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浅论音韵学对训诂作用

浅论音韵学对训诂作用

浅论音韵学对研究训诂学的作用盐师文学院 076班王虎 07113347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桓公怪之。

……少顷,东郭牙至。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

”“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

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 ǐ〕,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

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

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

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

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

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

声韵用于训诂说例

声韵用于训诂说例

罢鬓

仿佛
仿佛

方物
荒脚
,
丙佛 其 形虽 然不
:
然而其 音近可 通
,
盖古
仿佛

之义 只 有 其 音
若 要 探 求 其义 故 有 声 同字 异
网必竿 共纲
, ,
后 以 文 字记 之
必得 其 声 声近义 同

, ,
异 时异地 之人 以 同
音 或音 近 之 字 相 代
因而 写 法殊 异
,

正如 王念孙 所 云
如此 之 类
“ “
,
皆以

,



字为义 也
,





,
既是表
音 的符 号

” “
又 是表 意 的 符 号

这 也说 明
” “
声义 同源

字音 字义 〕

密 切 相关

又 如 连 绵词 放物
, ,
鬓髻



其义 为
见 不 真切 貌

“ ”
,
,
而 书写 的 形 体 又 作 髻
: 、
仿 佛”

,
t 方 f .
,

兹”

子” 同
声 同 韵即 同 音 盖兹

就 其字 形结 构来 看 擎 钱






字为 合 体
,
子 为 独体
这五 字同音 同
,
滋 钱

字 源 出于 子 残

清代满族双语化进程考——以音韵训诂类文献编撰为例

清代满族双语化进程考——以音韵训诂类文献编撰为例

2020年1期(总第70期)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N o1,2020(General N o.70)清代满族双语化进程考—以音韵训诂类文献编撰为例王敌非(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摘要:随着清代满族满语到满汉语的双语化进程,满文文献经历了由单文种向多文种合璧的转化过程。

满文音韵训诂类文献大规模编撰的清中后期,亦是满族开始使用双语的时期。

虽然清统治者采取多种方式巩固满语“国语”的地位,但收效甚微,这与清代满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关系巨大。

关键词:满族;双语化;音韵训诂中图分类号:H2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73(2020)01 -0030-05清代满族语言使用经历了母语单语、双语、混合语和外语单语等阶段。

[1]伴随着满族双语化,满文 文献的编撰亦经历初始、繁荣、鼎盛和式微等阶段。

小学是指中国传统语言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 学,研究语音的音韵学和解释语义的训诂学。

[2]《四库全书总目》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将中国传统语 言学著述纳人经部•小学类,又分设“音韵”“训诂”和“字书”三类。

现代图书分类中的语音语法类及 读本类著作均可归入音韵训诂类文献。

本文以小学•音韵训诂类的文献编撰为例,梳理满族双语化的 历史进程。

明朝末期,女真主要分建州、海西和野人等部落,此时各部尚处奴隶社会,因地缘优势,所掳奴隶以 汉人和朝鲜人为主。

《李朝实录》载:“彼人李金班老等二十二人,今年八月二十二日到钟诚府,自称唐人,曰俱不知被掠年月,所居卫 名,父之姓名,且不解汉语矣。

今逃来唐人等言语可疑,然自少久在他境,不得不随而变化。

前日解送 人内不解汉语者,亦多有之。

若原系汉人,则解送辽东。

自祖宗朝逃来汉人,未有解还野人者。

且野人 之俗,不相为奴,必掳汉人互相买卖使唤,此则为汉人明矣,安可以言语不通,指为野人之奴。

唐人来投者,其主旬日间来寻,则还给之。

此一时权宜耳。

若唐人年少被掳,久居彼土,则语音日 变,忘其本语,势必然。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

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

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

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烦琐寡要、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解语法✿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释名》的作者是:.刘熙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工作、考证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

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疏B、笺C、音义D、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岗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

文字学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习题集训诂学一、文字学部分1、简述中国古代字典萌芽、成型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简述《说文解字》。

3、简述古代文字学理论研究概况。

4、简述金石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

5、简述甲骨学初兴情况和初期著作。

6、熟记古代重要文字学著作的基本情况。

7、简述古代《说文》学历史。

8、试就原始社会晚期陶符能否看作汉字源头谈谈你的看法。

9、试就汉字应否改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10、任选一首唐诗、宋词作品,逐个指出各字的结构类型。

11、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字,并分别归类列成字表。

12、针对象形只能是独体字的说法谈谈你的意见,并思考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13、从《古文字类编》中找出一些“多形”的形声字,并说明这样认定的理由。

14、简析形声字声旁兼表意现象的原因。

15、简析古人把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并列为六书之一的原因,并简略评价“四体二用”说。

