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太阳系”。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包括的天体数目很多,天体类型也很多,每个天体都很有特点。
太阳系其他的天体是不容易观测到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而太阳系又过于庞大,所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太阳系是不容易的。
教材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认识太阳系;2: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课标中对本内容的要求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这一内容标准也是帮助学生宏观认识太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系;通过挑战活动或资料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布;通过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并通过对比,感受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运用资料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处理数据感受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准备:太阳系八大行星平面模型、课件、计算器、纸、尺、4块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回顾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及运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地球在围绕哪颗星球转动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这张图片的内容是什么?生:太阳系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
板书主题:太阳系二、了解太阳系的构成1.调查:学生了解的太阳系(师边听,边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词语写在黑板上)2.小结:太阳系的概念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关注: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刚刚同学们对太阳系的描述中,曾经有人提到过九大行星,那么,现在怎么变成了八大行星了呢?学生回答:师:播放视频三、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1.感性认识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达成目标教后反思交流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学达标质疑解析延伸目标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揭示课题:太阳系一、太阳系家族成员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生谈收获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3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第1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各行星的名称、顺序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展开:(1)太阳系的组成:讲解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行星运动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星运动轨迹,讲解开普勒定律,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的未知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太阳系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太阳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2. 内容:(1)太阳系的组成(2)行星运动规律(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太阳系由()、()、()、()等天体组成。
(2)选择题: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2. 答案:(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2)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如太阳系的起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教科版
《太阳系》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太阳系》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认识太阳系。
二、建立模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太阳系的概念认识。
教学难点: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的资料,建立模型材料。
学生准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教科版 (5)
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系内各天体的特点。难点:利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
教与学的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学平台,网络,PPT
课程实施
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
1
引入:播放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先从视频中直接看到太阳系的构成。从而引入我们研究的课题。
图片
活动概述
教师操作多媒体信息平台,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学生观看视频后小组讨论汇报,总结归纳太阳系结构及有关数据。
教与学的策略
教: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和数据分析。学:小组形式讨论。
反馈评价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对学生本阶段学习进行评价反馈。设计课件形式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活动2:建立太阳系模型
……
评价量规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性评价量规
其它
参考书
备注
活动目标
通过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
解决问题
建立比较合理的太阳系模型
技术资源
多媒体技术,
常规资源
橡皮泥、牙签等学具
活动概述
通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太阳系各天体数据及直观大小,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
教与学的策略
教: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各天体数据及相关知识。学小组讨论处理数据。
反馈评价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对学生本阶段学习进行评价反馈,设计课件形式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并能对数据按需求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及其形成。
2、了解八大行星。
3、初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意识。
四、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教师准本有关太阳系的录像资料,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属于什么系吗?(学生回答)那么你们有知道在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吗?它们又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遨游太空。
2.出示PPT,展示学习目标。
3.让学生们预习课本,了解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会提出问题,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可以留有悬念,并将答案在视频中公布。
4.欣赏图片,开阔学生视野。
5.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
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太阳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6. 了解太阳系的概况。
太阳系就是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系教科版.doc
20.太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九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它
转动的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彗星、流星体组成的。
2.具有对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的学习兴趣,关注人类对星球的探究。
3.初步具有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九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彗星、流星体组成的。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有关太阳系的图片,如九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2)金星和火星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五、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Array六、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本课完全依靠视频和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基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对太阳
系空间之大有一定的想象力。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5)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五课《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8课中的第5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地球的运动》两个单元以及本单元前面4课的学习,一个由浅至深,由点到面,从抽象到具象的浩瀚的宇宙正逐步在学生面前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宇宙初步的、系统的认识。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太阳系空间概念的理解,了解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二、学情分析关于宇宙星体,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宇宙大爆炸,黑洞,太阳黑子,彗星等等这些内容,许多学生都能娓娓道来,可见学生对于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把所掌握的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收集资料,制作模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以及掌握观察,推理和发现的探究方法与过程。
