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电子版本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电子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81334d5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0.png)
(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 革; (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6)、结束于1905年。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 行的一次考试,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 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 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 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 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 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 “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 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 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 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 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 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 占有封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ed9f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6.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经历了各个朝代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主要以世袭、贵族血统和推荐制为主。
统治者会根据家族背景、出身贵族以及他们的政治能力来任命官员,而不太重视事实能力和才干。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根据官员的资历和能力将官员分为九品,并设立中正之官来监督官员行为。
此后的汉朝继续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注重学识、才干和选拔人才,设立了九卿、郡守、县令等职位,选拔具备学问和能力的人担任官职。
3.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在州县设立县试,考取一定分数的人才可以参加国家的殿试。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和明经科,选拔官员。
进士科考试合格者可以担任高级官员,而明经科则可以担任低级官吏。
4.宋元时期 960年-1368年):(宋代设立了科举制度的新科,并引入了考试的编排、题目种类等一系列规定,科举制度开始形成规范和固定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是进士科考试,通过举人、贡举、进士三个阶段选拔人才,进士科考试合格者被封为进士,可以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5.明清时期( 1368年-1911年):(明代仍然奉行科举制度,不过如今考试范围更广,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代延续明代的科举制度,但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修改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等。
此外,清代还引入了补贡制度,允许在科举考试之外选拔一部分官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世袭和贵族推荐向注重学问、能力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转变。
科举制度不仅改变了官员选拔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被废除。
历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历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acb5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5.png)
历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更迭而不断发展演变。
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确立,再到近代的变革,选官制度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变化。
本文档将详细梳理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以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提供参考。
二、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表现为世卿世禄制。
这种制度下,官职大多由贵族家族世袭,官员的选拔不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的选拔,而是依据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决定。
这种制度保证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但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
三、秦汉时期的察举制与征辟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对官员的选拔也进行了改革。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的制度,形成了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指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而征辟制则是皇帝直接征召有才能的人为官。
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制的局限,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据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非家族背景。
九品中正制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评定人才,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三级,共计九品。
这一制度在理论上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评定标准的主观性、门阀势力的影响等。
五、隋唐至宋的科举制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科举制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强调文化教育和个人才能。
宋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使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流动性,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完善与八股文明清时期,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明朝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乡试、会试、殿试等多级考试制度,以及严格的监考制度。
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并加入了八股文的考试内容。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5dd57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a.png)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概经历了世卿世禄制,二十等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几个阶段。
世卿世禄制就是世袭制。
老子是王爷,儿子也是王爷,老子是农民,儿子也是农民,农民想当王爷,不可能,这个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二十等爵制也可以称为军功授爵制。
选官得看你的功劳大小。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之后的选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混战,军功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不重视战争和军功,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兵”指的就是战争。
什么是军功授爵,举个例子。
在战场上砍一个人头,班长;砍两个人头,排长;砍三个人头,团长,再给你二亩地,几个丫鬟,平时跟丫鬟搞个暧昧也是可以的。
要是在世卿世禄制的制度背景之下,别说丫鬟了,老妈子都没有,因为制度设计就是那样,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有功不赏。
有功不赏,你凭什么让别人为你卖命?战士们一上战场,砍人跟不砍都一个样,那我们索性跑吧,溜号吧!反正砍死了敌人也没人给你钱。
所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都不会太高。
而且,世卿世禄制背景下的社会,犹如一潭死水,因为社会阶层是不流动的,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奴隶永远都是奴隶。
社会缺乏活力和流动,不能人尽其才。
而占据主要位置的大都是平庸之辈,甚至是无能之辈。
那些达官贵人第一辈往往是创业打天下的,厉害;第二代还可以;一到第三代可能就贪污腐化,只知道提笼架鸟抱女人,不省人事了,像这样的纨绔子弟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国家的前途就很惨淡。
所以,世卿世禄制的国家势必会被实行军功授爵制的国家所替代。
在战争年代,军功授爵制有更大的合理性。
世卿世禄制的逻辑是,只要你老子不是王爷,砍一卡车人头,你也当不了王爷。
军功授爵制的逻辑是,只要你砍的人头够数,谁都可以当王爷。
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为成功。
商鞅变法之后,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甚至有“斩一首,升一爵”的说法,所以秦国士兵作战的积极性非常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c17d4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7.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然而,随着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选官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
在世卿世禄制下,“世卿”即是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他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担任高官。
这种制度意味着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和财物。
2.秦代——按功授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的制度。
这意味着个人的官职和爵位是基于其军功来决定的。
