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人性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人性的碰撞时有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起真实的案例,揭示人性与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案例经过(一)事件起因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家庭琐事与邻居赵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一时冲动,拿起身边的菜刀将赵某砍伤。
事发后,赵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所幸无生命危险。
(二)案件审理1. 法院审理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将李某抓获。
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案,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2. 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赵某的人身权利,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依法应予严惩。
同时,考虑到李某在案发后能主动投案,认罪态度较好,法院决定从轻处罚。
(三)案件执行判决生效后,李某被依法执行刑罚。
在服刑期间,李某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
三、案例分析(一)人性与法律的碰撞本案中,李某因家庭琐事与邻居发生争执,一时冲动,侵犯了赵某的人身权利。
从人性角度来看,李某的行为是出于一时冲动,情有可原。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法律的作用本案中,法律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
法院依法审理此案,对李某进行了判决,使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不仅是对赵某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是对其他公民的警示。
(三)人性的反思本案发生后,李某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
这充分说明,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能够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案例启示(一)加强法制教育为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只有让公民了解法律,才能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行事,避免冲动行事。
(二)弘扬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冷静处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
法律使人性冷漠的案例素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大,邻里关系逐渐紧张。
在一些社区,邻里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以一起邻里纠纷案件为例,探讨法律在处理邻里纠纷过程中,如何使人性变得冷漠。
二、案例介绍2018年,某小区居民李某与邻居张某因房屋漏水问题产生纠纷。
张某家的卫生间顶部渗水,导致李某家的天花板受损。
双方协商未果,李某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张某赔偿损失。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判定张某负有维修和赔偿李某损失的义务。
然而,张某在判决生效后,并未履行判决义务,反而对李某心生怨恨,多次骚扰李某,导致邻里关系恶化。
三、法律使人性冷漠的表现1. 法律强调利益,忽视情感在处理邻里纠纷的过程中,法律强调的是公平、公正,往往忽视了当事人之间的情感。
在本案中,法官依据法律规定判决张某赔偿李某损失,但在判决生效后,张某并未从情感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对李某心生怨恨,这反映了法律在处理纠纷时,忽视了当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2. 法律强调程序,忽视调解我国法律在处理纠纷时,往往强调程序正义,而忽视了调解的作用。
在本案中,双方在诉讼过程中未能达成和解,法院判决后,张某仍然拒不履行判决义务。
这表明,法律在处理纠纷时,过于注重程序,而忽视了调解,导致纠纷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3. 法律强调利益,忽视责任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强调的是利益分配,而忽视了责任追究。
在本案中,法院判决张某赔偿李某损失,但并未对张某的不当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这导致张某在判决生效后,仍然对李某进行骚扰,反映了法律在处理纠纷时,过于注重利益分配,而忽视了责任追究。
四、案例启示1. 法律应关注人性,注重情感调解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应关注人性,注重情感调解。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充分了解当事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调解等方式,促使双方达成和解,避免纠纷进一步恶化。
伦理法律冲突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在某市,有一名患有晚期癌症的患者李某,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李某在痛苦中向某医院提出了安乐死的请求,希望医院能够尊重其个人意愿,给予其生命尊严的结束。
然而,某医院在接到李某的请求后,拒绝了其安乐死的请求,理由是医院有义务救治患者,不得随意终止患者的生命。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涉及到伦理、法律以及医疗道德等多方面的冲突。
二、伦理冲突分析1. 尊重生命伦理: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李某作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
他提出的安乐死请求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符合尊重生命伦理的要求。
2. 不伤害原则:从不伤害原则的角度来看,给予李某安乐死可以避免他继续遭受痛苦,这是对李某身心健康的一种保护,符合不伤害原则。
3. 共同利益伦理:从共同利益伦理的角度来看,李某的安乐死请求可能会对家人、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医院有义务满足李某的安乐死请求,因为共同利益伦理要求医院在救治患者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利益、家庭利益和社会利益。
三、法律冲突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这一规定使得医院在实施安乐死时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这一规定使得医院在拒绝安乐死请求时可能面临民事责任。
3.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医疗道德规范,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这一规定要求医院在救治患者时,要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四、案件评析1. 伦理与法律的平衡:在李某的安乐死案件中,伦理与法律存在一定的冲突。
