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总结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能量转换一、基本特征1.詹纳斯绿Janus Green B一种活体染色剂,专一用于线粒体的染色。
它可以和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结合,从而出现蓝绿色。
2.结构1)外膜(outer membrane):线粒体最外层所包绕的一层单位膜,厚约5~7nm,光滑平整。
在组成上,外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各占1/2。
2)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特定的内部空间内膜(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平均厚4.5nm,也是一层单位膜。
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80%是蛋白质。
(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是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复合体。
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3)基质为物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
还含有线粒体独特的双链环状DNA、核糖体,这些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4)内外膜转位接触点:核编码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3.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1)线粒体基因的转录i.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也很少有非翻译区ii.每个mRNA5ˊ端的起始密码为AUG(或AUA),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iii.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也与核基因不完全相同iv.UAA的终止密码位于mRNA的3ˊ端。
某些情况下,一个碱基U就是mtDNA体系中的终止密码子v.线粒体与核密码子编码氨基酸三联体密码有差异2)线粒体DNA的复制mtDNA的复制起始点被分成两半,个是在重链上,称为重链复制起始点(O H),位于环的顶部,顺时针合成;一个是在轻链上,称为轻链复制起始点(O L),位于环L的“8点钟”位置,逆时针合成。
D型复制。
mtDNA复制不受细胞周期影响。
4.线粒体靶序列引导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1)核编码蛋白在进入线粒体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线粒体含有4个蛋白质输入的亚区域: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膜间隙基质其中绝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被输入到基质,少数输入到膜间腔以及插入到内膜和外膜上。
动物医学专业细胞生物学笔记5-6章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思考题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跨膜运输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特点:运输方向、跨膜动力、能量消耗、膜转运蛋白。
#类型: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通透酶(permease)性质;介导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速率高;离子通道是门控的;只介导被动运输。
类型:电压门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压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特点:运输方向、跨膜动力、能量消耗、膜转运蛋白。
被动与主动运输的比较#类型:三种基本类型*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钠钾泵(结构与机制)"钙泵(Ca2+-ATP酶)"质子泵:P-型质子泵、V-型质子泵、H+-ATP酶。
*协同运输(cotransport):由泵与载体协同作用"共运输:动物中;植物中。
"对向运输:质子泵与逆向转运蛋白协同作用●胞吞作用(endocytosis)与胞吐作用(exocytosis)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又称膜泡运输或批量运输(bulk transport)。
属主动运输。
#胞吞作用*胞饮作用(pinocytosis)与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征**胞内体(endosome)的分选途径#胞吐作用*组成型的外排途径(constitutive exocytosis pathway)所有真核细胞连续分泌过程用于质膜更新(膜脂、膜蛋白、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default pathway:除某些有特殊标志的驻留蛋白和调节的分泌泡外,其余蛋白的转运途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泡→细胞表面*调节型外排途径(regulated exocytosis pathway)特化的分泌细胞储存——刺激——释放产生的分泌物(如激素、粘液或消化酶)具有共同的分选机制,分选信号存在于蛋白本身分选主要由高尔基体TGN上的受体类蛋白来决定*膜流:动态过程对质膜更新和维持细胞的生存与生长是必要的*囊泡与靶膜的识别与融合第二节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到另一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须的。
细胞生物学学习资料(第4-6章)

细胞生物学学习资料(第4-6章)第四章细胞质膜学习要点第一节第一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一、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1.生物膜模型的发展历程① Danielli和Davson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② 1959年Robertson提出单位膜模型③ Singer和Nicolson于1974年提出流体镶嵌模型,主要强调生物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随后的液晶态模型及板块镶嵌模型对流体镶嵌模型进行了补充、完善。
④1988年Simon提出脂筏模型。
2.对生物膜结构的归纳总结①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形成可运动的磷脂双层。
②可运动的蛋白质以非对称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层中或结合于表面。
③生物膜可以看作是在磷脂双层中镶嵌蛋白质的二维溶液。
二、膜脂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膜脂的运动方式①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是膜脂运动的基本方式。
