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14
三.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 :100×109/L~300×109/L。
血小板 减少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生成障碍:造血功能损害,如再障、急性白血病、 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药物过敏
血小板消耗增多: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等
(2)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
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 苷或6一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 则表示预后不良。
2.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 (1)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1
※贫血的原因: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低。
③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明显
④红细胞缺乏:肾脏疾病
⑤骨髓疾病,恶性肿瘤,放射性损伤
6
(2)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遭到破坏,是因为细胞本身异常或外界因素膜破坏所致。 ①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 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珠蛋白生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实验诊断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

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A 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室检查(诊断学第9版,4学时 )

实验室检查(诊断学第9版,4学时 )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
【参考值】
比色法(Karmen) 速率法
ALT 5~25卡门氏单位
5~40 U/L
AST 8~28卡门氏单位
8~40 U/L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测定是诊断本病的最
敏感指标之一。 1) 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ALT和AST↑,
DeRitis比值(AST/ALT)<1 。 2)轻型无黄疸型肝炎:隐性感染ALT↑可成为唯一
L-门冬氨酸+a-酮戊二酸→L-谷氨酸+草酰乙酸
AST 分布: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
在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胞浆,AST 80%存在于线粒体内。二者正常时血清含量 很低,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二者释放入血。轻中度肝细胞损伤时,ALT >AST,严重肝细胞损伤时,AST/ALT比值升 高(线粒体内AST释放)。
诊断依据。 3)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在重症肝炎时,黄疸逐渐加
深而转氨酶反而下降,称酶-胆分离现象,提示肝 细胞坏死严重,预后不良。
【正常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STP) 清蛋白 (A) 球蛋白 (G) A/G
60-80g/L 40-55g/L 20-30g/L 1.5-2.5:1
一、血清总蛋白(STP)、清蛋白(A) 和球蛋白(G)比值测定
可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剧烈运动后数小时内STP可增高4-8g/L。 卧位比直立位时STP浓度约降低3-5g/L。 溶血标本中每存在1g/L的Hb可引起STP测定值
约增加3%。 乳糜标本影响检测准确性。
一、血清总蛋白(STP)、清蛋白(A) 和球蛋白(G)比值测定 【临床意义】 1、STP及A↑: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 减退等; 2、STP及A↓: (1)肝细胞损害影响STP、A的合成:亚急性 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TP<60g/L或A<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 (2)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消化吸收 不良;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

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1. 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

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

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

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

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5.基本药理学知识。

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

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7.实验室检测方法。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肝脏实验室检查

诊断学肝脏实验室检查

诊断学肝脏实验室检查一、肝功能检查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ALT 和 AST 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

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中,而 AST 则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当肝细胞受损时,ALT 和 AST 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酶活性升高。

ALT 对肝损伤的诊断较为敏感,尤其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其水平常显著升高。

但在一些慢性肝病,如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AST 升高可能更为明显。

2、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ALP 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GGT 则主要存在于肝内胆管上皮和肝细胞浆中。

胆汁淤积时,ALP 和 GGT 常显著升高,可用于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病。

此外,在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中,GGT 也可能升高。

3、胆红素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导致黄疸的发生。

总胆红素升高提示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而肝细胞性黄疸则表现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4、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水平降低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

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白球比(A/G)降低对于诊断肝硬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凝血功能检查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当肝脏严重受损时,凝血功能会发生异常。

常见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PT 和 INR 延长常见于严重肝病,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如乙肝五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丁型肝炎病毒(HDV)抗体、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等。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明确是否感染相应的病毒性肝炎以及感染的阶段。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实验材料,患者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查报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实验步骤:1. 患者病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首先,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仔细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通过对病历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疾病可能的诊断方向。

2. 体格检查和症状观察,在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症状表现,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以及皮肤、黏膜、淋巴结等方面的观察。

同时,还要重点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部位、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内容。

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影像学检查等内容。

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可以获得更多的客观数据,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4.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体格检查、症状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确定初步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根据对患者病历资料、体格检查、症状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初步诊断患者为XX疾病,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和治疗。

实验结论:诊断学实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诊断学实验时,需要注意细节,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和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对人体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获得相关信息,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检测技术是实验室诊断学的基础,包括各种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技术。

其中,生物化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生理功能、代谢异常等方面的指标,如血糖、肝功、电解质等;免疫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DNA、RNA、蛋白质等方面的信息;微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二、实验室质量管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

