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及其内涵
商品“品牌”的内涵及其法律保护
商品“品牌”的内涵及其法律保护“品牌”的法律价值人类精神活动的特质可以越来越多地脱离人自身而存在、固化,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品牌”的勃兴即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
“品牌”既是商品的精神形态,又是人格的固化形态,它为作为“商品”的“物”打上了鲜明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标记,并表明在现代人对“物”的消费的表象之后,仍是与他人精神活动和精神特质的交往。
这也是对“品牌”的法律保保护的根基所在。
“大红果”的争讼大红果冰棍是京城人熟识的一种冷饮,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大红果却在另一个场合悄悄地升温。
这个场合就是围绕着大红果冰棍的包装装潢展开的法律争讼。
这场争讼发生在最初推出大红果冰棍的美登高旗下三家公司和另一家生产大红果冰棍的企业之间。
美登高投资有限公司为大红果冰棍提供了配方、商标和包装装潢,但在2002年大红果冰棍转换生产者前后,另一家冰棍企业也生产大红果冰棍并使用了与美登高大红果冰棍视觉效果近似的包装装潢。
这引起了改换生产厂家后的美登高大红果冰棍是否具有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作为知名商品包装装潢不受仿冒的权利,并由此引发了对于商品“品牌”的法律思考。
商品与品牌的同一性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品牌”一词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品牌”也逐渐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和开支的对象日益从物理形态的商品转向商品背后的“品牌”;对于商家而言,打造“品牌”则是营销成败进而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与“品牌”的重要性相一致,与“品牌”有关的各种纠纷也成为当代企业间侵权纠纷的主要类型。
然而,倘若人们稍加留意则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此重要的“品牌”,在法律中却没有相对应的术语,亦找不到保护“品牌”的专门法律。
因而,这不免令人疑惑:对于作为现代企业生命线的“品牌”,法律究竟是如何保护的?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到“品牌”在法律意义上的内涵。
“品牌”一词具有较广的“族系”,商品、服务乃至报纸、期刊、学院等等均可从广义上谓之拥有“品牌”,其中商品“品牌”是最典型的,以下试从商品“品牌”入手对“品牌”的法律意涵作一解读。
商品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
商品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
商品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涉及多方面。
商品的内涵指的是
商品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物品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个方面。
有形商品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比如食品、衣服、电子产品等。
有形
商品具有明确的物质形态和体积,可以被直接交换和消费。
无形商品则是指无法看到摸到的服务或权利,例如金融服务、保险等。
无形商品通常是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传递的价值。
商品的外延则是指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涵义和作用。
首先,商品作为社会
分工和交换的基本载体,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商品交换实现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
其次,商品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对象,企业通过生产、销售和营销商品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再次,商品作为消费者满足需求的手段,满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商品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商品经济的运作机制和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理解和把握商品内涵和外延对于企业实现营销和消费者满意度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商品质量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商品内涵和外延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商品的内涵和外延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不仅要关注商品的生
产过程和质量属性,还要积极发展商品市场,提升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商品经济不仅关乎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更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商品 名词解释
商品名词解释
商品,这个词语我们常常听到,但在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的领域里,它有着更为精确和深入的含义。
简单来说,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一下“劳动产品”这个概念。
劳动产品是指通过人类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物品。
无论是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还是大规模生产的电子产品,只要是经过人类的劳动,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制作出来的,都可以被称为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必须具备“交换”的属性。
也就是说,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可以用来买卖。
在市场上,商品通过货币这个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其价值。
此外,商品还要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无论是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衣物、住房等,还是精神上的需要,如书籍、音乐、电影等,只要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物品,都可以被称为商品。
商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日常用品、奢侈品,还是服务、知识产权等无形产品,只要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劳动产品、可交换、满足需求——都可以被视为商品。
总之,商品是一个包含了众多领域的广泛概念,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
商品学复习资料
1、在9-10世纪,身居大马士革的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著有《商业之美》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关于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的鉴别方法及对商业骗子伪货的识别指南”。
这是现存文献记载中的世界最早的商业著作。
