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共26页文档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共26页文档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 改革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一、全面认识改革1.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必然会产生统治危机。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就不得不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2.改革的分类按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按改革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都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但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复杂性与多样性。

改革毕竟是向传统挑战,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因而改革不仅面临重重阻力,有时还有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4.改革与革命的区别首先,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和平的社会背景。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

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最后,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也意味着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所以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旧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改革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5.正确评价改革要辩证地看待改革的成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梳理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梳理

选修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梳理】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3.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重点知识点拨】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

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

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部编版2020届山东济南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认识★★
1、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2、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3、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阻力重重,因此需要改革者周密布局。

4、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改革不当也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

5、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是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梳理纲要:专题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梳理纲要:专题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国古代史上的改革1. 商鞅变法一治国不一道,便(pian)国不法古。

(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5)影响(略)2. 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o (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国近代史上的改革1、洋务派: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1) 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 的侵略。

(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 (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 5)影响(见知识点) 2.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 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3) 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4) 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二(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5) 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1、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 。

2024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15个重要改革 知识清单

2024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15个重要改革 知识清单

【中国部分】(9个)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一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一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2012年初三专题复习一: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一)概述: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考点梳理】1、世界古代史的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力主改革的重要人物是中臣镰足)P25(2)西欧:查理·马特改革(8世纪前期)P28—P292、中国古代史的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P28—P304、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戊戌变法(1898年)(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P117(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P118(4)罗斯福新政(1933年)P235、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2)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

(三)认识:(1)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或变法,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制定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措施;(3)改革是曲折的,但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四、练习题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与洋务运动相比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下列是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①建立经济特区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渡④农村建立人民公社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4.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B.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俄国1861年改革根本目的()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C.解放农奴提供自由劳动力D.维护沙皇专制统治6.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以下改革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又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是()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农奴制改革C.罗斯福新政D.戈尔巴乔夫改革7.如果请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这篇调查报告进行修改,你会将下列哪个调查结果挑出来改正()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切弊端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D.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的8.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发生剧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B.中国改革开放比东欧早C.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D.中国反对资产阶级取得成功9.仔细阅读,回答问题:“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歌词。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易混易错知识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改革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常考专题研究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常考专题研究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已不适应 苏维埃俄 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
1921 年春开始实 从苏俄的国情 施,以征收粮食 出发,利用市 税代替余粮收集 场和商品货币 制;实行自由贸 关系,巩固了 易;实行按劳取 工农联盟 酬的工资制等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苏联模式
弊端日益
苏联 赫鲁晓夫 暴露,严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中国 社会主义 改革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 后,党和政 府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
事件概况
影响
在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在城市进行 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
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增强了 我国的综合国 力,人民生活 水平大幅提高
观点1: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观点
常考专题研究篇
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锐意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线索梳理
·线索1 中外封建性质改革 ·线索2 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线索3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线索1 中外封建性质改革
线索2 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线索3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影响
苏联 (俄)
(俄) 改革
重阻碍了
苏联的发

批判斯大林 个人崇拜, 进行经济改 革
影响
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苏联模式 的弊端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影响
苏联 戈尔巴乔 (俄) 夫改革
1985 年开始,先实施 国家权力分散,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加速了苏联的 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解体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国家 主要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概况
影响

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相同点:
1、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2、都涉及了土地问题
3、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 进程。
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充分认识到改革 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坚持改革才能促进国 家的进步和繁荣。 4、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勇于创新
启示:
1、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2、要根据本国国情,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匈牙利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 改革)
启示:
1、改革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本国 特色的改革之路。 2、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社 会主义道路。
1、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不通 2、要坚持改革开放,善①作用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
背景不同,前者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者 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 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 ②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都主张对外学习,前者学习先进制度,后者学习先进 技术
不同点:
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 道路
启示:
一、命题角度
1、从评价的角度命题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是否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生产力) 2、从启示的角度命题 3、从比较的角度命题
二、本课重难点

专题复习二: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复习二: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相 同 点
内容
主张、地位 影响
不 同 点
国际环境 阶级属性 目的 性质 内容不尽相 同 影响
二、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 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思考的角度: 不同点:(1)原因;(2)内容;(3)领导力量 相同点:①时代相同 ; ②性质相同; ③结果 相同 ; ④目的相同 ;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直接原因 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 不同 幕府统治被推翻。 不 同 点 领导者 目的 任务 主要 内容 时代 相 同 点 目的 性质 结果
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实现近代化 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来进行。
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 制的统治危机。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 统治阶级; 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废除农奴制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
影响的不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 ( 2 1)背景:都面临民族危机 )日本、中国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 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 改革分别是什么? 亚洲唯一的强国;中国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 蒙的作用。 ( 4)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认识: ( 1 ( 2)两国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 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统治危机 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的比较
改变了社会 没有成功 性质的资产 阶级改革
没有改变本 国制度的成 美国罗斯福新政 功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九)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九)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九)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知识结构二、要点整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3)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5)启示: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要顺应时代潮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学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

