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探索原子的奥秘
走进原子世界的奥秘
走进原子世界的奥秘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由无数个原子构成。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原子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概念。
那么,走进原子世界,我们能探寻到哪些奥秘呢?一、原子的结构最早确定原子结构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
他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材料中都有电子,而电子的质量很小。
他的实验是在真空中放置一个放射性物质,将它的辐射射向一块阴极的上面。
这时,电子会从阴极上飞出,形成一个电子云。
如果在电子云周围放置一个电场,就会发现电子会向电场移动。
通过这个实验,他可以推测出电子的质量和电荷大小。
同时,他还发现电子的电荷是负的,这说明原子中存在正电荷的物质。
根据汤姆逊模型,原子可以比喻为一个西瓜,里面是一些粒子,称为电子,均匀散布在一个正电荷的均匀球体中,好像葡萄干散布在糖浆中。
这个模型假设原子是一个连续的实体,但这种假设不能解释原子中的光谱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结合他自己的实验推测出了原子模型——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中,而电子则绕着核心运动。
但他发现这个原理未能解释某些光谱线的产生。
随后,著名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发现原子核中还有另一种带正电的粒子——质子。
在德国物理学家玻尔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原子由中央带正电的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云组成。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能够解释光谱线的性质,如线的颜色为何会有波长的区别。
二、原子中的力和粒子原子中的粒子互有吸引和排斥的力。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每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引力,其大小与距离呈反比关系。
同样的,原子中的粒子之间的力也遵循这个定律,粒子之间的力是由带电子所携带的电荷量相互作用产生的。
这个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控制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
此外,物理学家还研究了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等现象。
核反应是一种原子核之间的反应,其中涉及重元素的核裂变和轻元素的核聚变。
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失去一些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和伽马辐射等,变成其他元素的过程。
原子的探索与解密教案中班
原子的探索与解密教案中班原子的探索与解密教案。
第一节,引入。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它们是微小的,但却是构成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的基础。
原子的探索与解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它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性质和作用,从而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一起来探索原子的奥秘,解密原子的奥秘。
第二节,原子的历史。
原子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认为物质是由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构成的。
然而,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才开始真正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在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实验和理论奠定了原子理论的基础,比如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和拉瓦锡的原子质量实验。
这些里程碑事件为我们今天对原子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原子的结构。
在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这一结构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第四节,原子的性质。
原子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和成分决定的。
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电荷和化学性质。
通过对原子的性质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从而为化学工业和材料科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原子的作用。
原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形成分子和化合物,从而构成我们所使用的各种化学产品。
此外,原子还可以通过核反应产生能量,为我们提供电力和热能。
因此,了解原子的作用对我们理解自然界和改善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节,实验与探索。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索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通过物理实验来观察原子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核物理实验来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行为。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原子的奥秘,从而对原子的探索和解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原子核的奥秘理解核物理和原子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奥秘理解核物理和原子核反应的基本原理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原子核性质以及原子核与其他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核物理领域,人们努力揭示原子核的奥秘,并探索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以分析原子核结构、核力和核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核物理。
一、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心集中的带正电荷的部分。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核结构。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都有约1单位质量,而其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结构可用原子序数Z和质子数N来表示。
原子序数Z代表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质子数N代表原子核中中子的数量,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A被称为质量数。
一个核的符号通常采用元素符号(即原子序数Z所对应的元素符号)加上质量数A的方式来表示。
例如,氦原子核的符号为He-4,其中2代表其原子序数(即质子数),而4代表其质量数(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通过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的奥秘。
二、核力的作用原子核内部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
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作用力,只在原子核的范围内起作用。
它的作用很类似于引力和电磁力,但与它们相比,核力更强,且仅限于极短的距离范围内。
核力起源于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
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它们通过交换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夸克来产生核力。