三、教学目标联系本课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它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与他人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科学学习方式。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铁丝支架,橡皮泥,卷尺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这一部分我会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我准备的一些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
【教学内容】模拟太阳系、了解火星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八大行星模型、太阳系家族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球、月球和行星等。
他们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和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太阳系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组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案太阳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太阳系(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宇宙 5.太阳系一、教材简析: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
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00}其它一切天体只占0.200)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
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
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
当然,作为一个系统,其他天体成员也都有自己的相应的位置,地球就是其中很具特色的成员。
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一太阳以外,还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冥王星等)、小天体(、行星、彗星、流星和其他星际物质等)。
其中行星和行星的卫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成员。
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
1.让学生去认识太阳系,教科书提出了几个较为开放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是: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让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是对交流的主题做出的指引。
2.本课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本课与前两课的建模活动是有所不同的:造环形山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模仿,日食和月食是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模拟,而本课是根据数据来建模。
表面上来看,这一课对建模的要求比较简单,但只要对照书中的数据表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一个建模活动有较大难度。
其一,对这些数据进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数据表中的数据项日较多,有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行星的赤道直径,还有自转周期、公转周期。
其二,处理数据有难度。
在建模时,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如何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天体间的距离。
其三,实际操作有一定难度。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 过程与方法
●明确太阳系中天体的不同属性并据此对他们进行分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太阳系的平面图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绘制太阳系的平面图形。
【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六年级学生的课外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通过日常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于宇宙和天体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知道恒星是有生命的,恒星衰变之后会转变为白矮星,并最终成为宇宙黑洞。
他们甚至在此基础上提出过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部分问题以及时间倒流的真实度问题。
本课在前面简单介绍几类天文现象的基础上对太阳系这一宇宙基本天体结构进行介绍、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简单明了的宇宙观,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讨无限宇宙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
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
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基于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势而设计)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系教科版
师:通过观看,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太阳系?
生:(预设: **星有卫星——其他星也有吗?
大小不同——大小相差多少?
有的有卫星有的没有——你看到哪些有哪些没有?
公(自)转的周期不同——如何不同了?
颜色不同——什么缘故不同?)
师:刚才的观看让大伙儿对太阳系有了许多新的发觉,这确实是太阳系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这次观看活动终止后,共同回答“什么缘故叫太阳系?”那个问题。
(3)第三次观看——场景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讨论,回答什么缘故叫太阳系。
3、构建太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系有了这么多了解。
现在请大伙儿闭上眼睛,我们在头脑中建筑一个太阳系,第一我们要建……然后再增加……还需要有……
学生闭上眼睛,共同构建太阳系。
师:在构建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预设:太难了、大、复杂、有规律、奇异)
三、拓展延伸
1、师:太阳系对我们来说差不多专门庞大、专门复杂、专门奇异了,那么太阳系之外是什么呢?
生:银河系。
师: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银河系。
学生介绍
师:太阳系那么大、那么复杂,和银河系相比呢?请大伙儿看一段视频,里面是现时期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观看、谈感受。
2、师:科学家们对宇宙刻苦的、不断研究,缘自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深热爱,我们来听一听这首《太阳系之歌》,它的词作者是闻名的火星研究专家郑教授。
期望每位同学都成为像郑教授如此。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优质学案例
《太阳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与操作实践,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了解国内外有关探索太阳系的情况,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及辩论活动,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七号飞入太空2、谈话: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一件什么事件?生1:2008年9月25日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生2:地点在甘肃酒泉发射基地。
生3:……师:看了神舟七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真了不起!生2:我为咱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生3:我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这样的科学家!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师: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3、交流已有准备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生1: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生2: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热发光。
生3:月亮本身不发光,但可以反射太阳光。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系有了一些认识。
(二)、初步构建新知1、收集资料师:为了进一步认识太阳系,老师为大家设置了一个名为“太阳系”的课件,让我们点击“星体知识”,从中获得关于“太阳系”更多的知识,学生操作观看。
2、交流新知师:谁来交流一下,你对太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播放。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演示法演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演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5. 实践法组织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系的观测和研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和分布情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吗?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揭示课题:《太阳系》。
2. 讲授新课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
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
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