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夏纪.pdf

合集下载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关于《竹书纪年》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和《晋书·束皙传》均说该书始于夏代,但《史记·魏世家》集解注引和峤语称该书始自黄帝。

清代至民国辑佚的《古本竹书纪年》始自夏纪,并无“五帝纪”这一部分内容。

此外还有零星文字,如“舜放尧于平阳”之类被其他书籍引用而流传下来,一些辑佚者认为是引用者误将《汲冢琐语》的内容当做了《汲冢竹书》的内容,故未收;但也有辑佚者将之附录于书中。

《今本竹书纪年》则有“五帝纪”,记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事。

《四库总目提要》的作者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抄自《宋书·符瑞志》。

举例:黄帝轩辕氏【原文】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hé)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pí)四兽之力。

以女魃(bá)止淫雨。

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

有屈轶(yì)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译文】黄帝的母亲叫做附宝,她看见一道壮观的闪电绕北斗星划过,电光照耀原野,附宝心灵受到震撼,她怀孕了。

二十五个月后,附宝在寿丘生下黄帝。

黄帝很弱小就能说话,他长着龙的容颜,而且具有神圣的品德,他能管制各种神而调遣他们。

黄帝命令神龙应龙进攻蚩尤,大战最有力量的虎、豹、熊、罴四种野兽。

他又命令旱神女魃止住不断降下的淫雨。

天下安定,黄帝神圣的光华照耀大地,各种吉祥的好事接踵而来。

有屈轶草生长在朝堂之上,如果有巧言谄媚心术不正的人来到朝堂,屈轶草就会指着他,所以这些人都不敢进来。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
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
十六年,鲁桓公、纪侯、莒子盟于区蛇。?
二十三年,齐襄公灭纪,迁纪?、郱、鄑?、郚。
三十九年,齐人歼于遂。?
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晋献公二年春,周惠王居于
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韩哀侯、赵敬侯并以桓公十五年卒。?
二十六年,魏武侯以(晋)桓公十九年卒。燕简公四十五年卒。
梁惠成王元年,桓公二十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昼晦。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而惠成王伐赵,围浊泽。七月,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
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五、晋 纪?
晋文侯二年,周厉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
庚丁嚣即位,居殷。三十一年,陟。
武乙瞿即位,居殷。
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獴,马八匹。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陟。
文丁托即位,居殷。
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
十七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郑弃其师。? ?
十有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为何《史记》能成为正史之首,而同为纪传体的《竹书纪年》却被称为“伪书”?大家都知道,《史记》被史学家一直称为正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巨作。

而孔子被封为孔圣人之后,历朝历代更是追捧《史记》为中华正统,鲁迅先生更是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史记》真的是秉公之作吗?小编认为,封建帝王为了自己的统治,宣传儒家思想,并不那么完美。

同为纪传体的古书《竹书纪年》为何被大部分学者所排斥,尤其是在古代,更是被天下读书人称为伪书。

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竹书纪年》。

9、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进而偷袭商都。

是不是亮瞎了大家的眼睛,这简直和《史记》背道而驰。

更是违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能被古人接受。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这部书的依据有三:一是传说。

西周以前的事,其实全部是传说,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字材料。

这个部分,价值不太大。

二是春秋时代的部分,因为有了《春秋》这部书,所以价值也不算大。

三是战国部分,由于是当时的纪年,所以价值之大,如同《春秋》一个样。

这部书,仍可以纠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于战国史事的错误。

那么小度就借此反问,既然都说西周以前的事是编写的,无史料记载。

那么《史记》的三皇五帝也是瞎掰的,那么凭什么就是真的,而《竹书纪年》就是假的。

孟子也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整理的《竹书纪年》

整理的《竹书纪年》

整理的《竹书纪年》一、五帝纪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

黄帝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作黄帝之像,帅诸侯奉之。

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二、夏纪禹都阳城。

禹立四十五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

十年,舞九招。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

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三十五年征河西。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

后太康即位,居斟寻,乃失邦。

羿亦居之。

四年陟。

后仲康即位,居斟寻。

七年陟。

后相即位,处商丘。

元年,征淮夷。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

九年,相居于斟灌。

后少康即位。

二年,方夷来宾。

十八年,迁于原。

二十一年,陟。

帝宁即位,居原。

五年,自迁于老丘。

八年,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

十七年,陟。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

三十六年,作圜土。

四十四年,陟。

后芒即位。

元年,以玄圭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鱼。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后泄即位。

十二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

十六年,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陟。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立十九年。

其弟立,是为帝扃。

帝扃即位。

十八年,陟。

胤甲即位,居西河。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

孔甲即位,居西河。

九年,陟。

后昊即位,三年,陟。

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

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

七年,陟。

泰山震。

后桀即位,居斟鄩。

后桀命扁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

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

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

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

三年,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殚百姓之财。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全三册)

《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全三册)