2、我国商品学界认为,《茶经》(陆羽)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商品学专著。
,《本草纲目》(李时珍)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药物商品学专著。
3、商品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我国商品学萌芽阶段特点:古代学科商品学专著,内容上趋近商品学体系,但未系统化、理论化,只是萌芽。
我国商品学的创立和发展阶段(19世纪—改革开放前):19世纪以来,商品学由德国传入我国,是我国商品学得到迅速发展。
1902年,我国商业教育中把商品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特点:由德国传入,成为我国商业教育的必修课,研究只限于商品质量的自然属性研究。
我国商品学的现状—商品学的全面质量观阶段(1978年至今):特点:1995年10月中国商品学会在北京成立,同年加入国际商品学会,总部设在中国人民大学。
4、国外商品学发展概况:萌芽阶段(9—17世纪末)特点:内容上趋近于商品学体系,但未系统化、理论化。
创立和发展阶段(18世纪以后):创立:1780年德国人约翰·贝克曼教授首次在哥丁堡开设商品学课程,并出版了《商品学导论》,被誉为商品学创始人。
发展:1976年成立国际商品学会,会徽标志为德文缩写“IGWT”,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经济大学,会刊为《商品论坛——科学与实践》。
特点:形成系统的商品学理论体系和学术学派。
5、国际商品学界的主要学派及学术主张。
(P5)(1)技术学派主张从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商品学,确定以商品检验和鉴定为主体的商品学。
(运用物理、化学、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对商品质量的研究,把商品的有形质量、内在质量、质量标准、检验和鉴定方法,作为商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经济学派主张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商品学。
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出发,建立以市场价值为中心的商品学。
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
唐朝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商 品学专著 唐朝是茶的黄金时代;茶叶曾经是 当时主要的贸易出口商品之一;中国的茶叶 主要经丝绸之路经新疆西亚等源源不断输出 到意大利等西方国家 民众普遍有熟知和掌
学会的成立;最终推动了国际商品 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发展 从此; 商品学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巩固 的地位
作业:
完成本节习题卷
熟记《茶经》《商业之美》《完 美商人》《生药学》《商品学导 论》作者;时间;国别;著作地位
3 18世纪 贝克曼商品学 1780年德国著名经济学教授约翰 贝克曼在德国哥 廷根大学开设了工艺学和商品学课程;并且出版了 个人专著—《商品学导论》 贝克曼在此书中的相 关论述明确和扩展了商品学研究的范围;从而建立 了商品学的学科体系;最终也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 广泛欢迎;他也因此被西方理论界和实践界尊称为 商品学学科的始祖;他所建立的商品学学科体系被 尊称为贝克曼商品学
经济学体系商品学 的学派;该学派最主要 的做法是;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引 入到商品学的研究中;从而丰富了商品学 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商 品学;研究商品与人的关系商品与原材料 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消费者的关系等 等;研究商品与环境的关系商品的生产和 使用是否会污染环境;以及怎样才能减少 对环境的污染等等;研究商品与时代的关 系具体来讲; 商品是否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或者风貌;商品是否吸取了当时的最新科 学技术成果等等;
商 品 学
商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1.商品整体概念(实体化理解):指由商品的实体性、实质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系。
商品整体的内涵:商品体,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无形附加物)2.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是人们在购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销售服务、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和附加利益。
3.商品学: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实现规律的科学。
4.研究目的核心:认识和解决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问题;主要内容:①如何创造出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②如何维护、确证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如何正常地发挥出商品的使用价值5.商品与环境污染:①商品对社会环境的污染②商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③商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6.商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现场调查、调查表、直接面谈、定点统计调查);现场实验法(专家发、消费者体验法、演示法);分析实验方法;技术指标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7.商品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①商品学的理论化:公元780年,中国的陆羽出版《茶经》(世界第一部商品学著作)②商品学的学科化:公元1793年,德国哥丁堡大学的约翰*贝克曼出版《商品学导论》,明确建立了商品学的学科体系(现代意义商品学的创始人)③商品学的国际化:1976年10月,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成立国际商品学会第二章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核心章节)1.商品质量:商品质量和商品品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评价商品使用价值优劣程度的各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有形质量和无形质量、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商品满足明确需要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和特征的总和。
2.商品质量观的三大变革:①单纯的商品技术质量观演变到全面的商品质量观②静态商品质量观演变到动态的商品质量观③重内轻外的商品质量观演变到内外并重的商品质量观对商品认知的变化过程:物质商品——社会商品——绿色商品3.商品质量特性:凡是反映商品使用目的的各种技术经济参数都可以叫做质量特性。
