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_1
【诗歌鉴赏】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乌云翻过墨迹,没有遮住山,白雨跳进船里。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6月27日,苏轼在望湖大厦的醉书笔记、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一座古建筑的名字,也称为望京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的五代吴越王钱洪?(又名钱红)。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墨迹:翻转的黑色墨迹描述云非常黑。
5、遮:遮盖,遮挡。
6.白雨:指夏季阵雨的特殊景观,在湖泊和山脉的背景下是白色和透明的。
7、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8.滚动风:指地面上滚动的强风。
9、忽:突然。
0.像水一样的天空:它形容湖泊像天空一样开阔而平静。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乌云汹涌,就像墨水倾泻而下,但天空中露出一段山脉。
它们又亮又新鲜。
大雨造成的水雾像白色的珠子和砾石,溅到船上。
突然,强风席卷大地,驱散了满天的乌云,西湖的水清澈如镜,明亮而柔和。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六月27日的《望湖楼醉书》是北宋作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美丽的雨景。
好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
这首诗的灵感可以说是从“醉”这个词中凸现出来的。
醉于酒,更醉于山川之美,然后激情澎湃,被赋予了一个当场的杰作。
这位思维敏捷的诗人用诗歌捕捉了西子湖独特的“即兴表演”,并绘制了一幅“西湖沐浴图”。
乌云突然聚集,暴雨突然降临,雨突然过去。
天空是晴朗的,水和天空是一样的。
山、水和船突出了西湖划船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乌云转墨”和“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质感。
第三,用“转墨”来书写即将到来的云彩趋势,用“弹珠”来描述雨滴飞溅的模式,用动词向前移动的句式来使隐喻灵活生动,不露痕迹。
“风忽地吹,望湖楼水似天”这两句话描述了天气从骤雨到晴天的快速变化,让人感到清新。
现在,它突然变得明亮起来,领域变得广阔起来。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其一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其二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
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
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
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
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其三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
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风带着细细的小雨打湿了绿色的三寸金莲。
她们在观赏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其五我本是乡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山林之间。
现在却当上了地方官,不过离开京城也算是得了一点清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整体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文与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文与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便是他的佳作之一。
这首诗全文如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极具动态和张力的画面。
天空中那浓密的乌云犹如打翻的墨汁一般,迅速蔓延开来。
一个“翻墨”用得极其生动形象,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墨汁在天空中肆意流淌、翻滚的情景。
然而,这乌云虽来势汹汹,却还未能完全遮住山峦。
这一句既写出了乌云的浓重和迅猛,又给后面的景色留下了一丝余地。
“白雨跳珠乱入船”,随着乌云的逼近,大雨倾盆而下。
那雨点之大、之急,就像白色的珍珠在跳跃,纷纷乱乱地跳进了船里。
“跳珠”一词将雨点的活泼和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场雨的急促和激烈。
“乱入船”则进一步强调了雨势的凶猛,让人仿佛置身于风雨交加的湖面之上。
“卷地风来忽吹散”,正当人们被这狂风暴雨所震撼时,一阵狂风席卷而来,突然间就把乌云和大雨吹散了。
这里的“卷地风”给人一种强大而突然的感觉,显示出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无常。
“忽吹散”三个字更是将这种变化的迅速和出乎意料表现得十分到位。
“望湖楼下水如天”,风停雨住,望湖楼下的湖水又恢复了平静,水天一色,澄澈如镜。
这一句与前面的狂风骤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的感觉。
整个画面从激烈的动荡瞬间转为宁静的祥和,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从整首诗来看,苏轼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将一场夏日的暴雨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他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变化,更传达出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境。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乌云比作翻墨,将雨点比作跳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前、雨中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紧张和激烈的氛围。
同时,诗人通过对风雨前后景色的对比,如“黑云翻墨未遮山”与“望湖楼下水如天”,更加突出了大自然的变化之美,也让读者在情感上经历了从紧张到舒缓的过程,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卷地风来忽吹散”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组七言绝句中的第一首。
全诗共四句,分别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以醉书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船中观湖所见的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描绘了云、雨、风、水等元素的动感和变幻,表现了自然界的壮美和恢弘。
诗中的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描绘了天空中乌云翻滚的景象。
这里的“墨”指的是墨汁,形容云层厚实、浓郁,仿佛墨汁一般。
而“未遮山”则说明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留下了一段明丽清新的景象。
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形象地描绘了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珠碎石,飞溅入船的景象。
这里的“白雨”指的是雨点密集,仿佛白色的珠子一样。
而“跳珠”则形容雨点飞溅,如同珠子跳动一般。
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描写了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这里的“卷地风”指的是狂风席卷大地,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威力。
而“忽吹散”则说明风来的突然,一下子就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最后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了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的景象。
这里的“望湖楼”指的是作者观湖的地方,而“水如天”则形容湖水清澈碧绿,如同天空一般广阔、深远。
整首诗以醉书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船中观湖所见的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描绘了云、雨、风、水等元素的动感和变幻,表现了自然界的壮美和恢弘。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乌云翻滚、白雨跳珠、风卷云散、湖水如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磅礴、壮观的氛围。
诗中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自然美景。
同时,诗人的情感也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从一开始的“未遮山”“跳珠”,到后来的“忽吹散”“水如天”,诗人的情感也从平静、欣赏变为惊叹、震撼。
整首诗生动、形象、壮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附: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色彩对比和质感描绘:
