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神经生物学》考试大纲
《神经生物学》考试大纲《神经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神经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
同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病学、临床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行为学和神经解剖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要求考生深入了解各部分的基本概念,系统地掌握各部分的主要理论及其实验方法,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中去。
考试内容及要求: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2、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过程3、掌握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各种机制4、了解肌细胞的收缩机制二、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1、熟悉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类2、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三、神经元的信息传递1、熟悉突触传递的定义、分类和相关术语2、掌握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定义、分类和组成3、了解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四、感觉系统总论1、掌握感觉和感觉器官一般概念2、了解感受器信号及感觉信息的编码3、了解感觉通路中的信号编码和处理4、掌握感知觉的一般规律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熟悉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皮层代表区和各种躯体感觉的特点2、了解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皮层代表区和各种内脏感觉的特点3、熟悉视觉、听觉的传入通路、皮层代表区和功能特点4、了解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的一般概念六、痛觉及其调制1、掌握损伤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的机制2、熟悉脊髓背角作为痛觉初级中枢的作用3、了解伤害性信息传到脑的几条上行传到通路4、熟悉丘脑作为痛觉整合中枢的作用5、掌握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节段性调制6、熟悉脑高级中枢对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调制七、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1、掌握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2、熟悉初级运动皮层和前运动区的定义和作用3、了解皮层神经元的组成4、掌握初级运动皮层和皮层脊髓系统的组成和功能5、了解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传入6、了解初级运动皮层的运动参数编码过程7、熟悉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皮层的运动功能8、了解后顶叶皮层在运动中的作用9、熟悉姿势的中枢调节10、了解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八、内环境恒定和神经内分泌功能1、熟悉神经体液整合作用的机制2、了解神经分泌的概念和肽能神经元的组成和作用3、了解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4、了解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其他神经反应及行为的整合作用5、了解内环境恒定的节律性特征6、掌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九、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十、边缘系统与动机及情绪活动1、了解边缘系统的形成2、掌握动机的概念及其和边缘系统的关系3、掌握情绪的概念及其和边缘系统的关系4、了解本能行为的神经调节十一、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1、了解脑电、脑电图和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2、掌握觉醒与睡眠的机制和脑电特征十二、学习与记忆1、熟悉学习记忆的分类2、熟悉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3、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关系4、了解记忆定位和记忆障碍的机制十三、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1、了解语言的一侧优势现象2、掌握几种常见语言障碍的表现和机制3、了解失用症、面容失认症的一般概念参考书目:1、《神经科学》,韩济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年版2、《神经生物学》,于龙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神经生物学》,寿天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Zonta M Carmigonoto G Nat. Neurosci. 2003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crease in astrocyte endfeet induced arteriole constriction
20
At least four potential pathways of astrocyte-based vasodilation exist, involving (i) products of the metabolism of the cyclooxygenases COX-1 and COX–2, including prostaglandin E2 (PGE2); (ii) epoxygenase pathways, which convert arachidonic acid to vasoactive 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 (iii) nitric oxide (NO); or (iv) adenosine, a potent vasodilator1.
神经生物学
1
第 2 章 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
神经元 neuron
( nervous system )
胶质细胞 neuroglial cell
2
2.2 胶质细胞
3
Glia-neuron ratio in the brain:
Drosophila: 25%
Rat:
65%
Human: 90%
1. Ca-dependent vesicular release
2. Glu uptake reversal
3. Channels: swelling-activated anion channels,
神经生物学—2、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九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01.nerve impulse(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axoplastic transport(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03. synapse(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04.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08.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10.non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在后天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疾病等各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单元回路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一些常见的神经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水平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
树突主要接收神经冲动,而轴突则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元的典型结构有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与神经元相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更多。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密集胶质细胞是三种常见的胶质细胞。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电信号。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
动作电位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间序列特征,可以被记录和分析。
