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中国古代音乐史稿_有感(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原创5篇)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原创5篇)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原创5篇)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中国艺术史》是一本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中国艺术史的书籍,作者是著名艺术史家巫鸿。

这本书从史前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艺术的全貌。

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包括绘画、雕塑、陶瓷、建筑、工艺美术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

在书中,巫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艺术品为例,详细阐述了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品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叙述清晰而生动,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艺术风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和阐述深感认同。

作者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剖析,使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书中所涉及的艺术品和历史人物,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对某些艺术门类的介绍可能过于简略,对于一些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过于强调传统审美观念,对于现代艺术的独特价值有所忽视。

总的来说,《中国艺术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艺术的壮丽画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中国艺术史,是指对中国艺术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和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著名艺术家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的研究和阐述。

中国艺术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入分析1.古代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朝,是中国艺术的起源阶段。

陶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

其中,汉朝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标准版)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标准版)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人们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音乐,在中国却有近万年可考的历史,中华古韵,熏陶了亿万炎黄子孙,代代传承。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音乐简史读后感

音乐简史读后感

音乐简史读后感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到当代,简要介绍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音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前时代是音乐发展的起点,古人们利用简单的乐器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乐。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成为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开始有了更加复杂的乐器和音乐理论。

在中世纪,基督教音乐成为主导,宗教音乐和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同时也出现了吟游诗人和宫廷音乐家。

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音乐开始融合人文主义思想,音乐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曲式。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则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装饰性,巴赫、海顿等作曲家的作品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时期,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成为了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

古典音乐注重音乐的结构和形式,同时也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时期,音乐开始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创作。

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

20世纪初至中期是现代主义音乐的时期,音乐开始更加注重音乐语言的革新和音乐形式的拓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流派。

20世纪中期至今是当代音乐的时期,音乐开始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

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当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电子音乐、实验音乐等新型音乐形式也在不断涌现,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音乐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一)《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已看完,也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过了意见。

感慨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很多东西都没有提笔写出来。

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

第一至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

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音乐史实作了系统的梳理。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

这次看中国音乐史,在人名与作品上,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明白,一边看,一边觉得对近百年的音乐家一一有了个梳理,觉得:哦,原来以前一直唱的《飞飞曲》是黎锦晖写的儿童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

由于这次对历史背景、对剧情有了了解,觉得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有用。

我对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和方法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一直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以后的每一页书,真的就验证了我的疑问。

由于他的写作方法是:先略写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概况,再单独的写一个一个的音乐家,而每一个音乐家则是由生卒年、主要作品、代表作分析、谱例四部分组成。

这样的写法在写久远一些的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都已作古,作品也少,不会出现跨时间段的问题;但是在写《和平颂歌》一章时,他写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那些作曲家大多现在还健在,并且在各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此时还按那种方法写则会有时间段的交叉,冲淡了各时期的音乐的特点。

劫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纪实性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形式、音乐器乐、音乐家和音乐文化的相关信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是一个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也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多样,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我还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的器乐非常丰富,有弦乐、管乐、打击乐、民族乐器等等。

每种器乐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并且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中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许多传奇性的音乐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如唐代的李煜和他的《芦花》、《山居秋暝》,宋代的苏轼和他的《念奴娇》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提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国古代音乐的宗教场所、节日仪式、祭祀活动等。

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如与中国古代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联系。

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与其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并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悠久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从一个时期传承到另一个时期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联系。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形式都有着联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乐书读书笔记

乐书读书笔记

乐书读书笔记
乐书指的是《乐书要录》,是北宋音乐家陈旸撰写的一部音乐论著。

如果你需要关于《乐书要录》的读书笔记,以下是一篇读书笔记:
《乐书要录》是北宋音乐家陈旸所著的音乐论著,全书共十卷,包含了音乐的各个方面,如乐律、乐器、乐章、乐舞等。

在《乐书要录》中,陈旸对音乐的本质、作用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能够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

他还强调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认为音乐可以反映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

陈旸在书中还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认为音乐创作应该以情感为基础,注重音乐的意境和内涵。

他还强调了音乐表演的技巧和表现力,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才能够真正地展现音乐的魅力。

