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现实中国与全球一体化

合集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人类历史上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紧迫,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恐怖主义等。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解决途径。

在这一理念下,人类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全球挑战,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

2. 互联网的发展与命运共同体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和知识,加深了人们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命运共同体”。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在线教育、医疗等服务,弥补了地域差异,促进了全球资源的共享与分配。

3. 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还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拥有各自的独特价值,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性。

通过对彼此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可以加深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人类命运更加和谐共处。

4. 人权与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于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人权不应被视为特定国家的事务,而是应被全球共同关注和维护的普世价值。

通过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人权的保护和实现,从根本上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素质和福祉。

5. 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要求对全球治理体系进行重构和发展。

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往往是由少数强大国家主导,缺乏代表性和公平性。

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应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民主、开放、包容,使各国的声音都能被充分听到和尊重。

只有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才能真正被实现。

总结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

第四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制度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全球化则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1、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在欧洲开始萌生的15世纪。

2、到了18世纪中叶,发生了人类近代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当时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原料与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交流,与此相适应,国际金融活动也开始发展起来,进入了生产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3、19世纪下半期,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除了继续扩大商品输出外,还大量输出资本。

这个阶段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输出,对外直接投资不多,人类经济活动进入了生产国际化的中级阶段。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使经济国际化又有了重大的新发展,人类经济活动进入了生产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经济活动开始进入生产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全球化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_读书笔记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_读书笔记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读书笔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可以说中国急剧地全球化了,而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给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各方面带来了突变。

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显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它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合法的。

南巡讲话引发了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化的加速,最直接的经济作用是1992年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爆炸式增长。

另外,中国的全球化不仅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所推动,而且也为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推动。

在书中的一系列图标和数据已经足见一斑。

但是除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中国也经受着诸多曾经预料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社会、政治后果。

失业问题严峻;经济转型也削弱了国家的伦理基础,导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减弱;而党政官员腐败的许多形式都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其中走私这一例就非常严重。

所以,全球化越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也就越多越严峻。

全球化所产生的力量彼此矛盾,由此需要改革派领导人采取保守主义的全球化策略。

作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应该能很好地代表各方利益。

领导人不仅必须使国家适应新的条件开发额外资源,提高政治合法性。

此外,还必须把现代性表达为中立和普遍的范畴。

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有选择地输入西方国家产品。

这也是领导人在变革国家时选择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品而非政治产品,因为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中国的适用性如何?对输入产品又要有怎么样的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在历史的回顾后,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捷径来复兴中国的尊严,而且他们一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财富和权力,并且为人民服务。

那么要避免政权崩溃的命运,领导人必须要推进激进的经济改革,不断为人民提供经济福利由此扩大政治合法性资源。

其次不推动任何政治改革由此控制社会力量与政治过程或者表达政治需求的机会。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摘要】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挑战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全球化,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界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击。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机遇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果能及时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经济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经济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经济全球化作者:冯承宣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28期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挑战,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本着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种区域合作机制,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全球治理机制发展如火如荼。

全球开放、互联互通、共享全球和平与繁荣的成果,共担全球风险和挑战的责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经济全球化弊端需要新的理念指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也不是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其主导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

面对各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的解决方案,都只考虑资本的利益而忽视全球劳动者的正当利益,片面考虑发达国家利益而排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正当权益的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来加以指引。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理论内涵上来看,这一理念打破零和博弈的二元对立思维,确立和合共生的对立统一思维;打破赢者通吃的争霸之道,确立互利合作的共赢之道;打破利己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确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黄旭东(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阳 550002) 提要: 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不是在某个单一社会层面上发生的过程,而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上统一发生的过程。

中国当代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可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自主型”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互补性,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会产生新的有益于人类进步的世界文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将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9)03-0146-04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今天,我们已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问题正成为学者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就全球化的本意而言,全球化最早可追溯至15世纪,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全球化概念才得以广泛应用。

对全球化的理解和界定有多种不同意见,对全球化的兴起及其历史进程亦有不同的看法。

全球化的否定论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并不存在的神话和幻想,最多是“国际化”的另一种说法;全球化的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某种单一社会层面发生的过程,不存在超越国家界限的所谓全球化;全球化的极端肯定论者把全球化理解为全球的趋同化、同质化、一元化的过程。

