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形特征,探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地球表层的构造特征。

包括地球表层的构造形态、构造变形与变形机制、构造运动与速度、构造力学等。

2.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包括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内部结构、地幔对流与板块构造、岩浆作用等。

3.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包括地球表层的地貌类型、地貌演化过程、地貌与构造的关系等。

4.地震学。

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带分布等。

5.构造地球化学。

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

6.构造地质演化史。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构造事件、构造作用、构造变形等,包括地球的演化历史、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动力学等。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演化过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构造地质学也是石油、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学科。

地质学相关参考文献

地质学相关参考文献

地质学相关参考文献
关于地质学的参考文献有很多,其中包括各种学术期刊、学术著作等。

以下是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
1、伍光和、王恒清.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朱志澄、韦龙明、徐九华. 矿物学基础.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8.
3、杨振宁. 地球科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张丽萍、吕志伟、周临. 地球科学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学术期刊
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以上是部分有关地质学的参考文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地质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进展,对于学习和研究地质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查阅更多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地质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 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 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 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 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 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 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 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 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 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 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 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 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 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 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 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 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66-180.沈晓明,张海祥,马林.2010.洋脊俯冲及其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存在的可能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81-195.桑广森,夏斌,张胜利,蔡周荣,梁正中,万志峰.2010.松辽盆地徐家围子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96-203.刘华,陈建平.2010.准噶尔盆地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规律及时空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04-215.秦建华,丁俊,刘才泽,张启明.2010.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16-223.杨钻云,刘肇昌,钟康慧,邱仁轩,秦术凯,王乐峰.2010.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24-232.王雷,韩润生,黄建国,胡一多,杨勇.2010.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59#矿体分布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3-238.秦兵,朱汇派,唐文春.2010.四川阿坝地区刷马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9-245.杨建国,翟金元,杨宏武,王小红,谢春林,王兴安,任秉琛.2010.甘肃花牛山喷流沉积型金银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前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46-254.吴孔友,刘磊.2010.大南盘江地区构造对油气藏破坏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55-260.陈进,毛先成,彭省临,邹艳红.2010.物化探技术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凤凰山铜矿CSAMT法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2-268.杨兴科,晁会霞,张哲峰,姚卫华,董敏.20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紫金山岩体特征与形成的动力学环境——盆地热力-岩浆活动的深部作用典型实例剖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9-281.罗志高,王岳军,张菲菲,张爱梅,张玉芝.2010.金滩和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成岩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82-290.夏抱本,夏斌,王保弟,李建峰,张兴国,王英超.2010.汤不拉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对斑岩钼铜矿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91-297.第3期●构造地质学尹新义,任建业,雷超.2010.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299-307.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2010.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08-316.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周柯军,彭云益,李纲,陈渡平.2010.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17-330.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2010.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31-339.唐大卿,陈红汉,孙家振,张辉,陈栗.2010.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盆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0-348.●构造地质与成矿学陈懋弘,黄庆文,李继贤,蒋柏昌,张长明.2010.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9-361.王彪,王核,任广利,刘建平,赵玲.2010.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2-367.林刚,朱纯六,许德如.2010.宁芜南部成矿模式及对深部找矿的思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8-377.谢焱石,谭凯旋,郝涛.2010.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78-385.张国荣,芦青山,费一清.2010.ETM+数据在甘肃省肃北县黑刺沟一带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86-390.●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朱清波,杨坤光,王艳.2010.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91-401.关俊朋,何斌,李德威.2010.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2-407.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0.闽西南清流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8-418.谢韬,林仕良,丛峰,李再会,邹光富,李军敏,梁婷.2010.滇西梁河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19-428.陈希清,付建明,程顺波,徐德明,马丽艳.2010.利源复式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29-434.李创举,包志伟.2010.河南舞阳南部张士英岩体的地球化学与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35-443.魏军才,张建新,邢旭东,鲁江.2010.洞庭湖区沉积物物源推断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44-449.第4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构造与沉积地质研究专集吴永平,杨池银,王华,任建业,焦养泉,陆永潮,黄传炎.2010.歧口凹陷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研究及其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51-460.任建业,廖前进,卢刚臣,付立新,周江羽,祁鹏,史双双.2010.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61-472.吴永平,周立宏,王华,廖远涛,王家豪,任培罡,滑双君.2010.歧口凹陷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73-483.杨池银,周建生,焦养泉,吴立群,鲁超,吕琳,荣辉,顾元,白小鸟.2010.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84-491.