇、狐受到保护,数量增加,该生态系统中,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的数量会减少。
8.下图所示是某学生做的一个生态瓶.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是,消费者是,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是。
(2)水草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提供和,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的。
(3)泥沙中的微生物能动物和植物的尸体,为植物的生活提供营养。
(4)要使一个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最重要的两类生物是和。
9、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4)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之一是用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二、知识归纳A. c与b间是捕食关系B. 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C. b、c是消费者,d为分解者D. 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单向的B.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C.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D.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能量尽可能地保留在生产者体内16.(2011·枣庄)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17.(2011·广东)右上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 B.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C.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体内积累汞最多的是鹰18、(2011衢州)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俗称满江红)适于阴暗的环境生存,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红萍、水稻等植物属于生产者B.稻田中全部的有害昆虫属于一个种群()C.有害昆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稻田中所有的红萍和鸭子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19.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护沿途的高原冻土生态系统,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冻土植被的保护,施工中要将草皮剥离后单独堆放并养护,待土建工程完成后再将草皮覆盖到裸露地面,建成后又带走所有的建筑、生活垃圾。
这是因为高原冻土生态系统()A.光照不足 B.没有分解者 C. 没有消费者 D.自动调节能力弱20、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ppm)0.05 7 0.51 68 0.39A D→B→C→E→A B.D→B→CE→AC AE→C→B→D D.A→E→C→B→D21、在某一生态系统内,蛇和猫头鹰捕食鼹鼠和田鼠,如果鹰在这一生态系统内出现,这在短期内可能导致( )。
A.猫头鹰群体的增大B.猫头鹰的灭绝C.蛇群体的增大 D、群体的减少22.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物质(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的含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23、对右图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
A.图中最少包含8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包含4个营养级C.蛇和鹰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D.蛇的数量多少只受鼠、青蛙和鹰的影响,与其他生物无关(二)填空题1、(2011金丽卷)某公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近几年鸟叫声不知不觉多了起来,麻雀、家燕、喜鹊、黄鹂等随处可见。
(1)公园内所有麻雀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麻雀属于。
(3)公园内动植物种类越多,该公园生态系统越。
(填“稳定”、“不稳定”)2、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
有科学家调查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常见原因,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大面积减少。
)类群每一种原因所占比例(%)生境消失过度开发物种引进捕食控制其他还不清楚哺乳类19 23 20 1 1 36鸟类20 11 22 0 2 37爬行类 5 32 42 0 0 21鱼类35 4 30 0 4 48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表中的“生境消失”是指在(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从上表结果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先通过食物链的缩短或减少,而降低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如果要比较上表中的“生境消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引进”等三大原因分别对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的影响程度,应对上述数据先进行处理,再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
根据你的分析,上述三大原因中的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3、某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
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
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
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2)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
(填字母标号)(3)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填字母标号)(4)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狮、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共有条食物链。
(2)请你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3)若该图要完善为一个生态系统,在图中还必须添加的成分是和。
(4)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地捕杀狐和蛇,则鼠和的数量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中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列食物网。
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图中只体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画出的成分是、。
(2)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3)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青蛙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营养级。
(4)试写出食虫鸟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等进入此生态系统,含有害物质最多的是哪种生物? 。
6.右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
请据图回答:(1)图中B是指,D是指。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7.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建立了一些生态农场,它以无污染、见效快备受人们的欢迎。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为地控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实现了一种良性循环。
请据图回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3)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等生物作为。
(4)写出此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
(5)DDT是被禁止使用的一种毒性很强的农药,为了消灭害虫,农民还在偷偷地使用,他们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
8、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曾做过如下实验:在甲。
乙两个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甲中放一只小白鼠,乙内放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
分别给予足够的光照,发现小白鼠在乙容器中比在甲容器中的存活时间长许多。
(1)此实验说明了植物释放氧气。
实验中甲是乙的对照。
为使实验更为可靠,这两容器内的小白鼠应该(2)如果用黑布将乙容器完全罩住,那么这只小白鼠存活的时间比没罩时短,这是因为。
9、二氧化碳占空气总量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