如何理解全球化呢?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反映的是人类在自身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要把握几个关键点:首先,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任何逆全球化的行为都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全球化是一种普遍化和特殊化、一元化和多元化、同质化和异质化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种单项度的普遍化、一元化和同质化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又由一种地域性的存在转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存在。

“多极化”、“全球化”、“一体化”关系辨析

“多极化”、“全球化”、“一体化”关系辨析

“多极化”、“全球化”、“一体化”关系辨析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World Multipolarization)、“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和“地区一体化”(Regional Integration)这几个概念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社会各界耳熟能详。

三者既是概念,也是过程。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一般认为,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国际格局,是指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同时并存,相互消长。

经济全球化即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全球经济纳入一个共同的世界体系。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看似矛盾、逆向,是一对悖论。

因为全球化要求“同”,统一,一元,均质,致力于把全球经济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经济体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而世界多极化则突出“异”,多元,非均衡,不统一。

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要求主权的让渡甚至分割;多极化的核心是政治,要求权利的平等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实际上,两者看似矛盾,悖论,其实并非不可理喻:(1)政治对于经济而言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往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后和最终反映,经济虽然极度重要但并非全部,也并非唯一,有时也未必是决定性的因素。

何况经济的发展也有周期,综合国力中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军事、政治、科技、人口、面积、资源、外交等诸多因素。

(2)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经济中心,而是多中心同时并存。

西方经济体系内部存在不同的中心,如北美、欧盟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地区性的经济联盟,如东盟,阿盟,非洲联盟。

南亚、中亚、南美、中欧也成立了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中国也主张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分别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1年,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作为全球化主导的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抬头。

美国和欧盟都大搞关税壁垒。

发达国家发展缓慢,发展中国家“赶超发展”,使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遭到了重创,而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亮点。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念的核心。

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推动建设一个和谐共处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包容能力,以实现全球繁荣和共同安全。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创新举措,通过全球治理体系、经济合作、民心相通等领域,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为世界价值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1.外交理念: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主张合作共赢,主张用对话而不是对抗来解决国际问题,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全球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倡议,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经济合作: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倡导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4.文化交流:中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明互鉴,增进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包容和谐的文化环境。

5.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环境合作,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合作。

二、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价值1.合作共赢: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理念,强调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合作共赢理念,以及其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能量。

2.维护多边主义: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基于平等和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政治的理念与战略

中国国际政治的理念与战略

中国国际政治的理念与战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中国国际政治理念与战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和平与合作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强调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互利共赢。

中国认为,和平与合作是世界发展的基础,是各国共同的利益所在。

因此,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一直倡导和平解决争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自主和独立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自主和独立是中国国际政治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和独立意味着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外部国家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和压力,而是由中国自己来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

三、平等与互利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倡平等和互利原则,强调各国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利合作。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采取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在多边和双边合作中也强调平等和互利原则。

四、和而不同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因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提倡和而不同的理念。

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在坦诚对待不同意见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和沟通,寻求共同利益和解决方案。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和而不同是推动国际合作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五、构建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概念最早由中国提出,指全球各国共同面临一些全球性问题,并需要共同解决。

中国认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通过相互合作和协调解决共同问题,增进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际政治理念与战略秉持和平、自主、平等、互利、和而不同的原则,旨在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发展和解决共同问题,以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同时,中国也注重实践,通过在多边和双边合作中推动这些基本原则的贯彻和实践。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实现更多共同福祉和繁荣。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在一体化发展方面领先全国的长三角地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中、小城市和集镇都在迅速发展,城市等级序列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

它在发展模式上更强调的是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连体发展、梯度分工,在发展态势上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以三角洲15市为主体、三省市一体联动、以南北两翼为腹地的“大上海”发展格局。

与之相比,环渤海经济圈或称“京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所形成的“大上海”格局有所不同。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发展强大的经济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具体来说,包括政治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与文化资源优势。

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北京这个首都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巨大的投资与消费市场。

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三角区域内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平衡。

针对这一现状以及依托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的独特优势,京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今后应更多地着眼于“首都经济”的带动与辐射功能上,体现在北京的“外向型”及其“桥头堡”的作用上。