4.商品质量特性的主要内容:①适用性②商品寿命(商品本身的寿命周期[使用寿命/储存寿命]),商品的市场寿命周期③可靠性④安全性⑤经济性:总成本=购置成本+使用成本⑥信息性和可溯性(如:各种标识/日期)⑦维修性⑧环保性5.商品质量特性分为:真实质量特性(使用中体现),代用质量特性(质量指标反映)6.商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质量环图7.商品质量形成过程的简化①设计质量②制造质量③检验质量④使用质量8.影响商品质量的主要因素①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科学管理和员工素质③科研与设计④原料⑤工艺和设备⑥质量检验⑦包装⑧运输与储存⑨销售服务⑩使用与保养⑾商品的废弃处理9.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总体要求①内在特性的满足(商品的功能、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寿命周期、可维修性等)②外观特性的满足(商品的外观造型、颜色、质地、气味、包装、美观)③经济型的满足(消费质量成本=总成本&购置成本&使用成本、生产经营质量成本、外部保证成本)④服务质量的满足(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信息服务:认证、警示、生产许可、使用说明、生产时间及地点、检验标识等)⑤环保质量的满足(对社会、自然、生态;废弃物处理)10.食品质量的主要要求①食品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食品营养成分;可消化率;发热量)②食品的色香味形(功能:鉴别作用;影响食用兴趣)③食品的卫生性11.食品卫生性的含义:ppt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来源:自身产生毒素、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加工中混入有害物质、保管不善产生有害物质、环境或化学药品造成污染12.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
商品学复习资料
1、在9-10世纪,身居大马士革的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著有《商业之美》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关于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的鉴别方法及对商业骗子伪货的识别指南”。
这是现存文献记载中的世界最早的商业著作。
2、我国商品学界认为,《茶经》(陆羽)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商品学专著。
,《本草纲目》(李时珍)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药物商品学专著。
3、商品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我国商品学萌芽阶段特点:古代学科商品学专著,内容上趋近商品学体系,但未系统化、理论化,只是萌芽。
我国商品学的创立和发展阶段(19世纪—改革开放前):19世纪以来,商品学由德国传入我国,是我国商品学得到迅速发展。
1902年,我国商业教育中把商品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特点:由德国传入,成为我国商业教育的必修课,研究只限于商品质量的自然属性研究。
我国商品学的现状—商品学的全面质量观阶段(1978年至今):特点:1995年10月中国商品学会在北京成立,同年加入国际商品学会,总部设在中国人民大学。
4、国外商品学发展概况:萌芽阶段(9—17世纪末)特点:内容上趋近于商品学体系,但未系统化、理论化。
创立和发展阶段(18世纪以后):创立:1780年德国人约翰·贝克曼教授首次在哥丁堡开设商品学课程,并出版了《商品学导论》,被誉为商品学创始人。
发展:1976年成立国际商品学会,会徽标志为德文缩写“IGWT” ,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经济大学,会刊为《商品论坛——科学与实践》。
特点:形成系统的商品学理论体系和学术学派。
5、国际商品学界的主要学派及学术主张。
(P5)(1)技术学派主张从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商品学,确定以商品检验和鉴定为主体的商品学。
(运用物理、化学、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对商品质量的研究,把商品的有形质量、内在质量、质量标准、检验和鉴定方法,作为商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经济学派主张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商品学。
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出发,建立以市场价值为中心的商品学。
第三讲 商品与货币
一、三对矛盾
使用价值
价 值
商品两因素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简单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二、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只绵羊 = 两把石斧
相对价值形式 主动地将 自己的价值通 过对方来表现 等价形式 被动地作 为表现别物价 值的材料
一、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比较和交换社会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 一不可
二、价值形式和货币:货币的职能
之三:贮藏手段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起 来时,货币就执行的是贮藏手段的职能。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和足值的金属货币 或其可靠的代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 币流通量。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不能起到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二、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只绵羊 = 两把石斧
二、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
对简单价值形式的质的分析: 一只绵羊 = 两把石斧
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他们互相排斥,因为缺少哪 一方面都无法表现价值;他们又相互依存,因为其中的任何一方不能既处在相 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在交换时,通过处在等价形式上的 商品得到相对表现。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这种量的比例关系也要 相对变化。因此,这个等式只是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绝对表现。 3、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 式。他有三个特点:其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其二,具体劳动成 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其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商品(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二因素
1、使用价值 商品:首要的特点是靠自己的有用性满足人的需要的物,
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商品的有
用价值由其自然属性决定,同种商品有多种自然属性和多 种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是某一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比如,人的自然 属性是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 使用价值 社会属性:是这一事物处在某一事物中所具有的性质,比 如,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 间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价值
②物品、劳动产品不是通过转移到别人手里,而商品 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转移