②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③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④双层脂分子间的翻转运动。
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以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即形成极性端向外而非极性端向内的脂分子团。
脂质体可以用不同的膜脂来制备,还可以嵌入不同的膜蛋白,因此脂质体是研究膜蛋白与膜脂及其生物学性质的极好材料,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
三、膜蛋白膜蛋白的类型①外在膜蛋白:为水溶性蛋白,依靠离子键或其他弱键与膜表面的膜蛋白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
②内在膜蛋白:与膜结合比较紧密,占整个膜蛋白的70%—80%。
③脂锚定膜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脂双层,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②带正电的膜蛋白跨膜结构域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分子结合。
③有些膜蛋白通过共价结合脂肪酸分子,插入到脂双层中。
④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内在膜蛋白跨膜结构域是与膜脂结合的主要部位,具体作用方式如下。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沈婷)

2、线粒体酶的定位
线粒体约有140余种酶,分布在各个结构 组分中,其中37%是氧化还原酶, 10%是 合成酶,水解酶不到 9%,标志酶约30种。
在标志酶中,如单胺氧化酶(外膜)、腺 苷酸激酶(膜间隙)、细胞色素(内膜)、 苹果酸脱氢酶(基质)等。
图7-9 辅酶Q
(二)呼吸链的复合物
利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一种离子型去污剂)处理线粒体内膜、 分离出呼吸链的4种复合物,即复合物Ⅰ、Ⅱ、Ⅲ和Ⅳ,辅酶Q和细胞色素 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辅酶Q溶于内膜、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 C侧,属于膜的外周蛋白。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 ①由复合物I、III、IV组成,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 ❖ ②由复合物II、III、IV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 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胞生命活 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
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 细胞器。
2、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 转RNA与翻译蛋白质体系。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 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 称为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
2.内膜
位于外膜内侧,把膜间隙与基质(内室)分开。内 膜对物质的通透性极低,能严格控制分子和离子的通过。 内膜含有大量的心磷脂(cadiolipin),形成通透性屏 障,如 H+、ATP、丙酮酸等不能自由透过内膜,必须 在载体或通透酶(permease)系统的协助下才能实现跨 膜运输。
内膜向线粒体内室褶叠形成嵴(cristae),嵴使内 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细胞质膜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细胞骨架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 核糖体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细胞信号转导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与干细胞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五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程序性死亡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绪论1.1 复习笔记【本章概述】本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现状、细胞学发展简史、原核细胞、古核细胞、真核细胞等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考点较细,需要理解掌握。
【重点难点归纳】一、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生物科学3个阶段以及细胞的发现(1)三个阶段:形态描述阶段、实验室生物阶段、现代生物学阶段。
高一必修1生物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1生物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1生物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归纳
细胞增殖是生活细胞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1生物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细胞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同点:都有DNA复制)
无丝分裂:真核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过程:核的缢裂,接着是细胞的缢裂(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态)而得名。
例蛙的红细胞。
原核细胞,如细菌:二分裂。
(不属无丝分裂)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
②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
2. 什么是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裂间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主要变化为:
前期:(1)核仁解体、核膜消失(2)形成纺锤体(3)出现染色体。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第六章能量转换的两个细胞器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mitonchodrion,是真核细胞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最终氧化放能的场所,是将有机物质高效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在细胞能量代谢上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作用。
