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幼儿园案例分析 爱告状的孩子
大班告状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大班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但在集体生活中,他经常会出现告状的行为。
每当有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或者小摩擦时,小明总是第一个跑向老师,将事情的原委一一告知。
老师发现,小明的告状行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有时会让矛盾升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1. 告状行为的原因(1)寻求关注:小明可能认为通过告状,老师会关注到自己,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责任感过强:小明可能认为老师是班级的领导者,有责任维护班级秩序,因此希望通过告状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3)缺乏沟通技巧:小明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沟通,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
2. 告状行为的影响(1)影响同学关系:小明告状的行为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不利于班级和谐。
(2)影响老师形象:频繁的告状会让老师感到疲惫,对班级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3)不利于学生成长:告状行为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策略(1)引导小明认识到告状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他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2)鼓励小明与同学进行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3)提高小明的责任感,让他明白班级和谐需要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具体措施:(1)与小明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告状的原因,引导他正确处理问题。
(2)组织班级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3)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小明学会沟通和表达,提高他的心理素质。
(4)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形成家校合力。
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教育策略,预计小明能够逐渐改变告状行为,学会与同学沟通,解决问题,班级氛围也将更加和谐。
第2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和小红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两人是好朋友。
一天,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小明不小心摔倒了,擦破了皮。
这时,小红看到了,立刻跑向老师告状,说小明是因为故意推她才摔倒的。
二、案例分析1. 告状行为的原因(1)道德感的发展:随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因此,当看到他人犯错时,会主动向老师告状。
幼儿园生活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生活案例:爱告状的孩子“老师,他水甩到我脸上了”,“老师,我刚刚小便的时候他打我”“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记得那天,阳阳从盥洗室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涵涵又拿水甩我了。
”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在盥洗室“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
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
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反思: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受其此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所影响,4岁~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此年龄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
平时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因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让他们不会用友好协商、互相帮助、好好说话等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幼儿的告状是自身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力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随着幼儿之间相互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动机,有以下五种:单纯的反映情况。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感也在不断的发展,能够把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量化到同伴的行为规范上,如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了规则作出了不良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于是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予以纠正。
二、试探老师对某种事情的态度。
许多幼儿非常聪明,会用试探心理来了解老师对此事的看法,然后他再根据你的态度来采取行动。
如果你对他的告状是无所谓的,那他就可以放心地大胆地加入其中,反之,老师及时阻止被告状的幼儿,那他就不参与,也不会被老师批评了。
三、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这种告状行为往往是班上那些内向胆小的幼儿,当他们受到别人的欺侮时,想到的就是向老师告状,让老师给自己做主,批评欺侮他的小朋友。
如班上的谢婉怡小朋友,平时都由外婆带,在幼儿园很少说话,连让她去活动都是扭扭捏捏,一副害羞的样子。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个常见现象,尤其在小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告状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还可能对班级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提高班级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此开展一次关于小班幼儿爱告状现象的班级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1. 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2. 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 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教研内容(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容易产生误解。
2.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容易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 寻求关注和认同: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教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认同和安慰。
4. 模仿行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加强幼儿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
2.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 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4. 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公平、无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5. 开展合作游戏: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应对策略1. 冷静处理: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2. 倾听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陈述,了解事情真相,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