《乐书要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论著,它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阅读《乐书要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和博大精
深。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通用16篇)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通用16篇)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通用16篇)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学习使人进步。

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

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

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

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

”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

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

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

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心得与回顾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首重点词: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史学方法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了中国音乐史更为广阔的天地,又从头认识了这门学科:它不只是是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要注意音乐史学方法的学习,注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向前走得更远。

固然获得的进步还很有限,但我仍是想把这段时间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与回首。

一、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汉代琵琶发源的史料及剖析考据》中,作者依据史料+问题+议论这一思路进行,作者以为汉代琵琶发源于“乌孙说”没有道理,原因有三条;而发源于“弦鼗说”有道理,原因也有三条。

1. “乌孙说”:无理之一,作者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述了“乌孙说”这一民间传说是依据历史事件夸张附会而成,历史原貌并无提制作琵琶之事,属传说之误;无理之二,作者运用剖析与综合的方法,依据“乌孙说”的记录推测乐器的性能来进行否认;无理之三,从历史命名的经验中推论剖析来进行否认。

2. “弦鼗说”:有理之一,作者引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陈旸的《乐书》的文件记录,从历史文献推演,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说明弦鼗是历史上乐器家族的一员;有理之二,从三国到唐的文件中都记录了圆形音箱琵琶源于弦鼗,用文件记录进一步梳理来进行判断弦鼗有理;有理之三,从弦鼗的形制和性能上推衍圆形音箱琵琶从弦鼗发展而来。

在这无理有三和有理有三的论证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对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方法的运用。

归纳是指从事实出发,以对于个别对象的察看陈说为基础上涨为广泛性的认识。

他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在重申创新时,归纳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应注意 1、归纳一定与抽象相联合,对察看得来的资料进行对照、差别、抽象找出共同的实质特色,进而进行归纳,得出原理。

在《聂耳性格特色中的责备特色》一文中,作者着重对第一手资料即聂耳的日志逐次解读中,抓住聂耳性格特色的形成、升华,及其在艺术责备中的展现,在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这几个环节,充足运用归纳的实证性的方法,抽象出聂耳性格特色中的责备精神,并正确地判断了这类责备性格特色对于其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关键词:乐律学的形成与发展摘要:中国很早便知道了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和生成规律,并称有固定高度的乐音为“律”。

汉代时期的相和歌隋唐燕乐的基本宫调理论是俗乐二十八调。

正文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

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的兴盛和衰败;几千年的音乐历史积累了无数音乐艺术的宝贵财富,也积累了这个民族认识音乐、创造发展音乐的经验与教训。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距今几千年的古老乐器,了解了古代传统的礼乐制度还明白了乐律学的形成。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其中2支为半成品)用猛禽翅骨作的骨笛。

根据碳14测定及树轮校正,它们距今约7800~9000年。

经研究,这批骨笛和河南当地佛教音乐乐器“竹筹”的构造原理、吹奏方法相同。

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

除了骨笛,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

这些古老的乐器说明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创造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发明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

有的乐器经过测音,能吹奏出准确的音高或音阶。

音乐是以音响的时间序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音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的研究者把它归纳为异星球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等六种。

但是,新的研究是把艺术的起源和人的起源结合起来。

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葛天氏之乐的《奋五谷》,反映了先民们的生产劳动;涂山氏女之妾唱的《候人》歌则是一首古老的情歌。

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出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内容,同时也说明音乐起源的外部动力来自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另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乐律学的形成这一章节。

中国很早便知道了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和生成规律,并称有固定高度的乐音为“律”。

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

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

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广收文字数据来谈书面的音乐,在文献收集及整理上自有一番贡献,但仅只于此,在重要的中国音乐的问题上,这本书全都谈错了。

如对于中国周朝的雅俗乐,误把以诗经为文本的雅乐的国风当成了俗乐而大谈特谈,使上古的音乐史完全谈走了调。

谈到中古的清商三调时,连所谓古书里的直笛的『哨吹』的定义皆因未查明古籍,而信口否定了有关荀勖笛律的沈约《宋书》里的音阶与哨吹有关,而自我作主之下,把荀勖笛律的音阶搞错,进而连清商三调里的音阶也因没有熟读荀勖当日笛律和当日的俗律差一音的误差,于是清商三调的音阶全部搞错。