4.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一种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由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相邻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
突触传递主要包括化学突触传递和电子突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后者是通过电流通过直接传递关节隙。
5.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能力的改变。
其主要形式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和LTD的产生机制包括突触前活动变化、突触后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浓度变化等。
单元回路水平1. 神经环路神经环路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环路可以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从而形成复杂的功能。
常见的神经环路包括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环路等。
2. 突触后势突触后势是当神经元被兴奋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形成的一种延迟激活现象。
突触后势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的突触类型而异,但是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3. 网络动力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回路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交互作用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交互作用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神秘和复杂的系统之一,其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是神经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不同于神经元,胶质细胞是一类不具有神经元特殊功能的细胞,但它们在神经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它们通过突触连接,传输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传递。
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伙伴细胞,它们主要负责提供营养、支持神经元的正常工作和保护神经元,同时还能够帮助神经元在传递信息时维护神经元的电信号和营养状态。
研究发现,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胶质细胞能够通过不断向神经元提供新的营养和物质,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同时,胶质细胞还能够清除神经元周围的废物和毒素,保持神经元的环境稳定。
除了这些援助功能外,胶质细胞还能够通过修复神经元中的伤口和损伤来帮助神经元恢复功能。
有研究表明,面对神经损伤,胶质细胞能够释放一些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元的再生。
因此在神经恢复和修复的研究中,胶质细胞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着其他
的方面。
例如,神经营养物质的平衡和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此外,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胶质细胞还能够扮演重要的抵抗因素,参与神经元的保护。
总的来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是非常复杂,但
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在不断深入研究胶质细胞的功能和作
用的同时,加深我们对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交互作用的认识,
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并为神经退行性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支持。
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两大重要细胞类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和修复都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胶质细胞在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神经元也能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影响胶质细胞的功能。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一、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紧密相连,创造了适合神经元发育的环境。
胶质细胞能够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这些因子能够直接影响神经元的生长、迁移和分化。
此外,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还有细胞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得神经元在移动和定位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粘附,并且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因此,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神经元对胶质细胞的影响神经元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影响胶质细胞的功能,影响方式可以是调节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可以是通过胶质细胞介导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海马区、嗅球和大脑皮层等区域中,神经元通过分泌谷氨酸等传递性神经递质来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这些星形胶质细胞主要负责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神经元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诱导来调节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
三、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调节作用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调节过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神经元的养护和修复过程中,胶质细胞通过清除神经元周围的代谢废物和氧化应激产物来维护神经元的正常生命活动。
同时,胶质细胞还能够合成神经递质和维生素等物质,直接影响神经元的代谢和功能。
此外,胶质细胞还能够分泌壳聚糖、乳胶浆蛋白等生长因子,刺激神经元在损伤后的重构和修复。
总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和功能的保障之一。
在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生命系统,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异常的发生机制,从而为神经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神经生物学 总结(一)2024
神经生物学总结(一)引言概述: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学科,它涉及到神经元、神经通讯、神经调节和神经发育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通讯的原理、神经调节的机制、神经发育的过程以及神经生物学的应用等5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2. 神经元的功能: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3. 神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
4. 神经元的兴奋传导:神经膜的通透性变化引起的电信号传递过程。
5. 神经元的兴奋阈值:触发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神经通讯的原理1. 神经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元和突触后元组成。
2. 突触前元的释放机制:通过电化学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跨越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元。
3. 突触后元的响应机制:接受神经递质信号,产生电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4. 神经递质的种类:多种神经递质用于不同神经通讯过程。
5. 突触可塑性:突触连接的可增强或减弱的能力,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三、神经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元膜电位变化来调节生理过程。