周江羽,卢刚臣,李玉海,任建业,于超,祁鹏,钱茂路.2010.歧口凹陷复式含油气系统及构造控藏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2-498.吴立群,蒲秀刚,焦养泉,韩国猛,鲁超,刘孟合,杜玉梅.2010.断陷盆地单因素精细取证下的沉积体系综合分析——以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二亚段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9-511.石万忠,王振升,宋志峰,马建英,陆永潮,刘国全.2010.北大港潜山在沙三段沉积期的隆升状态及其对沉积物源的供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12-519.荣辉,肖敦清,白小鸟,王书香,孙家宁,杜玉梅.2010.歧口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一亚段水下扇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0-528.陈平,苏俊青,陆永潮,石万忠,林卫兵,高勇,杜学斌,周韬,杜民.2010.歧口凹陷歧深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9-535.石先滨,李红香,黄传炎,蒲秀刚,曾清斌,陈思,任培罡.2010.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地质体精细刻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36-544.吕琳,王文革,鲁超,陈善勇,陈长伟,于长华,吴立群,袁淑琴.2010.歧口凹陷古近系东二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45-553.杜学斌,祝文亮,解习农,陆永潮,于学敏,林卫兵,张亮,雷振宇,彭伟.2010.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54-562.刘恩涛,岳云福,黄传炎,周育文,廖远涛,陈思,石先滨,任培罡.2010.歧口凹陷东营组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63-572.胡才志,曾佐勋,任建业,祁鹏,李志勇,胡烨.2010.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73-584.彭文绪,张如才,孙和风,史浩,吴奎,贺电波,姚以泰.2010.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85-592.张永辉,夏斌,万念明,万志峰,施秋华,蔡嵩.2010.车西洼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3-598.闵慧,任建业,高金耀,左玉山.2010.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9-605.2009年总目录第1期贾承造.2009.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周新源,苗继军.2009.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18.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2009.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32.杨树锋,陈立峰,肖中尧,罗俊成,陈汉林,王步清,程晓敢,廖林.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3-37.陈汉林,罗俊成,郭群英,廖林,肖中尧,程晓敢,杨树锋,王步清.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8-45.卢华复,王胜利.2009.地震剖面中走滑断层旋向判断模型——以塔东阿拉干北断层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6-48.漆家福,雷刚林,李明刚,谷永兴.2009.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9-56.汪新,唐鹏程,谢会文,雷刚林,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57-65.王月然,魏红兴,蒋荣敏,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中段盐相关构造形成控制因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66-75.罗金海,雷刚林,刘良,肖中尧,魏红兴,车自成.2009.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76-85.王步清,黄智斌,马培领,潘正中,王乐立.2009.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的建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86-93.李曰俊,杨海军,赵岩,罗俊成,郑多明,刘亚雷.2009.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94-104.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孙国强,张顺存,刘玉虎.2009.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拗陷形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5-111.杜治利,罗俊成,王步清,魏巍.2009.柯克亚周缘构造特征差异及其原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2-116.黄少英,王月然,魏红兴.2009.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7-123.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2009.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24-130.韩长伟,马培领,朱斗星,杜大伟,肖江,刘雪梅.2009.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1-135.王志勇,程明华,谷永兴,杨涛,袁坤平,王继勋.2009.库车-喀什北缘山前带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6-141.安海亭,李海银,王建忠,都小芳.2009.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2-147.丁长辉,周红波,路鹏程,吕东,鲜强,王熊飞.2009.塔中低凸起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8-153.李强,赵丽.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54-159.李建交,吕修祥,范秋海,焦伟伟,伍建军.2009.叠合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形成及其控油气原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0-167.杜永灯,张翠梅.2009.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和田古隆起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8-174.赵宗举,潘文庆,张丽娟,邓胜徽,黄智斌.2009.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75-188.第2期●构造地质学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2009.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89-198.谢文彦,王涛,张一伟,姜建群.2009.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生代裂陷特征与岩浆活动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99-205.薛会,张金川,王毅,徐波,郭华强.2009.鄂北杭锦旗探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06-214.张远兴,叶加仁,苏克露,李令喜,徐俊杰.2009.东海西湖凹陷沉降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15-223.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刘维亮,张毅.2009.西北非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24-229.杨福忠,魏春光,尹继全,张春雷,谢寅符.2009.南美西北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0-235.●构造地质与成矿学何书跃,李东生,李良林,祁兰英,何寿福.2009.青海东昆仑鸭子沟斑岩型铜(钼)矿区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6-242.郭俊华,毛世东,陈衍景,秦艳,杨福立,李建忠,南争路.2009.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43-252.彭省临,王颖,杜瑞峰.2009.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隐伏矿定位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3-258.魏庆国,原振雷,姚军明,陈伟,乔波,赵太平.2009.东秦岭钼矿带成矿特征及其与美国克莱马克斯-亨德森钼矿带的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9-269.刘健,凌明星,李印,孙卫东.2009.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Fe矿床的稀土成矿模式综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70-282.●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张春红,范蔚茗,王岳军,彭头平.2009.湘西隘口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墙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83-293.李建峰,夏斌,刘立文,徐力峰,何观生,王洪,张玉泉,杨之青.2009.西藏群让蛇绿岩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4-298.何观生,戴民主,李建峰,曹寿孙,夏斌,许德如,李文铅,杨之青.2009.相山流纹英安斑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9-303.。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摘要:《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多,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学习难度较大。

文章从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认识教学要求、善于总结规律,简化问题、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善于综合应用知识,抓住主要矛盾四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学生学好这门专业基础课有所帮助论文关键词:构造地质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方法一、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认识教学要求《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1)认知型:即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认识和了解。

包括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褶皱、断层、节理等;(2)技能型:即对基本地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读地质图、绘制剖面图、利用赤平投影处理各种地质数据、绘制等值线图等。

