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中国古代音乐史稿_有感(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有感
李香兰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730000)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杨荫浏先生所著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的一部书。《史稿》除了向我们展示中国音乐悠远、浩瀚的历史知识外,
更能通过该书影射出作者严谨、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和宽广的学术视
野。这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恐怕是最重要的了。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认识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人,势必都读过《中国古代音乐
史稿》一书,原因在于此书在同类书当中所具有的较高的学术价
值。《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著名音乐史学家杨
荫浏所著,于198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
册为远古至宋代部分,下册为元、明、清三代。在本文中,笔者谈几
点阅读完该书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体例编排
对于读者来说,在阅读一本书时,书的体例往往会成为首先关
注的问题。《史稿》的体例是依据历史朝代顺序进行编排,采用“编
年体”的框架结构,按照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演变共分为八编,三
十六章,每一章下面分列若干大问题,其下再分若干小的问题。在
书的主体内容前后分别为“几点说明”和“后记”部分。这样分门别
类、有层次的体例编排,最大的益处是能够清晰地突出历史发展的
脉络,对每个朝代涉及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涌现出哪些优秀的音
乐家和音乐作品等,通过目录便一目了然(需要指出的是《史稿》的
目录是极为细致的)。
《史稿》在具体章节安排上的显著特点是在每一章的开头部分
都有交代历史背景的“概况”部分。在五编以前,“概况”的内容均
放在章节的开始处,在五编以后则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放
在每一编的第一章。“概况”主要是交代本章节所涉及的相关历史
时期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
况、社会制度、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等进行
撰述。通过对社会、文化大背景简明扼要的介绍,将对音乐的考查
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对于读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该时期音乐
的发展状况是不无帮助的。此外,《史稿》在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
之后,都有一段总结性文字,也即在每一编的结尾处都有对应的
“结语”部分,这样对于读者在了解该时期的音乐现象之后,从整体
上把握音乐的发展规律又是大有益处的.这种从宏观—微
观—宏观的结构安排,对于读者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二、内容翔实、材料丰富
《史稿》所涉及的内容是及其广泛的,是其他同类书

难以企及的。
我们仅从目录,通过与其他书(如王光祈著《中国音乐史》;孙继南、周
柱锉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进
行比较便可以感知,这也正是最体现该书学术价值的地方之一。
《史稿》对诸多问题的深人考究也是值得称道的。如对“相和
大曲”中“解”的分析,作者不仅仅从歌词的角度来解析“解”等同于
“章”,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解”的六大音乐
特点,反应出作者做学问的深度。又如对稽康音乐思想的.解析和
评价、对唐燕乐二十八调的详细解析、对明清南北曲、昆曲、各地不
同声腔的戏曲所作的详细介绍等问题,都做到了详细深人的阐述。
作为音乐史的著述,谱例的摄人是极为重要的,它从音乐本体
的角度反应着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史稿》中有大量的谱例资
料,并且对谱例都有一定的注释。在《史稿》的附录部分,附有“曲
例索引”,共包含曲例84例。此外,还附有考古图片134张。谱例
和图片的摄人,对于读者全面、立体的了解音乐史是受益匪浅的。
三、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精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众多史料的整理与汇总、。如
元杂剧、南戏现存乐谱一览表、对《雅乐》乐队和舞队的排列表、.何承
天的新律的音程关系表、北宋《燕乐》二十八调用音比较表、南北曲
字调配音表、元《杂剧》同曲异体之音乐资料表等等,可以想象这些
资料的整理与汇总,加之对这些史料进行解析,是多么复杂、繁琐的
工作。当作者完成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工作,并将成果呈现给读者
时,我们不得不为作者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所折服。
此外,作者提出实践的重要性。作者在《史稿》的后记部分谈到
“音乐史属于理论,而又有着他自己的特殊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音乐史的研究者,一方面与别的领域内的工作者一样…另一方
面又不同于其他领域内的研究者,他又要特别重视音乐艺术的实
践,为其特殊的理论研究充实基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前人之
言可靠与否,有时还有待与实践的检验与印证。我的另一缺点就是
实践不够,理解不深,太多依赖书本知识。”作者在晚年曾经谈到“作
为一个音乐史家,不要老去写音乐史,最好多去调查,收集各种曲
牌,写出一本本曲谱来,用实践来充实音乐史,向深、广两个方面去
搞。”作者这一观点的提出,一方面启示后来者,对于音乐史的研究不
能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四、中西结合的学术史观

在后记当中,作者简单提到了中乐与西乐的关系问题,杨先生
主张中西结合的观点。郑祖襄先生曾谈到:“在‘中西融合’派中,
从理论上讲,比起刘天华、赵元任等人,杨荫浏先生的这个观点是
最有深度的。”作者认为“西洋作曲理论,从他们的实践中产生出
来,经过长期检验,有它一定的科学性,可供我们参考。但参考是
好的,依赖是不行的。”“国乐最后有于世界音乐互相融合的必然趋
势。为准备这个时期的来临,为求将来融合的适宜,我们便不得不
为了国乐而研究一些西乐的理论与技术。”从《史稿》中的谱例都用
简谱进行记录(而非用中国传统的工尺谱记录)和将古琴曲《酒狂》
用减字谱和五线谱结合运用,可以反应出作者的这一学术观点。
“研究国乐,固然不能对于西乐抱不求甚解的态度;研究西乐,也似
乎不能对于国乐不加过问的观点。国乐有了出路之时,西乐在我
国,才可度过它“目圈吞枣”的异常阶段,而真正达到它自然消化的
理想时期。”这些富有远见的话语,至今看来,仍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史稿》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历
史的局限。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著书背景,明了历史局限性
是从来就无法避免时,对于出现的一些小纸漏,便不必苛求。
【参考文献】
C1」引自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幻引自杨荫浏《音乐史问题漫谈))(李担娜笔录),音乐艺术[习.1981〕年2期.
[3〕转引自郑祖襄《中西音乐文化冲突中的音乐学选择—谈杨荫浏先
生的学术思想》,中国音乐[J] .2002年第2期.
[4」引自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5]转引自郑祖襄《中西音乐文化冲突中的音乐学选择—谈杨荫浏先
生的学术思想》,中国音乐[J] .2002年第2期.
[6〕转引自郑祖襄《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
中国音乐史纲>》,中国音乐学「J].1999年第4期.
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