这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可能不像长三角那样可以形成一个完全“合而为一”的整体,它更多地体现为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扩散与带动,并以其周边的卫星城的蓬勃发展为主要特征。

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提速,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如今,大珠三角的概念日渐凸显。

该区域内包括香港和澳门的十个城市都意识到,要想在新世纪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

2002年10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在广州正式挂牌,2003年4月该办事处与深圳联合组织招商团去美国招商。

这是香港特区驻内地的第一个经贸办事处,这也标志着粤港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另外,粤港两地在基础设施上的合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由于地跨粤港澳三地两种社会制度,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所面对的情况与长三角、大北京等其他地区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广东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与港澳联系最紧密的地区,加之地缘优势,因此,珠三角的发展应基于我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样一个平台,通过粤港澳地区相互取消、削减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使得三地经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写作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传播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在联合国发表讲话、2016年国际发展合作论坛上的“五个首次”所提出的基本主张。

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基础,融合了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以及中国古今思想文化和遗产创新本土化的精神文化素质,立足于当今,展望未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素质。

它深刻地指明了时代潮流,向世界发出“共享前景、共建未来”的强烈信号。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了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内涵,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全球化正在深入改变世界的结构,形成一个广阔的共同体,呼唤全球公民紧密团结一致地共同思考和合作,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风险,克服和解决各种形式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全球合作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平等和互助的反对单边主义的新型关系思维。

它反映了中国一贯主张构建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事务以多边主义改革和完善为基础、以解决国际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

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的必要性。

中国始终秉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大幅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多边主义互利共赢的新型世界经济、推动实现全球性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繁荣,促进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可兼容性,实现共同繁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基础,为世界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团结一致、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解读开放

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解读开放

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解读开放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重要发展思想。

其中,开放是其中一个关键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度解读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理念。

一、全球化视角下的开放理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中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全球化的进程让这些国家更加重视开放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人才流动和文明互鉴。

此时,开放理念的实现是必须的,通过开放创新和开放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繁荣。

因此,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开放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自身发展视角下的开放理念开放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开放意味着借助外部资源来实现自身发展。

因此,各国都应该开放自己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区域开放方面的开放理念在区域发展中,开放依然是一个关键的发展理念。

区域开放是指区域内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贸易及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的过程。

区域开放可为各国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目标,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国际交流方面的开放理念国际交流也是开放的一种表现。

国际交流是指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经贸、科学技术、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活动。

通过国际交流,各国之间可以增强了解、深化友谊、优势互补、促进合作与发展。

五、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放理念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在科学技术领域,开放的意义更加重要。

各国应该积极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研发合作,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

总之,开放既是国际化视角下的发展理念,也是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然而,开放并不等同于全盘开放,各国需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保留和调整,在良好的市场监管机制下实现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其独特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首先体现在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上。

中国强调整体观念和综合性思维,注重整体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认为,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强调合作共赢的思维方式,追求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在中国对发展的理解和实践上。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发展的目标定位为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中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强调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注重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认为,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注重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还体现在中国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上。

中国强调文化自信,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认为,发展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中国注重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体现在中国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和坚持上。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注重解决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

中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指导和支撑。

同时,中国也在国际上积极推动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传播和交流,为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旨在促进全球合作,以实现人类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作为中国的独特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提出了几个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首先,坚持和平发展。

中国一直坚持以和平发展为基础,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和平政策构建了全球互信、合作、共赢的框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

其次,促进互联互通。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和贸易投资等方式构建互联互通的经济和文化格局。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和全球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将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

第三,维护全球环境。

中国倡导为环境保护设立新的标准和规范,认为世界是生态系统的整体,人类与自然必须相互依存和相互繁荣。

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在全球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中国的环境理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最后,共同发展。

中国认为发展是全球最大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基础。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倡导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和全球平等和合作。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实现更公正和协调的全球合作。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有的理念,提供了解决全球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向。

中国将继续以和平发展作为指导原则,促进互联互通、维护全球环境,加强共同发展,为全球合作和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