3. 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4.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探讨了有效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师优质个案分析——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园教师个案分析文稿——幼儿告状行为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有了是非观念,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经常会有一些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而我们班的幼儿就很喜欢告状,不管大事小事,都会向老师说一说,大到是班上最大的姐姐,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告诉老师,小到今年刚进园的小妹妹,别人不符合规定的,也会主动向老师说一说,有时吃饭时会说,老师,他玩饭,工作时又会听到有小朋友说,老师,他不好好工作,特别是班上有个大姐姐,面对一些小问题也喜欢向老师告状,记得有一次是一个宝贝不小心碰了她一下,他也会说:“老师,她碰我了……”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刚开始我会积极处理,并批评一下做错的幼儿,告诉他这种做法时错的,希望他来改正,可后来我发现宝贝的告状行为开始变得多了, 对于这些告状我很疑惑,因为我之前总认为爱告状的年龄是在小学,是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发生的,为啥班里小的宝贝也开始有这种行为。
后来通过寻找资料和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心理学上的“正常现象”。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幼儿时期的告状是孩子逐渐开始与人交往,开始沟通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吸引注意力,得到表扬。
小孩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注意,通过告状这一行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并向老师表现自己是好孩子。
孩子们纯真世界的体现,孩子的世界就是那样的纯净。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不太会像成人一样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告状也并不想要去伤害谁,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想要去解决问题而己。
逃避责罚,幼儿害怕自己被责罚,便抢先一步说是其他幼儿的责任。
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待不同原因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也应区别对待。
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老师当然应该主持正义,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幼儿的道德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告状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遵守。
然而,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幼儿道德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不足。
本案例以一个幼儿告状行为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告状行为,促进其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小华(化名)是一名5岁的小男孩,性格活泼开朗,但在幼儿园里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告状。
比如,小华在画画时,小明(化名)不小心把他的画笔碰倒了,小华立刻跑向老师告状。
再如,在户外活动时,小华和小明一起玩滑梯,小明先抢到了滑梯,小华又向老师告状。
小华的告状行为让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
2. 案例过程(1)发现问题在一次家长会上,小华的妈妈向老师反映,小华在家中也经常告状,让家人感到十分烦恼。
老师意识到,小华的告状行为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分析原因通过观察和与家长沟通,老师发现小华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小华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② 小华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矛盾。
③ 小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他人。
(3)制定教育方案针对小华的告状行为,老师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① 培养小华的同理心。
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华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② 加强道德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游戏等方式,让小华了解道德规范,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③ 培养小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小华在遇到问题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告状。
(4)实施教育方案①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引导小华关注他人的感受,让他学会换位思考。
例如,在玩游戏时,当小华抢到玩具后,老师会引导他思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华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② 在道德教育方面,老师通过讲述寓言故事、道德故事等,让小华了解道德规范。
大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有时喜欢告状。
在幼儿园里,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向老师告状,比如:“老师,小华推我了!”“老师,小丽抢我的玩具了!”等等。
这种行为让小明在同伴中的关系变得紧张,也影响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二、案例分析1. 告状行为的原因(1)寻求关注:小明可能觉得通过告状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自我保护:小明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模仿学习:小明可能观察到其他小朋友告状后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从而学会这种行为。
2. 告状行为的影响(1)破坏同伴关系:小明告状的行为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不满,导致同伴关系紧张。
(2)影响班级氛围:告状行为容易引起班级矛盾,影响班级和谐氛围。
(3)降低自身形象:小明经常告状,容易让老师和同伴认为他自私、爱告状,降低自身形象。
三、教育策略1. 帮助小明认识到告状行为的危害(1)开展主题班会:通过讲解告状行为的危害,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邀请家长参与:邀请家长一起参与班会,共同引导小明改正告状行为。
2. 培养小明的沟通能力(1)组织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小明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小明与同伴一起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提高沟通能力。
3. 增强小明的自我保护意识(1)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让小明了解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明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家园共育,共同引导(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2)开展亲子活动: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共同引导小明改正告状行为。
四、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了解小明告状行为的原因,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2. 第二阶段:开展主题班会,讲解告状行为的危害,邀请家长参与。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小朋友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小朋友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小朋友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小朋友篇一:案例描述:“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说我坏话……”,相信每一个幼儿教师,都遇到过孩子们的这种告状行为。
我们班的蕊蕊几乎每天都在告状,不论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她总是第一个跑来告诉老师,弄得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不闻不问吧,觉得忽略了孩子,耐心的寻问吧,她会变本加厉,进而没完没了的告状。
尽管我再三强调:“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她还是乐此不疲。
案例分析: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蕊蕊爱告状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给他人告状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三是想充当正义的小使者。
分析了原因,我想我就要有的放矢,改变蕊蕊的这种爱告状的行为。
一天午睡前,我找蕊蕊谈心:“老师知道你是个很热心的孩子,老师和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你。
”蕊蕊笑了,我接着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老师说话,很想把你看到的告诉老师呀?”她点了点头。
“老师也很喜欢和你说话,可是,我们不能什么时候都说话,这样会打扰到其他人的,我们约定每天睡觉前说会话好吗?”“好”“那你以后就将你看到的,想说的留到我们两个谈心的时候说,不总告状了好吗?”“好”。
