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概况
重点知识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四)影响
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缓和阶 级矛盾。
但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世中外的影响。
二、初步发展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一)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
(二)概况
三教之间彼此辩驳、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日益兴盛。 儒教根据时代的特点,逐渐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一些积极合理,逐渐形成所谓“三教合一”
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封建 伦理纲常遭到破坏;而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尖锐,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以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
(三)地位
这些批判思想受到压制和扼杀,因为这些思想严重威胁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并与理学格格不 入;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
(四)影响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 的历史进步性。 但是这些思想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巨变。它们的影响主要在后 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宗法分封制日益崩溃瓦解;诸侯争霸,战乱不 断,政治分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 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他被尊称为“文化圣人”,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孔子本人创立儒家学派的阶段。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之间,他的学说主要包括礼制、仁爱、孝道和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是通过君主的德行和民众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
他主张以“仁”的道德为核心,通过尊重礼仪规范和强调孝道、忠诚、友爱等美德来建立和谐社会。
第二阶段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深化阶段。
孔子的学说被他的弟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孟子认为“天生万物,有育之-”万物有天赋的善性,只需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主张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爱人”和“养人”的观点。
与孟子相对的是荀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礼仪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人。
第三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阶段。
在秦朝儒家学说受到抑制的时期,王夫之等学者通过撰写经书和解释经典的方式重新演绎和宣扬儒家思想。
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学者被任命为官员,推行儒家教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郭象、王充等。
汉代的儒家学者们起草《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进一步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即创立阶段、传承深化阶段和复兴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着社会和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秩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原因(兼顾其它)及从其演变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一)演变历程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④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②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以下是儒家思想发展史的概况总结。
1. 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他的弟子们将其学说总结为儒家经典《论语》。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种思想学派争相兴起。
儒家经过与其他学派的辩论和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学说体系。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人。
孟子主张人性善良,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提出了“四端五常”等重要理论。
3.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汉代,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等开始广泛传播。
同时,新的学派如道家和墨家等也开始与儒家进行交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儒家遭受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但儒家学说仍然保持了重要地位。
尤其是南朝刘宋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陶渊明等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补充。
此外,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儒学的三家之说,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王阳明心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5. 宋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并逐渐形成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说,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朱熹、陈献章等人,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6. 近现代(1840年-现在)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进入中国,儒家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危机,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提出了“新学”,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不同思想家的贡献。
本文将总结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包括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的边疆不断争斗,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许多能够改善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主张,他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恪守道德原则,社会将会有秩序,人们将能够和平共处。
孔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个人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最重要的儒家学派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所代表的“孟荀之道”。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行为不同。
他主张实践仁爱,并通过追求仁义来改变社会。
他认为,政府应该负责保护人民的福祉,而人民有义务尊敬和服从政府。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
他强调礼仪的作用,认为它是约束人性的重要工具。
他提倡严厉的法律和政府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在汉代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式成为官方哲学,并推广到全国各地。
一些儒学家,如东汉的董仲舒和汉初的刘向,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和人民的忠诚,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治国。
在唐代(618年-907年)和宋代(960年-1279年),儒家思想达到了巅峰。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先驱者: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是儒学思想的先驱者,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礼、义、智等,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发展的基石。
2. 战国时期的发展:孟子与荀子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派。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孔子学派的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
孟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孟子同时代的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也是儒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的恶和法治的重要性,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秦汉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的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学遭到了严厉的打压,但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成为了儒学思想的重要基石,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道家与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了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儒学思想开始与其他思想学派进行对话和融合。
道家的自然观念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佛教的传入也为儒学带来了新的思量。
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儒学思想家们开始探索儒学与其他思想的结合点,形成为了新的理论体系。
5. 宋明清时期的发展:理学的兴起宋明清时期,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儒学学派兴起,强调理性思维和经世致用。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心即理,理即天”的观点,强调人的心性与乾坤万物的关系。
总结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演变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之一,其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孔子。
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演变历程的总结。
在孔子时期,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礼”、“孝”、“忠”等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和谐社会。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提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的君子。
在孟子时期,儒家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扩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并通过“养性”、“乐”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方法。
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主张“天命”和“天道”,提倡君子要行天道而不私心。
尽管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了其他学派的挑战和异议,但汉代时期,儒家思想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推广。
汉代学者重新编纂和整理了《周礼》、《礼记》等经典著作,并通过巩固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扩展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再次经历了重要的演变。
宋代以后,儒家学者开始回归孔子原始的思想,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发展。
朱熹是宋代最重要的儒家学者之一,他强调了学术严谨性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化整理。
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此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着重政治伦理和社会规范,儒家科举制度也成为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
然而,这种对儒家思想的过度强调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思想的庸俗化。
现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胡适、严复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提出了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并倡导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相结合。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其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人需求的特点。
从孔子的儒家经典到现代的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始终关注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除了孔子,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仪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压制,但仍有一些儒家思想家坚持传承儒学的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合,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复苏和发展的时期。
儒学家王弼注释了《易经》,将儒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学说。
此外,儒学家郭象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理学”学说,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此外,朱熹提出了“心学”学说,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通过反思和内省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
三、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学派。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并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弟子们将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二、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初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传播。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其他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君主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理念,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并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教育体系。
儒学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等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教育。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格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
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邵康节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自觉。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全盛与变革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践和实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
清代的朱熹思想则重视经典注释和学术研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影响:儒学强调君主道德和仁爱之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儒家发展历史
中国儒家发展历史
中国儒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 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5.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和形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忠恕、礼仪等,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儒家经典,禁绝了儒家学术的发展。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恢复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学术得以重新发展。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4.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儒学经历了衰落。
但是,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一些交流和融合。
5.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非常看重儒学,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和支持。
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被用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
6. 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儒学的兴起,如程颢、程颐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理学”。
这些学派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儒学的经典体系。
7.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元明清三个朝代,虽然通过儒学取得了政权,但儒学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总的来说,儒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其核心理念一直贯穿其中。
本文将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儒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初由孔子创立,后来经过多位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人性的善良和亲和力,儒家认为通过培养和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实践,认为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儒家重视道德追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崇礼仪之道和君子之风。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性善良和道德意识的关键手段。
儒家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为本”,强调“立德、立功、立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和言辞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
儒家思想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儒家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依法行政,推行仁政。
儒家的政治理念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和政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的竞争和演变。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善良的本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发展高峰,他们强调理性的追求和道德自觉的实践。
总之,儒家思想的发展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个历史,对于中国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和谐、政府和治理等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初兴、形成、兴盛和衰落几个方面综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初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以求社会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个人修养和个人行为的榜样来影响社会,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受到许多学生和后来的儒家学派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孔子去世,儒家学派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中代表性的学派有其学生弟子孟子主导的孟子学派,另外还有颜回、子思、子产等人创立的学派。
他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颜回注重个体修养,注重个人自我完善,并提出了“吾与汝皆斯人也,孰谓斯人必有是非之心”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道德境界。
儒家学派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儒家学派逐渐崛起,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代表性的儒家学派如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纷纷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创作。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善人的行为。
韩非子则强调了强制力的重要性,认为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则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
这些学派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也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然而,儒家思想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
秦朝统一天下后,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儒家经典被焚毁,儒家学者被迫转向隐居或从事其他职业。
而西汉时期,因为刘邦等汉高祖重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恢复。
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如邓析、贾谊、扬雄等纷纷出现,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东汉时期,经过王莽篡位和赤眉军之乱,儒家思想再次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
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
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
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
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
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
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
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
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
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
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
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
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
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
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
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