(一)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其形态、大小和数量等,都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1、形态大小:通常呈棍棒状或长粒状,直径为0.5-1μm,长1.5-3μm。
但在不同类型细胞和不同生理状态下,亦有呈叉状、哑铃状、环状和球状等,最长可达40μm。
形态大小能随细胞内渗透压和pH值的改变而变动。
2、数量:差别较大。
少的仅1个(例如鞭毛藻),多的高达50万个(例如大变形虫)。
一般而言,动物细胞中的比植物细胞多,生理活跃的细胞(例如运动神经元、肌细胞、分泌细胞等)比普通细胞的多,而正常细胞中的比病态的多。
3、分布:一般是不均匀分布的,还会自动位移集中到代谢旺盛部位,就近提供能量。
例:肌细胞的线粒体多位于肌原纤维旁边;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集中在细胞基部,靠近微血管;而在有丝分裂时,则有大量线粒体围绕在纺锤体四周。
线粒体的这种定位移动现象与微管协助有关。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由双层(不相连的)单位膜套叠围成,其空间构型分四部分:1.外膜outer membrane,厚6nm,膜上有2-3nm直径的孔道(孔蛋白通道),能可逆性开关,<10KD小分子可穿过。
2、内膜inner membrane,厚6nm,对物质通透性低,例如对H+、ATP和丙酮酸等都需载体蛋白或通透酶协助才能过膜。
内膜向内褶叠形成嵴cristae,扩大了内膜表面积,增加了生理功能。
嵴的形态通常呈板层状和管状,具多变性,嵴数与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呈正相关。
内膜内侧表面附有大量带柄的球状小体,称为基粒(或F0-F1因子、ATP酶复合体)。
3、膜间隙:是内、外膜之间约6-8nm宽的封闭空间(包括嵴内空间)。
4、基质:由内膜密封的内部空间(故称内室),充满可溶性蛋白质等胶状物质,含多种酶、核糖体、环状DNA、RNA 及含磷酸钙的颗粒,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和pH值。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内膜系统

26
3)大囊泡(vacuole) )大囊泡( )
多见于扁平囊的凹面和边缘, 多见于扁平囊的凹面和边缘,泡内含物依 其性质和成熟程度而有变化。 其性质和成熟程度而有变化。
27
2、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
将内质网中合成的多种蛋白质和脂类 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类和包装, 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类和包装,然后分 门别类地运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 细胞外。 细胞外。
9
2)新合成蛋白质的粗加工 )
新生多肽链的折叠和组装: ① 新生多肽链的折叠和组装: a.蛋白二硫键易构酶 蛋白二硫键易构酶 b.结合蛋白(binding protein,Bip) 结合蛋白( 结合蛋白 , )
10
② 蛋白质的修饰和加工
粗面内质网中进行的糖基化主要是N-连接 粗面内质网中进行的糖基化主要是 连接 糖基化主要是 糖基化 ,N-连接的糖蛋白多为分泌性蛋 连接的糖蛋白多为分泌性蛋 白和溶酶体蛋白。 白和溶酶体蛋白。
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经 小泡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进一步加工修饰后,浓 小泡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进一步加工修饰后, 缩成酶原颗粒,最后通过出胞作用排出胞外。 缩成酶原颗粒,最后通过出胞作用排出胞外。
32
Palade的分泌蛋白运输模型 的分泌蛋白运输模型: 的分泌蛋白运输模型
5. 第一个糖残基
N—乙酰葡萄糖胺 乙酰葡萄糖胺
功能: 功能:
a. 为各种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志; 为各种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志; b.影响多肽的构象; 影响多肽的构象; c. 增强糖蛋白的稳定性; 增强糖蛋白的稳定性; d. 多羟基糖侧链还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水溶性及蛋白质所 带电荷的性质
31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梳理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
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第1节细胞的增殖1.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增大细胞体积)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
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 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② 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比值就越小.导致细胞核的“负担”过重。
3.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4.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联系的过程。
5.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6.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
⑴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①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前期: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③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注: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④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加倍.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注:染色单体消失。
⑤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注:细胞板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高中生物《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概念图思维导图

(1)细胞大小于物质运输的关系:无论细胞大小如何物质在其中扩散的速率(深度)是相同的,但物质运输效率不同,细胞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受细胞核的制约,细胞核中DNA 是有限的,能控制细胞质的范围有限;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制约,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增殖第六章:细胞的增殖细胞也并非越小越好,一个细胞要完成相应的代谢活动就需要相应的细胞器以及细胞质等。