③物品、劳动产品既可满足自己,也可满足他人需要, 而商品只能用来满足他人需要
④商品有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 关系,而物品、劳动产品则没有
某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 变化而变化。比如小麦,农奴生产和雇佣工人 生产,所具有的满足人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的使 用价值是一样的,说明物品的使用价值不体现 特定社会经济关系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因
为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进行生产并具有独立的 经济利益,生产商品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私人 行为 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因 为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 系中,商品生产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劳动的抽象形态
体力和脑力:在劳动过程中,消耗劳动力、体 力和脑力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形成商品 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并非任何时候的抽象劳动都形成价值且采用价 值的形式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与特性
服务主体 社会化
服务内容 多元化
服务载体 多样化
二、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三)具有多种角色的政府
主导
创造良 好环境
政府在农 村信息化 建设中的
职能
人员 培训
协调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与特性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
进一步理解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 1.从历史角度看,农业信息商品脱胎于物质商品,并
伴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商 品形态,成为继物质、能量之后的第三大资源。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与特性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
进一步理解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 2.农业信息产品成为商品并发挥作用,在历史上晚于
主体的数量 素质 能量 行为
直接影响到信息产品 的价值
价格判定 产品交易过程 产品使用后果
二、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一)农业信息的使用者
农业信息用户水平低
农业信息用户 特别是农民用户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 收入水平 农业产业本身发展的
限制
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用 户来说
信息有效需求不足
商品农产品是一种正常现象。 3.农业知识产权及其专利制度的确立是农业信息商品
正式得到社会承认的标志。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与特性
(二)农业信息商品的特性
农业信 息商品 特性
体验 商品
高固定成 本低复制
成本
时效 性
使用 者依 赖性
易扩 散性
外部 性
二、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一)农业信息的使用者
作为交换商品 还具有两个显 著特征
具有独占性 或专有权
可获得性或 使用价值
一、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与特性
从商品的内涵透视人的自由
、
依托于 物的天然存在而 存在 。因此 ,物的 自身价值 既是不可知 的又是 可知 的, 马克思不是在抽象 的概念上谈论物 的价值 , 而是在人类 的实践 活动 中探讨物的价值 , 也就越 过了” 自在之物 ” 的鸿沟 。所 以, 这里谈 论 的商 品的价值, 是指 商品的社会价值 。 商 品的价值 即商品的社会价值 , 是在人类劳动 的对象化活动 中形 成的 我们 知道, 商 品不是 为商品 占有者而 生产 , 而是为交 换而生产 。 那么不 同的事物能够进 行交换 ,就说明事物之 间存 在可通约性 。劳动 是形成 商品价值 的基础 ,就意味 着劳动之间能够通 约。生产麻布 的劳 动和 生产上衣的劳动 , 之所 以能够转化 , 是因为它都是人类 的一般 的劳 动都 消耗了劳动 力, ” 一切劳动 由于而且只是 由于都 是一般人类劳动 而 具有 的等同性和 同等 意义” [ 1 1 7 5 。 就 是说 , 通约性在 于消耗的劳动 是一 般劳动 , 那么, 不 同质 的劳动为什 么能够转化为等 同的一般 劳动 。 众所 周知 , 劳 动是主体作用于客 体对象化 的过程 , 这 其中要消耗一定 的资源 以及 劳动者的体力 、 智 力和时 间。资源具有可恢复 性和 可替代性 , 体力 和智力 也是可恢复 的且依赖于劳 动者 的生命 , 可 以看到这些要素 中惟 不可 恢复和替代 的是 时间, 也就是说时 间才 是劳动真正的消耗 , 而且 时间对 于劳动者具有 同等的意义 ,劳动者拥有 的时间在某种意义 上是
2 0 1 3 年1
商品与质量
理论 研
从商品的内涵透视人的 自由
口储新 兴
( 华侨 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 学院 福建厦 门 3 6 1 0 2 1 )
摘 要: 本 文从 商品 中蕴含着使 用价值 和交换 价值对立这一 矛盾谈起 , 指 出商品真正 的价值在 于时间的价值 , 而时间又与人 的 自由密不可分。同 时, 分析 商品社会 所遵循 的等价 交换原 则, 与人 的 自由息息相 关 , 并揭露 商品具有 的平等性 , 其 实质上 具有欺骗性。最后 , 分析 商品拜 物教产生的 根源 , 指 出在本体论 上人 对有限性 的超越是 商品拜物 教产生的真正根 源。 关键词 : 商 品价值 时间 人的 自由 拜物教
商品流通概论--重点
商品流通概论(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
所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所谓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二、商品交换的三种形式1、物物交换(W—W);2、简单商品流通(W—G—W);3、发达商品流通(G-W—G’)三、商品流通的概念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四、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1、自然性制约因素;2、经济性制约因素;3、制度性制约因素。
五、流通过程对消费的作用1、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2、流通对消费的引导作用;3、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六、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2、供求规律;3、竞争规律;4、自愿让渡规律;5、货币流通规律.七、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可以表述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商品供给的变动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技术的变化;3、生产要素的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政府的产业政策;6、企业的预期.商品需求可以表述为,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仙,在每价格水平上愿意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商品需求的变动受以下几种主要因素的影响:1、商品自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4、消费者的偏好;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7、人口数量的变动供求规律的作用供求规律是商品疏通过程中主要的经济规律.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2、支配着商品的流量和构成;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八、竞争规律基本内容: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竞争规律作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强制性;2、排他性;3、自发性;4、不确定性;5、激励性;6、风险性。