(3)推理和分析型:即利用基本理论和技能对某一具体地区的构造演化与发展做出合理判断,如利用节理资料恢复区域古构造应力场、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件和有关资料反演区域构造发展史等。

可以看出这3种类型的课程内容,认知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技能是实际操作水平的训练和提高,而推理和分析则是衡量一名地质工专业修养和水平的标准。

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对于认知型知识,一般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及原理,能够把握每个概念和术语的核心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些概念,不加理解的记忆很容易遗忘。

例如在讲解了线状构造产状要素时,会涉及到倾伏和侧伏两个概念,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感觉很容易混淆。

实际上倾伏和侧伏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线状构造的两个术语,前者是描述某一线状构造在空间的产出状态,类似于面状构造的倾向;而后者是描述某一线状构造在其所在平面内的产出状态,其产状要素只有在确定了所处平面才能测量。

理解了这些特征,概念就不易混淆或忘记。

对于技能型知识,一般要求学生具备地质图件的判读能力,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

1、构造地质学(李忠权简约版个人整理)

1、构造地质学(李忠权简约版个人整理)

《构造地质学》-【李忠权版】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研究, 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时间上的演化关系, 为大地构造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最终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地壳运动规律、构造动力来源提供依据。

实践意义与国民经济建设想相关,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受一定的构造控制,大多数矿床都赋存于地质构造中,地质构造为有用元素的迁移、聚集提供了驱动力, 又为成矿元素的聚集成矿提供了容矿空间。

不利的方面,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1)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认识自然科学规律,为人类生存服务;(2)解决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定位空间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

(3)工程地质问题:构造的存在竟极大地影响岩石的强度,由此影响工程的基础,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时,必须详细对地质构造进行研究,举例说明。

(4)水文地质:水的问题时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水资源的分布直接或间接受地质构造所控制(5)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a.构造几何学研究b.构造运动学研究c.构造动力学研究d.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

构造旋回: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不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做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构造世代:主要是指不同旋回或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

在一个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为一个世代的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的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三节软沉积变形第四节水平岩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一节应力第二节应力场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劈理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线理第一节小型线理第二节大型线理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第五节叠加褶皱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节理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断层概论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四节断层岩第五节断层效应第六节断层的识别第七节断层的观测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二章伸展构造第一节伸展构造型式第二节伸展构造模式第三节构造反转第四节伸展和挤压两种作用和两类构造对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第四节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第五节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六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及其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四章走向滑动断层第一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第四节区域剪切应力场引发的雁列构造和陆块旋转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五章韧性剪切带第一节剪切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第三节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第四节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的确定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六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一节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地质图的读图分析第四节基础性地质剖面图的编制第五节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第六节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和古应力大小的估算第七节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第八节计算机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

《构造地质学》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构造地质学》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构造地质学》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1.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1988年版。

2.朱志澄等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俞鸿年等主编:《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986年版。

4.李叔达等译:Hillls, E.《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981年版.
5.刘和甫等译:Hobbs, B. E. et al., (刘和甫等译,1982)构造地质学纲要,地质出版社,1982年版。

6.单文琅等译:Ramsay, J. 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徐树桐译:Ramsay, J. G., 1983年版,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地质出版社,1983年版。

8.有关期刊杂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学前缘》、《地震地质研究》等。

9.网络查询。

10.有关专著:
牛树银等著:《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地震出版社,2001
牛树银等著《幔枝构造构造与找矿实践》,地震出版社,2002
牛树银等著《地幔热柱与资源环境》,地质出版社,2007
牛树银等著《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地质出版社,2008。

构造地质学(第三版)

构造地质学(第三版)

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 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下发生的形变, 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地质、工程地质 地震地质 环境地质
构造尺度、旋回、世代、序列和构造层次概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环境地质构造尺度旋回世代序列和构造层次概念构造旋回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即和缓运动与剧烈运动交替发生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学(第三版)
邓吉强 地质111班
绪论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构造尺度、旋回、世代、序列和构造层次概念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构造尺度 巨型构造 大型构造 中型构造 小型构造 微型构造 超微构造 二、 构造旋回 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即和缓运动与剧烈运 动交替发生,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三、构造层 一次构造旋回是以和缓的地壳运动开始,经历较长时间,又以较短时间的剧烈运动结束,然后又开 始下一次构造旋回的和缓地壳运动,每次剧烈的构造运动归属于前一次构造旋回内并作为前 后两次构造旋回的时间分界标志。 四、构造世代与构造序列 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即构造序列。

地质学的参考文献

地质学的参考文献

地质学的参考文献以下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些经典参考文献:1. "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by Sam Boggs Jr.2. "The Geology of Ore Deposits" by John Guilbert and Charles Park Jr.3. "Structural Geology" by Haakon Fossen.4. "Introduction to Mineralogy" by William D. Nesse.5. "Principles of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by Anthony Philpotts and Jay Ague.6. "Sedimentary Petr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 by Maurice Tucker.7. "Field Geology" by Frederic P. McManus.8. "A Manual of Practical Laboratory and Field Techniques in Palaeobiology" by O. A. Smith.9. "Geology" by Stanley Chernicoff and Donna Whitney.10. "The Geology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by Andrew D. Miall.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地质学的不同分支领域,包括沉积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火成岩和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野外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简介《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是由徐开礼和朱志澄主编的一本地质学教材。