苏轼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质感描绘来表现西湖的美丽。
他用“黑云翻墨”来形容天空的乌云,以“白雨跳珠”来形容暴雨的骤降。
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不仅凸显了云和雨的特点,而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
2. 比喻的巧妙运用:
诗中的比喻非常生动且富有想象力。
例如,“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将雨点比喻为跳动的珍珠,既描绘了雨点飞溅的情态,又形象地表达了雨势之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通过比喻将天气转变之快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动态的景色描写:
整首诗就像一幅动态的画卷,从暴雨临前到雨过天晴,景色变化多样。
诗人通过捕捉云、雨、风、天等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船在水中的荡漾感,生动地描绘了西湖雨中的美景。
4. 诗人的情感表达:
苏轼对这首诗非常喜爱,他在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描绘了西湖
的美景,也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文及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文及分析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家,他的诗词文章风格多样,意境深远。
其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所传颂。
先来看这首诗的全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人开篇便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般,迅速地在天空中蔓延开来。
但有趣的是,这浓重的黑云并没有完全遮住山峦,山的轮廓在乌云的缝隙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壮观的感觉。
这里的“翻墨”一词,用得极为巧妙,把乌云那种来势汹汹、不可阻挡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雨跳珠乱入船”,紧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那雨点之大,如同白色的珍珠在跳动,纷纷乱乱地跳进了船里。
“跳珠”这个比喻,将雨点的活泼和灵动表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听到雨点打在船板上的噼里啪啦声。
同时,“乱入船”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雨势的迅猛和毫无规律,给人一种紧张而又刺激的感受。
“卷地风来忽吹散”,就在人们还沉浸在这狂风暴雨之中时,一阵狂风席卷而来,瞬间将乌云和大雨吹散。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风的力量在此刻被凸显出来,它的突然出现,改变了整个局面,让原本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望湖楼下水如天”,最后一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望湖楼下,只见湖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仿佛刚才的那场暴风雨从未发生过一般。
这种宁静祥和的景象与之前的狂风骤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同时,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无常。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它节奏明快,层次分明。
前两句着重描写雨前和雨中的景象,紧张而激烈;后两句则描绘了雨后的平静,舒缓而宁静。
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起伏跌宕,充满了张力。
从意境营造方面来说,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将大自然中的风云变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风雨的狂暴和雨后的宁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二】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三】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
这首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四】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下。
50岁【赏析五】这首诗写夏天西湖下阵雨时的景象。
诗中抓住夏日阵雨时的特点,写出雨前、雨中、雨后不同的情景。
时阴,时雨,时晴,变幻莫测,多姿多彩,景色动人。
诗中写黑云、青山、白雨、蓝天,具有色彩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留连不已。
[出自]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逐:追赶。
无主,到处:都是说明景色的随意自然。
令:为使得,感觉。
徘徊:此处为留连之意。
译文1: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译文2: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译文3: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
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那么舒适惬意。
以水为枕,躺着看山,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
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似乎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
赏析: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
首句写动物,次句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俳徊”的景面。
蓝灰色的湖面,轻泛波纹,点缀几片深色荷叶,木桨轻摇,划出两圈涟漪。
笔墨简炼、清淡,点出夏夜静谧的气氛。
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人物和圆月。
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一副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神态。
一轮圆月、几弯山岱的倒影,与小船交相叠复,产生水天一体,人月徘徊的神妙意境。
画家不仅绘出了诗意,反映了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成功地刻划了诗人的性格,在构图、用笔、用色上颇见功力。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翻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评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五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东坡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起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的文章:咱今天来聊聊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首诗那可是相当有韵味儿!原文是这样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先来说说这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
嘿,您瞧瞧,苏轼把那乌云比作翻倒的墨汁,这想象力简直绝了!我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儿。
本来天儿还好好的,阳光明媚,突然间,天边就涌起了一大片乌云,那速度快得哟,就跟有人在天上猛倒墨汁似的,滚滚而来。
那乌云气势汹汹,可愣是没把远处的青山全遮住,山的轮廓在乌云的缝隙里若隐若现,特有意思。
“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苏轼把那雨点形容成跳动的珍珠,太形象啦!我那次在湖边钓鱼,刚开始也是晴空万里的,没一会儿,雨就噼里啪啦地下起来了。
那雨点砸在湖面上,真就跟珍珠在蹦跶似的,还不停地溅到我的小船上,打得船板噼里啪啦响。
“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席卷而来,瞬间就把这云雨给吹散了。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在海边,狂风呼啸,那海浪被吹得一浪高过一浪,可没一会儿,风突然转向,刚才还汹涌的海面一下子就平静了不少。
最后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湖水就跟天空一样湛蓝平静。
就像那次暴雨过后,我站在自家楼顶,望着远处的湖泊,那水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大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美极了!整首诗节奏明快,把夏日西湖边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描绘得淋漓尽致。