(1)概念: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有丝分裂:真核生物体细胞的增殖方式以及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真核生物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生物生殖细胞的形成(2)方式无丝分裂:蛙红细胞,显微镜下可用看到细胞核的变化原核生物:二分裂:细菌等,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核的变化(3)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有纺锤丝(体)、染色体的变化无纺锤丝(体)、染色体的变化细胞周期(1)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过程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植物分生组织、动物干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无细胞周期(如神经细胞、表皮细胞等),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2)组成G 1期(DNA 合成前期):有关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S 期(DNA 合成期):DNA 复制G2期(DNA 合成后期):合成少量RNA 和蛋白质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染色体,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从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赤道板是一个假象的平面,不真实存在)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着丝点自然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加倍,平均分向细胞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建壁(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动物细胞向中央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在赤道板处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形成细胞壁进而将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分裂期(3)细胞周期特点: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分裂期与分裂间期所占比例也不一定相同(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出现姐妹染色单体注意:数DNA 应数线条,数染色体应数着丝点,数染色单体应注意DNA 复制后以及着丝点断裂前均为染色体的2倍(4)染色体行为变化:(5)有丝分裂中核DNA 、染色体、染色单体含量变化曲线模型:,但表达情况不同)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
《细胞生物学》——细胞6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雨课堂10-11

(一)蛋白质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线粒体
1.线粒体蛋白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线粒体基质: 两性的N端靶向信号序列(形成α螺旋构象); 分子伴侣胞质蛋白Hsc70和线粒体基质蛋白Hsc70; 从内外膜接触点的Tom(外膜移位子)和Tim(内膜移 位子)处输入。
2.线粒体蛋白以3种途径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线粒体内膜:
转运到其功能发挥部位的过程。 蛋白质分选不仅保证了蛋白质的正确定位,也保证
了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
一、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二、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途径与类型
三、蛋白质向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酶体 的分选
一、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20世纪60年代,乔治•帕拉德(George Palade)等发现,细胞 分泌的蛋白需要先进入内质网,再到高尔基体,然后分泌到 胞外。这个细胞分泌途径的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1974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多次跨膜蛋白:含有多个SA和多个STA的肽链将成为多次跨膜 蛋白。
• 跨内质网膜肽段的取向: 。
内质网膜整合蛋白的拓扑学类型
• STA:内部停止转移锚定序列 SA:内部信号锚定序列
• 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质的信号序列 特称为导肽(leader peptide),其基本的特征是蛋白 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以后再转移到 这些细胞器中,因此称这种翻译后再转运的方式为后 翻译转运(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由信号肽和与之结合的 SRP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 新生肽边合成边转运 糙面内质网腔或定位在ER膜上 经转运膜泡运 到高尔基体加工包装 分选至溶酶体、细胞质膜 或分泌到细胞外。 (2)后翻译转运(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途径 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以后 细胞核、 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或者成为细胞质 基质的可溶性驻留蛋白和骨架蛋白。
跨考专业课学824细胞生物学讲义-第6章

跨考专业课学824细胞生物学讲义-第6章跨考专业课-2022年考研北京大学824细胞生物学讲义-第6章考研全程辅导专家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22年第六章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第一节细胞质基质概念经典细胞学:光镜下,细胞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和内含颗粒的透明部分――细胞液细胞生物学:1、电镜下,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及亚微结构以外的细胞质部分――细胞质基质;(观察角度)2、分级离心后,除去所有的细胞器和颗粒剩下的清液部分――胞质溶胶(生化角度)这个概念是存在以下争议:有人认为细胞骨架不属于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器;有人认为细胞骨架是细胞质基质的主要结构体系,是其他成分锚定的骨架,经常处于装配和解聚的动态平衡中,解聚的亚单位仍保持在液相中。