一方面,尊重生命伦理和不伤害原则要求医院满足李某的安乐死请求;另一方面,刑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使得医院在实施安乐死时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因此,如何在伦理与法律之间寻求平衡,是本案的关键。
法律案例分析电影推荐(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日益加深。
一部优秀的法律题材电影,不仅能让人在娱乐中了解法律知识,还能引发人们对正义、道德、人性的思考。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充满思辨与挑战的电影——《十二公民》。
一、电影简介《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经典话剧《十二怒汉》,讲述了在一个虚构的法庭上,12位陪审员围绕一名被控谋杀的青年的案件展开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故事。
影片通过紧张的剧情、精彩的对话、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法律的公正以及正义的伟大。
二、案例分析1. 法律的公正与正义电影中,12位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情感,试图说服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反思、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平等对待,无论贫富贵贱、身份地位。
2. 人性的复杂性电影中,每位陪审员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和情感。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不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陪审员偏袒被告,有的则坚持公正;有的陪审员被情感左右,有的则理性思考。
这种复杂的人性,使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3.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在电影中,一位陪审员因个人道德观念而坚持公正,与其他陪审员产生分歧。
这引发了关于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4.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电影中,12位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需要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达成共识,实现正义。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三、电影推荐理由1. 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十二公民》的剧情紧凑,引人入胜。
在短短的120分钟内,观众可以感受到法庭的紧张气氛、陪审员的矛盾心理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法律知识:伦理和法律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法律知识:伦理和法律的冲突和解决方式伦理和法律的冲突和解决方式伦理和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概念常常出现冲突,导致人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犹豫不决。
本文旨在探讨伦理和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伦理和法律的区别伦理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伦理是对人类行为规范的研究,其根据是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并不具有强制力。
而法律则是对人类行为规范的强制力体系,其根据是法律法规。
伦理和法律都是为了规范人类行为,但前者更注重道德和人性,后者则取决于政府和司法机构。
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伦理和法律的冲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例如,人们常常困惑在商业环境中,该如何取舍合法性和道德性。
例如,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可能并不违反法律。
在另一个例子中,医生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而采取某些风险较大的手术,这些做法可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但在道德上,人们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在这些情况下,法律和伦理之间会发生冲突。
举例来说,在某些国家,支持安乐死是被禁止的。
然而,有很多人认为,当一个人有极度疼痛或处于无法治愈的病痛之中,这个个人有权选择安乐死。
在这些国家,如果一个医生根据患者的请求采取安乐死的方式来结束患者的生命,那么这个医生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项行为或许是有合法性的。
解决伦理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解决伦理和法律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和关键的问题。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维护道德标准,同时还要遵循法律。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决方式:1、法律改革如果某项法律与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那么改变它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立法机构来促进社会变革。
如果人们想要通过改变法律来提高构建社会的道德规范,那么他们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现行法律。
2、执行裁量权一些国家的法律系统中,执行司法或执法机构有自己的裁量权。
这意味着法官,或者类似的决策者,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考虑道德因素。
道德作文之作文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作文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时【篇一:作文题1道德与规矩】作文题: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珍藏馆)。
在大火前,一名学生违规把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阅读。
第二天当他意识到自己从珍藏馆带出的那本书,已是珍藏馆唯一存世的书的时候,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最终,他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
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了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
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这是他们的行事态度。
