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为载体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探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72

以网络为载体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探究 崔红卫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信息化时代落后意味着被动挨打,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传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太多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从传统道德观念陈旧,道德规范失策入手分析传统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失效性,同时指出以网络为载体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是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班主任;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072-2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体育不合格者是“残品”,智育不合格者是“次品”,德育不合格者则是“危险品”,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是何等重要。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主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及其提供的有关服务,传统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如同《大话西游》中唐僧对孙悟空的一番劝导一样无效,因此如何审时度势,探究以网络为载体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理应成为当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失效性分析,提出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途径,以期更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传统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失效性分析。道德教育工作的失效意味着道德规范被遗忘或拒斥,或大多数人表面上接受但不见之于行动,造成道德规范“淡出”或“虚化”。道德失效的原因:(1)道德规范因观念过时而失效。比如有的班主任观念陈旧,把学生管得很严,俨然像个“管家婆”,这些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 心理准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社会。 (二)基于动机心理,端正学生党员入党动机 以心理学观点来讲,动机属于激发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并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内在心理驱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生活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形势,高校党组织必须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和党史的自我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准和政治素养。此外,要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同龄群体的想法是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级党组织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利用同伴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入党动机。 (三)基于需要心理,调动高校学生党员的主动性 马斯洛在需要理论中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面,个体行为主要是由于为满足的需要所造成。需要成为了行为的原动力,是驱使人们进行思考和活动的基本动力。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所以在开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时,一定要结合需要理论,全面掌握学生的需求走向,抓住学生兴趣点,激发其内在学习需求,不断加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此外,要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加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基于意志心理,坚定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意志在于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并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要改变以往单纯理论教育的局面,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必须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加强同实际的结合,用有限的事物来展现无限的事物,进而激发高校学生党员为追求幸福生活和共产主义的坚定动力。此外,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所谓宏观教育是指帮助高校学生党员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理想信念,而微观教育是指在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把握好理论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结合,由简入繁,层层推进,在做好学生党员理论知识教育工作基础上,将党性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有效培养其服务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他们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潮之中,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职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宇、陈贵虎、李前进.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2] 王丽慧.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5). [3] 叶明红.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 范艳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1)

[5] 侯勇,闫怀岭,张吉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J].学习月刊. 2011,(04).

责任编辑:罗 红

作者简介:崔红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比较教育。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040.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73但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作为现代意义的班主任要善于吸收新的教育观念,学会与专家、智者对话,在对话与思想碰撞中使自己的德育观念得到丰富;有的班主任在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下,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学生、评价学生、管理学生,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与学生共享成败,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创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的德育问题意识不浓,滞留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水平上,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把德育的应用程式化,或把德育教育责任推诿给政治老师。(2)道德规范因“高悬”而失效。有的班主任尤其是有的年纪较大的班主任,他们往往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传统的古老的思想教育学生,如在目前,若普遍化地要求学生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避而不谈如何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追求个人幸福,就会造成道德话语的在场与道德精神的不在场现象,使得道德规范的现象学悬置,成为“影子”规范,用学生的话来说“老师,你out 了!”。(3)道德规范因“跟风”而失效。“跟风”是人的行为的一种普遍性特征,植根于人的自我保存意识和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从众和模仿共同作用的产物。例如一个在班级中有一位在同学心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同伴或班干部,如果这位同学一旦出现道德规范失误,其他同学往往会出现“跟风”现象,如果不进行及时制止,这在跟风行为初期会出现失控,并迅速蔓延到其他同学身上,如同瘟疫一样,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其传播迅速更快,其行为更具隐蔽性。(4)道德规范因“第一扇破窗”而失效。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第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同样,在一个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因违反了某一道德规范,出现不良现象,班主任如果不及时纠正,或熟视无睹,或把它看作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那么这种不良现象会无限扩展,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二、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途径。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德育效果可分为3种类型: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德育效率是指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取得这个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即德育效率=德育效果÷教育工作量。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的德育根本无效率可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要在一定阶段内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以网络为载体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是实现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利用网络快速纠正学生道德失范行为,以防因“第一扇破窗”而事态扩大。网络社会的个体以符号形式生存于网络空间,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驰骋,当网络文化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如果没有一定防范意识,学生也会跟着出现网上漫骂、不文明的网络人身攻击、扭曲的道德认识、偏差的道德评价,甚至产生道德行为的失控,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明察秋毫,通过网络及时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行为,把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班级QQ 群,开通微博,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代人”,不存在沟通方式上的障碍,从而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12年3月28日下午,在浙江大学2010—2011学年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上,生命科学学院理科试验班1019班的班主任严力蛟副教授,作为优秀班主任的代表,他上台发言的第一句话就说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无缝链接”:学生有微博,他也开微博,学生上微信,他也掺和一把,学生把他当作朋友,而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正因如此在他所带的班级里,学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全班只有27位同学,却拿下了41项个人荣誉称号。 再次,利用“大学生创业网”、“大学生心理在线”、“大学生勤工俭学"等网站为载体,吸引学生上网,营造网上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用道德的力量影响和感召学生,促使他们把情绪发泄、私欲激发转换到用积极的心态真诚对待,形成一个有序、守法、崇德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

最后,关注学生网络中“亚道德”现象,畅通信息,引导学生,规范网上行为,实行“绿色上网计划”。所谓的“亚道德”是指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中处于“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一种状态,比如凭借自己掌握网络技术随意恶搞并以此为乐;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色情信息而精神萎靡,学业倒退;不能自控,随意在网上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不知真实情况的情形下,盲目跟帖、无意中助长虚假消息的传播;随意发表不文明、不得体的言论,加速态势的

进一步蔓延等等。

总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生德育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离开了实效,学生德育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存在的价值。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网络,网络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品德成长的重要平台,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班主任只有主动地占领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主动权,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以网络为载体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09). [2] 朱江、蔡玉梅.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师范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J].教学与职业,2006,(05). [3] 龚宏富.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7)。 [4] 乔健. 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全面发展[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1).

[5] 马霖.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误区及其应对[D].西南大学,2009.

[6] 吉丹霞.教育传播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0.

[7] 张振中.大学生网络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责任编辑:罗 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