苏轼先是用“翻墨”和“跳珠”这样生动的词汇,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势的凶猛和急促。
然后呢,风一刮,雨又瞬间消失,最后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
这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估计也是被这大自然的奇妙变化给震撼到了,所以才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诗句。
咱们读这首诗,也仿佛跟着他一起经历了这场雨,感受到了那份惊喜和惬意。
怎么样,您是不是也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呢?下次您再遇到下雨天,说不定也能想起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一下其中的美妙。
【诗歌鉴赏】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去忽吞噬,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又名钱弘)所建。
3、醉书:饮酒醉酒时写出的作品。
4、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5、啰:遮挡,遮盖。
6、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7、冲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冲珠”形容雨点,表明雨点小,杂乱无序。
8、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9、忽:忽然。
0、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者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一句写下云:黑云像是泼了的黑墨水,还未顾得上把山盖住。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导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比喻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的是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比喻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比喻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的是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鉴赏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比喻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作者:苏轼3、诗词体裁:七言绝句二、原文翻译1、黑云翻墨未遮山: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
11 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乌云的浓厚和迅猛,“翻墨”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乌云的动态和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溅入船中。
21 “跳珠”的比喻十分精妙,将雨点的活泼和急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雨势的猛烈。
3、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
31 此句中的“卷地风”进一步强调了风的强大力量,与前面的雨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41 最后一句展现出雨过天晴后,湖水的平静和广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三、诗词赏析1、艺术手法11 比喻生动:诗人运用了“翻墨”“跳珠”两个贴切而形象的比喻,分别描绘了乌云和雨点的特点,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和雨景的壮观。
111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乌云密布与雨过天晴、狂风骤雨与平静湖水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展现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112 视角转换:从天空中的乌云和雨点,到湖面上的船只和湖水,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2、情感表达21 诗人在描绘雨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心境。
尽管雨势凶猛,但转眼间风平浪静,湖水如天,这种变化似乎也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常,而诗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211 整首诗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坦然接受。
3、意境营造31 诗人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乌云压顶、白雨倾盆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而风过天晴、水天一色的画面又给人带来了宁静和祥和。
311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查看全文...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 苏轼黑h ēi 云y ún 翻f ān 墨m ò未w èi 遮zh ē山sh ān ,白b ái 雨y ǔ跳ti ào 珠zh ū乱lu àn 入r ù船chu án 。
卷ju àn 地d ì风f ēn ɡ来l ái 忽h ū吹chu ī散s àn ,望w àn ɡ湖h ú楼l óu 下xi à水shu ǐ如r ú天ti ān 。
诗词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作者:苏轼3、诗词体裁:七言绝句4、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期间所作,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二、原文赏析1、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乌云的浓厚与迅速蔓延,“翻墨”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乌云如墨汁般翻滚的动态。
虽然乌云密布,但山峦仍依稀可见,暗示雨势尚未完全笼罩。
2、次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描绘雨点的形态和动态,“白雨”与“黑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跳珠”将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突出其急骤和活泼。
“乱入船”展现出雨势的猛烈和无所顾忌。
3、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笔锋一转,狂风骤起,瞬间将乌云吹散。
“卷地风”显示出风的强劲和席卷之势。
4、末句“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雨过天晴后,西湖水天一色的开阔景象。
与之前的疾风骤雨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宁静、清新之感。
三、翻译解析1、整诗翻译为: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翻译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翻墨”:形象地翻译为“like ink spilled”,传达出乌云的浓重和迅速。
“跳珠”:译为“jumping pearls”,保留了原诗中雨点的活泼形象。
四、艺术特色1、动静结合前两句描绘乌云和骤雨的动态,后两句写风卷云散和水天一色的静态,动静之间转换自然,富有变化。
2、色彩对比黑云与白雨、蓝天与碧水,色彩鲜明,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3、时间变化短短四句诗,展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时间推移紧凑而清晰。
五、主题与情感1、主题描绘了西湖夏日暴雨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和神奇魅力。
2、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可能蕴含了他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情趣。
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的六月二十七日。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五代时修建,在杭州西湖边上。
醉书:在喝醉时写的诗。
黑云翻墨:墨黑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
白雨跳珠:雨点像跳跃的白色珍珠。
〖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的情景。
人们常说“六月天,孩儿脸”,形容夏日天气的阴晴不定、变化无常。
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看到了阴晴变化的整个过程。
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诗人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