感谢观看
1.杂采各家异说,但有的论证过于武断 2.清代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 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严格来讲,这部大书并不适合大众阅读,是研究《竹书》的学者绕不开的资料汇编。第二章《竹书纪年》学 术史属于对以往学者研究的述评,提出问题。因此,在了解了作者参考的资料之后,本人采用的是跳读的方式, 对作者的结论进行详细的了解。
目录分析
01
國家社科基 金後期資助 項目出版説 明
02
第一章汲冢 竹書的發現 與整理
04
第三章 《竹書紀年》 版本考
06
第五章古本 《竹書紀年》 分析
03
第二章 《竹書紀年》 學術史與本 書的研究方 法
05
第四章 《竹書紀年》 流傳考
01
第六章今本 《竹書紀年》 分析
02
第七章結語
03
附録
04
读书笔记Βιβλιοθήκη 始同于穴,偶为烛具,转作世经典。
从汲冢竹书的发现与整理、《竹书纪年》的学术史、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资料翔实,所言皆有 出处;但存在前后章节复制粘贴的现象,部分观点过于武断。
考据极细,重复较多,新旧本结构差异是关键,有助于理清思路。
好书,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惜我的水平看的还是太吃力了。
第一節今本《竹書紀年》成書時代分析 第二節今本《竹書紀年》資料來源考 第三節今本《竹書紀年》對古本《竹書紀年》的輯佚與疏漏 第四節古本《竹書紀年》與今本《竹書紀年》對照 第五節今本《竹書紀年》采古本《竹書紀年》以外文獻之訛誤 第六節今本《竹書紀年》的性質分析 第七節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分析 第八節小結
第一節總結《竹書紀年》學術史的必要性與方法 第二節晉代以來學者對《竹書紀年》的認識與研究 第三節晉代以來學者關於《竹書紀年》認識與研究之分析 第四節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竹书纪年》夏纪

《竹书纪年》夏纪

《竹书纪年》夏纪一]《汲冢书》:禹都阳城。

《续汉书·郡国志》二注臣瓒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

《汉书·地理志》注《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

’《礼记·缁衣》正义案:《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

’《礼记》正义所引,本作‘咸阳’,阮元校勘记引齐召南说‘“咸阳”当作“阳城”’,据改。

《存真》作‘禹都阳城’。

《辑校》作‘居阳城’。

《订补》云:‘朱本正文作“禹都阳城”。

误引《世本》文,王氏改之,是。

’《辑校》、《订补》似仅据《汉书》注,《续汉书》注所引明作‘禹都阳城’。

至臣瓒所云‘《汲郡古文》亦云居之’,即承所引《世本》之‘禹都阳城’而来,是《纪年》、《世本》之文本同,《礼记》正义谓‘《世本》及《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可证。

《存真》本不误,《辑校》、《订补》似以不误为误。

《礼记·缁衣》正义所引,《存真》、《辑校》、《订补》皆失收。

又《订补》所引《路史·后纪》卷一二注,见本书附录。

[二]《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

《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三](《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束皙传》《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

《史通·疑古》(《竹书纪年》):后启杀益。

《史通·杂说上》案:《存真》、《辑校》作‘益干启位,启杀之’。

《辑校》云:‘《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所引与《史通》原文不合。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潘寿言禹情’注:‘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

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史记·燕召公世家》略同)《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

’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云:‘《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竹书纪年》夏纪

《竹书纪年》夏纪

《竹书纪年》夏纪[一]《汲冢书》:禹都阳城。

《续汉书·郡国志》二注臣瓒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

《汉书·地理志》注《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

’《礼记·缁衣》正义案:《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

’《礼记》正义所引,本作‘咸阳’,阮元校勘记引齐召南说‘“咸阳”当作“阳城”’,据改。

《存真》作‘禹都阳城’。

《辑校》作‘居阳城’。

《订补》云:‘朱本正文作“禹都阳城”。

误引《世本》文,王氏改之,是。

’《辑校》、《订补》似仅据《汉书》注,《续汉书》注所引明作‘禹都阳城’。

至臣瓒所云‘《汲郡古文》亦云居之’,即承所引《世本》之‘禹都阳城’而来,是《纪年》、《世本》之文本同,《礼记》正义谓‘《世本》及《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可证。

《存真》本不误,《辑校》、《订补》似以不误为误。

《礼记·缁衣》正义所引,《存真》、《辑校》、《订补》皆失收。

又《订补》所引《路史·后纪》卷一二注,见本书附录。

[二]《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

《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三](《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束皙传》《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

《史通·疑古》(《竹书纪年》):后启杀益。

《史通·杂说上》案:《存真》、《辑校》作‘益干启位,启杀之’。

《辑校》云:‘《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所引与《史通》原文不合。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潘寿言禹情’注:‘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

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史记·燕召公世家》略同)《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

’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云:‘《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以女魃止淫雨。

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

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初制冕服。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

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

麒麟在囿,神鸟来仪。

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

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

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

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

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

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

”召史卜之,龟燋。

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

”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

”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

”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

一百年,地裂。

帝陟。

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

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

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帝挚少昊氏约案:帝挚少昊氏(《左氏·昭十七年传》:“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

”),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登帝位,有凤凰之瑞。

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

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