2.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理调节过程。
3. 神经调节的反馈机制:通过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生理过程的平衡。
4. 神经调节与情绪:神经系统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5. 神经调节和疾病:神经系统的紊乱导致多种神经性疾病的发生。
四、神经发育的过程1. 神经胚胎学:研究神经系统发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神经细胞分化:原始神经母细胞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 神经元迁移:神经元从胚胎的起始位置迁移到最终的定位。
4. 突触形成:神经元通过突触的形成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建立神经网络。
5. 神经元成熟:神经元通过形态和功能的成熟建立起健康的神经系统。
五、神经生物学的应用1. 神经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和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方法。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54
四、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2. 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在中枢,除小血管周围有结缔组织外,其余均由胶质细胞交织成 网,支持神经元与神经纤维。在大、小脑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 元沿胶质细胞突起方向迁移,直到定居部位。 2)修复和再生作用 中枢病变时,小胶质细胞转化成巨噬细胞,清除损伤后的碎片, 星形细胞分裂填充缺损,起到修复、再生。
transport)
205mm/d • 其机制为胞浆动力蛋白(cytoplasmic dynein)作用,类似于驱 动蛋白(kinesin)。
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破伤风病毒 经入胞形式被轴突末梢摄取
•
•
有人认为对细胞体合成蛋白质等有反馈控制作用;
由此而产生了HRP技术,追索神经纤维的发源部位。
50
微管相关蛋白
(MAPs)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结合于tubulin表面,促进和调节微管的装配并起稳定的 作用。MAP-2a,b&c Tau
22
一、神经元
细胞骨架
神经原纤维 Neurofilbril
由微管和神经丝组成
23
一、神经元
神经元胞体
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
7
一、神经元
O 3. 神经元的分类 按突起数目分: Unipolar neurons Pseudounipo1ar neurons Bipolar neurons Multipolar neurons
8
一、神经元
O 3. 神经元的分类 按突起数目分: Unipolar neurons Pseudo-unipo1ar neurons Bipolar neurons Multipolar neurons
昆虫的神经生物学昆虫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昆虫的神经生物学昆虫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昆虫的神经生物学是关于昆虫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领域。
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之一,其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研究昆虫神经生物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昆虫行为、生理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介绍昆虫神经系统的结构、细胞和功能,以及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昆虫神经系统的结构昆虫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神经胚层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神经节和腹神经链,负责信息的集成和处理。
周围神经系统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负责感觉和调控昆虫的运动行为。
神经胚层是昆虫神经系统的起源,会分化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昆虫神经细胞的类型昆虫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它们具有细长的轴突和分支的树突,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相连。
胶质细胞则主要起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提供营养和维持神经环境的稳定。
三、昆虫神经功能的研究昆虫神经功能的研究主要涉及感觉、运动和行为控制等方面。
感觉是昆虫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互和适应的基础,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系统。
运动包括昆虫的运动行为和内脏器官的运动,通过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调控来实现。
行为控制研究揭示了昆虫行为的形成和执行机制,涉及学习、记忆、决策和行为选择等方面。
四、昆虫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昆虫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昆虫的行为、生理和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昆虫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昆虫行为的机制和演化适应的原理。
其次,昆虫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和生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昆虫的感觉和行为特征,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此外,昆虫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还对于医学领域具有启示作用。
昆虫神经系统与人类的神经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研究昆虫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神经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神经生物学_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位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为最多.动物进化水平越高等,中 间神经元数量越多.
4. 按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分类 ➢ 胆碱能神经元 ➢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 多巴胺能神经元 ➢ 5-羟色胺能神经元 ➢ γ- 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 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 生理特性: ❖ 无树突轴突之分,无化学性突触,无动作电位. ❖ 细胞间由低电阻缝隙连接. ❖ 分裂增殖能力强.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 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中枢内除神经元和血管外,其余 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支持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的作用.
3. 按功能分类
4.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 主要位于脑神经节与脊神经节、脊髓和脑干感觉 核中,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直接 与感受器联系,将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胞体主 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运动神经元将冲动 由中枢传至周围,支配骨骼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 器产生效应,例如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脊髓前角运 动神经元等
2. 隔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隔离中枢神经系统内各个区域. 3. 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胞. 4. 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内的抗原呈递细胞.
5.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 分别在中枢和外周形成神经纤维髓鞘.星形胶质细 胞的血管周足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电镜下,星形胶质细胞的 胞核有大量凹陷,胞质清 亮,粗面内质网、游离的 核糖体与高尔基体均较少, 可见大量胶质丝.
