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33931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9a338c776eeaeaad1f33076.png)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1、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8ef8940e009581b6ad9eb56.png)
.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
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8重阳节: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习俗:喝腊八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d060c73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d.png)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e0b86c4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d.png)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一览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a3419af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1.png)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一览表节日风俗春节拜年、压岁钱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龙抬头起龙船、剪头发上巳节祭祀、踏青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踏青、扫墓端午节扒龙船、吃粽子七夕节拜七姐、吃巧果中元节秋尝祭祖中秋节拜月、吃月饼重阳节秋游、赏菊寒衣节扫墓、送寒衣下元节祭祀祖先冬至节吃水饺、吃麻糍腊八节腊八蒜、腊八粥小年扫尘、祭灶除夕守岁、贴春联中国传统节日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龙抬头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5、寒食节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6、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7、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8、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9、中元节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介绍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456af5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8.png)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介绍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汉族的重要节庆,同时也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不同的民族中,三月三的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
1. 壮族在壮族民间,三月三被称为“歌墓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祭祀祭拜。
他们会将新鲜的鲜花献于祖先墓上,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此外,壮族人还会在这一天跳“打死狮”,这是壮族文化中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追念。
2. 布依族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三月三被称为“三月街”。
布依族的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地走在街上。
在游行过程中,他们会在街上准备许多美食和小吃,与游行的人们一起分享。
游行结束后,布依族的人们还会在一起唱歌、跳舞。
3. 苗族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三月三被称为“跳花节”。
在这一天,苗族的人们会穿上华丽的节日服装,载歌载舞地前往田野上,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田野上,他们会跳起舞来,吟唱着传统的苗族歌曲,在阳光下欢庆。
4. 傣族在傣族的传统文化中,三月三被称为“泼水节”,也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傣族的人们会身着节日盛装,沿着街道互泼水,象征着洗去心中的烦恼和不好的事情,重获新生。
同时,人们还会在庆祝活动中享用丰盛的美食,跳起傣族传统的舞蹈,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5. 瑶族在瑶族的传统文化中,三月三被称为“瑶族年”。
在这一天,瑶族的人们会在祖先故居前举行仪式,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瑶族的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唱歌跳舞,互赠礼品,表达彼此的感情。
结语总的来说,虽然三月三在各个民族中的称呼、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在欢庆春天的到来,祭祀祖先,传承和弘扬本族传统文化。
而这种多样性与民族特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花园,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思考。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a9c660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d.png)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01
传承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这一节日,人
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来自统文化。02增强民族认同感
端午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
这一节日里,人们共同庆祝、共同欢乐,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0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是端午节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被人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富戏剧性和观赏性的活动之一。人们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江河湖海 上竞相争先,场面壮观。赛龙舟不仅展示了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挂艾草、穿香囊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门前挂上艾草或穿香囊来驱邪避疫。艾草有特殊的香味和药用价 值,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疫;而香囊则是一种装有中草药和其他材料的袋子,具有提神醒脑 、驱蚊虫的功效。
清明节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在 唐宋时期逐渐盛行,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习俗与活动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 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 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 敬意和怀念之情。
踏青赏花
荡秋千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3
目录
• 春节 • 元宵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01
春节
春节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 祭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 佳节之一。
历史
春节的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 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经过多个 朝代的演变和传承,逐渐形成了 现今的规模和形式。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5e375cfceff9aef8941e06ff.png)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286386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b.png)
• 节日:风雪节、摸牛节 • 风俗:舞蹈、祭祀、传统服饰
34. 基诺族:
• 节日:努尔苏丹节、火把节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技
36. 革吉族:
