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基础》教学大纲最新版

合集下载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文版(32学时,金融学专业)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文版(32学时,金融学专业)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编码:学分:2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实践学时:0开设实验项目总数0 个;其中:必修(0 )个,选修(0 )个开课单位:08商学院适用专业:金融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是主要面向金融学专业等本科而开设的一门经济学类选修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财政学科的中介作用:一方面将一般经济理论引向深化,另一方面对财政业务进行理论性分析。

主要任务是力图把财政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以现代财政的经济分析方法为“经”,以中国的财政制度背景和实际运行为“纬”,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入手,全面阐述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我国财政的基本管理技能。

通过对公共财政收支理论、税收理论、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学习,全面增强学生的财政学素养,并提高其对公共经济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处理能力,以满足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课程培养目标1.立德树人课程运用唯物辩证法和比较研究法,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反映我国财政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

以课程体系逻辑为主线,把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讲透彻,让学生具有理解理论建立的背景和适应的条件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视角、多层次去观察思考,形成自己的财政价值判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辨析财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角度、东西方的比较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结构,对财政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前言(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财政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财政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财政专业学科必修课程,计划学时为54学时。

《财政学》的授课内容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体现我国传统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揭示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理论框架、一般规律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全面反映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理论。

本课程共包括16章的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即财政基本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财政宏观调控和国际财政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

其涉及内容主要有: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公共财政职能、公共支出概述、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共收入概述、税收原理和税收制度、政府非税收入、政府公债、政府预算、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以及国际财政问题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近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较深刻的阐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基本财政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运用财政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基础最新版精品课件第1章

财政学基础最新版精品课件第1章

(三)竞争机制
2.竞争机制的作用有哪些? 竞争机制可以促进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劳 动投入形成价值并使之增值,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竞争机制可以促进社会供求平衡,生产者都必须关心 市场动向,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配置企业资 源,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有利于实现市场供求 平衡。
(四)风险机制
总结: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
(四)信息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是完全而且对 称的,买者和卖者都在确定性的情况下知道所有商品和 生产要素的质量、现在价格和未来价格。但现实生活中, 信息往往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而且获得信息要付出很 高的成本。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以及相应发生的信息 成本会影响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 效率。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 运行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掌握市场 失灵的概念及表现、市场缺陷的表现,重点掌握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的内涵及任务。
街边的路灯和自己家里的房灯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 方便,路灯坏了我们走路可能摔跤,房灯坏了我们可能 碰壁。可是房灯坏了,我们总是会自己买灯泡及时更换, 但路灯坏了我们一般则只能抱怨。
现实中,总有一些厂商的行为在给别人 造成损害时不予补偿或给别人带来收益时得不 到回报,由此便产生了外部性。例如: 环境 污染的治理。
总结:外部性是条件之一是自由的、完全的、充 分的竞争。然而,当某一行业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 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问题,由此就会 形成垄断。垄断的本质就是对市场的控制。当垄断出 现时,垄断者可能会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以获取 高额利润,这必然会损害市场效率
提问:影响市场风险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最新《财政学》教学大纲新资料

最新《财政学》教学大纲新资料

《财政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代码: 3100240所在学科:经济管理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时: 54学分: 3先修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面向: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农经、区域发展、工商体开课学期:春、秋任课教师:朱永德教授课程简介: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与实务以及我国的财政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规模,国债原理、国债制度与管理,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运行的基本状况,了解财政政策的走向,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教材:《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0年6月附件《财政学》教学大纲学时:54学时学分:3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适用专业:会计学、工商、农经、农发、国贸、工商体大纲执笔人:朱永德大纲审定人:张吉国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支及其平衡、国债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还可以明确我国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等内容。

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基本掌握国家财政运行的状况,以提高自身的宏观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

教学中不仅要对财政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上网检索和课后作业等,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财政理论的最新动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030042课程名称:财政学基础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分适用对象:本科大二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标基础是认识市场与政府关系、财政收支活动的途径,是理解集体行动逻辑的窗口,是了解社会、经济以及财富创造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财经素养、理解公共服务的科学工具。

它是规定的财经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

(一)知识目标➢理解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掌握财政产生的根源和财政的职能➢理解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掌握政府征税的原则➢掌握分析评价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问题的方法➢加强对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解➢把握我国未来财税改革的取向和财政政策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运用技能;拥有较高的认识、分析、判断及解决公共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育人目标三、教学内容和思政融入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一)教学框架(二)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标掌握财政的概念、财政的一般属性与公共属性、熟悉财政思想2.育人目标了解财政文明起源,初步建立公共意识以及社会主义财政的公共属性。