分型
1. 按胶质原纤维含量及突起的形态特点区分 2.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在脑和脊髓的白质,胞质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构成大脑的两类主要细胞,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是神经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
神经元主要负责电信号的传递和信息处理,而胶质细胞则在神经元周围提供支持和营养,还参与了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和保护。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将分别从两者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结构神经元是一个具有特殊形态的细胞,通常有一个长径向轴突和多个短树突。
树突是神经元的接收区,可以接受其他神经元的突触传来的化学信号,而轴突则是神经元的输出区,可以将电信号传递到突触,进而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
神经元的细胞体内含有大量的细胞器,其中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胶质细胞也是一类具有特殊形态的细胞,其形状通常呈星形或胶状。
胶质细胞没有轴突和树突这样的突起结构,它们主要分布于神经元周围的空间,通过突出自身胶原纤维网来与神经元接触。
胶质细胞的细胞体内含有丰富的胶质纤维、线粒体和类脑垂体酸性蛋白等。
二、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系统中传递和处理信息。
具体地说,神经元可以将输入的信号转化为电波,并通过轴突将这些电波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
传递电波的过程中,神经元会涉及多种离子通道的开闭,从而调整电位、增加或减少神经递质等等。
这些细节性的处理会直接决定神经元的输出电波是什么形态,这些电波如何组合成编译的信号。
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则是提供支持和营养,同时参与了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和保护。
胶质细胞可以通过突出自身的胶原纤维网来与周围的神经元接触,它们会提供许多必需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等,来满足神经元的营养需求。
此外,胶质细胞还会清除神经元周围存在的代谢产物,维持周围环境的正常状态。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胶质细胞还可以分泌一些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ATP等,直接参与调节和影响神经元活动。
三、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需要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分子、途径和细节。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科学领域。
神经生物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作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和信号整合,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生长和再生等方面。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并且在突触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物质,其发现和研究是神经生物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神经递质包括多种类型,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它们通过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以影响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基本机制。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其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接收神经元的受体上,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反应。
突触传递的效果可以兴奋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长是神经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期,经历神经元产生、迁移、定位和突触形成等过程。
神经系统发育不仅受基因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营养、药物等。
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也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神经系统的再生包括轻微损伤后的自我修复和严重损伤时的再生修复。
轻微损伤后的自我修复主要是通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代谢和再生来实现的。
而严重的损伤需要通过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等手段进行修复。
总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神经生物学-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英文课件
away from cell body
• Dendrites: Multiple processes off cell
body – receive messages
What are inside of a neuron?
• Cell body (soma; perikaryon) • Axon : only one (branches are collaterals;
terminals are end feet) • Dendrites : much shorter; one or more than
one; branch extensively into dendritic trees
2. Golgi type II Neurons • Short axons (shortest axons terminate only a few micron from cell body, interneurons)
3. Amacrine Neurons • An unusual cell type, lack axons
Cellular Components
• Neurons: Excitable cells – “wiring” “Signal Senders”
• Neuroglia: Support, Nurturing, Insulation
Nerve Cells
Neurons
Neuroglia
Structure of Neurons
No myelin insulation Branch near the cell body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
受体: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等)或相应药物与毒素等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
按跨膜信息转导分为:受体门控离子通道,G 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
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达信息的部位。
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全部细胞。
拥有支持、滋润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取和调治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参加组成血脑屏障。
曲张体:轴突末梢上形成的串珠状的膨大欢喜性:指可欢喜组织或细胞碰到刺激时发生欢喜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色。
极化: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模型,膜内负膜外正。
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牢固在必然的水平上,对外不显电性。
去极化: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状态下的跨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的状态。
是经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
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面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欢喜组织或细胞碰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神经元欢喜和活动的标志,是神经信息编码的基本单元,是信息赖以产生、编码、运输、加工和整合的载体。
阈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 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为。
