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优质说课稿(01)
初中数学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下23.1图形的旋转说课课件
3.三要素: 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
度决定的.
ABE′ ﹦ ∠ADE ﹦ 900,
A
C
BE′=DE.因此,在CB的延长线上取点
E
E,使BE′=DE,则△ABE ′为旋转后
的图形.
E′ B D
练习
1.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旋转的实例,并指出 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2.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旋转,从上午6时到 上午9时,时钟旋转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 午9时到上午10时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 节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继轴对称、 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 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 识会更完整。它不仅为以后学习中心 对称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 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教
2、动手操作
学
3、归纳验证
过
4、学以致用
程
5、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1. 创设情景 感受旋转
提问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 么共同的特征?
(2)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 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 化呢?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用 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转动的共同特征 ,初步感受转动的本质是绕着某一点, 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揭示本节的研究 课题——图形的旋转。这种以实际问题 为切活。
2.动手操作
小组活动:学生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 ABC,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 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 掉的三角形ABC ,然后绕旋转中心转动硬 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DEF,移开 硬纸板,用虚线连接O和各顶点。
图形的旋转 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并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的旋转概念和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规律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课件。
2. 教具:投影仪、白板、彩色笔、图形模型等。
3. 学具:纸、铅笔、尺子、量角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图形的平移和翻转,提问:你们还记得图形的平移和翻转是什么吗?请举例说明。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形的旋转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图形的旋转是指将图形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进行转动,旋转中心可以是图形内部的一个点或者图形外部的一个点。
请问,图形的旋转有哪些特点?3. 基本方法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是以旋转中心为基准,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进行旋转。
请问,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有哪些?4. 规律总结(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形旋转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图形旋转的规律是指图形旋转一周后,原来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操作,并填写旋转先后的图形特征和旋转角度。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解释旋转过程和结果。
6.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形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量:图形旋转在建造、艺术等领域有何应用?请举例说明。
7.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图形旋转的概念、基本方法、规律和应用,并进行归纳总结。
8.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23.1图形旋转说课稿
《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3章《图形的旋转》第一节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要求及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承前: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进而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启后:同时“图形的旋转”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对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也有一定感受,这些都为新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经验。
首先,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风车,钟表,车轮等旋转图形或事物并不陌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其次,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这是本节课开展探究活动的有利因素。
再次,学生乐于亲身经历,在体验和探究中去学习。
只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仍相对薄弱,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探究活动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再认识,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探索和发现旋转图形的基本性质;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旋转及其性质的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体验具体、生动、灵活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旋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旋转概念及其性质进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更加完整,也为本章后续学习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做铺垫,更为今后利用旋转设计图案打下坚实的基础.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解(证)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问题时,运用旋转变换可以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旋转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⑴认知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具备一定的变换思想.⑵能力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大多数同学能从简单物体的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有待提高.⑶学习风格分析九年级学生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能积极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旋转的性质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教学难点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⑴知识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并理解它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⑵数学思考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体会类比和分类思想,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⑶解决问题在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这些特征进行旋转变换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⑷情感态度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1、教法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式教学法: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2、学法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模式.3、教学手段以及利用多媒体和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练习巩固,小试牛刀→自主总结,理清脉络→布置作业,反馈检测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展示个性.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代替他们思考,也不会过早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必要的铺垫,及时的启发诱导,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他们继续探究的信心,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上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多角度思考的促进者,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在同学们心中树立起数学的“大风车”,它将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学生以学习数学的绿色能源,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终身发展、应用价值。
图形的旋转 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
2. 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旋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图形旋转的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图形的特点,如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等。
(3)教师讲解图形旋转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如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旋转图形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旋转的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如旋转后的图形位置、旋转后的图形面积等。
4. 合作探究(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图形,通过旋转图形的方法,探究旋转后的特点和规律。
(3)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图形旋转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6. 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拓展应用题,并相互交流和讨论答案。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XXX《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六大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
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是后续研究中心对称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平移、轴对称,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他们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三、教学目标知识方针:1、掌握旋转的有关观点,了解旋转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更。
2、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掌握旋转的性质。
能力目标: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旋转,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方针:学生在实验探讨、知识使用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详细生动与灵活,调动学生进修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旋转的观点和旋转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讨旋转的性质及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遵照课程标准,本着“容身学生生活,发挥学生主动性,训练学生思惟”的原则,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演示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空间想象“不可见”的大难题,巧妙地突破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这一难点。
2.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为学生进入新课的研究创设了探究情境。
学法: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采用“教师主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观察---实践—归纳”的主线进行研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以下六步展开:(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二)探索新知,深化概念(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六)分层作业,促进发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欣赏图片:学生观察动画,并提出情景问题: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大量的转动现象,从而会对旋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说课稿小薄中学王虎山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一、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二、教法分析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带孔硬纸板。
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旋转是属于动态的问题,对于运动的图形学生在学习掌握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熟悉的旋转现象从中探求旋转数学概念,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克服学习上的障。
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避免了由于数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困难、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具体、生动。
)2.巩固练习:(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是否属于旋转,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有多大,从而内化旋转的定义,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运用)的过程。
同时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旋转概念掌握的情况,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章第节内容。
《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学法、说教法、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上第23章“23.1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
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全等的变换,它完善了初中全等变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旋转性质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及其特点、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分析、操作、画图等过程,使学生增强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重难点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性质的探究过程及其规纳。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初中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理解和分析能力。