(观点占多数)细胞质基质是高度有序的体系(p160)细胞质骨架纤维贯穿于蛋白质胶体中;蛋白质与骨架直(间)接结合,或与生物膜结合,完成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功能相关的酶通过弱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多酶复合物,定位在特定部位,催化一系列反应;大分子之间通过弱键相互作用,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细胞内膜系统内膜:电镜下可见的细胞质内的膜相结构,区分于质膜(细胞质膜)。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是、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含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它们的膜是相互流动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功能上也相互协同。
内膜系统的共同结构特点:都是单位膜结构;仅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处于动态平衡中,膜之间有转化现象。
内膜系统和质膜的结构区别:单位膜的层次不如质膜明显;厚度稍薄,6~7nm;膜上的抗原不同。
第二节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概述(P164)K. R. Porter(1945)发现于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是位于细胞质内部的网状结构,故名内质网。
ER是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的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占细胞膜系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细胞生物学(第五版)-第6章-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2024版)

⑤ 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 ⑥ 肽链开始延伸并不断向内腔运输(共转运); ⑦ 核糖体大小亚基解离,肽链延伸终止; ⑧ 释放合成的蛋白到内质网的腔,并完成蛋白折叠。
分泌性蛋白的合成与跨越内质网膜的共翻译转运图解
引导新生肽链穿过内质网膜移位子的信号肽可视为开始转移序列。肽链中还可 能存在某些内在序列与内质网膜有很强的亲和力使之结合在脂双层中,这段序 列不再转入内质网中。 内在信号锚定序列:位于新生肽链内部的疏水序列,既是信号序列,又是肽链 跨膜锚定在脂双层中的序列。 内在停止转移锚定序列:位于新生肽链内部的疏水序列,既是肽段终止转移, 又是肽链跨膜锚定在脂双层中的序列。 多次跨膜蛋白:含有多个SA和多个STA的肽链将成为多次跨膜蛋白。 跨内质网膜肽段的取向:一般而言,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多的一端,或带正电 荷氨基酸残基多的一侧,朝向细胞质基质一侧(外侧)。
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又称停泊蛋白),与SRP特异结合,存在 于内质网膜上,为异二聚体。
体外非细胞系统蛋白质合成的实验证实,在分泌性蛋白合成 过程中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和停泊蛋白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所示:
信号肽酶 内质网腔面上蛋白水解酶,负责切除并快速降解新生 多肽的N端信号肽序列。 移位子 由3-4个Sec61蛋白构成的通道,每个Sec61由3条肽链组 成。 内在停止转移锚定序列 和内在信号锚定序列 与内质网膜的亲 合力很高,阻止肽链继续进入网腔,成为跨膜蛋白。
(2)膜泡运输:蛋白质被不同类型的转运膜泡从糙面内质网合成部 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再分选转移至细胞的不同部位,其中涉及供体 膜出芽形成不同的转运膜泡、膜泡运输和转运膜泡与靶膜的融合等过 程。
(3)选择性门控转运: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 核孔复合体在核-质间双向选择性地完成核输入或核输出。 (4)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的转运: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中 的转运与细胞骨架系统密切相关,其它不明。
细胞生物学笔记

细胞生物学笔记(共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细胞生物学笔记第一章真核细胞的核酸遗传物质有膜包裹,这是与原核细胞的差别。
电子显微镜利用短波长电子束可以观察到比可见光小十万分倍的物质。
第二章人体必需元素: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
人体90%是水,老人75%。
分为结合水、自由水。
心脏含水率79%。
糖类分为单糖、寡糖、多糖。
糖还有润滑保护作用。
脂类不溶于水,溶于脂溶性溶剂,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一个分子甘油和三个脂肪酸组成中性脂。
人体和动物碳原子数为4-24个,都为偶数。
类脂是脂肪衍生物,包括磷脂、糖脂、类固醇。
类固醇有胆固醇和胆汁酸等。
胆固醇是最重要的类固醇,是所有激素、酮类的原料,其中维生素D就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
蛋白质占细胞干重50%,蛋白质含有磷和硫,还有一些金属元素。
其中N氮的含量较为恒定,一般是16%。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这二十多种又称基本氨基酸。
一般在α碳原子上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组成。
蛋白质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等。
一级结构有一个肽键和一个二硫键组成。
二级结构是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螺旋或折叠形成的。
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会遭到破坏,成为蛋白质变性,本质是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
如果变性条件不剧烈,变性是可逆的(复性),如果剧烈持久,变性则是不可逆的。
酶是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大分子物质。
传统意义上的酶是蛋白质,但现代研究发现,RNA和肽类抗生素等竟然也具有催化作用。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
反应条件温和,但稳定性差,外界的强烈干扰可使酶失去活性。
酶的缺乏可能引起疾病,如急性胰腺炎。
酶对诊断疾病也有作用,如急性胰腺炎、肝炎、心肌炎。
核酸是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
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两大类。
核酸是有多个核苷酸头尾相连组成的链状化合物。
人类的DNA大约有3*10^9个核苷酸。
2019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总结精品教育.doc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总结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