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

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录1引言 (1)2 经济全球化 (1)2.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1)2.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2.3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2)2.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3.1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发展机遇 (3)3.1.1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3.1.2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 (3)3.1.3为中国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4)3.1.4有助于打破思想禁锢,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变革 (4)3.1.5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4)3.1.6有利于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 (4)3.2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挑战 (4)3.2.1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 (4)3.2.2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5)3.2.3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政治影响提出严峻挑战 (5)3.2.4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 (5)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4.1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6)4.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6)4.3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6)4.4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7)4.5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 (7)5结语 (7)参考文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潮流。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正在给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立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遇挑战1引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潮流。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

浅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09-00摘要: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国际意识问题。

国际意识是一种宏观的意识,一种开放的心态与意识,一种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意义,自觉加强对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国际意识高校一、国际意识的基本内涵(一)国际意识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

从纵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上发生的问题,和现实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线索紧密地联系起来。

如腐败、“法轮功”邪教、社会黑势力等,事实上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遗贸物。

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从身边的人物、身边的事件中追溯到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这种现实与历史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横向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世界全局眼光,总揽古今,总揽世界全局,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养成将国家、民族的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在民族、国家的思维习惯里不能没有从世界的全局对本民族、国家进行全方位思考的意识。

历史的发展证明,有些民族、国家之所以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是因为这些民族、国家从上层的决策者到下层的实践者,都没有世界的全局发展眼光,坐井观天。

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全局眼光,是因为我们已经从封闭中走了出来,而且我们还要在更开放、更为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我们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二)开放的心态与意识。

这里所说的开放的心态与意识,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与意识: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程度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具有极其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对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对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对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与世界的合作,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类共同居住在这个星球上,共同面对的环境、经济、政治等全球性挑战和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经济全球化。

中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愿意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中国认为,全球治理体系应该更加平等、公正、包容和有效,更能反映各国的利益和意愿。

中国积极推动对现有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倡导以协商、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的全球治理。

加强全球环境保护。

中国认为,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加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中国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全球环境的健康、清洁和可持续。

促进文化、教育和人文交流。

中国认为,文化、教育和人文交流是增进各国之间信任和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

中国积极推动各国之间在语言、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基于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原则,致力于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世界。

辩论辩题的背景与现实

辩论辩题的背景与现实

辩论辩题的背景与现实正方:辩题为“是否应该实行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趋势,对于全球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动。

全球一体化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提高全球经济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同时,全球一体化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增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全球一体化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有利于全球发展的。

首先,全球一体化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往来频繁,资金流动自由,这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比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壁垒,实行了自由贸易区,这使得欧洲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其次,全球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各国之间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通过全球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

比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得两国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了互利共赢。

最后,全球一体化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增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发生。

比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增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全球一体化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有利于全球发展的。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增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反方:辩题为“是否应该实行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化虽然有利于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审慎对待。

全球一体化可能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使得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不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全球一体化也可能导致国家文化的同质化,破坏各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YAL ROOTS贯中咨询有限公司观念与现实:中国与全球一体化——邓玉珠,美国贯中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 “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2006年10月10日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1去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CNOOC,中海石油)出价185亿美元收购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的美国联合石油公司(Unocal,美联石油)。

但交易没有进行到底。

商业和政治混肴了,美国众议院干预,宣布中海石油提议的收购可能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这项交易应该由布什政府重新审查。

这令中国人也令一些美国人感到惊愕。

哪里出错了?美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的观念,与现实远远不同。

中国观念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贸易自由化以来,中国对外商的境內投资一直都很通融,并且通过成交项目,一直在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方式。

对中国人来说,美联石油在出售,中海石油提出全现金交易,比美国雪福龙石油公司(Chevron)的165亿出价还要高出一个12%的溢价。

从中国所学的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做生意方式(现金提案可以大大增加吸引力)来看,中海石油与美联石油的交易在美国应该很可以接受。

在中国一定会。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美国政府这个意想不到的举动是把商业和政治混为一谈。

美国人声称这并非一贯商业惯例。

美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的观念,与现实远远不同。

中方觉得他们行径公开和他们学到的西方模式和惯例一致;美方感觉受到威胁和怀疑。

对中国的现实为:沒有交易;对美国的现实为:沒有和中国交易。

观念与现实无论现状如何,在全球一体化方面观念都起着很大作用。

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2正象2006年4月24日发表的《商业周刊》文章“观念问题”中所指出的,靠观念去做事会受到很多影响力左右,不仅只是某人自己文化的那些影响力。