16、试对三书说分析、评价。

17、查阅《古文字类编》和《简化字总表》,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形体简化的各种手段。

18、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分化、合并的各种途径。

19、查出《简化字总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繁简字关系的例子,例为字表。

20、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1、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假借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2、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狭义同形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3、试举出教材以外若干同义换读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24、查出《异体字整理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异体字关系的例子,列成字表。

25、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古今字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二、音韵学部分1、简释下列术语: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韵部韵目韵类韵摄开合洪细等阴阳入对转旁转平仄舒促反切譬况读苦直音等韵图转内转、外转假二等、假四等同用、独用构拟2、简述音韵学的四个部门。

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

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

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文章标题: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一、选择题1、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琴瑟友之”的表述,这里的“友”表示什么意思? A. 弹奏 B. 欣赏 C. 珍藏 D. 亲爱答案:D 解析:“琴瑟友之”出自《诗经》,意为“亲爱她弹奏的琴瑟”。

2、下列哪个词不是同音字? A. 喧嚣和轩敞 B. 姓和生活 C. 鞠躬和鞠蹴 D. 甜蜜和痰蜜答案:C 解析:鞠躬的“鞠”与鞠蹴的“鞠”不是同音字。

3、下列哪个词不是形声字? A. 蝙蝠 B. 蚂蚁 C. 玫瑰 D. 蝌蚪答案:D 解析:蝌蚪是象形字,不是形声字。

二、填空题4、请在下面的诗句中填上正确的通假字。

举酒欲饮无管弦,______________杯停箸。

答案:把解析:“把”是“罢”的通假字,表示中止。

41、请在下面的诗句中填上正确的古今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江开。

答案:野旷天低树;日暮客愁新解析: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注意古今字的正确使用。

三、论述题6、请论述《说文解字》对于现代汉字学的影响。

答案:《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对现代汉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字形分析:《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分析汉字的结构,分为“文”和“字”两部分,对于现代汉字学研究字形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11、字义解释:《说文解字》对汉字的本义、引申义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意义,对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6111、字音研究:《说文解字》收录了当时能够反映汉字音读的标音材料,对于现代汉字学研究汉字的音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1111、对后世的启示:《说文解字》在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于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注意汉字的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内涵。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2019年训诂学串讲材料.doc

2019年训诂学串讲材料.doc

训诂学串讲材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作者:————————————————————————————————日期: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

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

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

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

从樊、孙那里借鉴,博览群书,筛除其中的瑕疵,舍弃其中的糟粕。

如果有晦涩不清的地方,就引用根据考证它。

那些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省略不讨论了。

另外还注音画图,用来解释人们不懂的地方。

再次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希望扫除灰尘,并希望将来给君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释诂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田俶载南亩又曰访子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烝哉其余义皆通见诗书)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吁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诗曰我受命溥将又曰乱如此幠为下国骏厖汤孙奏假王公伊濯吁谟定命有壬有林厥声载路旣有淫威废为残贼尔土宇昄章缁衣之席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箌义未闻尸子曰此皆大有十余名而同一实))释言第二殷齐中也(书曰以殷仲春释地曰岠齐州以南)斯誃离也(齐陈曰斯誃见诗)谡兴起也(礼记曰尸谡)还复返也宣徇徧也(皆周徧也)驲遽传也(皆转车驿马之名)蒙荒奄也(奄奄覆也皆见诗)告谒请也(皆求请也)肃噰声也(诗曰肃噰和鸣)格怀来也(书曰格尓众庶怀见诗)释训第三明明斤斤察也(皆聦明鉴察)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愼)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歩)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释亲第四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按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聦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韦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是此例也)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加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曽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曽祖王母(曾犹重也)《释诂》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注: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音义:哉,子来反,亦作栽;肈音赵;胎,天才反,孙炎大才反,本或作台;俶字又作俶,尺叔反;权,巨员反,舆音余;令力政反;胚字又作衃,同普才反,又匹尤反,《淮南子》及《文子》并文“妇孕三月而胚”,《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衃,凝血”。

疏:皆初始之异名也。

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

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

首者,头也,身之始也。

基者,说文云墙始筑也。

肈者,说文作肇,始开也。

祖者,宗庙之始也。

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始义。

胎者,人成形之始也。

俶者,动作之始也。

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

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

此皆造字之本意也。

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

他皆仿此。

注云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者,康诰文。

云诗曰令终有俶者,大雅既醉文。

又曰俶载南亩者,周颂载芟文。

又曰访予落止者,周颂访落文。

又曰胡不承权舆者,秦风权舆文。

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者,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然则尚未成形而为形之始,故曰胚胎未成亦物之始,物则形也。