审题提示: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型(事例型)新材料作文。
一般而言,故事型(事例型)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弄清故事(事例)中包含的事理,从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寻找立意角度。
材料理解的落脚点是最后两句话:“‘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这是他们的行事态度。
”将书归还给学校,体现了该生良好的品质,校长“感谢了他”,体现了校长对其道德的肯定,但因为该生违反了校规,这是不可宽恕的。
所以“下令把他开除出校”,这种行事态度体现了对规则的恪守和捍卫,制度比道德更可靠,是校规确保了哈佛大学的发展壮大。
所以学生可以围绕“规则制度高于一切,不容违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用规则守望公平正义”“让‘下不为例’走开”等角度来立意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
另一方面,从规则和道德的关系入手,强调坚守规则不能忽视道德,通过道德来让规则的执行更加充满温情,让道德引领人们自觉地遵守规则等来谈也未尝不可,但贵在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典型素材:(1)凡事都有规矩。
——德谟克利特(2)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淮南子(3)德施于未然之前,法行于已然之后。
——司马迁(5)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该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
从法律角度看张扣扣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张扣扣因杀害母亲凶手赵某而备受关注。
该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从道德、法律等多个角度对案件进行分析和评论。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张扣扣案件进行剖析。
二、案件定性1. 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张扣扣杀害赵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被定性为故意杀人罪。
2. 故意伤害罪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扣扣还涉嫌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
张扣扣在实施杀人行为的过程中,对赵某进行了故意伤害,应被追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三、法律适用1. 量刑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和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如下:(1)故意杀人罪: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故意伤害罪: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张扣扣案件的法律适用(1)故意杀人罪:张扣扣因杀害母亲凶手赵某,情节严重,应当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故意伤害罪:张扣扣在实施杀人行为的过程中,对赵某进行了故意伤害,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案件争议1. 法律适用争议在张扣扣案件中,关于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法律适用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张扣扣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但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防卫过当是指在防卫过程中,由于行为人过度防卫,造成不应有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张扣扣的行为并非防卫过当,而是故意杀人,应当依法惩处。
2. 社会舆论争议张扣扣案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关于该案件的法律适用和道德评价存在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扣扣的行为是出于对母亲被杀的报复心理,应当从轻处罚;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张扣扣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应当依法严惩。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陈远寅,政治学院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
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协调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progress in resolving conflict in.Key words:Law;Morality;Conflict;Reason;Coordination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法律及道德的含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
时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摘要: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
作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道德和法律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
在当今社会,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范跑跑”事件,还是老人跌倒谁来扶的争论,还是洞穴探险案,我们都能看到法律与道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而这其中,又不乏许多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矛盾,正是困扰古今法哲学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关键词:道德、法律、法哲学、法理学
在当今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也被大家所熟知,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拿起法律这一武器去维护。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道德这一与法律相似却又有诸多不同的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更多的时候,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正是由社会的公理和道德来约束的。
那么,道德和法律究竟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与联系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①通俗来说,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