其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校准、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检测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等方面。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室诊断应用实验室诊断应用是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帮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的过程。

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如病毒感染的种类、肿瘤的类型和分子水平的特征、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四、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是将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管理信息、诊断应用信息等整合起来,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

实验室信息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报告等功能,能够对实验室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诊断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临床医学的诊治水平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实验室诊断应用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方面,需要实验室医师和临床医生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实验室诊断学的发展。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5)贫血
二、骨髓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
三、血小板
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
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
(2)损伤及坏死,心梗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转氨酶 ALT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
(1)肝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以ALT升高明显
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
肝硬化(终末期):正常或降低
肝内外胆法淤积:正常或轻度上升
(2)心梗:6-8小时 AST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胆道阻塞
急慢性肝炎
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西医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疾病的识别、分类、评估和处理等方面。

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西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点:患者病史的收集与分析在进行西医诊断时,医生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

病史包括患者的主诉、疾病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症状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等。

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检查方案。

第二点: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西医诊断的基本步骤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询问和触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寻找异常体征和症状。

例如,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等,以及检查特定部位的疼痛、肿胀、红肿等情况。

第三点: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西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可以获取更精确的诊断信息。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第四点:病情评估与诊断判断在收集并分析完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后,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作出诊断判断。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最可能的疾病诊断。

病情评估也包括对疾病的预后情况进行估计,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第五点:诊断的准确性与鉴别诊断西医诊断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准确的诊断可以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尽管一些疾病的诊断比较直接,但也有一些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容易产生混淆。

因此,在西医诊断中,医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确保最终的诊断结果是准确的。

总结起来,西医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通过准确的诊断,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患者病史的收集与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情评估与诊断判断以及诊断的准确性与鉴别诊断等都是西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

诊断学重点内容_(完美版)

诊断学重点内容_(完美版)

诊断学知识点(完美版)绪论1、症状概念,2、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第一篇常见症状1、体征,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3、咯血定义,4、咯血与呕血区别5、呼吸困难定义,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8、胸痛的病因,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第二篇问诊1、问诊的内容,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第三篇检体诊断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7、桶状胸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

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ASD—“固定”)26、左心室舒张期奔马律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27、OS及心包叩击音的意义28、心杂音分析内容,29、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的区别30、Austin Flint 及Graham Steell的定义,31 连续性杂音的意义32、异常脉搏,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高血压,低血压33、左、右心衰时的症状和体征,心功能级别(心功能不全度数)的判定原理及标准34、二狭,二闭,主闭(周围血管体征),主狭的综合体征35、腹部膨隆的意义,36、腹壁静脉方向(上,下腔梗阻,门脉高压,正常)36、腹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意义(板状腹,揉面感,压痛点,反跳痛,麦氏点,胆囊点)37、腹部包块的检查内容,38、液波震颤的意义39、肝、脾触诊的方法,正常大小,40、莫菲氏征及胆总管渐进阻塞征41、泌尿系有炎症时的压痛点,42、肝上界位置、脾界,及浊音宽度43、移动性浊音及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的鉴别44、振水音的意义,45、肝硬化肝功能失低偿期,门脉高压的全身综合体征46、胃肠穿孔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的综合体征47、区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偏瘫和交叉瘫的概念。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是实验室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鉴定、凝血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其中,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对于贫血、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化学检查生化学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中的生化指标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生化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

其中,肝功能检查可以检测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对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存在和数量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方面的检测。

其中,细菌学检查可以检测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通过检测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指标的检测。

其中,免疫球蛋白检查可以检测体内抗体的水平,对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是通过检测体内基因、DNA、RNA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分子生物学检查包括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应用。

其中,PCR技术可以检测病原体的DNA或RNA,对于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检查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实验室诊断学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教学提纲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教学提纲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第五篇实验室检查血液实验室检查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HPC)→形态上开始识别的原始及幼稚细胞阶段▲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血液RBC和Hb正常值:对象RBC(10/L)Hb(g/L)男性(4.0~5.5) 120~160g/l女性(3.5~5.0) 110~150 g/l新生儿(15~20) 180~190 g/l儿童(5~12) 120~140 g/lRBC及Hb的病理变化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女性Hb <110 g/L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0~360g/L(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RDW的临床意义: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IDA患者RD W↑,早于其他指标2.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患者RD W↑;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 W正常3.用于形态学分类白细胞分类(分为三类五分法)白细胞参考值成人 儿童新生儿WBC 计数(10/L ) (4~10)x 10/L(5~12)x 10/L 15~20 x 10/L白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05 x 10/L 时患者有高度感染性,WBC>30 x 10/L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外周涂片和骨髓检查 一、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外周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中性粒细胞的多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数(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取决于(1)骨髓生成和释放的白细胞入血的速度(2)外周血边缘和循环池白细胞的比例(3)白细胞离开血液的速度》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 ⑴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白细胞(WBC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GRA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N)♣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1)生成障碍或者无效造血(2)破坏和消耗过渡(3)分布异常》✧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二、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诊断学基础实验报告

