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与心理(正式版)
解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三篇)
解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问题,涉及到煤矿工人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煤矿工人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和安全生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煤矿工人的心理压力煤矿工人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首先,煤矿工作环境复杂、危险,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常常导致工人体力和精神消耗过大,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其次,煤矿工人的工作压力也较大。
由于煤矿工作的特殊性,工人需要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任务,要求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要求给工人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再者,煤矿工人的工资待遇也不尽人意,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也会增加工人的心理负担。
二、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于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首先,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工作上的压力给工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容易引发工人的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人的健康,还可能导致工人的工作质量下降,影响安全生产。
其次,长期处于高风险环境下工作也容易导致工人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增加工人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
因此,关注和维护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
三、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煤矿行业的核心任务。
首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
煤矿企业应该加强设备设施的维修和更新,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为工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平台。
同时,提供充足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紧急事态处理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其次,加强安全监管。
政府和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确保煤矿工人的安全权益。
再者,要重视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工人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工作热情。
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模本
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1.“三违”人员的心理分析“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依据煤矿安全工作的实际阅历以及安全心理分析和讨论,“三违”人员的心理状态极易导致违章行为,是造成煤矿事故的重要隐患。
(1)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产生的缘由是错误的阅历主义和小概率大事的误导,多数表现为“明知故犯”。
(2)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削减人力劳动,能省力就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懒散行为的心理依据。
(3)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在行为上多表现为马马虎虎,操作时缺乏仔细精神,明知安全工作重要,但在心理上缺乏应有的警惕性。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允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
逆反心理受奇怪心、好胜心、思想偏见、虚荣心、对抗心情等心理活动的驱使。
(5)逞能心理。
逞能心理是争强好胜心理和炫耀心理的混合表现。
在逞能心理的支配下,一些职工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往往会头脑发热,干出冒险甚至愚蠢的事情来。
(6)凑趣心理。
凑趣心理是社会群体成员人际关系融洽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
一些安全意识不强、安全阅历不足的职工凑在一起相互取笑,甚至在工作时存在打闹玩耍、乱掷东西、相互设赌、鼓舞冒险违章等行为,经常成为引发事故的隐患。
(7)冒险心理。
冒险心理的表现特征是:好胜心强,处处逞能;爱打赌,不计后果;曾有过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受;为争取时间和抢施工进度,对安全生产置若罔闻。
(8)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在知觉、推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成员大多数全都的现象。
(9)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常表现为遵章或违章时心不在焉、满不在乎,在行为上常表现为频繁违章。
(10)奇怪心理。
奇怪心是人体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
有的人违章,就是奇怪心所致。
.(11)厌倦心理。
矿工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三篇)
矿工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煤矿的井下开采是一种工作环境特殊的职业。
长期以来,多数煤炭矿区的现场作业条件较差,井下工作面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
即使在井上矿区和生活区,也多是条件简陋,投入不足。
长时间工作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会对矿工、家属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对矿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有80%以上的矿区TSP(总悬浮颗粒物)超标,35%的矿区大气SO2超标。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如果长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矿工容易因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心理负担增加,进而导致对所处环境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
同时,这样的环境还会对人产生不良的感官刺激,造成对心理潜在的危害,出现焦虑、压抑、心理失衡,日积月累,形成心理疾病。
根据国家煤炭环境监测总站对山东、河南等省矿区职工的调查,矿工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不满意的占62%。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环境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会使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轻者生产效率降低,重者造成生产事故,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这些惨痛的教训在矿区屡见不鲜。
良好的心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对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人类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自己生存环境的质量,生活在矿区的广大矿工及家属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生产及生活环境了。
例如,某矿务局由于原煤的开采,地下水流失,很多矿区存在生活用水不足,发生水慌。
而当矿务局请来科研部门,通过设计、现场施工,在矿区建成水处理厂,将矿井水进行处理,变成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时,很多矿工及家属却宁可舍近求远,到远处去取水,也不喝经过处理的这种水。