本书旨在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第三部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学、地磁地质学、重力地质学等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地质构造的微观变形本部分介绍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形力学原理和岩石变形的分类及其造山带的形成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包括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缘的特征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等。

第六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本部分介绍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内容。

特色与亮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内容更加全面和准确。

•本书结构清晰,知识点组织紧凑,适合快速学习和理解。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地质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构造地质学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大北京)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大北京)

本人是考地大北京的,经过数个月的总结,一字一字的敲打键盘整理而成(只有少量是复制前人的成果)。

并且从03年至15年(除09和11两年外),凡是考过的题,本人都做了统计,融合到了每个知识点,并做了考查次数的标注,以便可以重点掌握。

以下总结主要参考书籍为宋鸿林、张长厚、王根厚编著的《构造地质学》以及其他版本的构造地质学书籍,做到贴合地大北京的特色。

此为本人一人编辑一人审阅及水平所限,难免有错误之处,也望谅解和提出以便更改。

此外,以下总结主要针对考地大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学弟,为你们节省复习参考之用,其他人员应该阅读原本书籍。

本人另外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为:aidizhi。

欢迎大家关注,本人会时不时的推送一些有价值的地质相关知识。

有什么问题,大家也可以通过公众微信给我提出。

名词解释重点记忆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1次)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原生构造:指在变形以前与岩石形成同时产生的构造。

他们反映了由于沉积作用或侵入作用所产生的沉积岩或岩浆岩的原来面貌。

次生构造:反映后期变形或变质作用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真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

走向线与走向:任一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该面的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斜面的走向。

倾斜线与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斜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方位即为该平面的倾向。

整合接触: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地层,若其产状基本一致,在沉积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即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构造地质学课程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课程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课程参考⽂献构造地质学课程主要参考⽂献车⾃成、刘良、罗⾦海,2002,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地构造学,科学出版社肖庆辉,1998,⼤陆动⼒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个重⼤科学前沿王桂梁,马⽂璞,1992,地质构造图册,煤炭⼯业出版社徐开礼,朱志澄,1989,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许志琴,1984,地壳变形和显微构造,地质出版社俞鸿年、卢华复,1998,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于在平等,构造地质学概论(多媒体电⼦教材),2000,⾼等教育出版社于在平,1995,俯冲带流体地质作⽤,地学前缘,第2卷第2期,175—182张国伟等,2001,秦岭造⼭带与⼤陆动⼒学,科学出版社郑亚东,常志忠,1985,岩⽯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出版社钟⼤赉,丁林,1996,青藏⾼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中国科学(D辑),26卷,4期:289-295周⿍武(主编),2002,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法与实践——鄂尔多斯-秦岭造⼭带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科学出版社朱志澄,宋鸿林(主编),1990,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学出版社Davis, G. H., (张樵英等译,1988)区域和岩⽯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Hillls, E., (李叔达等译,1981)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Hobbs, B. E. et al., (刘和甫等译,1982)构造地质学纲要,地质出版社Ramsay, J. G., (单⽂琅等译,1982)岩⽯的褶皱作⽤和断裂作⽤,科学出版社Ramsay, J. G., 1983,现代构造地质学⽅法,徐树桐译,地质出版社Spencer, E. W., (朱志澄等译,1981)地球构造导论,地质出版社。