核力的强大使得原子核在非常近距离内保持稳定,避免了带有正电荷的质子之间的排斥力导致原子核解体。
三、核反应的基本原理核反应是指在核碰撞或核衰变过程中,原子核发生的转化。
核反应可以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来实现。
核裂变是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的核的过程,而核聚变是指两个或更多轻核结合形成一个较重的核的过程。
在核反应中,保持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非常重要的原理。
例如,在核裂变过程中,当一个中子与一个重核碰撞时,会产生两个或多个轻核和一些中子,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1.3探索宇宙》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1.3探索宇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第3节《探索宇宙》。
本节主要介绍了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具体内容包括:1. 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所有星球、行星、卫星、恒星、星系和所有物质的总和,还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
2.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个炽热的、密度极大的奇点,自那时起,宇宙就在不断地膨胀。
3. 宇宙的结构:宇宙由无数的星系组成,星系之间通过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相互连接。
4.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类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发射探测器探索行星和太阳系,并通过理论物理的研究揭示宇宙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2. 掌握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难点:大爆炸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起源和结构,通过示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宇宙星空和星系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2.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3. 宇宙的结构: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宇宙的基本概念。
2. 解释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
3. 描述宇宙的结构。
答案:1. 宇宙是所有星球、行星、卫星、恒星、星系和所有物质的总和,还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
核物理简介了解原子核的奥秘
核物理简介了解原子核的奥秘核物理简介:了解原子核的奥秘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存在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科学领域,而核物理无疑是其中最为神秘和引人入胜的之一。
它不仅帮助我们揭示了物质的本质,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和挑战。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核物理的奇妙世界,去探索原子核的奥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核物理。
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原子核,这个位于原子中心极小的区域,却承载着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通过一种被称为“强相互作用”的强大力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原子核的呢?这需要借助一系列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其中,粒子加速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通过加速粒子到极高的速度,并让它们与原子核发生碰撞,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原子核内部的反应和变化。
此外,还有各种探测器用于捕捉和分析碰撞产生的粒子和能量。
原子核的结构是核物理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
质子和中子并不是简单地堆积在原子核内,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了不同的原子核,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
而且,原子核还具有不同的能量状态,就像原子中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级一样。
原子核的性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例如,原子核的稳定性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有些原子核是稳定的,可以存在很长时间;而有些原子核则是不稳定的,会发生衰变,释放出粒子和能量。
这种衰变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医学上用于放射性治疗和诊断。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核反应。
核反应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主要形式。
核聚变是指将轻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内部就是通过核聚变不断地产生能量,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光和热。
而核裂变则是将重原子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同样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裂变的原理来发电的。
然而,核物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百色五年中考命题规律(熟知考情)年份题号题型考查内容分值总分2019 13 填空宇宙和微观世界(物理学史、万有引力定律)2 22018 14 填空分子动理论 2 22017 13 填空宇宙和微观世界(物理学史、原子的组成)2 22016 3 选择分子动理论 3 32015 3 选择分子动理论 3 3命题导向本章知识点在百色中考中占2~3分,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高频考点是分子动理论、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本章知识点是百色中考的必考考点,考查分子动理论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可能性较大,试题比较简单走进微观1.物质的组成: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微观粒子(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
(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3)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提示】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微观粒子大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图示大小(m) 10-8~10-9~10-10~10-15~10-15<10-19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动理论(1)通常,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且分子之间有空隙: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