接下来的几天,蕊蕊的告状次数明显减少,我给与她及时的表扬,并坚持睡前和她聊几分钟。
让她把想说的都告诉我,满足她说的愿望。
慢慢的,她变得不爱告状了,我想她感受到了,不乱告状的她老师更喜欢。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小朋友篇二:案例描述: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告状”可以说是是幼儿园很常见的现象了,有时候也是很令幼师们头疼。
当幼儿告状时对孩子们不理睬,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理。
但如果鼓励孩子,长此以往会养成孩子们不良的心态行为。
作者收集了该行为的案例及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情节描述:“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记得那天,汪佳豪又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孙旭又打我了。
”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
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
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评价分析: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
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无论怎样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
后来,当我问起事情的原因时,汪佳豪忙说:“是孙旭先打我的。
”的确,对于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听到的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孩子都会推卸责任,有时明明是先自己动手的,还说别人。
而且他们俩人的位置也是离得很远,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过来了,他忙跟我说:“是汪佳豪自己先过去吵了他一下,然后孙旭也迫不及待吵到的。
”真是原来如此。
后来,我让这两个小朋友走到我这里,问起时,刚开始,他们俩个都说是对方,经过我再三追问,孩子一五一十的说出了原因,的确是跟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情景一样。
所思所悟:在班里这种事情很平常,假如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
中班教学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中班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
”“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
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
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随机教育案例记录爱告状(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6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一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但有一个坏习惯——爱告状。
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他总是第一个向老师报告,有时甚至无中生有,故意挑拨离间。
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头疼。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导致他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他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引起关注。
(2)心理因素:小明在幼儿园时期,由于表现优秀,老师经常表扬他,让他养成了喜欢表现自己的习惯。
进入小学后,他仍然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频繁告状。
(3)环境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同学之间矛盾较多,部分同学之间存在嫉妒、攀比心理,这为小明的告状行为提供了土壤。
2. 告状行为的影响(1)影响同学关系:小明告状行为让同学们感到不舒服,容易引起误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2)影响班级氛围:频繁的告状行为让班级氛围变得压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3)影响教师工作: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小明的告状事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成长: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多陪伴、关心孩子,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2)培养良好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2. 心理教育(1)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告状行为:教育孩子明白告状行为的不良影响,让他们认识到诚实、友善的重要性。
(2)培养孩子心理素质: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3. 班级管理(1)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加强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同学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引导同学正确处理矛盾: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告状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主题: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孩子爱告状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不稳定。
幼儿园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掌握解决孩子爱告状的方法。
案例:小明的告状小明是幼儿园的一名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天生孤僻,在班级中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
每天放学后,小明总是跟他妈妈哭诉自己被欺负的事情。
幼儿园老师多次调解,但无效果。
接着,小明开始在幼儿园里频繁的告状,每遇到一点小摩擦就要求向老师告状。
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孤僻的小明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这个原因是导致小明告状的根源。
幼儿园需要引导孩子交流,提高孩子的情商与社交能力,让孩子能够融入集体。
同时,老师也需要多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遇到的问题,避免事情激化。
家长也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提高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针对小明频繁的告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让小明充分了解告状的后果。
告状会让其他孩子产生不愉快和厌恶的情绪,也会让老师产生困扰和不满,不能解决问题,而是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2. 引导小明找出他告状的真实原因。
通过询问小明告状的目的及其感受,让他暴露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源。
3. 向小明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
引导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会他如何自我保护。
4. 建立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小明之间的联系。
维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变化。
总结:针对幼儿园孩子爱告状的现象,可以通过探索孩子背后的真正原因,加强情商、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途径来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在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感,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
我所在的幼儿园里有一个五岁的大班男孩小明,他总是爱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有时还会打其他小朋友。
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听到一些小朋友在告状,说小明抢了他们的玩具并打了他们。
我立刻停止了课堂活动,并让所有小朋友坐下来安静地听我讲话。
我告诉小朋友们告状是不好的,因为这会让小明觉得被孤立和排斥,也会让小朋友们变成小报告。
我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分享和合作来获得更好的玩耍体验。
我把小明叫到我身边,问他为什么打其他小朋友和抢他们的玩具。
小明告诉我他很喜欢这些玩具,并希望能玩得更久一些。
我告诉他,如果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玩这些玩具,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或者和他们轮流玩。
我还告诉小明,打其他小朋友是不好的行为,如果他需要帮助可以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寻求帮助。