诊断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熟悉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对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临床技能实验室四、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病历采集与询问病史2. 全身一般状态检查3. 头部检查4. 颈部检查5. 胸部检查6. 腹部检查7. 肛门、直肠检查8. 四肢及脊柱检查五、实验步骤1. 病历采集与询问病史- 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

- 详细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

-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步态等。

- 观察患者的发育、营养、体型、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等。

-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3. 头部检查- 观察头部外形、皮肤、毛发、头皮等。

- 检查眼、耳、鼻、口腔等。

- 评估患者的意识、语言、思维、情感等。

4. 颈部检查- 观察颈部外形、皮肤、毛发、甲状腺等。

- 检查颈部血管、淋巴结等。

- 评估患者的吞咽、发音等功能。

5. 胸部检查- 观察胸部外形、皮肤、毛发、胸壁等。

- 检查肺部呼吸音、啰音等。

- 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6. 腹部检查- 观察腹部外形、皮肤、毛发、腹壁等。

- 检查腹部肌肉、脏器等。

- 评估患者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7. 肛门、直肠检查- 观察肛门、直肠皮肤、毛发等。

- 检查肛门括约肌、直肠指诊等。

- 评估患者的排泄功能。

- 观察四肢外形、皮肤、毛发、关节等。

- 检查肌肉、神经、血管等。

- 评估患者的运动、感觉、反射等功能。

六、实验结果1.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2. 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3. 头部检查:无异常发现。

4. 颈部检查:甲状腺无肿大,淋巴结未触及。

5. 胸部检查:呼吸音清晰,无啰音。

6. 腹部检查: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

检验诊断学重点

检验诊断学重点

检验诊断学重点
检验诊断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通过对患者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成像检查等手段,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并对疾病类型、程度和预后等进行评估。

以下是检验诊断学的几个重点:
1.生理学和病理学检查:生理学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例如:验血、尿液、粪便等生理学检查,以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检验诊断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等生物样本进行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3.成像检查:成像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超声等。

成像检查可以观察患者的内部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4.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在组织或器官水平上进行的检查,通过对患者的切片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来诊断疾病的
类型、程度和预后情况。

5.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患者的DNA、RNA、蛋白质等分子进行检测,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综上所述,检验诊断学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通过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体格检查实验报告

诊断体格检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诊断学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熟悉常见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与判断。

3. 提高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诊断学实验室四、实验对象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五、实验器材1. 人体模型2. 体格检查用物: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体温计、皮尺、视力表等3. 记录表格六、实验内容1. 四大生命体征检查(1)体温:采用腋测法,测量体温计放置于腋窝中央,紧贴皮肤,测量时间为10分钟。

(2)脉搏:用示指、中指、无名指指腹触摸桡动脉搏动,观察搏动次数、节律、强弱等。

(3)呼吸:观察胸腹起伏,计数呼吸次数,注意呼吸节律、深度、频率等。

(4)血压:采用袖带法,测量右上臂血压。

2. 皮肤、粘膜检查观察皮肤颜色、弹性、温度、湿度、出血点、瘀斑、水肿、溃疡等。

3. 淋巴结检查观察淋巴结大小、硬度、活动度、压痛等。

4. 头颈部检查观察头颅、颜面、五官、颈部软组织、甲状腺、气管等。

5. 胸部检查观察胸廓形态、呼吸运动、胸壁压痛、呼吸音、啰音等。

6. 心脏和血管检查观察心尖搏动、心界、心率、心律、心音、血压等。

7. 腹部检查观察腹部形态、呼吸运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等。

8. 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观察脊柱形态、活动度、四肢长度、肌力、肌张力、感觉、运动、反射等。

七、实验步骤1. 实验前,了解受检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

2. 按照实验内容,依次进行各项检查,注意观察受检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检查方法。

