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

合集下载

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之间
的关系
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撑的。

实践观点: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实践观点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通过实践来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利益,为群众服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即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观点是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群众观点是实践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现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理论总结和升华。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1.引言1.1 概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有五个重要观点,这五个观点分别是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是唯物论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意识和思想只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世界的主导地位,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人类认识和意识的基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物质的观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

有形物质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实体,无形物质指的是能量、规律、意识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存在形式,认识和变化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个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通过解决矛盾、调和冲突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四个观点是历史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变革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历史的发展动力、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革,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五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才能够改造和进步社会。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有五个重要观点: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这五个观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五个观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实践论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归纳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 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在评价分享经济时,人们往往站在 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③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 现有一个过程。分享经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 作用的认识。
二、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 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 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如果超越真理适用的条件范 围和特定过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 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历史条件 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人口总量、经济社会状况不断变化,社会实 践不断发展,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 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 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 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来研究现实世界的方法,是用“辩证的观点”和“唯物论的观点”解释和认识世界的理论。

以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给实践带
来挫折。

因此,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是辩证唯物主
义对我们的要求。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
在绝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条件和
情况下理解和应用真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
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是
无限发展的,具有无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和发展
真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4.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
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反作用。

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以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

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

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

从 2001 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 展
关于这一问题,如何理解?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是说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要把天然财富改造成为社会 财富,劳动者就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 又总是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 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衣、食、 住、行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 社会就不能发展。 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中人类劳动可分为哪几大类?举例说明。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的共同产物。在现代化大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脑力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体力和脑力——体力劳动者和脑力 劳动者。
①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 物质前提。
一切精神活动,都离不开生产实践的基础。无论何人离开了生产实践创造 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无法生存也就无法从事其它精神活动。
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 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的创造活动,就是对群众分散的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 和总结,对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加工。“小资料”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就 是证明。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人无法创造精神财富。
第二节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1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什么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
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有它的 量的规定性,即是“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 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人民 群众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 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 脑力劳动者两个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
本的观点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克服了过去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它认为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第一,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而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时才能发生,而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不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选择客体,认知就不会发生。

第二,人的认知能力和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它是实践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2)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提出,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为我们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根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的认识论。

它认为,认识是通过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世界的本质。

二、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

它认为,实践是对主观认识和客观物质之间关系的最终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只有实践能够决定认识的正确与否。

实践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正是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同时也能够对世界进行创造和改变。

实践能够不断地推动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也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认识。

同时在实践中,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实践和认识并不是完全等价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并不是认识的全部,因为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完全和不正确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不断地检验、纠正和提高,才能够使认识更加精确和深刻。

四、结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反映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重要关系。

只有认真思考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认识源自实践。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根据实践而作出调整,使之能更好的符合现实,促进实践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共当时决定的正确。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基本表述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例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俯拾即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从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讲,中共从国情及教训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必须经过科学的加工和整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所获得的理性认识也必须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又一次,也是更重要的飞跃,并产生新的感性认识,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的循环。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关注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斗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都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它强调整体和个体、对象和过程、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是指唯物辩证观、历史唯物观和实践唯物观。

第一个观点是唯物辩证观。

唯物辩证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运动和相互转化而产生的。

它坚持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

在唯物辩证观中,存在着对立统一和矛盾斗争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斗争、互相排斥、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第二个观点是历史唯物观。

历史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而发展变化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观认识到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第三个观点是实践唯物观。

实践唯物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和创造新的事物。

实践唯物观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认为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以上是对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的概述。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每个观点的要点,并对辩证唯物论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s在引言部分,首先对辩证唯物论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辩证唯物论的来源和基本概念。

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目的和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main body正文部分包括了三个观点,分别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重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部分:在第一个观点部分,详细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重要观点,并列举了几个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三、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由实践到认识 和由认识到实践)

由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
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观测仪器对外部 世界的直接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以及现象间的外部 联系的反映,并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如,老财主 嫁女。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 对外部世界的间接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的反映,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论持久战》

