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的兴起与没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
士族,又称门阀、世家,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从兴起到没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士族在统治阶层中始终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对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许多的元素构成。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士族。

首先,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的特权。

根据门第的不同,担任不同的官职,世代为宦,维持着自身的政治地位。

在经济上,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依托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维持庞大家族的巨额花销。

在文化上,士族拥有大量的藏书,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为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交上,士族极度排外,与庶族泾渭分明,甚至坐不
同席;为了维持统治,不同士族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其他势力的倾轧,一起分享拥有的权利。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的士阶层。

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

到了春秋时期,士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即“贵族之末,庶民之首”,位列大夫之下。

及至战国,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许多士出身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官爵,许多大夫由士升任,“士大夫”一词由此产生。

然而,自此之后虽然不断有士位极人臣,却多底蕴不足,不能累世传承,不能称之为士族。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逐渐出现了时代为官的情况。

西汉中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掌控下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逐步形成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就这样地方豪强士大夫化,士大夫家族化,从而走向了中古士族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雏形已经出现。

其中的代表“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等到帝国崩溃、群雄逐鹿时,袁氏兄弟曾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领土,可见其所代表的势力之强盛。

士族的强盛无疑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威大大下降,士族阶级与最高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遍观整个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与士族势力的斗争从未停止,最终三国归晋,代表士族阶级利益的司马氏取得了天下。

而曹魏政权的妥协之作“九品中正制”也成了士族制度确立的标志,为士族阶级汲取中央政权提供了法理基础。

士族阶级正式形成。

终西晋一朝,为了取得士族阶级的支持,司马氏不得不对其笼络、放纵,终于让门阀势力成尾大不掉之势。

势力的扩展使士族的野心无限膨胀,想要摆脱皇
权的桎梏;声势浩大的流民起义迫使他们不得不考虑缓和阶级矛盾的可能;而寒族的崛起又使他们惊恐不安。

所以他们决定放弃西晋和中原,在江南建立符合自己意志的新的统治乐园。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陷落,统一仅37年西晋灭亡。

公元318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士族统治终于迈上了历史的巅峰。

完全按照士族阶级意志建立的东晋王朝里,士族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士族阶级垄断了中央政府的实际领导权,不仅压迫得庶族无出头之日,权势更凌驾与皇室之上。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王与马,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上,士族封锢山泽,侵占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

在文化上,士族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等一类对治国安邦毫无用处的怪诞经术。

但是,不可否认,东晋时期,由于士人的追逐,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巅峰。

产生了许多的传世名作。

然而,不受节制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化,士族子弟崇尚虚谈,身居高位却不愿涉身实务,终于给予寒族以重新崛起的机会。

到东晋末期时,士族的势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衰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没落。

即便如此,士族阶级的力量依然强大。

士族在官场所占比例从建安年间的29%上升到东晋的80.8%,达到高峰。

以后,南朝士族依旧保持过半数的比例。

随着北府兵集团的兴起,出现了宋、齐、梁、陈的王朝更替。

这四个王朝是由东晋时代不入流的军功家族建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被寒门取代了士族。

实际上,国家政权仍由士族把持,只是不如东晋初期的盛况罢了。

出身较低的皇族仍需要依靠盘根错节的士族来统治社会,时势使然。

北朝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拓跋族起自塞外游牧民族,其酋豪阶层不同于汉族的士族,但进入中原以后,北魏政权中士族的比例在迅速提高,从31%猛升至79.7%,非但不亚于有士族阶级政治传统的南
朝,甚至比同期的南方政权还要高。

此后的200年间,任政权更迭、朝代变迁,士族始终是华夏大地强有力的统治者。

及至隋唐,五姓七族的荣光仍旧遍洒华夏大地,似乎昭示着士族力量的重新崛起。

虽然有当朝统治者的刻意打压和科举制度的贯彻实行,士族的力量却未曾衰弱。

仅以博陵崔氏为例:南北朝时,崔氏(包括清河崔氏)为相者竟有十人,获得爵位者二十六人;累至盛唐,为相者竟不可思议的多达二十七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

直至“安史之乱”前,士族在统治阶级中占有的比例依然有65%。

“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越是唐朝后期,士族比例越高。

然而,中晚唐士族比例异常之高,所反映的只是京畿地区的情况,因为藩镇割据以后,地方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地区的实际人事权力不在中央,所以,中央政界多士族是落日余辉的写照。

最终,黄巢起义拉开了唐朝覆亡的序幕,也将士族统治推向了末路。

自此以后,虽时有权倾朝野之家族,却再不复魏晋之盛况。

自两汉至宋,近一千年的时间,士族阶级始终占据这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为何士族政治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社会形态变迁的产物,士族统治与社会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社会动乱中,一些士族在动乱中衰落,另一批士族却在动乱中崛起,但只要中古社会生产方式和基本形态没有重大转变,士族政治的格局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正因如此,虽然时代变迁,最终的权利却始终掌握在士族阶层手中,以维持其统治千百年不曾变化。

不可否认,士族统治曾经在短期对中国的历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从整个华夏历史来看,士族始终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欺压寒族,蔑视皇权,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由于士族的存在,皇室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削
弱,政令不能通达,致使中国只能处于大范围一统、小范围割据的尴尬局面,为王朝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同时,为了维持统治,寒族力量被最大程度压迫,使得最广大的人民长期处于蒙昧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同时,为了维持自身奢靡的享受,士族必须从国家和人民身上攫取利益。

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使得国力衰弱,民生困顿,以致内部暴乱不断,外部异族虎视眈眈,造成了持续上百年的大动乱。

最终腐朽的士族被自己贪婪的索取埋葬,终不能再度崛起。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对土地的狂热追求,地主豪强阶级始终存在。

虽然再无士族统治时期的权势,却依然让中央政府发行政令颇为掣肘,使得国家的实力始终在内部消耗,得不到补充,造成了中古时代后期国家的衰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