Allen J. Dennis and James E. Wright, 1997, The Carolina terrain in northwestern South Carolina, U.S.A.: Late Precambrian-Cambrian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in a peri-Gondwanan Ocean. Tectonics, 16:460-473Ana Crespo-Blanc, Juan Campos, 2001, Structure and kinematecs od the South Iberian paleomarg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lysch Trough unitsL extensional tectonics within the Gibraltar Arc fold-and-thrust belt (western Betics) Blenkinsop T., 2000,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misms in minerals and rocks, Kluwer Academc Publishers Claus Pahl, 2003, Managing evolution and change in web-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0:99-114Danishwar, S., R.J.Stem, M.A. Khan, 2001, Field relations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 for the Teru volcanic formation, northern Kohistan Terrane, Pakistani Himalaya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9:683-695Erslev E. A. and H. Ge, 1990, Least-squares center-to-center and mean object elipse fabric analysi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Vol. 12, No. 8 1047-1059Erslev E. A., 1998, Normalized center-to-center strain analysis of packed aggregat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Vol. 10, No. 2, 201-209Gerbault M., A. N. B. Poliakov and M. Daignieres, 1998, Prediction of faulting from the theories of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what are the limit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Vol. 20, No. 2/3, 301-320Gernold Zulaof and Sterfan Helferich, 1997, Strain and Strain rate in a synkinematic dike: evidence for melt-induced strainsoftening during shearing (Bohemian Massif, Czech Republic).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639-652Kerr R.A., Planetology: Signs of Plate Tectonics on an Infant Mars. Science, 284(5415): 719 McNaught M., 1994, Modifying the normalized Fry method for aggregates of non-elliptical grai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Vol. 16, No. 4,493-503Neil Selwyn, 2000, Researching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glimpses of wider pictur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4:93-101 Touret, J.L.R., 2001, Fluids in metamorphic rocks, Lithos, 55: 1-25Robertson A.H.F., 1994, Role of tectonic facies concept in orogenic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ethy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Earth-Science Review, 37:139-213Wickham J. and G. Moeckel, 1997, Restoration of structural cross-sectio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Vol. 19, No. 7, 975-986Wifnall, P.B., 2001,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nd mass extinction, Earth-Science Reviews, 53: 1-33Xypolas, P., I.K. Koukouvelas, 2001, Kinematic vorticity and strain rate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ductile extrusion in the Chelmos Shear Zone (External Hellenides, Greece), Tectonophisics, 338:59-77Zulauf, G., J.Zulauf, P.Hastreiter, B.Tomandl, 2003, A deformational apparatus for three-dimensional coaxial defor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heologically stratified analogue materi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5, 469-480。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年总目录第1期牛树银,王金忠,孙爱群,马宝军,陈超,王宝德,张建珍,胡华斌.2012.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7.宋春彦,王剑,付修根,陈明,何利.2012.羌塘盆地波尔藏陇巴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8-15.能源,漆家福,张春峰,张克鑫,任红民,郑元财.2012.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6-23.张林,吴智平,李伟,吴晓光,贾海波.2012.济阳坳陷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24-31.王文君,李伟,冯德永,张明震,赵丽萍,贾海波,李成.2012.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32-38.魏海泉,夏斌,侯树杰,蔡周荣,张永辉.2012.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地层超压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39-43.乔彦波,单业华,田野,聂冠军,孙蓓.2012.鄂西远安白垩纪盆地的宏观构造变形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44-55.聂冠军,业华,田野,乔彦波.2012.组构数值模拟的原理及其在地学中单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56-68.程丰,李德威,JerryBartholomew,罗文行.2012.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69-75.黄诚,樊光明,姜高磊,罗亮,徐增连.2012.湘东北雁林寺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及金成矿ESR 测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76-84.`蔡明海,赵广春,张诗启,陈艳,徐明,彭振安.2012.富贺钟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85-92.周家喜,黄智龙,周国富,曾乔松.2012.黔西北天桥铅锌矿床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和REE 地球化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93-101.冯昌荣,何立东,郝延海,黄朝阳.2012.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一带铁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02-110.汤朝阳,邓峰,李堃,王国强,段其发,邹先武,赵武强,金世超.2012.湘西-黔东地区早寒武世沉积序列及铅锌成矿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11-117.陈进全,徐兆文,白亢辰,陈伟,王浩,王少华.2012.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铅锌矿区辉绿岩岩石化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18-126.杨高学,李永军,刘振伟,杨宝凯,张洪伟,佟丽莉.2012.西准噶尔玛依拉山组志留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27-136.张龙升,彭建堂,张东亮,胡阿香,阳杰华.2012.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37-148.第2期翟文建,崔霄峰,岳国利,杜欣,王琰,陈志敏,苏建仓.2012.西藏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及机制研究:来自同构造花岗岩体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49-156. 李长民,李拓,邓晋福,苏尚国,刘新秒.2012.冀西北后沟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年代学新证据:来自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发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57-167.邱登峰,郑孟林,张瑜,张仲培.2012.塔中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68-175.汤济广,胡望水,郭齐军,黄泽光,翟常博.201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76-185.胡望水,李涛,于水,吴婵,何瑶瑶,龙小军.2012.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86-196.李涛,胡望水,何瑶瑶,陈川,赵芸,饶勇.2012.