3.两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并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用于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来定品级的选官制度。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但由于士族势力的影响,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仅凭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至清时期——科举制: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建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考试科目,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之后的朝代,如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世袭到军功、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统一考试等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构成,也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和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0c02e3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1.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世官制,又称世卿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秦朝和汉初时期:
①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时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察举制: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4.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b8521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b.png)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考试选拔制度(秦朝 - 隋朝):这一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
2. 推荐制度(唐朝 - 近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推荐制度逐渐取而代之。
这个阶段,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互相推荐,最后由皇帝决定任免。
3. 举荐制度(明朝 - 近代):明朝采用举荐制度,通过士人自
荐或由官员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举荐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高峰,考试成绩、品德、行为等因素都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
4. 民主选举制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选官制度逐渐向民主选举制度转变。
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例如公民代表选举、党内选举等。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6e031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5.png)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1. 部落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统治者通常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权力主要是通过血缘传承而来。
选官制度并不明确,统治者往往根据个人能力和背景来任命官员。
2. 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呈现出明确的等级制度。
皇帝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丞相、大夫、将军等官职也随之产生。
选官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功绩和忠诚为标准。
3. 筹备文化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举荐制度,即官员由一定人群推荐或举荐而来。
举荐制度在初期主要由地方官员和有一定地位的士人负责,他们会推荐有才干和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然而,这一制度往往容易被权贵和富豪所操纵,进一步加剧了贵族和富人的特权。
4. 科举制度时期: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阶段。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再以出身和家族为标准。
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形成了一整套的考试制度,考取进士头衔后可以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和开放的选拔机制,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结构。
5. 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皇帝通过设立门阀官僚、设立专门负责考试的机构等手段来控制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选官制度明确固定,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衡量知识和才干。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血缘传承到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演变的过程中,选官制度从个人能力和背景的重要性逐渐转向以科举考试选拔才能。
这一制度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8754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8.png)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ce5e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8.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一、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禅让制。
尧禅让给舜,舜把王位传给了禹,而大禹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选官制度也由此变成了以家世背景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即子孙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财物。
二、秦——按功授爵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实行的:“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鼓舞士气,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三、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九品: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五、隋至清——科举制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为了防止考试,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
明朝:开始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55eda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e.png)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夏商周的世官制,到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再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到隋唐明清的科举制,这些制度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智慧和经验。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世官制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处于早期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也相应地以世袭为主。
世官制的特点是官位世袭,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传。
这一制度下,贵族子弟凭借血缘关系世袭官位,而平民则无缘问津。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然而,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为后来选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官制已经无法满足各国对人才的需求。
此时,军功爵制逐渐兴起。
军功爵制的核心思想是“以战功赐爵”,即根据战士在战争中的表现赐予他们爵位和官职。
这一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世官制的格局,为平民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然而,军功爵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军队的过度扩张。
三、察举制汉代时期,为了解决军功爵制带来的问题,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中央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察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人才选拔的标准难以统一。
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由中央设立中正官,对地方推荐的人才进行评估,将人才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人才的能力和品质,但同时也存在评估标准过于主观的问题。
此外,九品中正制也成为了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阻碍了人才的流动。