• 节日:吉木热节、阿索格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37. 鄂伦春族:
• 节日:渔猎节、打猎节 • 风俗:狩猎、捕鱼、舞蹈
38. 赫哲族:
• 节日:渔猎节、红山节 • 风俗:捕鱼、狩猎、歌舞
• 节日:过大年、刀杆节 • 风俗:祭祖、歌舞、竞技比赛
45. 仫佬族:
• 节日:水龙节、三月三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歌唱、传统乐器
47. 锡伯族:
• 节日:纳日哈节、扎尔达昆节 • 风俗:祭祀、舞蹈、传统游戏
48. 阿尔泰族:
• 节日:库尔班大叔节、那达慕大会 • 风俗:赛马、歌舞、传统竞技
18. 京族:
• 节日:马术节、开饭节 • 风俗:马术、舞蹈、传统音乐
19. 保安族:
• 节日:船拜节、大捕虫节 • 风俗:捕虫、刺绣、唱歌
20. 门巴族:
• 节日:纳帕那节、纳帕蛮节 • 风俗:狩猎、祭祀、跳舞
21. 拉祜族: • 节日:门户节、百家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22. 水族:
中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少数 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 蒙古族: • 节日:那达慕大会、白月明节 • 风俗:赛马、摔跤、歌舞、烤全羊
2. 回族: •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 风俗:斋戒、清真寺祷告、亲友聚餐
3. 藏族: • 节日:藏历新年(洒水节)、朗日巴尔节 • 风俗:祭拜、舞蹈、唱歌、烧香
4. 维吾尔族: • 节日:古尔邦节、哈卡节 • 风俗:祷告、吃饭、唱歌、跳舞
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fbaf2e294b73f242336c5fd6.png)
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白族侗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斗牛节农历二月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吃新节农历六月至七月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绕三灵、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耍海会、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汉族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等。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6b79f25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2.png)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66cd802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4.png)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aa5944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8.png)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时期与国历的三月初三日同。
在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三月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让我们一起走进各个民族的三月三节日,探寻他们奇妙的风俗。
一、汉族汉族的三月三,源于古代的上巳节,又称打山节、踏青节、祓禊节等。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汉族民众有着丰富的活动和风俗。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社火表演,这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古老而又神秘,能够展现出汉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而在三月三这个节日里,社火表演达到了顶峰,各地区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有的地方会有表演龙灯,有的地方则表演花鼓戏、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
另外,还有踏青、祭祖、放风筝等活动,这些都是汉族民众喜欢做的事情。
踏青是一种赏花、赏景、游山玩水的活动,是在春天来临时唤醒沉睡的大自然,同时也是纪念先民祭祖的传统活动。
放风筝则是在春风吹拂时,让风筝在穹空中拥有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人们感受到春的气息。
二、壮族壮族的三月三,又称鸯鸟节、逛三节、药王节等,是壮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壮族的传统风俗中,壮族人们会欢聚在户外,结伴前往山上的源头喝山泉水,称之为“迎药王”。
同时,壮族人们还借此机会进行寻缘、谈情、对歌等活动。
壮族三月三还有隆重的鸯鸟舞,这是壮族的民族舞蹈之一,源于其神话传说,表现出壮族人们喜悦、热情的情感。
三、苗族苗族的三月三,称为“兜村节”或“踩山节”。
苗族人们一般会在这一天祭祖、感恩、祈求丰收,同时也是一天举行婚礼、缔结婚约的好日子。
在兜村节上,苗族人们会前往村头或乡头处,一起踩秧歌,表达祈盼和欣喜之情。
而在踩秧歌的过程中,苗族的壮年男女也会饶有兴致地相互邀请跳舞、对歌,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四、瑶族瑶族的三月三,称为“耷黎节”,也是瑶族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瑶族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捨玉腰箩(一种特殊的橹筏)。
在漂流的过程中,瑶族人们相互欢呼,载歌载舞,展现出自己的喜悦之情。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124f4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e.png)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天)习俗: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5.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1ffd84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9.png)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下面介绍中国16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年节”、“大年”等。
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守岁、放鞭炮等。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之后的第15天。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放风筝等。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5.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中国人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中国人过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烟火、写情书、吃巧果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中国人祭月的节日,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7.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是中国人祭祖和登高的节日,中国人过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等。
8. 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清明节前三天,即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是中国人祭祖的节日,中国人过寒食节的传统习俗有吃寒食、放风筝等。
9. 除夕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即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除夕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国人过除夕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年夜饭、看春晚等。
10. 元旦元旦是国际节日,即每年的1月1日。
元旦是中国人的公共假日之一,中国人过元旦的传统习俗有打烟火、聚餐、送礼等。
11. 情人节情人节是西方节日,即每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欢迎,中国人过情人节的传统习俗有送花、送礼、约会等。
妇女节是国际节日,即每年的3月8日。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0ac253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6.png)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介绍中国的16个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花朝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和除夕。
这些节日大多起源于上古时代,与天象和鬼神有关。