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根据实验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空隙。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气体和液体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进一步研究表明,固体中的分子也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3)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提示】(1)分子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凡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小物体(如灰尘、花粉等)都不是分子。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知道电子云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实例,解释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4.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介绍原子核的稳定性以及决定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
3. 第三节:电子的分布和能级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电子云的概念。
介绍原子的能级以及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布情况。
4. 第四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如何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元素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5. 第五节: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原子结构的应用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检查。
2. 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组成和稳定性的掌握,通过习题和解答来进行。
3. 检查学生对电子分布和能级的理解,通过观看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实验报告来进行。
用实验学习核物理探索原子核的秘密
用实验学习核物理探索原子核的秘密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而实验是学习核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才得以探索原子核的秘密并推动核物理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实验学习核物理的角度出发,介绍核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几种常用的核物理实验技术。
一、核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核物理实验是了解原子核内部组成和相互作用的直接途径,对于揭示原子核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可以获取核物理相关数据,验证和完善理论模型,推动核物理学的发展。
通过核物理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粒子组成和结构。
例如,通过对高能粒子与原子核碰撞的实验研究,可以探测到原子核的粒子成分,如质子、中子等,从而深入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此外,核物理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原子核内部粒子的相互作用,了解原子核内部粒子之间的力学性质。
例如,通过测量粒子的散射实验,可以揭示原子核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推断出核子结合的力学机制。
二、核物理实验技术1. 加速器技术加速器技术是核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技术。
通过加速器,可以将粒子加速到高能量,使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从而能够深入探测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REX)是一种常用的加速器,可以将正负电子加速到极高能量,使其与原子核之间发生碰撞。
通过测量碰撞后产生的粒子的性质和运动轨迹,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
2. 放射性示踪技术放射性示踪技术是用于研究核物理的另一种实验技术。
通过向样品中引入放射性核素,并跟踪其衰变产物的性质和运动轨迹,可以揭示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分析不同核素之间的衰变规律。
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衰变动力学,还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探测器技术探测器技术在核物理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探测器可以用来检测和测量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粒子,记录其性质和运动轨迹,从而获取有关原子核的信息。
_近代物理学中重大发现的再探索_连载_探究原子内部的奥秘_下_倪致祥
为另一个能量较低的定态,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称为
定态之间的跃迁. 跃迁过程显然不满足经典物理理
论,实验上也无法提供过程中的信息,我们只好仿照
牛顿力学中碰撞问题的处理,只要求在跃迁前后系
统的动量与能量守恒,而不深究其细节.
由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方程 ( 广 义 巴 耳 末 公 式) [3],又可以得到
( ) hν
关键词: 原子结构; 玻尔理论; 量子化条件
中图分类号: O 56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712( 2011) 02-0062-03
1 背景与问题
原子的辐射是离散的,与理论预言发生了尖锐的冲 突. 另一方面,这种冲突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 当时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卢瑟福的 人们已经发现诸如比热、光电效应和伦琴射线等现
子只有一个电子,是最简单的原子; 从实个新理论来说,这
显然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下面考虑氢原子发射一个频率为 ν 的光量子的
过程. 假设在发射前氢原子( 电子) 处于某个较高的
能量状态 i,发射后处于较低的能量状态 f,按照能量
守恒的要求,得到
Ei - Ef = hν
( 3)
实验表明氢原子发射光谱的频率 ν 不连续,说明了
氢原子的能量本身也不可能连续. 这些能量只能取
某些特定的离散值的状态,简称为定态,对应的能量
取值称为能级.
定态的存在是能量守恒定律与实验结果的共同
要求,在新理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不知道其背
后的原因,就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假设来处理. 处于定
态中的氢原子可以发射一些特定频率的光子,演化
eV
( 2)
由此得到电子电离电势的数量级为 10 V,这个结果
核物理简介了解原子核的奥秘
核物理简介了解原子核的奥秘核物理简介:了解原子核的奥秘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感叹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时,或许未曾想到,在那微小的原子核中,也隐藏着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核物理,这门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先从原子核的结构说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微小而致密的核心。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而原子核的电荷数就等于质子数。
原子核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几万分之一,但却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
那么,原子核内部的力量是如何维系这种紧密的结构呢?这就要提到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它将质子和中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其强度远远超过了电磁相互作用。
这种强大的力量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涉及到了核反应。
核反应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主要形式。
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原子弹的原理就是基于核裂变。
而核聚变则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太阳内部的能量产生就是依靠核聚变,氢原子核不断聚变成氦原子核,为太阳提供了持续的光和热。