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97-203.贺超,龙根元,吴世敏.2012.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04-208.佘晓宇,丁小辉,梁斌,孙颖,陈苗,龚晓星,吕鹏,董政,焦立波.2012.江汉平原东部构造特征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09-216.伍式崇,龙自强,徐辉煌,周云,蒋英,潘传楚.2012.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17-226.秦雅静,张莉,郑义,刘春发,迟好刚.2012.新疆萨热阔布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27-239.朱江建,陈广浩,曾乔松,龚贵伦,易金,龚朝阳,黄栋林,林舸.2012.综合找矿方法在河台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40-247.杨喜安,刘家军,韩思宇,刘月东,罗诚,汪欢,翟德高.2012.滇西羊拉铜矿床、鲁春铜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48-258.段留安,杨晓勇,孙卫东,孙健,洪长春,胡俊杰.2012.安徽滁县琅琊山一带燕山期岩浆岩成因及区域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59-273.于丽芳,赵文霞,陈建林,郭倩,王保弟.2012.西藏当惹雍错富钾和富钠碱性火山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成因指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74-283.胡春杰,黄文婷,包志伟,梁华英,王春龙.2012.福建紫金山矿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岩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84-292.张富铁,夏斌,张玉泉,黄强太,张红,李贺.2012.湖北麻城市四道河地区面理化含榴花岗岩的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93-300.葛玉魁,王成善,李亚林,张玉修.2012.松潘地区尕海盆地上白垩统热鲁组物源分析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301-311.第3期陈毓川,王登红.2012.华南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四大问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15-321.王登红,陈郑辉,黄国成,武国忠,陈芳.2012.华南“南钨北扩”、“东钨西扩”及其找矿方向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22-329.王登红,秦燕,王成辉,陈毓川,高兰.2012.贵州低温热液型汞、锑、金矿床成矿谱系——以晴隆大厂、兴仁紫木凼和铜仁乱岩塘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30-336.丰成友,曾载淋,王松,梁景时,丁明.2012.赣南矽卡岩型钨矿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地质意义——以焦里和宝山矿床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37-349.李建康,王永磊,孙艳.2012.湖南桂东小江花岗岩体:一个潜在Rb-Nb-Y矿床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远景.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50-356.李超,屈文俊,王登红,周利敏,陈郑辉,杜安道.2012.Os同位素在花岗岩物质来源示踪中的初步研究:以湖南骑田岭岩体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57-362.黄凡,王登红,曾载淋,张永忠,曾跃,温珍连.2012.赣南园岭寨大型钼矿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63-376.王永磊,张长青,王成辉,侯可军.2012.广西德保铜矿钦甲岩体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77-383.王东明,于萍,黑欢,刘博胜,袁远,黄惠明,王显彬.2012.广西大厂矿田拉么-羊角尖一带含矿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84-391.黄国成,王登红,吴小勇.2012.浙江临安千亩田钨铍矿区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92-398.赵芝,陈郑辉,王成辉,杨武平.2012.闽东大湾钼铍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兼论福建省钼矿时空分布及构造背景.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99-405.方贵聪,陈郑辉,陈毓川,黄凡,赵正.2012.石英脉型钨矿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成矿定位预测——以赣南淘锡坑钨矿11号脉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06-412.于扬,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许建祥,张家菁,曾载淋.2012.赣南印支期清溪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含矿性评价.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13-421.孙艳,李建康,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2012.江西信丰桐木稀土矿区龙舌岩体的成岩时代及成矿条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22-426.王成辉,张长青,王永磊,邱小平,龚朝阳.2012.广东高要河台金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27-433.武国忠,陈郑辉,肖光铭.2012.广东云浮高枨银铅锌多金属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岩时代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34-439.刘莎,王春龙,黄文婷,伍静,梁华英,高志辉,林锦富.2012.粤北大宝山斑岩钼钨矿床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与矿床形成动力学背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40-449.林书平,刘莎,王春龙,黄文婷,李振杰,王翠芝,祁进平,梁华英.2012.紫金山矿田二庙沟铜多金属矿点隐爆角砾岩活动中心的厘定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50-456. 郭春丽,郑佳浩,楼法生,曾载淋.2012.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57-472.第4期詹润,杨贵丽,张盛,朱光.2012.青东凹陷复合型花状构造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73-482.吴奇,李三忠,刘鑫,王鹏程,曹现志,索艳慧.2012.山西南部燕山期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83-489.王令占,田洋,涂兵,曾波夫,谢国刚.2012.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90-503.吕赟珊,解国爱,倪培,刘家润,赵葵东,董伟明.2012.赣东北金山金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04-517.吴孔友,邹才能,査明,高长海.2012.不整合结构对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18-524.雷义均,戴平云,段其发,王国强,赵武强.2012.湘黔汞矿带旋扭构造动力作用与成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25-529.马宝军,牛树银,陈超,王宝德,孙爱群,张建珍.2012.哈达门沟金矿床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矿规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30-540.王杏村,牛树银,崔燮祥,燕建设,冯建之,孙卫志,孙爱群.2012.小秦岭东闯金矿S507脉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分析——S507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41-548.汤世凯,马筱,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况顺达,杨坤光.2012.黔西北福来厂铅锌矿床Pb同位素研究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49-558.匡永生,庞崇进,洪路兵,钟玉婷,徐义刚.2012.胶莱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增生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59-571.钟军伟,黄小龙.2012.鲁西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72-580.杨宗永,何斌.2012.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物源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81-596.全铁军,孔华,王高,费利东,郭碧莹,赵志强.2012.黄沙坪矿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97-606.黄瀚霄,李光明,董随亮,石洪召,刘波,张智林.2012.西藏弄如日金矿床蚀变绢云母40Ar-39Ar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07-612.肖爱芳,黎敦朋,柳小明.2012.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田石帽山群下组火山岩锆石LA-ICP-MSU-Pb测年与白垩纪岩浆活动期次.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13-623.李宁波,单强,张永平,罗勇,杨武斌,姜玉航,于学元.2012.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A型流纹斑岩的初步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24-633.余健,张志,何文熹,李闵佳,席同熙.2012.西昆仑阿勒塔什地区ASTER影像岩性划分方法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34-641.赵小星,钱建平,张渊,覃顺桥.2012.河南祁雨沟金矿及外围高植被区遥感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42-651.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绪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绪论