五、科举制隋唐时期,科举制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a8ebb3a5a8102d276a22ff4.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c35001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8.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人唯亲”的框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古代地方官员选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地方官的选任,不仅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它关涉到整个政治的兴亡存废;从秦始皇废除封建,建立郡县后,中国的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入分裂与争战,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可以说,地方官的选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中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别较大,给大一统的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要想保证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稳定,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在用人上,要由中央统筹安排,特别是作为执政根基的地方政权,其人事任免要由中央掌握;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从汉代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为官,一方面是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汉代的削藩、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都是因为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从文官管理制度的角度讲,秦汉地方可以自辟僚属,选用之官虽然属于中央官制系列,但与地方官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出现管理的“双轨制”,政行两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隋朝时,中央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了官制;可以说在地方官的选任上,古代社会至隋朝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隋朝推行了两项制度,使中央集权得到彻底加强;一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中央用制度化的标准选拔人才,地方大族不能再操纵选举;二是,取消州郡地方官自辟僚属权,由中央在选官后统一任命,升迁黜免依凭于中央统一考核;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再次,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所以,传统治理的经验是选官标准明确化和制度化;凭借个人情感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容易出错和不稳定的;而制度化的标准则是理性的、公正的和稳定的;如果人事选举不能公开进行,就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隋唐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台;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政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通过集中考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社会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以供拔擢,实现最有效的制度化选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公开选拔,广用贤能,也是旷古盛世之所以能在唐朝出现的关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ac21e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f.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封建制度时期:早期的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府官员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地方官员常常是君主的亲信或亲属,而非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2.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政府官员的选拔采取了君主征召的形式,借鉴了一些较为公正的选拔标准,如个人品德和才干。
3.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用中央统一的思想,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三公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九卿则通过考试选拔,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步实行的公开选拔官吏机制。
4.后汉末年至唐代:汉末的乱世导致了官员任命的混乱。
东汉末年刘备开创了招纳人才的制度,即设立丞相府,选拔人才入仕。
此后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文人选拔制度,官员主要由通过考试来选拔。
5.宋代至明代:北宋时期,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的士人来选拔官员,按照文科和武科分科考试。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并设立了专门的刑法和兵科。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普及,参与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6.清代:清朝时期,科举制继续沿用,但考取的官员大多为汉族人,各民族的选拔机会受限。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辅助考试,以选拔具备不同级别治理能力的官员。
以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公开公正的科举制度转变,选拔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大幅度改进。
这一制度在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a8ebb3a5a8102d276a22ff4.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efeda56f01dc281e53af02a.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悠久,演化庞杂,然就本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30余年所接触之史料,尚可略见一斑,现不揣浅陋,缀文如下:察举征召制汉武帝建立的新的选官制度:一是察举,二是征召,三是从博士弟子中选官。
首先,察举就是由下而上进行考察和推举人才为官。
早在汉初高祖时就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以后汉文帝时也曾下诏“举贤良能言极谏者”,由文帝亲自进行策问,但未成为正式制度。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孝子、廉吏,后合称孝廉)(《汉书·武帝纪》)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察举制正式确立。
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然非常科、往往若干年才举一次。
被推举到京师的人才,经过考核,量才录用任以官职。
其次,所谓征召,就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上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到京师任官,武帝初年曾征召了一批社会名流,如名儒申公、辞赋大家枚乘等。
以后相沿成例。
与此相配合天下吏民可通过上书献策获得官位。
如朱买臣等。
第三,从博士弟子中选官,武帝时在长安城外为博士弟子兴建太学,由太常选民间18岁以上仪表品行端正之人共50名入太学,入学后免本人徭役。
随博士授业。
另由郡县选择若干人亦入太学一起学习,学习一年期满,通过考试成绩合格按等级任官,不合格者退回原地。
选官制度的改革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
使普通地主子弟,甚至少数社会下层的人也有机会做官,甚至参与到朝政中来。
这就扩大了西汉统治的社会基础。
因此武帝时不拘一格的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东西汉制度相因,然到了东汉中后期,豪门势族把持着仕进之门,荐举者与被荐举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门生故吏关系,交织成一张官场人际关系大网。
致使中央选拔人才的大权旁落到豪门大族少数人手中。
正像汉末童谣所唱“察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已彻底变味,成为吏治腐败的代表,至此,察举制走到了尽头。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ccb204533687e21af45a982.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
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
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
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
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
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
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延续了曹操时的用人政策,并且又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并一直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自春秋战国以来,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真正的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其中的“军功爵制”“察举征召制”“九品中正制”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以及衰落
隋唐以前,按照门第高低分配选官名额的士族制度,远远不能够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阶级的需要。
随着士族阶层的腐化堕落;以及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迅速增长,对于进入统治阶层的严重渴望;同时隋唐以后实现的国家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在选官制度上进行改革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完善时期。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隋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科举制”形成。
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后来历朝历代所继承。
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继承和发展。
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产生了巨大变化,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
“八股取士”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这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清末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直到1905年,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明清以后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了没落,直至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延续了3000多年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正式结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的废除止,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