在核物理的研究中,放射性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某些原子核具有不稳定性,会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这种现象被称为放射性。
常见的射线有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由氦原子核组成,β射线是电子流,γ射线则是一种高能电磁波。
放射性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原子核内部结构的手段,也在医疗、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通过追踪其在体内的分布,帮助医生了解器官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核物理的研究还与能源问题息息相关。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走进神奇》原子奥秘,微观世界
《走进神奇》原子奥秘,微观世界《走进神奇:原子奥秘,微观世界》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的浩瀚无垠时,是否曾想过,在我们身边,在那肉眼无法直接察觉的微观世界里,同样隐藏着无尽的神奇与奥秘?而原子,便是这个微观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它如同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让我们先试着想象一下原子的模样。
如果把一个苹果放大到地球那么大,那么原子就像是这个巨大苹果中的一粒微小尘埃。
原子非常小,小到难以想象。
然而,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原子,却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物质。
原子的结构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系。
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就如同太阳一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体积却只占整个原子的极小一部分。
而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则如同行星一般,在特定的轨道上不停地旋转。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则带负电荷,它们所带的电荷相互作用,使得原子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结构也各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异。
比如,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而金原子则拥有更多的质子和电子,其结构更为复杂,性质也大不相同。
这种原子结构的差异,造就了世界上丰富多样的物质。
在原子的世界里,还有一个奇妙的概念——化学键。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子。
就好像是原子们手拉手,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
比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正是这种结合方式,使得水具有了独特的物理性质,成为生命存在的基础。
原子的运动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在常温常压下,原子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之中。
这种运动虽然微小,但却对物质的状态和性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温度升高时,原子的运动加剧,物质可能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甚至气态。
当我们深入研究原子的奥秘时,还会发现放射性现象。
Ⅲ.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
·· ·· H:O:Cl: (H-O-Cl) ·· ·· . . . . :O: + :C: + :O:→ :O::C::O: . . . .
代表物:干冰、 代表物 干冰、冰 干冰 分子晶体 物理性质 原子晶体 物理性质 熔点、沸点高, 熔点、沸点高,硬度大 熔点、沸点低, 熔点、沸点低,硬度较小 代表物:金刚石、石英、 代表物:金刚石、石英、硅、碳化硅
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H │ ·· (H-N ) H:N: ·· │ H H H ·· ·· H:O:O:H ·· ·· (H-O-O-H)
条件
非金属元素之间
共 价 键
共价分子的 电子式(结构式 结构式) 电子式 结构式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 电子式表示共价 分子的形成过程 分子的形成过程 ·荷越大,离子键越强 2O3>Na2O; CaO>LiF 离子带电荷越大 离子键越强 离子键越强:MgO>CaO; LiF>NaCl ②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 离子半径越小 离子键越强 一般情况:电荷的影响 离子间距离 半径)的影响 一般情况 电荷的影响>>离子间距离 半径 的影响 电荷的影响 离子间距离(半径 的影响. MgO>CaO>LiF>NaCl>KI
Ⅲ.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 Ⅲ.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
离子键
性 能 各 异 的 物 质
结构
化学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性能不同 组成不同 组成 组成相似 性能相似 性能相似
HCl、H2O和NH3 、 和 金刚石(C)和 金刚石 和SiO2
金刚石和石墨 性能不同 CO2和SiO2
概念
离 子 键
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强烈的相互作用 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常见:金属(或铵根 或铵根)离子和 常见:金属 或铵根 离子和 酸根或OH-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 酸根或 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 H .. ··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H:N:H]+[:Cl:]- .. ·· H .. .. .. .. -Ca2+[:Br:]-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Br:+·Ca·+:Br:→[:Br:] . . .. .. 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强弱 比较 较高的熔点、沸点,硬度较大, 较高的熔点、沸点,硬度较大,密度 较大,导电性条件(溶于水或熔融) 较大,导电性条件(溶于水或熔融)
8年级下册必刷题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8年级下册实验探究题一、实验探究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______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B.得出结论的过程C.提出问题的过程D.验证证据的过程(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________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金做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小车,小车上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
步骤2:当闭合开关时,小车会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步骤3:断开开关,把小车重新放在起始位置,依次向右移动变阻器滑片,闭合开关,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4次的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 1 2 3 4 5 6电流的大小 1.2 1.4 1.6 4.8 2.0 2.2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15 19 24 30 ??(1)请你在图中用一根导线(用笔画线代替)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2)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的结是:________。
(3)小科在第4次实验后结束了实验,小明觉得实验数据还不够。