小编准备了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名词: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
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线状、粒状、杆状etc 直径0.5~1.0μm。
(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outer membrane5~7nm厚,50%脂类、50%蛋白(重量)外膜蛋白多为转运蛋白,形成跨膜水相通道(直径2~3μm),允许分子量10kD以下分子通过,包括小分子多肽(氨基酸平均分子量128D)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inner membrane4.5nm厚,20%脂类、80%蛋白✧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外腔/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空间✧嵴(cristae)内膜大量向内腔突起性折叠形成✧嵴间腔(intercristae spac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嵴内空间(intracristae space)由于嵴向内腔突起,造成的外腔向内伸入的部分内膜通透性很小,分子量大于150D,就不能通过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膜上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内膜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数目:104~105个/线粒体,称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 TP合酶复合体(A TP synthase complex)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电镜观察揭示内外膜有些接触点转位接触点分布有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称内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和外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基质matrix 内腔中充满的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基质中含各种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基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70S核糖体有1~多个DNA拷贝,有独立遗传物质复制、转录、翻译5.基质的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基粒,又称A TP合酶复合体,头部直径9nm,柄部长5nm,宽4nm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mitochondrial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基质内一个线粒体平均5~10个DNA分子,编码线粒体的t 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但大多数酶和蛋白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转送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基因组共16 569 bp,双链环状DNA,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只含少量非编码序列两条链编码物不同,共编码37个基因(线粒体中约有1000个基因产物)13个蛋白质37个基因24个其他:2种rRNA分子(12S& 16S 重链)& 22种tRNA分子(14个重链8个轻链)(二)重链和轻链各有一个启动子启动线粒体基因的转录✧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从两个主要启动子处开始:重链启动子heavy- strand promoter, HSP和轻链启动子light-strand promoter, LSP✧线粒体转录因子1(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1, mtTFA) 参与线粒体转录调节✧线粒体基因转录类似原核生物,产生一个多顺反子(polycistron)✧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少有非翻译区✧起始密码AUG/AUA,起始氨基酸甲酰甲硫氨酸(原核) 终止密码UAA✧线粒体DNA基因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线粒体编码的RNA、蛋白质不运出线粒体✧线粒体核糖体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转入线粒体内✧线粒体的所有tRNA都由mtDNA编码(线粒体的遗传密码和核基因的不完全相同)(三)线粒体DNA的两条链有各自的复制起点✧重链复制起始点origin of heavy-strand replication, OH 控制重链的自我复制,先复制✧轻链复制起始点origin of light-stand replication, OL 控制轻链的自我复制,后复制✧mtDNA的复制需要RNA引物作为DNA合成的起始✧线粒体的环状DNA复制过程持续2个小时;其复制周期不受细胞周期影响,可分布在整个细胞周期四、线粒体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一)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1.输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质N(或名:导肽)富含带正电荷的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缺少酸性氨基酸),20~80个氨基酸2.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线粒体蛋白可溶性前体在核糖体内形成以后,1)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nascent-associated complex,NAC)少数与之结合。
NAC增加了蛋白转运的准确性2)热休克蛋白70(constitutive heat shock protein 70,hsc70)大多与之结合。