在谈到燕乐二十八调时,又文抄造假的王光祈《中国音乐史》里关于燕乐音阶,而未复核一遍王光祈的立论里的骗局,而且对于所谓南宋的蔡元定的自己的想法的《燕乐书》当成唐宋燕乐的史实,于是燕乐二十八调的论调全误。

而谈到了元曲,又不去查明古籍上载明元曲是『依腔填调,一字不易』,即每一曲牌都是固定的唱腔,一曲牌即一歌曲,也不明元曲到了明代,己非元代的元曲,而是明代的元曲,早期是宫调移易,到了昆曲兴起,不但昆化,而且更是每一曲牌形成各种变体,此点不清,于是大谈元曲(其实是清初起留下的明末清初的当时己变形的北曲唱腔)是随心自由作曲,而致论述全误。

而谈及昆曲时,竟完全不知道昆曲的订腔原理,是如吴梅指出的『声既不同,工尺自异』,即,每一字所对应的头腔是随阴阳八声而调整原有固定唱腔的旋律的,于是亦大谈昆曲是自由作曲,而致论述全误。

是故,此书的价值,从解决中国音乐史的大问题而言,全无帮助,反而越理越失实,故需对其书中的只字片面皆需严格审视及再探讨,而不可存有拾到蓝里的都当成了菜,而走上毫无保留的颂赞及接受,不然,只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上走上人人不乐见的文抄及偏差。

杨荫浏的此部着作,有着其局限性如此巨大,读此书的学者岂不要慎之且慎。

至于以上所提到杨荫浏书中对于中国音乐上的重大问题的草率立说的错误,己有《天禄阁曲谈》一书,全部都详加剖明而公诸于世了,有心的读者自可一读。

古代之音乐观后感

古代之音乐观后感

古代之音乐观后感我一直觉得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

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

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

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再到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

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

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历史的车轮转动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使音乐的风格也各自出现了变化。

音乐的发展使它越来越离不开乐器的发展,要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离不开对乐器的全面的了解。

在音乐这个庞大的家族里,乐器以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张显着包罗万象的王者风范。

中国传统乐器中最早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接着陶埙、管、萧、笙的发展,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

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

无论是陶埙、琴、古筝或是萧,它们所表现的是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化,东方的神秘,像一个个全身散发着佳人内蕴的羞涩沉默的含羞带涩的美人,它们所给的是知己间的默契。

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也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

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

和音乐有关的读书笔记和心得(5篇)

和音乐有关的读书笔记和心得(5篇)

和音乐有关的读书笔记和心得(5篇)和音乐有关的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篇1首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重视民族民间音乐。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艺术学科独特的功能,同时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这将可以极大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用民族民间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思想的升华。

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审美教育为主导者的教师,既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兼有其他辅助知识。

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精髓之所在,做到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同时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领略韵味,理解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教师对授课的内容有个通盘设计,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所学音乐的内容美,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韵律美。

最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运用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综合审美的目的。

总之,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个教育问题。

教师只有充分的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打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从中吸取营养,才能激起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我将不懈努力实现我的目标使我的音乐课堂熠熠生辉。

和音乐有关的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篇2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书籍:《中国古代史》作者:__X(请提供作者姓名)我阅读这本书是在寒假期间,正好可以悠闲地沉浸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海洋中。

这本书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史”,它全面、生动地介绍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灭亡的中国历史。

作者在书中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从黄帝的传说到夏朝的建立,从商鞅变法到秦朝的统一,从唐宋的繁荣到明清的衰落,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被精细地描绘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我最印象深刻的章节是关于唐朝的部分。

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包括诗歌、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

我被那个时代的生活和艺术深深吸引,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

我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理解了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书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的思考和反思。

比如,为什么明朝的灭亡会引发那么大的社会动荡?清朝如何从衰落中恢复并再次崛起?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历史,才能找到答案。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推荐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去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会在其中找到许多乐趣和收获。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的长卷,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灭亡,跨越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世界。

在书中,我最为关注的是作者对于中国历史分期和阶段特征的阐述。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先秦、秦汉至宋元和明清时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