重新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均有示数分别记为第5次和第6次数据,小车始终不能从起点向右前进,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电磁铁的磁性不仅跟电流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已知线圈的电阻不能忽略,那么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线从a处移动到b处后,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教学资源:卢瑟福揭示原子的内部奥秘-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同步训练
【教学资源】卢瑟福揭示原子的内部奥秘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以表彰他揭示原子奥秘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卢瑟福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是对原子物理学起重大作用的放射性研究,发现穿透力很强的射线即α、β、γ射线,并且证实了α射线是带正电的氦离子流。
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自然衰变,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卢瑟福与索迪合作确立了核素衰变理论,提出原子并非不可破。
1904年其名著《放射性》出版,受到科学界的普遍推崇。
1905年与博特夫德合作,第一次提供了运用放射性测定远古矿物样品年代的方法。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正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环绕带正电的原子核所构成,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从此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被誉为近代原子物理学之父。
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首次进行了人工核反应实验,1919年利用α粒子轰击氮核从中打出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将之命名为质子。
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
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他在晚年时期已能在实验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来引起核反应。
卢瑟福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对世界的影响力极其重要并正在增长,其影响还将持久保持下去,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第一次打开了原子的神秘大门,为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原子结构理论得以继续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同步训练】1.下列对科学家在化学上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A.拉瓦锡发现空气的主要成分B.卢瑟福发现电子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D.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2.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C.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D.绝大多数发生偏转,甚至被弹回3.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探索宇宙的奥秘》课件(共22张PPT)高一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万有引 力原理提出
“星云假说 ”
宇宙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物质,称 为原始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较大 的微粒吸引较小的微粒,并逐渐聚集加 速,结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 的球体,即原始太阳。周围的微粒在向 太阳这一引力中心垂直下落时,一部分 因受到其他微粒的排斥而改变了方向, 便斜着下落,从而绕太阳转动。最初, 转动有不同的方向,后来有一个主导方 向占了上风,便形成一扁平的旋转状星 云。云状物质后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 的团块,便形成行星。行星在引力和斥 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
鲁科2019
科学进步无止境
第三节 探索宇宙的奥秘
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处。
0
1 宇宙的起源
PART first
我国有古人认为:
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原始旋涡 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 相互聚集形成地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 外围环绕地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 燃烧,形成各个天体。
2015 年,人类首次直接探测 到引力波的存在。
2017 年 8 月 17 日,人们 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所产生的 引力波信号。
“中国天眼”与天文学家南仁东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由主动反射面 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 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 2016年落成启用,历时 22 年,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目前 “中国天眼”已发现若干脉冲星,人们期待其有进一 步的天文发现。“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 师南仁东(1945—2017),为选择最佳台址,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 后对比了 1 000 多个洼地。工程建设中,他克服了 技术、资金等重重困难,为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 越的贡献。他用人生最后的 22 年,精益求精、坚毅 执着地实现了一个梦想,用生命铸就了世人瞩目的 “中国天眼”。
沪科版 八年级全册 物理第十一章:11.1走进微观(共19张PPT)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17
课堂小结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原子的核式结构。 3.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探索永
不停止。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18
作业:
如果1cm3的小盒子内的空气分子2.710 19个,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若将小盒子开一小孔,控 制小孔使盒内分子按每秒1亿个的速度向外释 放,需多少年才能放完?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13
二、微观粒子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
组成。 3.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
子组成。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14
4.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
中国:“五行说” ——宇宙万物由金、木、水、 火、土组成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5
后来人们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所得颗 粒愈分愈小,小到这种颗粒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 变为止,通常所说的物质就是由这种颗粒构的。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 种颗粒命名为“分子”。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6
放大后的硅表面的原子图像
2019年11月26日星期 二
DNA生物大分子结构示意图
7
交流讨论:
干旱的田龟裂为土
块,土块可碎成细 泥,细泥又碎为沙 尘,沙尘还能继续 分裂吗?沙尘随风 飘荡,会消失得无 影无踪吗?