3. 检查过程中,注意记录各项检查结果,包括数值、描述等。

4. 检查结束后,对受检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受检者体温:36.5℃,脉搏:75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20/80mmHg。

2. 皮肤、粘膜:色泽正常,弹性良好,无出血点、瘀斑、水肿、溃疡等。

3. 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

4. 头颈部:无异常发现。

5. 胸部:呼吸运动正常,无压痛,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

实验诊断学实训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2. 掌握常用实验诊断技术,如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4. 增强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显微镜、离心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试管、吸管、移液器等;2. 试剂:生理盐水、尿液常规试剂、粪便常规试剂、血液常规试剂等。

三、实验内容1. 血液常规检查(1)血液学检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2)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等;(3)血液生化检验: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2. 尿液常规检查(1)尿液外观检查:颜色、透明度、比重等;(2)尿液化学检查:pH值、葡萄糖、蛋白质、酮体、胆红素等;(3)尿液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

3. 粪便常规检查(1)粪便外观检查:颜色、形状、气味等;(2)粪便化学检查:pH值、葡萄糖、蛋白质、胆红素等;(3)粪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等。

4. 其他实验(1)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2)X线检查:观察骨骼、脏器等形态学变化;(3)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四、实验步骤1. 血液常规检查(1)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液学检验;(2)进行血型鉴定;(3)进行血液生化检验。

2. 尿液常规检查(1)采集尿液样本,进行尿液外观检查;(2)进行尿液化学检查;(3)进行尿液显微镜检查。

3. 粪便常规检查(1)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粪便外观检查;(2)进行粪便化学检查;(3)进行粪便显微镜检查。

4. 其他实验(1)进行心电图检查;(2)进行X线检查;(3)进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1)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0-5.5)×10^12/L;(2)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0-10.0)×10^9/L;(3)血红蛋白测定:正常范围为120-160g/L;(4)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5)血型鉴定:根据受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血型;(6)血液生化检验:根据受检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判断肝、肾功能等。

2017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重点:实验室检查

2017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重点:实验室检查

⾎液 1、⾎常规内容: ⾎红蛋⽩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监测; ⽩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板计数.⾎⼩板平均值测定和⾎⼩板形态检测 ▲2,⾎液三⼤系例正常值: Ø ⾎红蛋⽩测定:男:120~160g/l; ⼥:110~150 g/l; 新⽣⼉:180~190 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3.5~5.0) x10^12/L; 新⽣⼉:(6.0~7.0) x10^12/L (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病等) Ø ⽩细胞总数: 成⼈:(4~10)x10^9/L (4000~10000)/mm^3; ⼉童:(5~12) x10^9/L 新⽣⼉:(15~20) x10^9/L (伤寒病不引起⽩细胞总数增多) ⽩细胞分类计数:N中性粒细胞0.51~0.75(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 E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B嗜碱性粒细胞0~0.01; L淋巴细胞0.20~0.40; M单核细胞 0.03~0.08 Ø ⾎⼩板计数 PC/Plt : (100~300)x10^9/L (⽣成障碍见于急性⽩⾎病); ⾎⼩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病); ⾎⼩板分布宽度:15%~17%; ⾎⼩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见于急性⽩⾎病); 3、绝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慢阻肺;慢性肺⼼病;发绀型先天性⼼脏病;肝细胞癌;肾癌等 4.碱性点彩红细胞的出现提⽰红细胞再⽣加速且紊乱,见于增⽣性贫⾎,⾻纤维化,铅中毒等 ▲5.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A.中性粒细胞增多: ㈠.⽣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温、严寒、) ㈡.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与异常增⽣性增多。