防止前体蛋白形成不可解开的构象,防止已疏松的前体蛋白聚集(aggregation)3)导肽结合因子(presequence-binding factor,PBF)增加hsc70对线粒体蛋白的转运4)线粒体输入刺激因子(mitochondrial import stimulatory factor,MSF)不依赖hsc70,单独发挥ATP酶的作用,为聚集蛋白的解聚提供能量3.分子运动产生的动力协助多肽链穿过线粒体膜布朗棘轮模型Brownian Rachet model(S.M.Simon提出作用机制):转移多肽在线粒体膜上的蛋白孔道内,做布朗运动摇摆不定,一旦自发进入线粒体腔,立即有线粒体内的mtHsp70结合上去,防止肽链退回细胞质中;随着肽链进一步伸入线粒体腔,更多mtHsp70结合 mtHsp70(被描述为“转运发动机”,有牵拉作用)以一种高能构象结合前导肽,然后松弛为一种低能构象,促使前导肽进入,并迫使后面的肽链解链并进入4.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肽链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其导肽序列被基质作用蛋白酶matrixprocessing protease, MPP 所切除✧mtHsp70、mtHsp60、mtHsp10 协助肽链重新折叠,形成天然构象(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包括转进膜间腔、内膜上、外膜上;除含有MTS(matrix-targeting sequence),还有额外信号序列1.蛋白质向线粒体膜间腔转运膜间腔导入序列intermembrane space-targeting sequence, ISTS 膜间腔蛋白质均有,引导肽链进入膜间腔膜间腔蛋白质N端先进入基质,并被酶切去MTS序列,然后依照ISTS的不同,有两种转运方式:①整个肽链进入基质,结合mtHsp70折叠,并在ISTS引导下,通过内膜上通道,进入膜间腔②ISTS起转移终止序列的作用,肽链C端不能转入内膜,并固定于内膜上,在膜间腔蛋白酶作用下,切除内膜上的ISTS部分,C端落于膜间腔(在此发挥作用)第③种膜间腔蛋白质的转运方式:以直接扩散的方式,从胞质中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类孔蛋白P70——类似原核生物孔蛋白,进入膜间腔2.蛋白质向线粒体外膜和内膜转运外膜蛋白类孔蛋白P70 研究较多,其MTS后有一段长的疏水序列,起着转移终止序列的作用,使之固定于外膜上内膜上的蛋白质转运基质尚不清楚五、线粒体的起源线粒体可能起源于与古厌氧真核细胞共生的早期细菌。
(共生假说)还有非共生学说。
六、线粒体的分裂&融合(一)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自从线粒体DNA发现后,普遍接受线粒体是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的线粒体的发生分两个阶段(接受细胞核、线粒体遗传系统的调控):①分裂增殖②新生线粒体的分化线粒体的分裂增殖方式:①出芽分裂②收缩分裂③间壁分裂无论哪种增殖方式,线粒体分裂都不绝对均等,受细胞分裂一定影响(二)mtDNA随机地、不均等地被分配到新的线粒体中同一个线粒体内,mtDNA可能有天然的野生型,还有少量突变型复制分离:分裂时,mtDNA随机分配到新的线粒体中,导致mtDNA 异质性变化①在分裂旺盛的细胞中,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发生遗传漂变,向同质性方向发展,只有野生型存在(分裂旺盛的细胞往往有排斥突变mtDNA的趋势)②在分裂不旺盛的细胞中,突变型mtDNA具有复制优势,在胞质中积累越来越多,形成突变型的同质性细胞(三)线粒体融合是有一系列相关蛋白介导的过程线粒体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线粒体的相互协作,可以使不同的线粒体之间的信息和物质得到相互交换。
七、线粒体的功能1)主要功能:营养物质在线粒体内氧化并与磷酸化耦联生成ATP2)在摄取Ca2+和释放Ca2+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粒体和内质网共同调节胞质中Ca2+浓度3)与细胞死亡有关。
有时,线粒体是细胞死亡的启动环节;有时,是其一条通路(access)。
线粒体在能量代谢和自由基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朝氧阴离子,并通过链式反应形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当ROS水平较低时,可促进细胞增生;当ROS水平较高时,使得线粒体内膜非特异性通透性孔道开放,不仅使得跨膜电位崩溃,也是细胞色素c外漏,在启动caspase的级联活化,启动凋亡。
第二节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在细胞内线粒体的参与下,利用O 2,分解各种大分子,产生CO 2,并将代谢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 的过程,称 细胞呼吸,或 生物氧化 /细胞氧化细胞呼吸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本质同燃烧一样,终产物都是:CO 2和H 2O ,释放的能量也相等细胞呼吸的特点:①线粒体中进行的 一系列由酶系催化的 氧化还原反应②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 TP 的高能磷酸键中③整个反应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④反应在 恒温(37℃)恒压条件下进行(体内生理条件下)⑤反应需要H 2O 的参与细胞能量的转换分子——A TPATP 是一种 高能磷酸化合物,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储存于A TP 的高能磷酸键中当细胞活动需要能量时,去磷酸化,断裂一个(或两个)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去磷酸化A-P~P~P A-P~P + Pi + 能量磷酸化随着细胞内能量的释放、储存,能量转换的 中间携带者,在ATP 与ADP 之间 不断进行互变ATP 是 细胞内 直接供能者,是细胞内 能量获得、转换、储存、利用的 联系纽带产生ATP 大概分为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三大过程. 图6-10一、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的糖酵解1个葡萄糖分子,经过十余步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形成2分子NADH+H+,净生成2分子ATP如果从糖原开始糖酵解,不需要消耗1分子ATP,进行葡萄糖的磷酸化,则总反应净生成3分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推断是靠自身的脂溶性,简单扩散入线粒体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在丙酮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酰辅酶ANADH+H+ 进入线粒体的方式:①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基质,借助苹果酸脱氢酶、谷氨酸经谷-草转氨酶的作用,以草酰乙酸、苹果酸等作载体……(肝脏、肾脏、心肌细胞etc)②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脑、昆虫的飞翔肌)3分子H2O1分子GTP 可转换为1分子ATP2分子CO24对H 3对以NDH+为受体,1对以FAD为受体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基质葡萄糖32个ATP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基质糖原33个ATP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30个ATP脂肪酸、氨基酸从胞质进入线粒体,转化为乙酰CoA 或三羧酸循环的其他中间产物,并进行完全氧化、提供能量(完全氧化唯一途径)这些中间产物可用来合成氨基酸、卟啉、嘧啶核苷酸等三、氧化磷酸化耦联&ATP形成线粒体内,NADH和FADH2把电子转移到氧分子,就是氧化磷酸化,是放能的主要环节,绝大多数释放的能量用于生成A TP,少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一)呼吸链和ATP合酶复合体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1.