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故事
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故事<<揭开原子秘密的人>>1871年,卢瑟福诞生在新西兰的一个农村。
他家人口很多,卢瑟福从小一边上学一边帮着家里干农活。
少年时的卢瑟福是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尤其喜欢自己动手做些小玩意。
他曾经“发明”了一种可以发射“远射程炮弹”的玩具火炮,还巧妙地设计出增加炮击距离的方法。
有一次,家里的大钟坏了,卢瑟福便动手把钟拆开来,他的兄弟姐妹都认为一定会受到父母的责罚,但卢瑟福竟把钟修好了,而且以后还走得很准。
后来,他还自制了一架照相机,自己拍摄,自己冲洗,成了个摄影迷。
24岁时,卢瑟福获得一笔奖学金,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凯文迪许实验室进行深造。
从此,他开始了在英国的科学研究生活。
37岁那年,由于他对于放射性现象研究的杰出成就,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他并没有满足,决心对原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自然界天地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形状像个实心小球。
而此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家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着更小的单位,卢瑟福的老师汤姆逊就持这一种观点。
他们认为,原子的模样像西瓜,瓜瓣就像是原子内均匀分布的正电荷,而瓜子就是电子。
“原子果真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吗?“卢瑟福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一直思索的这个问题。
他想,如果原子果真像个西瓜,那么,如果用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作“炮弹”来轰击它,就一定很容易地穿过它而笔直地前进。
于是,他决定用一种叫做“a“的粒子做“炮弹”,来轰击原子,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然而,要做这个实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要设计一套专门仪器外,实验本身就像是用机关枪扫射几个散落在茫茫草原中的小核桃一样的困难。
在年轻的助手和几个学生帮助下,卢瑟福终于设计出了一个试验装置:一个“a”射线的放射源,就像一挺机关枪,一个金属箔作靶子,就像放核桃的草地,在它的旁边放一个硫化锌的荧光屏,屏后安装一架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的情况。
探索原子质量的奥秘从微观到宏观世界
探索原子质量的奥秘从微观到宏观世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物质都由微小的粒子构成,被称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而原子的质量则是决定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
然而,原子的质量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在微观和宏观世界中都被探索与测量。
一、微观世界下的原子质量在微观世界中,原子的质量通常通过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来衡量。
质子和中子都是被称为核子的粒子,它们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带有正电荷,而中子则是中性的。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
根据国际单位制(SI)的定义,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约为1.67 ×10^-27 千克。
然而,由于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电子的质量通常被忽略。
电子是负电荷的粒子,环绕在原子核的外层。
相比于质子和中子,电子的质量非常轻微,约为9.11 × 10^-31 千克。
因此,在微观世界中,原子的质量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二、宏观世界下的原子质量尽管在微观世界中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在宏观世界中,我们通常无法直接测量单个原子的质量。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通过测量大量原子的质量来推断它们的平均质量,从而得到宏观尺度下的原子质量。
宏观世界中常用的测量物质质量的单位是克(gram),而原子的质量远远小于克的数量级。
为了处理这种微小的质量,科学家引入了摩尔(mole)的概念。
摩尔是指物质内含有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等)的数量。
一个摩尔的物质中,包含着6.022 × 10^23个基本粒子,这个数量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通过知道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摩尔内相应基本粒子的质量。
摩尔质量是以克/摩尔(gram/mole)表示的,它等于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所含摩尔数的比值。
例如,碳的摩尔质量为12.01 g/mol,这意味着一个摩尔的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2.01克。
三、测量原子质量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测量原子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1.掌握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过程;2.掌握原子结构理论的基本模型;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四、学时分配:1学时五、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理论的基本模型六、思考(作业):1.在探索原子的奥秘的道路上有哪些科学家为此做出了贡献?2. 你是如何看待“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七、辅导安排随堂辅导八、教学内容:第十一章探索原子的奥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著名科学家进行了“接力赛”.他们前扑后继,苦心探寻,终于揭开了原子的奥秘。
