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在企业沟通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刘宝廷学号:**********
中国社会与中国管理
——作业
班级:M1212099
******
学号:**********
非正式组织在企业沟通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和中国管理作业
摘要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非正式组织对于有效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沟通的影响的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尝试通过社会学的分析来阐述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管理沟通中的影响,以及企业如果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字
沟通非正式组织圈子熟人社会陌生社会
一、现象
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公司在选择员工时都特别注重考察员工的沟通能力。
在工作中公司一般也会有意培养和提供员工的沟通技巧,因为有效的沟通能够减少公司内部不必要的内耗,提升公司的效率。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沟通问题,但有的人好像天生就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使工作有效的展开。
而有的人遇到与人合作,跨部门沟通时,显得却很不适应,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别说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去执行工作计划了!
就以我的刚工作时的公司为例,我在公司负责公司的生产计划工作,根据业务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协调产线按照计划进行生产。
要负责协调业务和产线以及其它所有跟生产相关的部门,对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否则很难让生产计划顺利有效的被执行。
因为市场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而产线出于效率的考虑,总是希望生产计划尽可能的稳定,机种单一、变化少。
客户希望我们生产计划能及时应变,产线则希望简单不变,这样我们部门经常会遇到比较棘手问题。
一个部门不同的人和产线沟通都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个同事和产线讨论变更生产计划,很容易达成一致,让计划顺利执行;而另一个同事则很难和产线沟通好、处理好一些问题。
但就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上这两位同事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后来我了解才发现,原来同事A和产线的主管关系比较好,他们两个除了工作之外都爱好踢足球经常一起参加公司组织的比赛,而同事B和产线主管除了工作上的往来外并无什么其他的交集。
非正式组织
相对于公司正式的部门和组织划分来说的,上述足球的爱好者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的。
后来的部门会议中我们的主管让我们平时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工作时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中的交往,平时也要注意在其他的环境中培养一下彼此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工作中有事了才去找别的部门人员沟通,这样会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随着自己工作经验的积累,公司陆续也有上到一些管理沟通类的实战课程,了解到企业中的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工作的沟通则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大家在工作中遇到沟通问题,甚至出现冲突时要善于运用非正式沟通来解决沟通问题。
例如如果和其他部门的意见有分歧,而正式沟通陷入僵局时,则要先放一放,再找机会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和对方聊一下。
比如一起抽根烟,一起喝杯咖啡,换一下话题,有比较好的氛围的时候再提出来,彼此的观点和出发点,这个时候往往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而如果我们本来就属于另一个共同的非正式的组织,如一起都是足球队成员,或者因为某些爱
好,彼此有些交集,如一起讨论股票买卖,一起玩过麻将等等。
则问题更好解决,因为本来就形成了比较好的默契,即使因为工作沟通时有些冲突,会更容易从另外的非正式的组织中找到更有效沟通方式。
往往只要一句话就可以了,如昨天的股票又大涨了,最近赚了蛮多的吧,马上彼此的沟通气氛就变好了。
再等机会谈论事情则容易解决多了。
二、社会学分析
虽然我们知道了非正式组织及非正式沟通在工作中能带来很好的沟通效果。
也很好理解彼此之间关系好,就更容易沟通,更好的开展工作。
但是里面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公司里相对于外国的公司,或者说中国人群相对于外国人群更容易表现出来呢?