(三)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财政国家财政公共财政社会共同需要论2.课程思政素材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各类财政思想(四)思政融入方案举例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一)教学框架(二)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标掌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职能2.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懂得集体利益中的个体责任,不做“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国情教育。

(三)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外部性财政职能2.课程思政素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教育的内卷、群体免疫中的搭便车行为(四)思政融入方案举例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一)教学框架(二)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标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规模变化及结构的变化及理论解释,对未来财政支出改革方向有一定了解2.育人目标四史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公共决策的关注、树立客观认识世界,理性改造世界,有效治国理政的价值观。

财政学课程大纲

财政学课程大纲

财政学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的1.3 课程范围1.4 培养目标二、课程内容2.1 财政学基础知识2.1.1 财政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1.2 财政学的历史沿革2.1.3 财政学的理论体系2.2 公共财政2.2.1 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点2.2.2 政府收入与税收2.2.3 政府支出与预算2.3 财政管理2.3.1 财政管理的基本原理2.3.2 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2.3.3 财政预算与绩效管理2.4 财政改革与发展2.4.1 中国财政改革的历程与成就2.4.2 财政改革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3.2 实践案例分析3.3 学生讨论与演示3.4 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4.2 期中考试4.3 期末考试4.4 课堂表现4.5 学术论文五、教材参考与参考文献5.1 主教材5.2 辅助教材5.3 参考文献六、教学团队与联系方式6.1 教师介绍6.2 助教与助教联系方式6.3 课程网站与在线资源七、其他注意事项7.1 课程安排与时间表7.2 作业要求与批改方式7.3 课程政策与规章制度7.4 学生提问与答疑安排八、教学反馈与改进8.1 学生问卷调查8.2 教师反思与改进措施以上为《财政学课程大纲》的详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并提供教材参考与教学团队联系方式。

在课程安排和注意事项部分,也包括了学生需要了解的课程时间表、作业要求、课程政策和规章制度等重要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这份大纲,全面准备和参与财政学课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2024年度《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度《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合 作的现状
介绍中国在参与国际税收合作方面的 实践,如签订双边税收协定、加入国 际税收组织等,并分析其对于中国税 收制度的影响。
中国对外财政援助的 现状与挑战
阐述中国对外财政援助的规模、领域 和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 援助效果评估、援助资金管理等。
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 构合作的现状与挑战
2024/3/23
12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较
01
购买性支出
政府用于购买为执行财政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购买政府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 支出和购买政府进行投资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2024/3/23
02 03
转移性支出
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 ,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益事业的支出,大多属于转移性 支出。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
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物价稳定程度、国际收支状况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社会福 利水平、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等微观经济指标。
2024/3/23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可以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进行客观评价。
要点二
最低成本法
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 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 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 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 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 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
要点三
综合评价法
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 多方因素,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以 得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财政支出效益 评价结果。
2024/3/23

《财政学》教学大纲-新

《财政学》教学大纲-新

《财政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代码: 3100240所在学科:经济管理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时: 54学分: 3先修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面向: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农经、区域发展、工商体开课学期:春、秋任课教师:朱永德教授课程简介: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与实务以及我国的财政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规模,国债原理、国债制度与管理,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运行的基本状况,了解财政政策的走向,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教材:《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0年6月附件《财政学》教学大纲学时:54学时学分:3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适用专业:会计学、工商、农经、农发、国贸、工商体大纲执笔人:朱永德大纲审定人:张吉国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支及其平衡、国债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还可以明确我国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等内容。

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基本掌握国家财政运行的状况,以提高自身的宏观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

教学中不仅要对财政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上网检索和课后作业等,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财政理论的最新动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财政学基础》是财经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财税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公共财政、财政的职能、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制度、国债、政府预算与财政政策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财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财政税收理论和解决财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财政税收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有关财税基本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税体制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

具体教学目标分以下三部分:(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2、理解公共财政、财政的职能、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制度、国债、政府预算与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

3、掌握观察和分析财税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能力培养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学习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2、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经济发展中的有关财税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利用已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分析最新的财税政策并能够按照经济发展环境评价财税政策的合理性和深化方向。

3、会运用财税知识把握经济脉搏,正确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思想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纪律等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教学时间第一章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教学目的本章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掌握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概念及表现,重点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的内涵及任务。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3.政府职能;4.公共财政;5.民生财政。