在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物理学上出现了使科学家们感到十分惊讶的三大发现:1895年12月2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一l 923)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1859—1940)发现了电子。
物理学上这三大发现,最终使人类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一、X射线的发现x射线,因为是伦琴发现的,所以也叫“伦琴射线”。
现代医学用它来透视人体,诊断疾病。
这种使人类获得重大利益的射线的发现是在一次科学的机遇中完成的。
1895年l 2月的一天,伦琴正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他偶然在附近放了一包密封的照像底片,事后,他发现底片感光了。
“这是怎么回事?” “密封的底片为什么会在射线管旁边感光呢?”伦琴思考着。
伦琴是一个观察敏锐的人,他心细而善于思考问题,他对这样一个怪现象不是轻易地放过,而是采取了极为严肃的态度。
伦琴把用很厚的纸多层包裹好的新底片对准克鲁克斯管进行实验。
他惊异地发现,胶片又感光了。
经多次重复实验,结果都一样,所以他断定:阴极射线管会发出一种具有穿透力的射线,这种射线肉眼看不见,但是能用实验装置测试到。
伦琴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对他发现的新射线又做了系统的研究。
他发现,这种新射线穿透力很强,它能穿过人的衣服、肌肉,但不能穿过骨骼。
伦琴在做实验时,无意中用手去遮挡射线,他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手,手的肌肉和皮肤部分轮廓微弱、模糊,但骨骼的线条却非常清晰,他试着弯弯手指,握握拳头,屏幕上的手也跟着动作。
伦琴高兴极了,他首先用这种射线拍下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这是一只纤细的手,透明的手,手的小指上还带着一只戒指,看到这张照片的科学家无不大吃一惊。
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伦琴。
此后,“伦琴射线”就广泛地进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伦琴,1845年3月27日生于德国的雷姆沙伊德,后来曾到荷兰和瑞士接受高等教育。
1870年以后,他在德国乌兹堡大学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
此后,他就正式开始了科学生涯,他一生贡献极多,曾经获得许多荣誉,获诺贝尔奖后,他把奖金全部献出,用于乌兹堡大学的科学研究。
1923年2月10日,伦琴在慕尼黑逝世,终年78岁。
伦琴射线发现以后的第二年,放射性就发现了。
二.放射性的发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1896年对一种名叫硫酸钾铀酰的荧光物质进行研究。
他原来是想研究一下,这种物质是否会放射出伦琴发现的X射线。
他把这种物质放在用黑纸包好的照像底片上,用阳光来照射,想让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激发荧光。
如果激发出的荧光含有X射线,就会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这样做之后,他发现底片感光了。
起初,他以为荧光中真含有X射线。
但是说来也巧,有一次他本来还继续做实验,但遇上了阴雨天,使实验无法进行,他便把上面放着几块荧光物的照相底片放在抽屉里。
但一连几天,天气也不晴。
他在1896年3月1日,试着把底片冲洗出来,想看看有没有新情况,结果却使他大吃一惊,照相底片照常感光了,而且感光的强度很大。
此后,他又经多方实验证明;底片感光是硫酸钾铀酰中的铀造成的,终于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贝克勒尔,把放射性现象叫做贝克勒尔现象,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居里夫妇,就是通过研究贝克勒尔现象而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
后来,人们在贝克勒尔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才知道,放射性物质可以放射出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带两个正电荷的氦核的粒子流;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比X射线更短的电磁辐射。
贝克勒尔因发现了放射性现象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获得了许多其他荣誉。
贝克勒尔1852年12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他早年学习桥梁建筑学,并得到了工程师的资格。
后来改行研究物理,188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第二年就进入了法国科学院。
1895年担任了法国工业大学物理教授。
1908年任法国科学院院长,1908年8月25日逝于不列塔尼施皇家的行宫里,终年56岁。
他的逝世,不仅是由于疾病的不幸,而且也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性的伤害。
放射性发现的第二年,即1897年,汤姆生经过实验发现了电子.三.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证明,阴极射线不仅能被磁铁吸引而偏向正极,同时它还能被电荷所偏转。
最后他确定: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