原来中国社会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强调情感与习俗,相比较来看,西方社会的特点陌生社会,强调契约和流程。
如果说公司的流程和制度是契约和规章,大家在工作中会保证基本的底线,但是如果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说明的或者超越了制度规定的要求,则当事人就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而如果同时又会有些额外的付出或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当事人一般会选择回避。
而制度不能包罗万象,概括所有的情况,尤其在集团公司的跨部门沟通合作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这时如果有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则情况就不一样。
如果当事双方都是某个“圈子”的成员,彼此就比较熟悉,同时就再彼此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情感,以及大家都认可的习俗和惯例。
同时圈子中大家都相互熟悉,相互认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如果某个人的行为的不当马上就会被圈子中的其它人瞧不起,会逐渐被圈子里的人排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被迫离开圈子。
而圈子里的人以后都可能很难再给他机会与他进行深入的合作。
这样就会失去人脉资源,而这种失去往往是长时间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不可挽回的。
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中一个人一旦留给别人某种不好的影像,那可能是一辈子的都很难改变的事情。
西方社会这种圈子的影响,并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烈罢了。
记得前不久,生产线将要生产的产品缺一颗原材料。
材料是从美国运过来的,我们希望当天下午可以收到,但因为从国外进口需要报关清关的问题,正常情况下要到当天深夜才能到公司,这样就会影响晚上的生产。
我们部门负责的同事找相关部门的人帮忙加急处理,可能别人手头上事情很多要处理,就说就是这样的流程和时间,没有别的办法加急。
我知道这件事情,刚好对方是和我一起备考MBA同事,我就试着打个电话过去,对方很爽快的答应了,并安排专车去提货当天中午就到公司了。
我心里很高兴,在同事面前很有面子,对他的印象也变得更好,心里想不愧是读MBA的人,什么麻烦事都能搞得定,还重情义。
相反如果他当时不答应,我对他印象则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在我们几个考MBA的同事圈中抱怨这个人没有能力,不够朋友。
多少会影响他在我们这个非正式组织中的个人形象。
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建立
正是因为这样的非正式的组织有着某些独特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公司管理中我们应该合理加以利用,借以帮助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提升工作效率。
所以企业管理者要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建立,培养大家之间的默契。
这样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多年前,一些企业的员工之间可能只会因为工作在一起形成同事关系,而现在管理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
业基本都会让员工组建一些社团,工作之余各部门也会组织团队建设,一起出去参加集体活动,一起去郊游,这样大家不自觉的就会形成某些默契,让大家认识到彼此之间不仅仅只有工作关系。
大家在工作中就会更加融入工作,在工作中也会增加一些工作之余的乐趣。
让工作本身变得不再枯燥,更重要的某些关系还可以约束和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
如我们部门有个同事,是公司骑行社(类似自行车车队)的队长。
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特意由他来安排主导者很容易办成。
而他自己也会因为是队长的原因,比别人更有担当,尤其是遇到同事是公司骑行社社友的时候。
而且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成员间的默契的形成也更有利于沟通的有效展开。
例如对某句话,某件事情,某个环境大家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了解和认识。
如同一个音乐家跟音乐家聊天会更有话题一样,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语言。
这样无疑会提升彼此对对方所表达观点的理解,并且一些共同的立场和观念也会使他们更容易达成一致。
如我在出货紧急时希望产线能够临时加班生产,产线人员如果很了解我的工作,知道来自市场的压力,则更容易理解并配合处理。
合理引导和规范非正式组织
那么是不是无论是么非正式组织,企业都要无限制的鼓励发展呢?当然不是,我们公司的一个供应商,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公司中的上海人形成了所谓的“上海帮”,本来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在公司时间都比较长,也掌握了比较多的公司资源。
慢慢的就出了一些“上海帮”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利在圈子里相互勾结,为了私利做些侵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有的人直接向自己的部署“卖官”,只要部署给一定的好处,就可以从公司内部得到调任或升迁;或者是将表现一般的人给予很好的绩效考核结果。
风气越来越坏,最后被公司发现,公司开除了几个为首的人,才算将这个非正式组织“瓦解“。
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跟公司的管理不健全,高层对这样的组织引导和规范的不够。
高层没有及时了解和关注该组织的存在,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组织的坏处,以及对这些人的权利方面没有合理的制约机制,才让这样的人得逞。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促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非正式组织建立,还要认识到企业总可能存在的各种非正式组织,并及时了解和规避这样组织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鼓励和发挥非正式组织有利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减少内耗、提升效率。
参考文献:
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