教学难点1.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公共财政教学内容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一、市场经济的基本概述(一)市场经济的概念(二)市场经济的特征1.企业经营自主化2.竞争平等化3.经济关系市场化4.经济活动法制化5.宏观调控间接化6.经济生活开放化7.政府职能规范化二、市场运行机制(一)价格机制1.什么是价格机制?2.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作用有哪些?(二)供求机制1.什么是供求机制?2.引起供求变化的因素有哪些?3.供求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三)竞争机制1.什么是竞争机制?2.竞争机制的作用有哪些?(四)风险机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重要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结合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一般属性,又有受社会主义制度制约的特殊属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兼顾公平与效率,又对过高的收入进行调节,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第二节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一、市场失灵(一)公共产品(二)外部性(三)垄断(四)信息失灵(五)优效品二、市场缺陷(一)宏观经济失衡(二)收入分配不公(三)经济秩序失范第三节政府职能与公共财政一、政府职能(一)政府职能的含义(二)政府职能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夜警政府”阶段。

第二阶段为“全能政府”阶段。

第三阶段为“有效政府”阶段。

第四阶段为“服务政府”阶段。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1.由原来微观经济管理与调控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2.由控制管理转向服务管理。

3.由原来政企不分到政企分开。

4.由人治转向法治。

政府主要以法律来引导与规范、约束与管理市场经济。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政府职能1.经济调节职能2.市场监管职能。

3.社会管理职能。

4.公共服务职能。

(五)“十八大”提出政府职能1.政府在微观方面的管理职能要弱化,进一步放权给市场,打造服务型政府。

2.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要强化,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社保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政府宏观管理的效率要提高,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社会公共需要(一)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提问: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基本权利的维护和经济发展的条件等公众共同利益的需要。

(二)社会公共需要的划分三、公共财政(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共性。

2.非盈利性。

3.法治性。

4.效率性。

5.调控的间接性。

6.职能的有限性。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使命和任务1.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2.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3.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4.加大收入调节力度5.转变理财理念和理财原则第二章财政职能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财政职能,尤其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的含义及其各自职能内容、实现机制。

教学重点1.财政职能;2.资源配置职能;3.收入分配职能;4.稳定经济职能;5.监督管理职能。

教学难点财政职能的实现机制教学内容第一节财政职能概述一、对财政职能的一般认识西方财政理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我国财政理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监督管理财政职能是指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它是财政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财政职能的发展变迁财政职能是财政作为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具有的内在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发挥作用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财政的职能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们对财政职能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

财政职能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对财政实践有着重大影响的政策问题。

财政职能是历史的,也是相对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针对性。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管理监督四大职能。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一)含义:广义: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目的:促使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提示:任何社会,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资源总是稀缺的。

所以,高效地配置资源,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其必要性主要表现:1.社会公共事务的客观存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主要手段。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的直接分配和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调节。

(一)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二)调节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配置(三)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三、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机制(一)在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界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科学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合理确定财政收支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实现财政总规模控制和资源的战略性优先配置,提高总体配置和运作效率。

(二)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优化政府投资性支出的配置效率。

(三)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一、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1.初次分配:一是微观层次的市场分配环节(一般称为初次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分配是在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内部进行的分配,它以效率为准则,以各种要素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按照利益主体为社会提供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多少进行的。

2.再分配:宏观层次的社会分配环节(也可称为再分配)。

由于人们在禀赋、所占有(或继承)资源的多少以及劳动能力、受教育机会、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导致由市场决定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果必然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这样,客观上就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指国家财政以公平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其收支活动和政策运用,客观上具有对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拥有的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和个人财富发挥直接与间接的再分配和再调节,进而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功能。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一)调节企业利润水平(二)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机制(一)通过税收对高收入水平进行调节。

(二)通过转移支出增加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三)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四)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

第四节经济稳定职能一、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一)充分就业。

(二)物价稳定。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一)财政对总需求的影响。

(二)财政对总供给的影响。

(三)财政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实现机制(一)相机抉择政策。

(二)自动稳定器政策。

(三)在总供给方面。

(四)在总需求方面。

第五节管理监督职能一、财政管理监督职能的含义二、财政管理监督职能的内容(一)管理监督宏观经济的运行。

(二)管理监督微观经济的运行,规范经济秩序。

(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

(四)管理监督财政部门自身的工作。

三、财政管理监督职能的实现机制(一)提高财政管理监督的地位,提高法制化水平。

(二)健全财政管理监督体系。

重点是:各级人代会对本级政府的预决算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内部对日常业务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审计部门进行事后监督;社会舆论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