地下深部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 逐渐增高,岩石由地表浅处的刚性、弹性 状态渐渐变为具有塑性,乃至流体状态。 由于深部温度的不均匀,产生大规模的对 流作用,使软流圈上的厚约100公里的岩石 圈裂解成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分离、 聚敛或水平剪切运动。
台湾位于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 交界地带,花莲东部纵谷就是这两板块 的交界线(图1、2),同时也在环太平 洋火山与地震带上。
等各方面。
构造地质学研究范畴: 1、空间方面:主要研究构造的形
态特征、分布与组合形式; 2、时间方面:主要研究构造的形
成顺序与演变; 3、成因方面:主要研究构造的形
成机制及其发育的地质条件。
(三)
构造地质学研究 基本方法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里的 “上层建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 的一门学科。
图五A 台湾原本水平的地层受由东向西的推挤而 褶皱、形成逆断层,并发生地震的示意图
B
过形弹 图 程)性 五 示、物 意最体 图终受
断力
裂积
而累
释能
放量
能( 量变

台湾岛纵向断层与褶皱发育史
由于推挤力来自东边,因此台湾岛上 的断层主要是向西上冲的逆断层,断层东 侧(上盘)的地壳逐渐向上、向西移动, 叠覆在西侧的地壳之上。也就是说,在台 湾中央山脉以西,越靠西边的断层越年轻 (图六)
1930年以后,不少学者在大致完 成了对阿尔卑斯山脉地质学的研究之 后,又把研究中心转移到了太平洋岛 弧地区来。
古典构造地质学是以地层层序学 为基础并以它为手段建立起来的;而 现代构造地质学则是除了涉及到地层 学和岩石学等之外,还涉及到地球物 理学和地球化学。
现代构造地质学和古典构造地质 学的最大不同是,前者的研究对象不 限于造山带,而且涉及到大陆、大洋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

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

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

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断裂构造相关文献目录

断裂构造相关文献目录

断裂构造相关文献目录
(不断补充中。


主要参考书:
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褶皱和断裂,兰姆塞,胡伯,地质出版社1991 伸展断陷盆地分析,陈发景等,地质出版社,2004
丁国瑜等活断层分段—原则、方法及应用,1993,北京:地震出版社
断裂构造研究,庄培仁常志忠,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6
成矿构造研究法。

陈国达,地质出版社
断裂构造是地学尤其是地质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它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矿产、能源、油气的富集或者地震活动与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对其研究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希望研究生本人通过文献工作对断裂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论文的选题,在某些断裂构造应用的角度加以提高和升华。

基础理论包括:
1、断裂形成的微观机制
2、断裂的地质特征(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每种断层有大量的
专门论著。

3、断裂研究的分类,如脆性断层和韧性断层,古断层和活动断层(新构造
运动)
4、断裂的研究方法
5、断裂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对古断层(即构造地质学中讲的,小构造类型),要侧重于构造形式的总结(即模型)。

对新断层,侧重于断裂力学机制的总结。

根据相关专著,可以在此基础上搜索相关文献,可以选择某个小专题编写文献报告。

小专题建议:断裂(断层)与成矿;或断裂(断层)与油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

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

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

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

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

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

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

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

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

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

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

论伸展构造。

地质科学,1982,7(3): 15~21.毛玉元,刘援朝,徐亮。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矿物岩石,1998,18(增刊):99-104。

孟元库,潘澄雨。

对构造地质学教学的一点建议。

中国地质教育,2012,2:92-95。

倪金龙,郭全军,郭颖,唐小玲,李增学。

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

中国地质教育,2011,4:89-92。

宋鸿林。

斜向滑动与走滑转换构造。

地质科技情报,1996,15(4):32~38.宋立军, 吴少波。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的开发与实践。

中国地质教育,2008,3:37-40。

武红岭,王薇。

几个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27(2):109-114。

谢焱石,涂彩蓉,谭凯旋,冯志刚,黄伟,刘江,王正庆,陈亮。

立足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建“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新体系。

中国地质教育,2011,1:30-33。

岳来群,玉恒林。

流变学在当今构造地质研究中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2):1-5。

张宏远,刘俊来。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主线及其把握。

中国地质教育,2010,2:53-55。

赵温霞,曾佐勋。

岩石流变性质定量研究的构造地质学方法。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8,5(1~2):142。

郑剑东。

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某些进展及启示。

地质科技情报,1996,15(4):15-19。

周春银。

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简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6,96。