⑴反应性增多: §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 急性⼤出⾎.溶⾎(⽩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性增多: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血液实验室检查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血液RBC和Hb正常值:对象RBC(10/L)Hb(g/L)男性(4.0~5.5)120~160g/l女性(3.5~5.0)110~150 g/l新生儿(15~20)180~190 g/l儿童(5~12)120~140 g/lRBC及Hb的病理变化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女性Hb <110 g/L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MCV MCH MCHC病因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0~360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RDW 的临床意义: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IDA 患者RDW ↑,早于其他指标2.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 患者RDW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 正常3.用于形态学分类白细胞分类(分为三类五分法)白细胞参考值成人儿童新生儿 WBC 计数(10/L ) (4~10)x10/L (5~12)x 10/L15~20 x 10/L中性粒细胞<05 x10/L 时患者有高度感染性,WBC>30 x10/L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外周涂片和骨髓检查一、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外周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中性粒细胞的多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数(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取决于(1)骨髓生成和释放的白细胞入血的速度(2)外周血边缘和循环池白细胞的比例(3)白细胞离开血液的速度》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 ⑴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1)生成障碍或者无效造血(2)破坏和消耗过渡(3)分布异常》✧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白细胞(WBC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粒细胞(GRA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N)✧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二、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见于各种病员菌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外周血分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如果在疾病的进行期出现核右移,表示疾病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在于组织中组织中的含量:外周血含量=(100-500):1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活性物质,并吞噬其释放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限制过敏反应并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E的增减意义➢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B,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急性传染病早期,大手术及烧伤等应激状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多使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如果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2)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骨髓释放后只有存在于外周血中,在免疫反应或者嗜碱性粒细胞才进入组织中,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这些颗粒含丰富的组胺,肝素,慢反应细胞病理性增多:(1)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前者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后者正常单核细胞具有诱导免疫反应,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抗肿瘤活性及调节白细胞等多种功能。

病理性增多:(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带状病毒感染(2)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生成后无需抗原刺激,最终分化为能与异物抗原起反应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群CD4+或CD8+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则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生,转化为免疫细胞,并进一步变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增多见于:◆原发性增多,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性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某些细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等感染性疾病,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主要为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流感恢复期。

血小板参数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 (100~300) x10/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病理性增多:PLT>400 x10/L血小板增多→可增加血液粘滞性(1)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细胞早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一般不超过500x10/L,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3)当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时,要考虑为恶性。

病理性减少:PLT<100 x10/L成为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血液被稀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每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在分析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的变化才更有意义A鉴别PLT MPV临床意义↓↓骨髓功能受抑制↓↑骨髓功能良好,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反应性血小板增生或骨髓增生异常B 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骨髓功能受抑制时MPV减低,早于PLT下降。

抑制越重MPV越低;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增高1-2天,如白血病化疗时,MPV 上升时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之一,感染时局部炎症MPV症,败血症则MPV减低,MPV持续降低,表明感染为控制。

C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MPV常增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增高见于急性骨髓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增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时减少(3)再生障碍性贫血MPV减小,PDW增大骨髓检验贫血依据骨髓象分为三种(1)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贫血贫血各论▲白血病白血病: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浸润或破坏其他组织.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各类型白血病的区分如下:尿液及肾功能(一)尿量26、正常尿量:1000~2000ml/24h;1.超过2500ml/24h为多尿; 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2.少于400 ml/24h为少尿;(1)肾前性见于脱水和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肾缺血。

(2)肾性见于急慢性肾衰竭率过滤降低(3)肾后性见于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3.少于100 ml/24h为无尿或尿闭.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肾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二)外观血尿是尿中含有一定量得红细胞成为血尿。

分为(1)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有超过1ml血量(2)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高倍镜下(三)蛋白尿的概念: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者,称为蛋白尿.三种蛋白尿的区分如下:♣肾小球性蛋白尿,炎症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以致孔径增大,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进入肾小囊,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肾小球蛋白尿特征为以清蛋白为主;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循环障碍、缺氧等♣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是炎症或中毒使肾近曲小管受损而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的功能减退所产生的蛋白尿.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移植术等♣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骨骼创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29,尿糖,酮体阳性的意义✧糖尿: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8mmol/L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3.暂时性糖尿,又称为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应急反应时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者血糖中枢受到刺激致使暂时性高血糖引起糖尿。

✧酮体阳性意义:提示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或妊娠剧烈呕吐.重症不能食等导致脂肪分解加强的情况.30. 管型尿的意义:(大量管型尿最能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程度)透明管型:也可见于正常人,提示肾实质病变;细胞管型:表示肾脏病变在急性期(1)红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球疾病;(2)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变,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指征,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蜡样管型: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肾衰竭管型:肾衰竭内生肌肝清除率Ccr 测定,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其正常值为80~120ml/min,Ccr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程度:Ccr51—70 ml/min,轻度损坏;Ccr30-50 ml/min,为中度损害Ccr<=30 ml/min为重度损害Ccr对临床的指导作用:Ccr30-40 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Ccr<=30 ml/min吩噻嗪类利尿药常无效;Ccr<=10 ml/min应进行人工透析(四)血清胱抑素C测定血清中cysC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解,并不重新吸收入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