他们喜欢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对平移、轴对称变换的经验基础之上,能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质疑。
并且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之中。
而本节课为概念课。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大胆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交流一归纳一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23.1图形旋转说课稿一、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平移和对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
学好旋转有关概念及性质,是学习本章以后的内容的基础。
为下一章圆的概念、“圆心角、弧、弦”定理的证明以及正多边形等内容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动脑,有积极探究的热情.三、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2.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旋转前后图形全等的性质.3.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重点:分析研究旋转现象,抽象概括旋转的概念,探索发现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关系并恰当运用旋转研究几何问题四、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本节课特点,选择“探究教学法”,借助“几何画板”,充分展示图象的变化过程.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经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共同获得新知,进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5点,时针转动了多少度?(2)风车车轮的每个叶片在风吹动下新的位置.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由大量的现实图片引出,给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面探究新知识打下基础。
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的辩证思想。
总结归纳,引出新知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A\\I■*/旋转中心对于旋转角的理解通过几何画板勾画出旋转角,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由于找旋转角是一大难点,设计几何画板用动态的图形让学生学会寻找旋转角的普遍方法,引导学生从对应点与旋转中心入手,这也为探究旋转性质中的“对通过观察现实的图片,在学生充分探索的基础上,提问、总结、归纳出旋转的有关概念。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德化六中林荣辉(一)关于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平移变换的基础上学习旋转变换,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和图形》的一个新内容.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课程,从课程走进社会”的理念.在学习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变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二)关于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启发讲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三)关于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的旋转过程.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为教学服务.(四)关于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旋转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五)关于学法指导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型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形的旋转 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的几何部份,主要涉及图形的旋转。
在初中数学中,图形的旋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和旋转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图形的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理解图形旋转的应用场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平面图形模型、旋转中心示意图、投影仪、计算器。
2. 教学素材:练习题、实例题、课堂展示的图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图形,引起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激发学生思量。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的概念。
3. 方法演示(20分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首先,通过平面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的效果;然后,通过旋转中心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旋转中心的选择和确定;最后,通过投影仪展示具体的旋转操作步骤,让学生摹仿操作。
4. 练习与巩固(30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提示。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拓展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先说教材《图形的旋转》是九年级第二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
它不仅是本章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准备,也是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的铺垫,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的重要内容。
二、谈谈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在八年级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对旋转变换有了一些接触和认识,又因为生活中的旋转无处不在,学生对旋转的有些知识并不陌生,但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旋转的性质,以及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出的一些表述不严谨的结论,要加以肯定和评价,并及时的引导。
三、说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我觉得本节课应关注学生对性质的探索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推理、归纳能力,真正理解性质的来源、本质和应用。
由此,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例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利用性质作图和设计图案。
(2)数学思考: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再创造,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
人教版数学旋转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旋转说课稿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旋转》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概念、旋转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旋转的定义及其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旋转图形的绘制和变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数学之美的习惯。
-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实用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旋转的定义及其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 旋转图形的绘制方法和变换规律。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准确理解和操作。
-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旋转知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旋转的动画演示和实物操作视频。
- 教学挂图,展示旋转的基本概念和图形。
-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
- 准备绘图工具,如尺子、圆规、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旋转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旋转的特点。
2. 讲解新知- 利用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
- 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旋转的过程,加深理解。
3. 学生活动- 分组进行旋转图形的绘制和变换练习。
- 小组内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操作过程和发现的规律。
4. 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例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讨论答案。
- 分析案例,让学生应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旋转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绛县华晋学校李云花一、说教材1.教材目的本节课学习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和平移,并在第一学段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本节内容是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旋转现象。
教科书分两节课引导学生认识旋转,本节课是认识线段的旋转,下节课是认识平面的旋转,以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目标A类. 结合具体情景,从“绕哪个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三个要素来观察和描述图形的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旋转的基本要素。
B类.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线段的一个端点旋转90度后的线段。
C类. 让学生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学情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和平移,并在第一学段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学习的。
4.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3个关键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难点:掌握画出一条线段绕一点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的方法。
5.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学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
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动手实践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同时采用分层练习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多媒体出示图片。
提问:图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师:其实物体的旋转也有很多学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旋转。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认识顺(逆)时针方向和旋转中心。
课件出示钟面。
观察钟面,说说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师小结:时针、分针和秒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2.师认识旋转角度。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什么是围绕中心点旋转。
下面我们继续探究物体旋转的知识。
(2)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公路收费站横杆”旋转的情景图。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图形的旋转--点评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图形的旋转–点评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几何变换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图形的旋转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图形旋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旋转一个水杯,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
3.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应用方法。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提高: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1)》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1)》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了解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概念,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变换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立体几何的部分内容,对于图形的变换和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和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旋转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的确定,以及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图形旋转的过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等基本概念。
3.实例分析: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一些图形旋转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理解旋转性质。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户家初中刘彩群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是在继八年级的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的学习,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
它不仅是本章后续学习中心对称的准备,也是今后学习圆的知识的铺垫,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利用性质作图。
(2)过程与方法: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学生在经历情境感知、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3、教学的重难点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根据这些性质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二、说教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索旋转的性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掌握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性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遵循教育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有:情境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索,发现性质。
讨论法讨论解题途径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展示法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变换及结果。
三、说学法(1)动手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2)自主探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 实用、生动、灵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主动性;向学生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教材的地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图形旋转特征的归纳,旋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知识技能线:问 题情境→活动探 究→性质运用 能力线:观察能力→解 决问题能力→灵活运用 能力
A D E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D`
E`
A
D E
B C ∴△AD`E`即为所求.