呼吸链是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H+和e-的酶体系✧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电子传递呼吸链(electron transport respiratory chain)=是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酶体系✧1分子葡萄糖经无氧氧化、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产生:6分子CO2、12对H;这些H必须完全氧化成水,整个有氧氧化过程才结束✧H先离解为H+和e-,e- 经过线粒体内膜酶系的逐级传递,最终传递给O2,成为2O2-,+,生成2个H2O醌类UQ(ubiquinone, 泛醌)=辅酶Q(CoQ) 脂溶性分子,UQ/UQH2定位脂双层中,能迅速进行侧向扩散细胞色素Cyt C(细胞色素C) 可溶性蛋白质在膜间腔中,沿内膜移动铁硫蛋白2.ATP合成酶复合体(=F0F1ATP合成酶)催化ATP的合成1)头部具有酶活性蘑菇样蛋白质复合体,在细菌与线粒体中高度保守,三部分组成:球形F1头部,直径9nm,由5种亚基组成:α3β3δγε,自然状态下(结合态)催化A TP 合成2)柄部连接头部和基片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抑制A TP的形成3)基片是质子(H+)流向F1的膜通道F0基片(basal section),包埋于内膜中,由3种亚基组成:ab2c10–14F0基部有一通道,允许质子(即H+)从膜间腔经F1头部进入基质(二)氧化过程伴随着磷酸化的耦联氧化磷酸化耦联=氧化磷酸化作用=NADH和FADH2是两种还原性电子载体,所携带的电子经内膜上的呼吸链逐级定向传递给O2,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被F0 F1ATP酶复合体用来催化ADP磷酸化成ATP呼吸链中有3个主要的质子由基质转运到膜间腔能量释放部位:NADH→FMN、(细胞色素)Cyt b→Cyt c、Cyt a→O21分子NADH+H+经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可以形成2.5分子ATP1分子FADH2 经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可以形成1.5分子A TP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共可以形成32分子ATP底物磷酸化生成4分子ATP=糖酵解2ATP+TCA循环2A TP氧化磷酸化生成28分子ATP→12对H=10对以NAD+为载体+2对以FAD为载体(三)电子传递时H+穿膜形成电化学梯度①NADH和FADH2提供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被O2接受②电子传递链同时起到H+泵作用,在传递电子过程中,将H+从线粒体基质转移到膜间腔③线粒体内膜对H+和OH-不能通透,造成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④膜间腔里的H+顺浓度梯度,借助这个势能通过A TP合酶复合体的F0质子通道,驱动F0 F1ATP 酶复合体合成ATP(四)电化学梯度所包含的能量转换成A TP的化学能F0 F1ATP合酶如何利用H+的电化学梯度,催化ADP与Pi 形成ATP?1979年Paul D. Boyer 提出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当H+穿过F1因子活性部位,F1颗粒构象变化,导致底物ADP与Pi 紧密结合,产物ATP释放(Boyer 因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根据结合变构机制,ATP合成步骤如下:①质子(H+)跨膜释放的能量,用来改变F1头部活性位点对ATP结合力②每个活性位点按3个状态依次变构,每种构象跟底物亲和力不同③A TP的合成被旋转催化,γ亚基相对于其它亚基旋转线粒体本身依靠质子动力proton-motive force 驱动质子动力驱动ADP与Pi 从胞质进入内质网基质,而换出ATP与H+此外,质子动力也驱动Ca2+进入线粒体基质、介导线粒体融合、协助核编码蛋白跨线粒体膜的运输第三节线粒体与疾病一、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中毒或病毒入侵→线粒体肿胀、破裂✧原发性肝癌→线粒体嵴的数目下降,最终成为液泡状✧缺血性损伤→线粒体凝聚、肿胀✧坏血病病变组织→几个线粒体融合成球✧某些细胞病变→线粒体内积累大量蛋白质、脂肪、或基粒✧氰化物、CO等可阻断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呼吸链,造成氧化中断、细胞死亡✧随年龄增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可作为病变指标二、mtDNA突变&疾病突变的mtDNA 当进行异常复制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对此识别、阻止,细胞靠加快分裂来稀释突变mtDNA带来的细胞损害但是这种策略终将无效,导致疾病——线粒体疾病mitochondrial disorder,表现为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线粒体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肉系统,称线粒体脑肌病分子生物技术发展,使得明确诊断线粒体疾病成为可能,然而治疗尚待突破三、线粒体融合&分裂异常相关的疾病四、线粒体疾病的治疗目前的治疗措施:补充疗法(补充呼吸链所需辅酶,如辅酶Q)、选择疗法(用促进细胞排斥突变线粒体的药物,以增加正常线粒体比例,比如用氯霉素对抗ATP合酶)、基因疗法(将正常线粒体基因转入患者体内,以替代mtDNA发挥作用:胞质mtDNA表达法、线粒体转染法、异质性细胞正选择法)复习题1.线粒体外膜蛋白所占比例,多为什么蛋白,多大的分子可以通过?2.线粒体内膜通透性如何?多大的分子可以通过?3.线粒体内外膜有些接触点,叫什么,那里分布了什么?4.线粒体DNA形状如何?每个线粒体有多少DNA拷贝?是否结合组蛋白?5.线粒体内膜上有何独特的膜脂?6.线粒体内膜、外膜、基质、膜间腔的标志酶各是什么?7.mtDNA共编码多少个基因?其中多少个是编码蛋白质的?8.大多线粒体蛋白由什么编码,在哪里的核糖体上合成?9.mtDNA跟原核生物DNA有哪些相似处?10.mtDNA的复制时机,跟核DNA有何不同?11.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能被转运进线粒体,因为含有什么序列?此序列有何特点?12.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在转入线粒体时,mtHsp家族是如何起作用的?13.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是怎样向线粒体膜间腔、外膜转运的?14.线粒体怎样起源的?如何增殖?15.名词解释:细胞呼吸、呼吸链、A TP合酶复合体16.A TP分子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是什么?17.从葡萄糖到ATP形成,经过哪三个步骤?18.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的糖酵解总反应式是?19.糖酵解产生的NADH,可以通过哪两个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20.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在丙酮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什么进入三羧酸循环?21.线粒体基质中,三羧酸循环的第一个也是最终反应物是什么酸?22.一次完整三羧酸循环,1分子乙酰CoA 氧化生成什么?23.什么是各种有机物最后氧化、相互转换的枢纽?24.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生成多少分子A TP?25.1分子NADH或FADH2 经电子传递,各生成多少A TP?26.化学渗透假说内容是什么?27.结合变构机制是如何解释质子电化学势能转化为A TP化学能的?28.线粒体靠什么驱动ADP与Pi从细胞质进入线粒体内的?29.mtDNA突变主要影响什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