尽管每个节日的意义不同,但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惯。
以下是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查询表: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民俗惯包括贴对联、洒扫除尘、吃饺子、拜年和放爆竹。
元宵节:农历二月十五日。
民俗惯包括吃元宵、花灯会、祭神、走百病、舞狮、踩高跷。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
民俗惯包括祭社神、吃龙食、采龙气、剃龙头、起龙船、使耕牛、开笔写字和引田龙。
花朝节: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前一日)。
民俗惯包括踏青、扫墓、植树、放风筝、吃青团、插柳、拔河、荡秋千、射柳和蚕花会。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
民俗惯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缠五彩绳、喝雄黄酒、避五毒、躲端午、贴午时符、佩豆娘和画额。
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民俗惯包括香桥会、接露水、祭拜鬼神、祈求姻缘、斗巧、听悄悄话、结红头绳和净水视影。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
民俗惯包括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民俗惯包括赏月、祭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燃灯、花灯会、观潮、烧塔、玩兔爷和摆宴席。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民俗惯包括登高秋游、祭祀鬼神、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民俗惯包括扫墓、祭拜等形式为祖先送寒衣。
冬至节: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民俗惯包括享祀先祖、办宴席等。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cabcbf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9.png)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以下介绍16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和民俗。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新年。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和观赏烟花表演。
2. 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去祖先墓前烧纸、献花、祭拜并打扫墓地。
3. 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饮用雄黄酒。
4. 中元节:民间信仰的节日,人们要祭拜祖先和鬼神,以希望得到平安和保佑。
5. 中秋节:为感谢丰收而设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和祭拜月神。
6. 重阳节:为纪念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赏菊花和吃重阳糕。
7. 寒衣节:一个民间节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庄稼丰收,人们会祭拜祖先并穿上寒衣。
8. 元宵节:为庆祝元宵而设的节日,人们会吃元宵、放烟花和猜灯谜。
9. 腊八节:为纪念佛陀成道而设的节日,人们会吃腊八粥、烧香、念佛和施舍。
10. 小年:为传统农历年的前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扫房子和贴对联。
11. 除夕:为农历年最后一天,人们会做年夜饭、贴福字和守岁。
12. 赛马节:为纪念唐朝时期著名的马球运动员李白而设的节日,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和游行。
13. 草地节:为纪念草原牧民文化而设的节日,人们会举行民族文化展览和表演。
14. 泼水节:为庆祝农历新年而设的节日,人们会举行水仗、泼水和举行游行庆祝。
15. 全国劳动节:为庆祝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和表彰劳动模范。
16. 中国国庆节:为纪念解放和建国而设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升国旗和烟花表演。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61a685b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5.png)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这次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一览,供大家阅读参考。
1、壮族三月三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侗族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瑶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布依族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5、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三月三吃什么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的民谚。
蒿子粑粑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
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0c2c8f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a.png)
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家庭 团聚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其他地区冬至风俗介绍
南方地区
在南方地区,冬至这一天有吃汤圆、年糕等甜食的习俗,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团团圆圆。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除了吃饺子外,还有吃馄饨、羊肉等习俗,这些食物都有驱寒保暖的作 用,寓意着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贴对联、福字
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 对联和福字,寄托着人们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除夕夜习俗
年夜饭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 起吃年夜饭,这是春节最 重要的饮食习俗之一。
守岁
除夕之夜要守岁,即待到 半夜钟声敲响之后,才能 入睡,以祈求来年平安吉 祥。
放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 们会燃放爆竹,以驱走一 年的晦气,迎来新的希望 和幸福。
民间信仰与神秘传说
民间信仰
在清明节期间,民间有许多关于鬼魂和神灵的信仰和传说,如认为此期间鬼魂活跃、需要祭祀安抚等 。
神秘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民间流传着许多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传说和故事,如介子推割股奉君、重 耳火烧绵山等,这些传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神秘感。
03
端午节与龙舟竞渡
端午节起源与传说故事
赏花灯
元宵节期间会举办各种花灯展览,人 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和烟火 。
02
清明节与扫墓风俗
清明节起源与意义
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和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民间亦相仿 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 风俗。
意义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 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 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
“哦啦!”“哦啦!”的欢呼声。
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
6.播种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
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7.赛马会
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
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二、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1.对歌
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
“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
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
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