作者提出:“中国领导人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工程师。

美国领导人是律师。

” 他指出“这可不是小差别”,因为工程师为“更好”而奋斗而律师为最坏作准备。

并不是说一个比另一个好,但知道他们受不同的训练,我们可预料他们的行动可能有冲突。

在贯中咨询参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进行业务时常遇到这些冲突情况,我了解到为了做出基于可靠信息的决策,我们需要用真实的信息来装备自己。

幸运地,工程师和律师都喜欢事实并从真实的信息共同点去工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点对中国有何作用:中国观念,中国现实;对西方又有何作用:西方观念,西方现实。

中国观念与西方观念中方把这看作一项好的商业交易:中海石油可以利用美联石油的亚洲储备迅速将其影响力扩展到海外12个国家,而美联石油股东可以为其股票拿到一个更高价。

美方把这看作一项坏的政治交易:中国的成功相当于失掉主张,失掉控制,失掉工作岗位,失掉世界领导者位置。

如果中海石油在出价之前看到这个大差距,并早一些雇用正确的帮助开始致力于向美联石油董事会和美国公众传达这是一笔经济交易而不是政治交易(象某些美国人所看的那样),结果可能会不同。

其它交易较少有人关注,但如果正确地处理观念,他们也可能会有不同结果。

就在几年前,一家总部设于密西根的汽车零件公司因为没有保持开放的思想考虑一个中国提案而关门。

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3这家汽车零件公司在滿是财务问题中挣扎生存;它有放盘出售但找不到买家。

当从中国来了一个出价要买该公司时,公司拥有人拒绝卖给中国人,责怪说因为中国的竞争这公司才失败!结果,工厂关闭,所有雇员都失去了工作。

这个决定是由感情和错觉而不是毫无成见的分析指导而来的。

但没有交易,亦没有赢家。

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必须了解他们得突破个人观念去重视新的现实——全球一体化的现实。

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怎么准备?西方对中国新现实的观念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改革已经使中国4亿人脱离了日均收入1美元的水平。

今天,中国面临着超越当前来之不易的成就的挑战。

为维持其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确保2020年达到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中国必须沿价值链向上攀升——必须把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用作增长的驱动器。

中国要超越只被看为“世界工场”。

在美国,对中国的普遍观念是美国制造业工作正快速迁往这个中央王国,而且紧缩的中国货币是美中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中美贸易影响力的现实要复杂得多。

最近,在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内部,协会的小企业会员以75对46票之差在该组织贸易政策委员会压倒大会员,认可了2005中国货币法案。

该法案支持美国基于中国货币价值防止贸易不平衡1。

当小制造商遭受收入和工作损失(并且感觉中国的发展是个原因)的时候,大制造商却得益于中国货币相对低的价值。

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4关于工作流动的经济理论主张是:如果技术可以转让,工作就会从高劳动力成本地区移到低劳动力成本地区。

当制造业工作减少,工人就移动到较老练的服务业工作。

自1920年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工作一直在减少;但即使如此,美国一直都做得很好。

到2006年6月末为止,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是1,000亿美元3,这样,任何人民币估价都不可能使美中贸易赤字有大的改观。

此外,因为有一部分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是由美国公司拥有,沿着这推算,那合理的结果則为更高的人民币价值会增加这些公司的成本、减少他们的利润,而高成本最后还是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当指责都把中国作为目标时,外国投资商正开始在作为制造业落后于中国的亚洲其它地方开店;留下中国在成本上升中费力维持制造业工作,还要跟关于其对西方就业的影响的负面感觉进行争论、跟贸易制裁的威胁进行辩驳。

西方的观念与中国的现实发生冲突。

填补观念与现实的鸿沟对现实的认识有助于改变观念。

比如,在成本较低的“中国制造”商品也帮助多数发达经济体维持相对高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有助于减慢美国、英国和欧洲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因素。

欧洲中央银行指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每年为欧元国家的进口商品通货膨胀率减少2个百分点2。

中国在全球制止通货膨胀方面的作用得到经济学家和大企业的承认,但是普通大众有不同的观念,有一种感觉集中在中国“在偷”美国的制造业工作。

随着舆论领袖和媒介开始了解中国和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宣传推广,这一观念正慢慢改变。