我鼓励他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最后,我和小明一起找到了被他打和抢玩具的小朋友们,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了玩具。
我还和小明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让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们轮流玩玩具。
通过这个案例,我学到了告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是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去寻求帮助和合作。
2020年分析孩子爱告状原因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分析孩子爱告状原因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案例:“老师,他打我。
”“老师,他不让我看书。
”“老师,他拉我衣服。
”……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记得那天,佳豪又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小旭又打我了。
”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
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
每次事后,多次向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爱告状”在幼儿期是比较明显,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巧妙应对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细找原因——了解告状的具体原因孩子有的是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是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告状;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而告状;有的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把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原因一:依赖成人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幼儿园,幼儿总是依据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进行告状,如:“老师,某某打人了。
”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如:“老师,他把菜倒到桶里了。
”其实,他心里不能确定这样做对不对,而是要通过老师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判断。
原因二: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跑到老师那儿告状:“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没有扔。
”“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
”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原因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而导致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园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增多,其中“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是其中之一。
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幼儿园内存在不合理的评比机制和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与幼儿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有关。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某幼儿园小松班小松班是某幼儿园的一个班级,班级中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7人,女生13人。
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在3-4岁之间。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小松班出现了“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班里的孩子们经常会互相告状,而且有些孩子还会编造事实,胡乱告状。
产生的原因1. 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幼儿在家庭中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多样的。
有的家长将孩子教育成爱管闲事、善于揭露别人的缺点,有的家长则教育孩子压抑情绪、自己解决问题,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班级的人际关系:班级中每个孩子都处于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
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胆小,容易被同伴欺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会选择告状来保护自己。
3. 评比机制的影响:有的幼儿园为了给家长一个“亮眼”的成绩单,制定了种种荒唐的评比机制,让幼儿之间形成了竞争的心理,胡乱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得意扬扬的手段之一。
解决办法1. 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幼儿园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通过正确认识孩子的动机和情感,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家庭教育方式无缝衔接,以提高孩子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2. 搭建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幼儿园应当加强班级氛围的建设,打造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增强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
同时,幼儿园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理性看待同伴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3. 约束评比机制:为了避免评比机制的负面影响,幼儿园应该制定公正、合理的评比机制。
评比机制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得以虚假事件和故事作为评判标准,避免为竞争而竞争,为评比而评比的消极行为。
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孩子》
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孩子》1200字
在幼儿园中,有一位孩子总是喜欢告状,他们叫他“小管家”。
小管家总是不喜欢别
人跟他一起玩耍,只是总站在一旁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一旦有人犯错了,立刻就跑
到老师的面前将这个错误告发出来,有时候他还抢着去告诉它的爸爸妈妈,这让其他
的小朋友很不愉快,也让老师很头疼。
有一天放学后,我看到小管家独自坐在操场上,于是我就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告状呢?”小管家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只是想让每个人
都遵守规则,如果没有规矩,就不能玩得开心。
”
我很欣赏小管家的这种态度,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过度严格的执行,就会让其他小朋友受到困扰,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在幼儿园里,
而是在军营里接受着训练。
我决定和小管家谈谈,告诉他虽然规则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我们遵守规则的同时,也
要尊重其他小朋友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感受,这样所有的小朋友都会感到快乐和自由。
在下一节课上,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
角色来扮演。
小管家在听完我的建议后,终于妥协了。
他没有像以前一样去检查别人
的错误,而是加入了其他人的游戏。
他学习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别的小朋友。
最后,小管家成了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并且和别的小朋友也变得
更好相处了。
在幼儿园里,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犯错了怎么办,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如何尊重他人,保持公正心态。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找到快乐和自由,健康
地成长。
幼儿园教育笔记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幼儿园教育笔记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我班有几个小朋友特别爱告状,尤其是适应幼儿园生活后,近段时间特别明显,我说他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说吧,他这样没完没了地告状真是让人很不清闲,一会老师,他动别人的小椅子老师,他抢我玩具等等。