商品学基础(第二版)
的附加价值以及由商品的品牌与文化、企业形象与员工技能和形象带
来的价值等。
2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
2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
•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或效用。
质
从使用价值的“质”的方 面来看,各种不同的使用价 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 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
商品学基础(第二版)
目 录
Contents
01 了解和认识 商品
02 商品管理
03 商品检验与 监督
04 商品储存与 运输
1
了解和认识商品
01
什么是商品
• 商品的内涵 • 商品的属性
1 商品的内涵
1
商品的核心部分
商品的核心部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最基本的层次,是顾客真正购
买的服务或利益。
2
需要。
量
从使用价值的“量”的方 面来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 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衡量,用 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
2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
2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其他属性
固定属性
变化属性
2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其他属性
正确处理和理解商品的其他属性
02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 • 商品学的研究方法
商品分类的原则
1 商品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商品分类的方法
线分类法的结构
面分类法的结构
2 商品分类的标志
选择商品分类标志的原则
2 商品分类的标志
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
普遍适用的 分类标志
局部适用的 分类标志
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商品经济是指社会生产中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
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的本质商品是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所有物,是一种能够被交换的货币形式。
它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属性。
商品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产和交换都变得高效起来,也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石。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
它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劳动是价值的量度标准。
这种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
3. 市场机制的运作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的核心,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基础。
它通过价格机制、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方式,调节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市场机制是自由经济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推动力。
4.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机制的两个基本要素,决定着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化。
供给是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过程,它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节商品的数量和品质。
需求是人们对商品的需要和购买意愿,它随着个人经济能力、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等的变化而变化。
5. 商业文化的建立商业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
商业文化包括商业道德、商业理念、商业礼仪等方面,是商业行为规范化和人文化的体现。
商业文化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商品的本质、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运作、供给和需求以及商业文化的建立。
在实际生产和经济活动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商品 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劳动产品。
• 在日常生活中,在选购商品时通常会考 虑哪些因素? • 根据下列展示图片,分小组讨论。 • ——在选购下列种类商品时,你会考虑 到哪些因素?
• 商品整体概念的构成要素:
(一)商品效用 (二)商品品质 (三)商品式样 (四)商品特点 (五)商品包装 (六)商品商标 (七)商品保证 (八)商品维修 (九)商品运送 (十)商品安装
先来看几组图片吧~
• 想一想: • 上面这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片的共同点是什么?
交换
商品及其内涵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那么,商品为什么能够用来交换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 再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 商品吗?
美丽的山水风光 是商品吗?
美丽的风景区是 商品吗?
• 商品在生产的过程中耗费了一定量的人 类劳动,形成了价值。
• 概括地说,商品整体概念是指由商品的 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 统一体或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层次:
• 核心产品,体现商品的实质性 • 形式产品,体现商品的实体性 • 附加产品或延伸产品,体现商品的服务性
小结
• 一、商品的概念 • 二、商品的构成、层次
延伸拓展
• 思考:
• 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者,能不能同时占有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 例:火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