云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者,谓初首基肇祖元也,通见诗书,故曰义之常行。

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者,扬雄说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郭彼注云谓作释诂释言是也。

《释器》第六:简谓之毕。

注:今简札也。

音义:毕如字。

礼记云呻其占毕,谓呻吟占视简毕之文也。

李本作筚,同。

疏:简,竹简也。

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札,一名毕。

《礼记学记》云:呻其占毕。

谓但吟诵所视简之文,是谓简为毕也。

不律谓之笔。

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音义:不律,《说文》云吴谓笔为不律。

疏:笔一名不律。

许愼云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尔雅义疏》宋翔凤《序》云:“邢疏但取唐人《五经正义》缀辑而成,遂滋阕漏。

乾隆间,邵二云(晋涵字)学士作《尔雅正义》,翟晴江进士作《尔雅补郭》,然后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而犹未至于旁皇周浃,穷高极远也。

迨嘉庆间,郝疏最后成书。

其时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学古言。

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竟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

且荟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及根原,鲜逞胸臆。

盖此书之成,陵唐轹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者也。

”《尔雅义疏》在每类标目下都附有解题,便于把握《尔雅》的体例;解释词义时,一般先引郭璞原注,再加义疏。

还、复,返也。

[郭注]皆回返也。

[郝疏]返者,《说文》云;“还也。

”引《商书》曰:“祖甲返。

”又引《春秋传》作“彳反”,通作“反”。

《仪礼》注:“反,还也。

”《诗猗嗟》笺及《执竞传》并云:“反,复也。

”《氓》笺及《说文》云:“反,覆也。

”“覆”、“复”声同其义亦近也。

还者,《说文》云:“复也。

”《越语》注:“反也。

”《诗》“还而不入”笺:“还,行反也。

”通作“环”,又通作“旋”,“周旋”亦“反复”之义也。

复者,《说文》云:“往来也。

”又云:“□,行故道也。

”“□”、“复”音义同。

《易杂卦》:云“复,反也。

”《诗黄鸟》及《我行其野》笺、传并同,义通作“反”。

《特牲馈食礼》注:今文复为反,盖“反”“复”一声之转,故其字通。

《方言》序郭璞盖闻方言之作出乎輶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以为奏籍周秦之季其业隳废莫有存者曁乎扬生沉淡其志历载构缀乃就斯文是以三五之篇着而独鉴之功显故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畴咨而物来能名考九服之逸言摽六代之絶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謡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眞洽见之竒书不刊之硕记也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輶轩使者絶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娥嬴(音盈)好也秦曰娥(言娥娥也)宋魏之间谓之嬴(言嬴嬴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或谓之姣(言姣洁也音狡)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昌朱反音株亦四方通语)或曰妦(言妦容也音蜂)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秦旧都今扶风雍丘也晋旧都今太原晋阳县也其俗通呼好为妍五千反妍一作忓)好其通语也扬雄《答刘歆书》雄叩头赐命谨至又告以田仪事事穷竟白案显出甚厚甚厚田仪与雄同乡里幼稚为邻长艾相爱视觊动精采似不为非者故举至之雄之任也不意淫迹暴于官朝今举者怀赧而低眉任者含声而寃舌知人之德尧犹病诸雄何惭焉叩头叩头又勑以殊言十五巻君何由知之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载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临卬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奉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数十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翁孺往数岁死妇蜀郡掌氏子无子而去而雄始能草文先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及成都城四堣铭蜀人有杨庄者为郎诵之于成帝成帝好之以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外见此数者皆都水君常见故不复奏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絶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繇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有诏可不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渠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故天下上计孝亷及内郡卫率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复方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张伯松不好雄赋诵之文然亦有以竒之常为雄道言其父及其先君喜典训属雄以此篇目颇示其成者伯松曰是县诸日月不刋之书也又言恐雄为太玄经由鼠坻之与牛场也如其用则实五稼饱邦民否则为坻粪弃之于道矣而雄般之伯松与雄独何德慧而君与雄独何譛隙而当匿乎其不劳戎马髙车令人君坐帏幙之中知絶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诚雄心之所絶极至精之所想遘也扶圣朝逺照之明使君求此如君之意诚雄散之会也死之日则今之荣也不敢有贰不敢有爱少而不以行立于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者训此于帝籍但言词情览翰墨为士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忘即君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欲令入之于此此又未定未可以见今君又终之则缢死以从命也且寛假延期必不敢有爱雄之所为得使君辅贡于明朝则雄无恨何敢有匿唯执事图之长监所规缉之就死以为小雄敢行之谨因还使雄叩头叩头《释名》原文举例(卷四):“瑱,镇也。

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