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②也就是说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束。
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立法机构结合广大群众意见,并投票通过形成的一种强制的约束力”③由此可见,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不过,前者的约束力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的是自觉遵守,而后者的约束力是国家强制力,比如公安、司法部门,后者比前者有着强的多的约束力。
时值汶川大地震七周年纪念日过去一个多月,对于“范跑跑”这一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七年前,教师范美忠正在四川一所学校上语文课时,地震突然来临。
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留下来疏散学生而是自己先冲出了教学楼。
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声称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若再有一次选择,他还是会先逃出教学楼。
这一举动遭到了当时社会各界强烈的谴责,人们纷纷怒斥他不配为人民教师,冠以“范跑跑”的称号。
我想,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并没有错,更谈不上违法犯罪。
但是,若是从社会道德来看,他的做法并不妥当。
人民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老师们不仅在教书育人上给学子们指明方向,更在身心成长以及人身安全上关心保护着学子。
范美忠的这一行为与人们心中所熟知的教师崇高的形象截然不符,更与其他教师在这场大灾难面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才出现了社会各界痛斥“范跑跑”的局面。
维护自身安全,求生的本能并没有错,但是在当时的事件背景下,过
多的强调这一点,就违背了道德这一无形的约束。
“范跑跑”事件正是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一个典型例子,法律允许他生存的本能,但是道德不允许他一走了之。
震惊全国的老人摔倒了被人扶起,却遭到诬告的事件屡屡发生,进而导致老人摔倒没人敢扶,该不该扶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其文化底蕴和传承的道德品质一直是国人感到自豪的。
然而,当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样的事情竟需要讨论的时候,社会的道德底线已经滑坡。
在一个文明飞速发展,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的今天,一个负面事件对人们道德认知的伤害依然是极大的,它能使社会道德倒退许多年。
“从人们的内心来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恻隐之心,面对弱者总会伸出援手,更何况是跌倒的老人呢”
④对路人来说,人人应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看到老人摔倒及时扶起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标准。
对老人来说,别人出于道德给予了帮助,如果反而诬告他们,那么你的行为就是不道德,今后还有谁敢给予帮助呢如果人人都犹豫了,试想当爷爷奶奶跌倒的时候,甚至等我们年老时摔倒在路上,看到的将是怎样一幅冷漠的图景呢诚然,负能量袭来时,人们的价值取向难免会受到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行为,使被诬告这样的事彻底消失,但是我们可以用智慧,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护自身。
道德和法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古代的法律肯定有别于现代的,不如现代法律成熟和完备。
社会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生活
习俗和认知水平,继而改变人们心中道德的标准,也会促进法律的改革,使之更加完善。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都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人类制定的,都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产物,因此都有些缺陷。
有些事情,如果从法律的角度和道德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法学家富勒曾经虚构了这么一个案件,用来说明当代法理学中的这些主要争论。
有五名探险队员到一个洞穴中去探险,不料在洞穴深处发生了塌方,唯一的出口被堵住了。
他们的家属由于他们未按时回家就报了案,随后一支救援队赶往了出事地点。
在救援过程中,洞穴再次发生了塌方,而救援队却意外地与被困者取得了通信联系。
被困者通报了他们的身体、食物与饮水状况后,被告知至少需要十天才能得到解救,但他们的食物与饮水完全不能保证十天的生活。
因此,他们要求政府同意他们用抽签的方式,决定牺牲某一人来保证其他人的生存,但政府拒绝做出任何回应。
于是,五名受困者一致同意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生死,抽签的过程非常公正,最后,其中的一人被确定为牺牲品。
当救援队找到他们时,作为牺牲品的受困者己经被吃掉了。
获救后,初审法院判决幸存的4名探险者死刑,理由是刑法明确规定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应当判处死刑。
案件上诉至终审法院之后,参与审判的法官意见不一,导致案件陷入僵局。
”⑤
这个经典的案例困扰了一代又一代法理学家,人们说法不一却都不无道理。
有人认为,法律规定的杀人偿命是不可变动的,倘若
开了这一个特例,将会造成许多负面效应,以后的案子可能也会效仿,法律的权威和威严就不复存在。
也有人认为,法律本身就是大多数人赞同支持而产生的,它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那四个探险者的行为符合这一目的,牺牲一人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故意杀人的法律不适用这一情况。
有人认为,法律既然是保障公民的生命权不受到侵犯,那么就应该保障每一个人,即使在受害者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他的生命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也有的人认为,就事件本身来看,大多数的民众都支持这四位探险者无罪,民众的支持恰恰是民意的体现,也正是法律的根基。
受害者自愿牺牲,他的无私精神值得肯定,倘若四位幸存者获救后,仍然被判处死刑,那么牺牲者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些观点都无可厚非,有些从理的角度来看,有些则侧重于情。
其实法律本身是一个刚性的事物,而道德是一个柔性的、可变的,它们分别代表了理和情,正是这种情理上的矛盾,才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使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竟孰是孰非,确实难以定言。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判断都应无愧于心。
因为,法律和道德,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意志。
违背了它,也就违背了心。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页220
[2].转引自百度知道,什么是道德[OL] 转引自新浪, 法律是什么什么是法律[OL] 参见360doc,老人跌倒事件回放[OL] 参见百度贴吧,【案例探讨】法理学基本问题——洞穴探险者案[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