朱志澄,马杏垣。

用解析构造观研究逆冲推覆构造。

见: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主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Adamuszek Marta, Schmid Daniel Walter, Dabrowski Marcin. Fold geometry toolbos-Automated determination of fold shape, shortening,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1, 33(9): 1406-1416.Aller J, Bobillo-Ares N C, Bastida F, Lisle R J, Menendez C O. Kinematic analysis of asymmetric folds in competent layer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1170-1184.Bastida F, Aller J, Lisle R J, Bobillo-Ares N C, Menendez. Saw-tooth structures and cured veins related to folds in the south-central Pyrenees (Spai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2, 34: 43-53. Blenkinsop T G, Doyle M G.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orientations of planar structures in cut cor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741-745.Bons Paul D, Elburg Marlina A, Gomez-Rivas Enrique. A review of the formation of tectonic veins and microstructures. Journal ofStructural Geology, 2012, 43: 33-62.Carreras Jordi, Czeck Dyanna M, Druguet Elena, Hudleston Peter J.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an anastomosing network of ductile shear zon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656-666.Contreras J. A model for low amplitude detachment folding and syntectonic stratigraphy based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ass equat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566-579.Erslev E A. Normalized center-to-center strain analysis of packed aggregat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8, 10(2):201~209. Frehner Marcel. The neutral line in buckle fol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1, 33(10): 1501-1508.Gerbi Christopher, Culshaw Nicholas, Marsh Jeffrey. Magnitude of weakening during crustal-scale shear zon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107-117.Gerbault M, Poliakov A N B , Daignier M. Prediction of faulting from the theories of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What are the limit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8, 20(2~3):301~320.Ghassemi Mohammad R., Schmalholz Stefan M., Ghassemi AliR..2010.Kinematics of constant arc length folding for different fold shapes. Journal of Strucutural Geology, 2010, 32: 755-765.Gomez-Rivas Enrique, Griera Albert. Shear fractures in anisotropic ductile material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2, 34: 61-76.Han Raehee, Hirose Takehiro. Clay-clast aggregates in fault gouge: An unequivocal indicator of seismic faulting at shallow depth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2, 43: 92-99.Kimura Nozomi, Nakayama Shotaro, Tsukimura Katsuhiro, Miwa Shinko, Okamoto Atsushi, Masuda Toshiaki. Determination of amphibole fracture strength for quantitative palaeostress analysis using microboudinage structur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136-150.Lin Aiming, Ren Zhikun, Kumahara Yasuhiro.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coseismic shear zone of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781-791.Lisle Richard J. Strain analysis from point fabric patterns: An objective variant of the Fry method.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975-981.Lisle R J, Toimil N, Aller J, Bobillo-Ares N, Bastida F. The hinge lines of non-cylindrical folds. Journal of Strucutural Geology, 2010, 32: 166-171.Long Jonathan J, Imber Jonathan. Geological controls on fault relay zone scaling.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1, 33(12):1790-1800. Mancktelow Neil S. Deformation of an elliptical in two-dimensional incompressible power-law viscous flow.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1, 33(9): 1378-1393.Marques F O, Burlini L, Burg J-P. Rhe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ofsynthetic halite/calcite porphyritic aggregates in tors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342-349.McNaught. Modifying the normalized Fry method for aggregetes of non-elliptical grai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4,14(4):493~503.Mezger Jochen E. Mimicking syntectonic growth: cordierite overgrowth of earlier rotated staurolite porphyroblasts,strain caps and deflected foliat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703-708.Micklethwaite Steven, Sheldon Heather A, Baker Timothy. Active fault and shear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ineral deposit formation and discovery.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151-165.Mookerjee Matty, Nickleach Scott. Three-dimensional strain analysis using Mathematic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1, 33: 1467-1476.Neagu Raluca Cristina, Cartwright Joe, Davies Richard. Measurement of diagenetic compaction strain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ult plane dip. Journal of Strucutural Geology, 2010, 32: 641-655.Nicol A, Walsh J J, Villamor P, Seebeck H, Berryman K R. Normal fault interactions, paleoearthquakes and growth in an active rift.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1101-1113.Ono Takaaki, Hosomi Yukinobu, Arai Hiroyoshi, Takagi Hideo. Comparison of petrofabrics with composite magnetic fabrics of S–C mylonite in paramagnetic granit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2-14.Schrank Christoph E, Cruden Alexander R. Compaction control of topography and fault network structure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in sedimentary basins. Journal of Strucutral Geology, 2010, 32: 184-191. Scholz Christopher H, Ando Ryosuke, Shaw Bruce E. The mechanics of first order splay faulting: The strike-slip ca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32: 118-126.Srivastava Deepak, Rastogi Vipul, Ghosh Rajit. A rapid Bézier curve method for shape analysis and point representation of asymmetric fol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685-692.Storti Fabrizio, Balsamo Fabrizio. Impact of ephemeral cataclastic fabrics on laser diffracti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 loose carbonate fault brecci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507-522.Vitale Stefano, Mazzoli Stefano. Strain analysis of heterogeneous ductile shear zones based on the attitudes of planar marker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321-329.Wenk Hans-Rudolf, Kaintpanycharoen Earuntorn, VoltoliniMacro.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phyllosilicates: Comparison of faultgouge,shale and schist. Journal of Structurla Geology, 2010, 32: 478-489.Wickham J, Moeckel G. Restoration of structural cross-sect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7, 19(7):975~986.Zalohar Jure, Vrabec Marko.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fault reactivation: The Cosserat approach.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15-27.Zulauf G, Zulauf J, Bornemann O, Brenker F E, Hofer H E, Peinl M, Woodland A B. Experimental deformation of a single-layer anhydrite in halite matrix under bulk constriction. Part 2: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role of flui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0, 32: 264-277.1用侧伏向和侧伏角能否独立表示线状构造产状?2. 在“V”字型法则中,假设岩层以位于层面上的水平轴旋转,那么,当岩层由水平旋转至倾斜,再旋转至直立,岩层的出露界线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 能否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实现“V”字形法则的数字模拟?如果可以,实现的途径是什么?4.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如何识别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5. 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