要正确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两个 方面:
第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和主体需 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第二,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其具 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从客体方面来划分,大体上有物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 反映论 二、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三、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四、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理论课部
导入新课:认识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所谓谬误,也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 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真理自行增 殖或自行积累的过程,而往往是同谬误相互纠葛而又相互分 离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实际工作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谬误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 犯了错误。认识上的错误的产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只 要认真地分析和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努力地消除这些原因, 人们就能有效地克服错误,不断地从谬误走向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篇一: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书42-51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方法论〗做到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易混易错点: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关键词 1.根据国情、现实、形势制定、提出方针、路线. 2.统领、推动、指导、“意义”知识点2.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活动有三种: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知识点3.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知识点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客观性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真理只能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坚持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2)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知识点5.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关键词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特点、变化、理论创新认识具有反复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形式、过程和真理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可以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

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东西,没有不可知的东西,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其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志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

认识来源于实践,然后又转向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在表达的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以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总体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认识运动路线:认识源于实践,第一次飞跃产生感性认识,然后飞跃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完成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是螺旋上升的趋势,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在前一个基础上的提升。

《实践论》即是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补充说明,教员一生能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挥好,离不开他坚持一切从实际从“实践”出发,他一生读万卷书,但是他的每一战都无法在书本上找到原型,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什么地点,适合用什么战术,面对不同的敌人该用什么战术,遇到特殊情况,该如何应对,这一切都没有固定的形式,四个字叫“随机应变”。

一个字叫“变”。

要做到随机应变,必须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推动的宿命性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认识世界。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发现规律、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看到,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

二、实践决定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实践是思维的直接前提,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相互作用,逐渐认识、理解并改造世界。

实践的历史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本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媒介和手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才能够不断深化认识、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动力,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实现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五: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 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 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 在,因为我们讲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 确的认识为指导而导致失败的实践。
(2)划清两个界限
①划清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界限。人的认识活 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 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则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盲目的实践是什么意思?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 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 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 历史条件的产物。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吗?
易错知识点分析
克服对“实践”认识的五个误区,划清两个 界限
(1)五个误区。
误区一: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人们的活动有认识性活动和非认识性活动, 而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所以不能说实践是 人们的一切活动。 误区二: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实践是人 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误区三: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实践,实践还包括改造 人类社会的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误区四: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集 体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但 不能从个人和集体方面来区分是不是实践 活动。单个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是实 践活动。完全脱离社会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为什么产生上述认识上的错误? 社会历史条件和知识构成制约人们的认识。
例2、实施对外开放的认识论依据是什么? ——实践的社会性 例3、一个小学生问:愚公为什么不用炸药、运 载骑车搬土呢? ——实践的客观性(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 展中客观形成的,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的发展向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
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第二、实践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
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 人们的认识之所以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正是 由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需要和推动。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一个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
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实践还是学习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实践既是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历史唯物 主义的范畴。
实践的含义
对 象 人们 能 动 性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 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 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 本的区别。 改造客观世界 引起 变化 实践不同于人的 纯主观思维活动 一切活动 表 现 形式多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2)
考点一:实践的基本特征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 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 “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考点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 实践,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天文学 丈量土地→数学 建筑、手工业→力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实践 →“诸子百家” 战争→孙子兵法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 主义 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区分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根本任务? ●如何对待科学理论?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更伟大?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确认识 认识 主观与客观相符 实践…….结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是适应当时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过程中发生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
直接经验:指自己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指书本知识,是别人实践获得的经验
二者的来源:都是实践
“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的基本要素 主体 人:智力和 体力的统一 运用 手段 工具和其他设备 由客观条件决定 体现 唯物主义观点(唯物论) 对象 改造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二、实践是_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
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最基本:生 产实践
请注意教材小字中的实践活动,如:教师讲课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 切活动,而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 切活动。实践既包括人们改造自然 的活动,也包括改造人类社会的活 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实践不是单个 人孤立的活动,而是集体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 客观的物质性的
原因
的活动。
②划清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界 限。动物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 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 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 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 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改造客 观世界,是为人类更好生存和发展服务的,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例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