全球一体化的正面现实慢慢揭示出来。

有更多美国政界领袖正采取措施消除关于中国的错觉。

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5比如在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从1999年就领导了芝加哥公立学校的汉语语言教学,是美国第一个这类教学计划,为学生们提供多达12 年的汉语语言和文化教育。

美国众议员Mark Kirk和Rick Larson组建了一个两党连立的国会组织美中工作组,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也增加国会对美中问题的参与。

美国参议员Barack Obama和Norm Coleman成立了参议院中国工作组,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正在增长的影响力。

这些领导人正给人们提供工具箱,让美国人更好地装备起来去理解中国的现实。

全球化,铺平的竞赛场中国文化往往通过友好商讨解决争执——给一些、拿一些。

而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则倚重合同和法庭来解决问题。

2002年5月14日,欧洲打火机生产商联合会提起了一个诉讼案,声称出口到欧盟的中国造打火机违反了反倾销法,这个指控中方强烈抗议。

温州是主要的打火机生产中心,有500家打火机生产商,每年生产约6亿个打火机,大多销往欧洲。

中国打火机制造商由温州打火机生产商协会带领,提出反对这一指控并同欧盟实地调查组合作。

中国打火机生产商提供了足够证据证明欧洲同行损失并不严重,因为中国制造的打火机是可以再度使用的充气袖珍装置,而欧洲同行制造的打火机是一次性塑料的,而且有了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打火机生产商的低成本可以得到保证。

结果,欧洲委员会终止了这些针对中国造打火机的反倾销案。

演练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打赢的第一个反倾销诉讼案。

这也是中国打火机制造商的一次协同行动——共担费用以保持适当的法律表现、与欧洲委员会合作以便于调查。

这不仅向世界表明产品组合相异、中国的成本结构不同。

温州打火机生产商向其它中国行业展示有了正确的战略和表现,进入世界市场的新手并不会处于不利地位。

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6全球一体化的新现实“Guanxi” 中文的意思是关系;西方世界看待它几乎总是小心翼翼。

对许多西方人来说,关系跟“偷偷摸摸的活动”同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觉——象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一样,正如美国的“老男生俱乐部”一样,人们喜欢跟认识并有关系的人而不是陌生人共事。

关系涉及信任和历史。

过去,许多人承认“你认识谁”是在中国成功的关键。

在如今这个时代,不仅只是“你认识谁”,成功也源自“你知道什么”。

要在东道国取得成功,公司要了解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要找大家的共同点。

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是一家财富100强公司,因为其在中国的历史,也因为它在适当时候给客户提供适当服务而在中国很成功。

卡特彼勒于1975年开始在中国出售产品,1978年开了第一家办事处。

卡特彼勒现在正在建第14处设施,经营的13处设施或全资拥有或是合资企业的一部分。

它的独立卡特彼勒经销商网络给中国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和支持,使它成为一个全球领袖。

卡特彼勒的中国战略是“把公司靠近亚太客户”,它在中国的建造计划是“预防货币波动”。

这是一个接受东道国文化、尊重东道国地位的公司,它与了解市场的当地伙伴合作,悉心眷顾客户需要。

作为其历史和能力的结果,该公司获得了东道国的支持,今年与中国签了5,800万美元的合同,为世界最大的以煤矿沼气为燃料的电厂提供发电设备。

当一个中国实体期望在世界另一些地方扩大其范围时,应该首先看看技能组合,确定这样的能力在东道国是否行得通,以及还需要什么别的因素来帮助它在东道国取得成功。

比如,对向海外扩展的中国制造商,良好的战略就是跟东道国一个公司要么做合作伙伴要么就收购它,这个公司要有市场接入、分销网络、品牌,如果可能,还要有专利技术和良好的管理团队。

观念与现实版权所有2006, 贯中咨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7一个不同的结果几年前,一家有约100年历史的总部设于伊利诺的管件公司因为成本上升陷入一种财务困境。

公司拥有人果断决定将其多数股权出售给同行业的一家中国公司,并成功完成这一垂直一体化。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因为美国的公司马上成功获得了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而中国的母公司立即成功在北美取得市场接入。

中国买家并不是全然陌生地进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