局部电位:细胞碰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稍微电变化。
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突触电位:突触传达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欢喜性突触后电位和控制性。
刺激的全或无定理:小于阈值的刺激,机体不反应。
加强刺激,就产生固定形态大小的动作电位,跟强的刺激不能够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
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必然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治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
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2)起源
• 胚胎脑室的神经外胚层 与室管膜下层 • O2A谱系 • 抗原特征:A2B5-、 MBP+、GC+、GFAP-
63
(3)分类 • 束间少突胶质细胞 • 血管周少突胶质细胞 • 神经细胞周少突胶质细胞
神经毡(nervous felts)
64
a silver-stained oligodendrocyte in the brain
Chopp M Brain research 1999 15
blood brain barrier
BBB
16
• 脑毛细血管表面85%-99%被其足板覆盖 神经元
星形胶 质细胞
血管周足
终足
17
18
Direct stimulation of an individual astrocyte results in arteriole dilation
T1A(原浆性 )
T2A(纤维性 )
33
4. 功能
❖ 支持作用 ❖ 运输营养物质 ❖ 修复作用
a neuron (red) and
an astrocyte (green)
patch clamped
34
35
(1)支持和隔离作用
突触
N-A 包绕
缝隙连接
36
GLIA: LISTENING AND TALKING TO THE SYNAPSE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eactive astrocyte)
injury
reactive gliosis
表现:胞体肥大,胞浆 宽广,嗜酸性,突起增 粗、分支增多,但胞核 53 无明显变化
reactive astrocyte
河北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复习题
一、泛脑关系包括:2、神经元与神经元。
2、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元与血液。
4、神经元与脑脊液二、泛脑层次:1、大回路和微回路层次。
2、细胞群体层次。
3、细胞个体层次。
4、分子层次三、泛脑网络学说与神经反射学说的比较:活动方式:混沌反射结构基础:网络反射弧完成功能:复杂简单四、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又分为许多树突和唯一的轴突。
超微结构:☆胞体(soma):结构:1、胞膜:可兴奋膜,离子通道。
2、胞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3、胞浆:尼氏体:RER 核糖体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微丝、微管、线粒体、Golgi复合体、脂褐素、分泌颗粒等功能:是整个细胞的代谢营养中心,能够合成蛋白质:细胞器、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等☆树突嵴(dendrites):结构与胞浆内相似功能: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膜,轴丘轴膜(axon):结构:无尼氏体和Golgi复合体,内含丰富的神经原纤维、线粒体和SER。
功能:能够传到神经冲动至效应细胞,轴突运输方式:顺向轴突运输和逆向轴突运输。
五、感觉神经元的定位六、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定位七、内脏运动神经元和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区别。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两群,内侧群纵贯全长,支配躯干肌,外侧群只在膨大处,支配四肢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属躯体运动神经元,其轴突经前外侧沟出脊髓,组成前根,支配同侧躯干肢体骨骼肌。
脑干内8对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前庭神经、蜗神经。
八、何为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白交通支,灰交通支?节前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要2个神经元,第1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低级中枢。
【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
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由节内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
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一个神经元)。
神经生物学重点复习-2016版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神经元胞体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胞体由神经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等
组成,是维持和控制神经元代谢及功能活动的中心。
1.神经元膜
神经元膜包括蛋白质、脂质和糖,是神经元的屏障。
糖蛋白糖 链 糖脂糖链
跨膜蛋白
脂质双层液态镶嵌模型
2. 神经元的细胞质、细胞器、细胞骨架和胞核
基本单位。
2.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
神经元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1011个神经元
1.结构 (1)胞体(接受信息传入) (2)突起:树突(接受信息传入)
+ 轴突(传出信息)
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
位。轴突 的起始部分称为 始段。 轴突末端 有许多分支 ,每 个分支末 梢膨大部分称为
突-胞体式
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前膜
囊泡与前膜融合 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 与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 后膜对某些离子的 通透性发生改变 产生突触后电位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突触后电位: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 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 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
神经元细胞质内包含线粒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神经原纤维即相当于微管、 神经丝和微丝,它们构成神 经元的细胞骨架。
细胞核位于神经元中央,大
而圆,占胞体很大一部分。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内主要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1. 神经细胞(神经元),高度分化,通过突触联系
形成复杂神经网络,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5.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 分别在中枢和外周形成神经纤维髓鞘。星形胶质
细胞的血管周足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
7. 稳定细胞外的 K+ 浓度: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钠泵,
有助于神经元电活动的正常进行。
8. 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在脑和脊髓的白质,胞
质内含大量胶质原纤维丝。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在灰质中,胞质内胶质
原丝较少。
2. 按抗原标记区分
Ⅰ型星形胶质细胞:与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类似
Ⅱ型星形胶质细胞:与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类似
功能
支持和隔离作用
调节神经细胞内外离子浓度
调节神经元物质代谢(葡萄糖、氨基酸等)
体等效应器产生效应,例如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等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位 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起联络
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为最多。动物进化水平越
高等,中间神经元数量越多。
4. 按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参与神经元的正常发育与突触的形成 人体内细胞的免疫和活化