后来,我看书知道了:小班的孩子刚刚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随着中心地位的消失,已经习惯于为所欲为、被保护、被重视的它们,不可避免会遭遇被忽视、被拒绝、甚至被欺负等过去从未有过的情况,他们的不安全感也随之而来,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他们往往会一改过去被动接受他人的呵护,改为主动积极地向外界寻求帮助,这其实是幼儿对集体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件正常的事。
如果老师一味的不理幼儿会造成影响。
当遇到此类情况时,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建议就足够了。
不可不理不睬,也不能过分关注,当孩子适应环境后,此类告状的情况就会减少。
1。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案例背景:在幼儿园中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总是喜欢告状。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中,只要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会立刻去找老师或者家长投诉。
这让其他孩子和老师都感到很头疼,也让小明自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导致他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依赖大人来解决问题。
(2)性格特点:小明可能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对于不公平的事情非常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告状的行为。
(3)模仿行为:小明可能观察到其他孩子告状后得到了关注和满足,从而模仿这种行为。
2. 影响分析:(1)对其他孩子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其他孩子感到压力,担心自己也会被告状,从而导致孩子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2)对老师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老师疲于应对,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对小明自己的影响:长期告状会让小明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影响他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决策略:(1)家庭教育调整: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大人。
同时,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公平与不公平,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通过告状来引起关注。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4)加强班级管理: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
要解决小明喜欢告状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理心和正确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0年幼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附案例)
幼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附案例)案例一:下午的美术活动是画《螃蟹》,浩浩的画画速度比较慢,因为他在画画时喜欢讲讲话,东张西望的,而坐在其旁面的晨晨早就画好了,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浩浩的手臂,浩浩马上质问晨晨:“你为什么撞我?”晨晨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浩浩不听,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老师,晨晨推我的手,害得我画错了。
”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分析首先,应当看到浩浩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
他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案例二:中午,吃晚饭的孩子们在阳台上看图书,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故事。
这时候,李炫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找相同》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不让我看。
”杰杰也不甘示弱:“书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
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杰杰说:“上次,你看《西游记》时,宝宝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杰杰想了想说:“没得看书觉得很不高兴。
”老师趁机说:“那你不让李炫看书,他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 ___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李炫和杰杰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他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
分析李炫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在活动中通过引导小杰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
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案例分析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案例分析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班幼儿已渐渐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正义感和同情心。
下面就谈一谈我在带班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案例一:生活活动中,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去饮水机边喝水。
第一组的伍涛在接水时由于没有握紧杯子,不小心将杯子中的水全部倒洒在地。
这一幕被前后来喝水的幼儿都看在了眼里。
排在伍涛身后的李曼急忙告诉我说:“老师,伍涛把水打翻了。
”当我处理了这件事后,接着,已经回到座位上的吴猛、从洗手间出来的李湘、以及最后才去喝水的沈阳都来向我报告了这件事。
案例二:区域游戏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只见张婷急冲冲地走来对我说道:“老师,他们美食城的店员不收拾桌子,里面太乱啦,根本没法进去吃饭。
”当我让美食城的孩子收拾好桌子后,始终站在我身边的张婷轻轻地说:“要是我是美食城店员,早就把桌子收拾好了。
”案例三:健康活动的时候,我正在给幼儿讲如何保护牙齿。
周心怡突然站起来:“老师,唐锦一直打我,还扯我的小辫子,我妈妈说,如果有人欺负我,我要告诉老师。
”我问唐锦:“你为什么要打周心怡?”他站起来,好半天才说:“下次我不敢了,再也不打她了。
”于是,我让他向周心怡道了歉,周心怡的小脸上也露出了笑容:“那你好好听老师上课,我就不怪你了,还和你做好朋友。
”有些幼儿因为内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而产生的某种告状行为。
如个别幼儿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在玩玩具,我没有玩。
”“老师,某某在讲话,我没有讲。
”“老师,某某饭没有吃完,我吃完了。
”等等,这些告状的孩子是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励,也有些孩子是出于一种嫉妒的心理,而向大人或老师告状。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应持有一种理智和认真的态度来处理,找出一种正确适宜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纠正幼儿的告状行为,促使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获得大家的关注,并教育幼儿在发现同伴的错误后,要积极热心地帮助同伴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案例描述: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说我坏话……”,相信每一个幼儿教师,都遇到过孩子们的这种告状行为。
我们班的蕊蕊几乎每天都在告状,不论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她总是第一个跑来告诉老师,弄得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不闻不问吧,觉得忽略了孩子,耐心的寻问吧,她会变本加厉,进而没完没了的告状。
尽管我再三强调:“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她还是乐此不疲。
案例分析:
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蕊蕊爱告状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给他人告状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三是想充当正义的小使者。
分析了原因,我想我就要有的放矢,改变蕊蕊的这种爱告状的行为。
一天午睡前,我找蕊蕊谈心:“老师知道你是个很热心的孩子,老师和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你。
”蕊蕊笑了,我接着
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老师说话,很想把你看到的告诉老师呀?”她点了点头。
“老师也很喜欢和你说话,可是,我们不能什么时候都说话,这样会打扰到其他人的,我们约定每天睡觉前说会话好吗?”“好”“那你以后就将你看到的,想说的留到我们两个谈心的时候说,不总告状了好吗?”“好”。
接下来的几天,蕊蕊的告状次数明显减少,我给与她及时的表扬,并坚持睡前和她聊几分钟。
让她把想说的都告诉我,满足她说的愿望。
慢慢的,她变得不爱告状了,我想她感受到了,不乱告状的她老师更喜欢。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