他巧妙地测定出阴极射线在磁场和电场中的偏离度,求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数和质量数的比值,这个比值在科学上叫做荷质比,即电荷e/质量m,当时汤姆生求得的荷质比约为氢离子荷质比的两千倍,因而他推知,这种粒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二千分之一.后来,汤姆生又用各种金属作阴极的材料,他发现粒子的荷质比是个常数,因而他断定,这种粒子是各种金属材料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进一步证明了它是一切化学元素原子的组成部分,汤姆生给这种粒子起了个名字,叫做“电子”.这样,电子就被发现了。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元素永不变的传统思想,从而使人类的认识大踏步地向微观领域进军,推动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研究。
原子既然是可分的.那它的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四.原子结构理论模型:1904年汤姆生“葡萄干蛋糕(西瓜)”模型——1911年卢瑟福“行星”模型——1913年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师生三代1.汤姆生“葡萄干蛋糕(西瓜)”模型整个原子象一块蛋糕,糕体是带正电的“原子球”,电子好象嵌在这块蛋糕中的葡萄干. 2.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生平:1871年生于新西兰一农家——1894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学院读大学时研究电磁学而获得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奖学金——“这是我挖的最后一个马铃薯!”——1895年10月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跟汤姆生读研究生——1907年指导研究生盖革、马斯登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大教育家——1937年去世.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原子有一个很硬很小带正电的核,这个核在原子的中心,电子带的负电和核带的正电相等,电子绕核运转,这就好象行星绕着太阳运转一样。
随着科学的发展,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暴露了缺点,例如,它不能解释光谱的不连续性等等。
3.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1885—1962)经过大量的研究又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
他认为电子绕核运动是沿着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轨道进行,电子在这些特定能量状态运动时,并不辐射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较大能量的定态En,跃迁到一个较低能量定态Ek时,原子才发出单色光.即在原子中,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绕核做圆周运动.玻尔生平:玻尔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乔治王公馆,7岁上学,1903年高中毕业,随即考入了丹麦唯一的一所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
1907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2岁。
同年,他的论文还荣获了丹麦皇家科学院的金质奖章。
1909年又获得了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学位,1911年又获得了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就到了英国的剑桥,跟着电子的发现人汤姆生学习.1913年,他写了三篇学术论文,经卢瑟福推荐,发表在著名的《哲学杂志》上。
1914年,他应卢瑟福的邀请到英国主持“舒斯特讲座”并和卢瑟福共同搞研究工作,在玻尔的科学道路上,卢瑟福对他帮助最大。
1915年,玻尔回到哥本哈根,担任了物理学教授,第二年被选为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院士。
后来,他曾多次应邀到荷兰和德国讲学.1922年6月,玻尔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讲学,同年他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被选为柏林科学院的荣誉院士和英国科学知识普及会和物理学会的荣誉会员,他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32年曾来中国讲学,受到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1962年11月18日,玻尔逝于哥本哈根的寓所,终年77岁。
4.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结构模型微观化学粒子的运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由于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的建立而得到了解决。
由于德布洛依(1892一) 1924 年建立了物质波理论。
后来经过德国年轻物理学家海森堡(1901—1976)、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1902一)、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鄂( 1887一1961)等人的共同努力,在1926年建立了量子力学。
后来,人们应用量子力学方法研究化学.从而建立了量子化学。
在建立于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原子结构模型中,“轨道”再也不是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所遵循的固定路线,而是一个具有统计性的波函数,人们通过解量子力学方程就可以求得其波函数。
在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的今天,求解量子力学方程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9年,因提出物质波的理论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