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个点转 动一个角度,叫做图形的旋转。
这点叫做旋转中心, 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 旋转三要素 旋转角度
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
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
1 2 3 4 5 6
课
教 材
程
分 析
序
教
学 教 板 时 教
法
法 学 书 间 学
分
分 过 设 安 评
析
析 程 计 排 价
7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 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大胆猜想,学会探索,学会学 习。 (2)合作交流——实现思维优势互补,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展示,思维火 花发生强烈碰撞,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 验。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精选6篇)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精选6篇)《图形的旋转》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篇1一、说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图形的旋转》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与欣赏中感悟旋转;同时针对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比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以渗透刚体变换的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能力目标:运用观察、操作、归纳、联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并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三、说教法与学法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接触了两种图形变换方式:对称、平移。
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
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四、说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方格纸、自制风车五、流程设计:(一)游戏激趣,感受图形的旋转此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初步感受旋转。
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即风车,美丽的图形等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
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上第23章“23.1图形的旋转”的第一课时。
图形的旋转是
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教材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出发,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
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进而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
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分析、操作、画图等过程,使学生增强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
生的参与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确立的理由与依据: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
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后续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难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
并注意同学间的互相协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做到循序渐进,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
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选择“引导探索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
确立的理由与依据: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
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
三、说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
的运用。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确立的理由与依据: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用观察、抽象、自主探究为主、合作交流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主探索,归纳性质;(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四). 实例探究,培养能力;(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直观感知,寻找特征
展示生活中旋转的图片--学生观察--提问:这些生活情境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
共同特征?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旋转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并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旋转现象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到旋转的概念。
2.实物操作,归纳概念问题: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5点,时针转动了多少度?
(2)风车的每片叶轮转到与下一片原来的位置重合时,风车旋转了多少度?这
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合作,归纳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模型的操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旋转概念的理解,然后让
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旋转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
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
(1).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旋转的实例,并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2).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旋转,从上午6时到上午9时,时钟旋转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午10时呢?
(3).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
设计意图: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应用旋转的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从而为下面进行探究旋转性质及旋转作图的教学找到了合
适的切入点。
(二).自主探索, 归纳性质 1.动手操作,探索性质:
让全体学生按“教科书第57页探究”中操作,也可以用一个内外轮廓都是三
角形的三角尺,绕外轮廓的一个顶点旋转,画出内轮廓三角形旋转前与旋转后
的图形。
(1)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2)∠AOA′与∠BOB′有什么关系?
(3)从刚才的操作中你能再找出与上面关系类似的线段和角吗?(4)△ABC
和△ A′B′C′的现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 引导学生
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粗略到精细.
2.深入实验,归纳性质
提问:在刚才的探索中,如果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那么我们刚才发现的结论
还成立吗?请进行小组讨论。
由此你能否归纳出旋转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旋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的性质,形成初步的结论。
旋转的基本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决定.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例题1.
如图,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分析:关键是确定△ADE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它们旋转后的图形。
想一想:有几种做法? 例题2.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 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巩固消化。
(四).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1.已知,如图正方形EFOG绕与之边长相等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O旋转任意角度,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EFOG的面积比.
设计意图:利用旋转中旋转角的性质,综合全等知识。
培养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考查了综合能力。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什么叫图形的旋转? 2.图形旋转的性质是什么?
3.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决定的么?
4.对比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旋转变换与它们有哪些共性和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5.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必做):课本P59 习题1.3.4.5;(2)课外作业(选做):思考题
(2009河北中考)在图1至图3中,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点D是线段CE 的中点.四边形BCGF和CDHN都是正方形.AE的中点是M.
(1)如图1,点E在AC的延长线上,点N与点G重合时,点M与点C重合,
求证:FM = MH,FM⊥MH;
(2)将图1中的CE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得到图2,求证:△FM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将图2中的CE缩短到图3的情况,△FMH还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不必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求空间,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