2.2.3 成髓鞘细胞
成髓鞘细胞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分别为少
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
2.2.4 小胶质细胞
结构:树突状最小的一种胶 质细胞
生理特点:定居在脑内的吞
噬细胞,与免疫反应关系密 切;对去极化非常敏感 功能:参与脑内免疫防御功 能;保持内环境稳定
(2)突触电镜观
①
突触前膜、间隙和后膜
突触囊泡一般分为三种 小而清亮透明的囊泡, 内含乙酰胆碱或氨基酸 类递质
② 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
泡,儿茶酚胺类递质 ③ 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 泡,神经肽类递质
a.定向突触传递
定向突触:突触前末梢
释放的递质仅作用于范 围局限的突触后膜结构, 如骨骼肌神经-肌接头 经典:轴突-树突式,轴
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级化。
b.非定向突触传递
概念: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 可扩散至距离较远和范围较广的
化学性传递。
过程:N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
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可
释放NE。 在心脏,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
神经与心肌之间的接头传递。
传递特征
①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③ 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 ④ 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 ⑤ 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 有无相应受体。
中间神经元间,辐散与聚
合式联系同时存在可形成 链锁式或环式联系。 链锁式联系 → 扩大其作用 范围。 兴奋冲动通过环式联系, 可因负反馈而使活动及时
终止,或因正反馈而使兴
奋增强和延续。后发放
2.2 胶质细胞
数量:1-5×1012,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种类:在周围神经系统,有施万细胞和卫星 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3. 按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胞体主要位于脑神经节与脊神经节、脊髓和脑干 感觉核中,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
处,直接与感受器联系,将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胞 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运动神经元
将冲动由中枢传至周围,支配骨骼肌、平滑肌和腺
举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的联系
作用:使信息传递精确
定义:一个 N 元可通过其轴突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经元 形成突触联系,从而使与之相联的许多神经元同时兴 奋或抑制。 举例:信息传入通路中多见
定义:一个 N 元可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 建立突触联系,因而有可能使来源于不同神经元的兴 奋和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导致后者兴奋或 抑制。 举例:信息传出通路中多见
2.2.5 其他类型胶质细胞
1. 室管膜细胞
2. 脉络丛上皮细胞
3. 卫星细胞
2. 按轴突长短分类
GolgiⅠ型神经元,或称投射神经元,是长轴突的
大神经元,其轴突可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
末梢终止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或分布到皮肤和肌
肉等组织中。其神经元胞体较大,树突上有棘, 联系范围较广,如大脑皮质椎体细胞、小脑皮质 浦肯野细胞为此型。
执行整合和投射功能,它们收集传入纤维的信息, 通过轴突向距离远近不一的远端或近端位点传递其
含递质的囊泡、分泌颗粒等,维持突触的传递功能
和神经分泌功能。
慢速:1-12 mm/d,运输轴突生长和代谢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随微丝、微管等结构向前移动,对于轴
突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意义。
② 逆向轴浆运输
方向:由轴突末梢向胞体的运输
速度约为205mm/d,可对胞体蛋白质的合成起
反馈调节作用。狂犬病毒、破伤风病毒及辣 根过氧化物酶
多极神经元,神经元有一个
轴突和多个树突,如脊髓的 运动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神经元有两个 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
是轴突,例如视网膜的双极
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 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以 T 形
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
他组织器官,称为周围突;另一 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称为中枢 突,如背根神经节中的细胞。 (假)单极神经元的两个分支, 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中枢相 当于轴突,周围突相当于树突。
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细胞外 Ca2+ 浓度升高或 Mg2+ 浓度降低能使递质释放 增多。
新斯的明、有机磷农药等可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
胆碱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相应的突触传递。
筒箭毒碱可特异地阻断骨骼肌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
通道,使神经-肌接头的传递受阻,肌肉松弛。
神经元分类
1. 按突起数目分类
突触小体。
轴突和感 觉神经元的长树 突统称为 轴索 ,外包有髓 其末端称为神经末梢。
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
神经元的四个重要功能部分
① 胞体或树突:接受和整合信息的
部位。 ② 轴突始端: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 部位。 ③ 轴突: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
④ 突触末梢: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
(1)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神经元释放的某些递质,还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
物活性物质。
2.2.2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在 脑中分布最广的胶质细胞, 呈星形。 电镜下,星形胶质细胞的
胞核有大量凹陷,胞质清
亮,粗面内质网、游离的 核糖体与高尔基体均较少, 可见大量胶质丝。
分型
1. 按胶质原纤维含量及突起的形态特点区分
多巴胺能神经元
5-羟色胺能神经元
γ- 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神经元间的联系
1、单线联系:
2、辐散联系:在感觉传入途径上多见
3、聚合联系: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
4、环状联系:可引起正反馈(后放现象)或负反
馈(兴奋及时终止)。
链锁式联系: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
定义: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 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生理特性:
① 无树突轴突之分,无化学性突触,无动作电位。
② 细胞间由低电阻缝隙连接。 ③ 分裂增殖能力强。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 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中枢内除神经元和血管外,其
余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支持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的作 用。 2. 3. 4. 隔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隔离中枢神经系统内各个区域。 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胞。 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内的抗原呈递细胞。
整合效应。
GolgiⅡ型神经元,或称局部环路神经元,是短轴突 的小神经元,其轴突较短,胞体较小;树突上无棘 或只有少量棘;树突分支无固定扩展模式,仅与临 近细胞连接的中间神经元,如大脑皮质及小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