例如,在先秦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战争是主要的矛盾;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矛盾逐渐转变为阶级矛盾。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作文《说说你对古代音乐的看法。》

作文《说说你对古代音乐的看法。》

说说你对古代音乐的看法。

篇一说说你对古代音乐的看法要说古代音乐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上大学那会儿,学校组织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

那次展览,其中一个展厅专门放古代乐器,各种古琴、琵琶、排箫,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把古琴,琴面乌黑发亮,泛着油光,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琴弦已经断了几根,看起来年代久远,工作人员说这琴是清代的,距今好几百年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琴在几百年前,究竟被谁抚弄过?演奏过什么曲子?它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些动荡不安的年代,可能在战火纷飞的时候被埋在地下,又或者被某位达官显贵珍藏,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才最终出现在这里。

我虽然不懂音乐,但看着这把琴我就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像是一个无声的叙事者,里面充满了故事。

从它身上,我可以想象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我琢磨着,那时候的音乐,即使没有现代乐器的精密和多元化,但肯定也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我们现在很难体会到的古朴和真诚。

想想那些宫廷雅乐,或者民间小调,说不定演奏的时候琴声会随着风飘荡在长安城上空,想象一下画面就觉得美滋滋的,比我后来在网上听的那些所谓的古风音乐更有感觉。

篇二说说你对古代音乐的看法继续说古代音乐,其实我个人觉得,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最大的区别,可能不在于乐器本身,而在于人们对音乐的态度。

现代很多音乐,节奏快、旋律抓耳,容易让人上瘾,但听多了,可能就感觉有点空洞,缺乏内涵。

但是古代音乐,特别是那些宫廷乐章或者文人雅士创作的乐曲,会让人感觉很静谧,有沉淀感,不像我们现在很多音乐都是快餐式的,听完就过了。

就好像,我们现在听歌,可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追求一种情绪上的刺激;但是在古代,音乐可能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表达,一种寄托。

就拿我之前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个古琴来说,它的断弦,它的斑驳的痕迹,都让它更显得有故事感,更有历史感。