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

(2)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5)教训: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6)历史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新中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土地改革①背景:解放前遗留下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

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复习你能说出中外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吗?中国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戊戌变法4.改革开放世界1.日本大化改新2.俄国1861年改革3.日本明治维新4.苏俄新经济政策5.美国罗斯福新政6.苏联赫鲁晓夫改革7.苏联戈尔巳乔夫改革8.匈牙利改革小试身手1.19世纪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欧洲国家是(B)A.英国B.俄国C.美国D. H本2.《全球通史》中写道“(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文中“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1废藩置县②西方技术③欧美学制④欧美生活方式(D)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二)按是否改变社会性质划分1.改变了社会性质%1商鞅变法%1北魏孝文帝改革%1大化改新%1俄国1861年改革%1明治维新%1戈尔巴乔夫改革2.未改变社会性质%1戊戌变法%1罗斯福新政%1新经济政策%1赫鲁晓夫改革%1匈牙利改革%1中国的改革开放小试身手改革能够革除社会弊端,调整生产关系,甚至促进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

下列改革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C)A.中国戊戌变法B.美国罗斯福新政C.日本明治维新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三)按改革结果划分1.成功%1商鞅变法%1北魏孝文帝改革%1中国的改革开放%1俄国1861年改革%1大化改新%1明治维新%1新经济政策%1罗斯福新政2.失败%1戊戌变法%1赫鲁晓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改革%1匈牙利改革小试身手1.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B)A.摆脱了经济危机B.恢复了国家经济C.巩固了民主政权D.巩固了工农联盟2.你认为评价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知识对比,形成基本认识1、19世纪中后期日本和中国改革的比较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中国都发生了要求挽救民族危机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复习
一、近代以来的重要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1)洋务运动;
1、中国
2、世界(2)日本明治维新;
(2)戊戌变法;
(3)美国罗斯福新政
二、专题知识梳理
(一)、按时间划分
(1);(2);
1、19世纪中后期
(3);(4);
2、20世纪二三十年:;
(二)按其改革的性质来划分:
1、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有:;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1);(2);
(3);(4);
三、按其改革的结果来划分
(一)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取得成功的:1、;2、;
(二)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并取得成效的:;
(三)三、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
四、按影响划分
1、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①②③
④⑤
2、没有改变本国制度的成功改革:
五、比较
(一)、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项目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

相同点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都是封建国家为挽救统治,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都是要摆脱危机的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都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不同点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只学西方技术不触
动封建制度
改造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失败,没有使中国富
强起来
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立足国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善于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文化等。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相同点时间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改革后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侵略道路
不同点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内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
生活等多方面
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
学法指导:比较不同的改革可从时间、背景、目的、方式、性质、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

认识(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巩固练习:
1、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中国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

1)日本、中国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分别是什么?
(2)两国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3)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本国的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4)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中考演练:活学活用】
1、下列哪一个国家与其它三国相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明显不同()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2、某校九年级学生李强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将它与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次改革运动有以下相同点。

其中正确的是()
A.改革前两国同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改革实现了农奴的“解放”D.改革后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在位时期进行改革的内容都涉及()
A.大力提倡和发展文化教育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废除封建制度
4 某班举行辩论会,双方辩手主要观点如下:
正方: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应充分肯定。

反方: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销毁了大量农产品,造成严重浪费,不值得肯定。

据此,请判断此次辩论会的主题是()
A.一战后国际新秩序B.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统治加强
C.罗斯福新政的影响D.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5、史学界普遍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B、改革使农奴无偿获得了土地
C、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改革废除了沙皇统治
6、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推动近代日本迅速崛起的重要改革是( )A.大化改新B.农奴制改革C.明治维新D.倒幕运动
7、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

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分)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

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三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3)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3分)
(4)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1分)
8、(2014·山东荷泽·23)(10分)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

……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

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

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1)据材料一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右图)统治时期,l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三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3)“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新政”有何突出特点?(2分)
(4)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10.(2014·河南省·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

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

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工商业税收入其它收入总收入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9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2分)
(2)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3分)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