这与现代乐器的精美与完美形成鲜明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的主体内容前后分别为“几点说明”和“后记”部分。这样分门别
类、有层次的体例编排,最大的益处是能够清晰地突出历史发展的
脉络,对每个朝代涉及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涌现出哪些优秀的音
乐家和音乐作品等,通过目录便一目了然(需要指出的是《史稿》的
目录是极为细致的)。
《史稿》在具体章节安排上的显著特点是在每一章的开头部分
牌,写出一本本曲谱来,用实践来充实音乐史,向深、广两个方面去
搞。”作者这一观点的提出,一方面启示后来者,对于音乐史的研究不
能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四、中西结合的学术史观
在后记当中,作者简单提到了中乐与西乐的关系问题,杨先生
主张中西结合的观点。郑祖襄先生曾谈到:“在‘中西融合’派中,
[4」引自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5]转引自郑祖襄《中西音乐文化冲突中的音乐学选择—谈杨荫浏先
生的学术思》,中国音乐[J] .2002年第2期.
[6〕转引自郑祖襄《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
中国音乐史纲>》,中国音乐学「J].199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C1」引自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幻引自杨荫浏《音乐史问题漫谈))(李担娜笔录),音乐艺术[习.1981〕年2期.
[3〕转引自郑祖襄《中西音乐文化冲突中的音乐学选择—谈杨荫浏先
生的学术思想》,中国音乐[J] .2002年第2期.
从理论上讲,比起刘天华、赵元任等人,杨荫浏先生的这个观点是
最有深度的。”作者认为“西洋作曲理论,从他们的实践中产生出
来,经过长期检验,有它一定的科学性,可供我们参考。但参考是
好的,依赖是不行的。”“国乐最后有于世界音乐互相融合的必然趋
势。为准备这个时期的来临,为求将来融合的适宜,我们便不得不
二、内容翔实、材料丰富
《史稿》所涉及的内容是及其广泛的,是其他同类书难以企及的。
我们仅从目录,通过与其他书(如王光祈著《中国音乐史》;孙继南、周
柱锉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进
行比较便可以感知,这也正是最体现该书学术价值的地方之一。
《史稿》对诸多问题的深人考究也是值得称道的。如对“相和
作为音乐史的著述,谱例的摄人是极为重要的,它从音乐本体
的角度反应着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史稿》中有大量的谱例资
料,并且对谱例都有一定的注释。在《史稿》的附录部分,附有“曲
例索引”,共包含曲例84例。此外,还附有考古图片134张。谱例
和图片的摄人,对于读者全面、立体的了解音乐史是受益匪浅的。
资料的整理与汇总,加之对这些史料进行解析,是多么复杂、繁琐的
工作。当作者完成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工作,并将成果呈现给读者
时,我们不得不为作者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所折服。
此外,作者提出实践的重要性。作者在《史稿》的后记部分谈到
“音乐史属于理论,而又有着他自己的特殊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对于读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该时期音乐
的发展状况是不无帮助的。此外,《史稿》在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
之后,都有一段总结性文字,也即在每一编的结尾处都有对应的
“结语”部分,这样对于读者在了解该时期的音乐现象之后,从整体
上把握音乐的发展规律又是大有益处的.这种从宏观—微
观—宏观的结构安排,对于读者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认识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人,势必都读过《中国古代音乐
史稿》一书,原因在于此书在同类书当中所具有的较高的学术价
值。《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著名音乐史学家杨
荫浏所著,于198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
册为远古至宋代部分,下册为元、明、清三代。在本文中,笔者谈几
三、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精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众多史料的整理与汇总、。如
元杂剧、南戏现存乐谱一览表、对《雅乐》乐队和舞队的排列表、.何承
天的新律的音程关系表、北宋《燕乐》二十八调用音比较表、南北曲
字调配音表、元《杂剧》同曲异体之音乐资料表等等,可以想象这些
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有感
李香兰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730000)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杨荫浏先生所著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的一部书。《史稿》除了向我们展示中国音乐悠远、浩瀚的历史知识外,
更能通过该书影射出作者严谨、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和宽广的学术视
野。这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恐怕是最重要的了。
点阅读完该书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体例编排
对于读者来说,在阅读一本书时,书的体例往往会成为首先关
注的问题。《史稿》的体例是依据历史朝代顺序进行编排,采用“编
年体”的框架结构,按照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演变共分为八编,三
十六章,每一章下面分列若干大问题,其下再分若干小的问题。在
139
音乐史的研究者,一方面与别的领域内的工作者一样…另一方
面又不同于其他领域内的研究者,他又要特别重视音乐艺术的实
践,为其特殊的理论研究充实基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前人之
言可靠与否,有时还有待与实践的检验与印证。我的另一缺点就是
实践不够,理解不深,太多依赖书本知识。”作者在晚年曾经谈到“作
为一个音乐史家,不要老去写音乐史,最好多去调查,收集各种曲
大曲”中“解”的分析,作者不仅仅从歌词的角度来解析“解”等同于
“章”,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解”的六大音乐
特点,反应出作者做学问的深度。又如对稽康音乐思想的.解析和
评价、对唐燕乐二十八调的详细解析、对明清南北曲、昆曲、各地不
同声腔的戏曲所作的详细介绍等问题,都做到了详细深人的阐述。
为了国乐而研究一些西乐的理论与技术。”从《史稿》中的谱例都用
简谱进行记录(而非用中国传统的工尺谱记录)和将古琴曲《酒狂》
用减字谱和五线谱结合运用,可以反应出作者的这一学术观点。
“研究国乐,固然不能对于西乐抱不求甚解的态度;研究西乐,也似
乎不能对于国乐不加过问的观点。国乐有了出路之时,西乐在我
都有交代历史背景的“概况”部分。在五编以前,“概况”的内容均
放在章节的开始处,在五编以后则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放
在每一编的第一章。“概况”主要是交代本章节所涉及的相关历史
时期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
况、社会制度、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等进行
撰述。通过对社会、文化大背景简明扼要的介绍,将对音乐的考查
国,才可度过它“目圈吞枣”的异常阶段,而真正达到它自然消化的
理想时期。”这些富有远见的话语,至今看来,仍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史稿》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和历
史的局限。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著书背景,明了历史局限性
是从来就无法避免时,对于出现的一些小纸漏,便不必苛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