他们认为这是从矿井下抽上来的水,不干净,喝了容易得病,其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心理可见一斑。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心境与人的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好的心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反之则令人抑郁寡欢。
煤矿安全与心理
煤矿安全与心理<fontface="Verdana">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综合素质的长短。
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电子元件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分权、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
在安全管理生产的管理工作中,预先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fontface="Verdana">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原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
安全管理工作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自由度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区外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养成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fontface="Verdana">知觉在安全可靠生产中的运用<fontface="Verdana">知觉在安全极为重要防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女孩子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体认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机制。
只有明晰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
矿工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2篇)
矿工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煤矿的井下开采是一种工作环境特殊的职业。
长期以来,多数煤炭矿区的现场作业条件较差,井下工作面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
即使在井上矿区和生活区,也多是条件简陋,投入不足。
长时间工作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会对矿工、家属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对矿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有80%以上的矿区TSP(总悬浮颗粒物)超标,35%的矿区大气SO2超标。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如果长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矿工容易因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心理负担增加,进而导致对所处环境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
同时,这样的环境还会对人产生不良的感官刺激,造成对心理潜在的危害,出现焦虑、压抑、心理失衡,日积月累,形成心理疾病。
根据国家煤炭环境监测总站对山东、河南等省矿区职工的调查,矿工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不满意的占62%。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环境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会使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轻者生产效率降低,重者造成生产事故,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这些惨痛的教训在矿区屡见不鲜。
良好的心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对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人类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自己生存环境的质量,生活在矿区的广大矿工及家属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生产及生活环境了。
例如,某矿务局由于原煤的开采,地下水流失,很多矿区存在生活用水不足,发生水慌。
而当矿务局请来科研部门,通过设计、现场施工,在矿区建成水处理厂,将矿井水进行处理,变成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时,很多矿工及家属却宁可舍近求远,到远处去取水,也不喝经过处理的这种水。
他们认为这是从矿井下抽上来的水,不干净,喝了容易得病,其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心理可见一斑。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心境与人的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好的心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反之则令人抑郁寡欢。
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
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1.“三违”人员的心理分析“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依据煤矿平安工作的实际阅历以及平安心理分析和讨论,“三违”人员的心理状态极易导致违章行为,是造成煤矿事故的重要隐患。
(1)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产生的缘由是错误的阅历主义和小概率大事的误导,多数表现为“明知故犯”。
(2)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削减人力劳动,能省力就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懒散行为的心理依据。
(3)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在行为上多表现为马马虎虎,操作时缺乏仔细精神,明知平安工作重要,但在心理上缺乏应有的警惕性。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允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
逆反心理受奇怪心、好胜心、思想偏见、虚荣心、对抗心情等心理活动的驱使。
(5)逞能心理。
逞能心理是争强好胜心理和炫耀心理的混合表现。
在逞能心理的支配下,一些职工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往往会头脑发热,干出冒险甚至愚蠢的事情来。
(6)凑趣心理。
凑趣心理是社会群体成员人际关系融洽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
一些平安意识不强、平安阅历不足的职工凑在一起相互取笑,甚至在工作时存在打闹玩耍、乱掷东西、相互设赌、鼓舞冒险违章等行为,经常成为引发事故的隐患。
(7)冒险心理。
冒险心理的表现特征是:好胜心强,处处逞能;爱打赌,不计后果;曾有过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受;为争取时间和抢施工进度,对平安生产置若罔闻。
(8)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在知觉、推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成员大多数全都的现象。
(9)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常表现为遵章或违章时心不在焉、满不在乎,在行为上常表现为频繁违章。
(10)奇怪心理。
奇怪心是人体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
有的人违章,就是奇怪心所致。
.(11)厌倦心理。
2024年矿工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2篇)
2024年矿工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煤矿的井下开采是一种工作环境特殊的职业。
长期以来,多数煤炭矿区的现场作业条件较差,井下工作面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
即使在井上矿区和生活区,也多是条件简陋,投入不足。
长时间工作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会对矿工、家属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对矿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有80%以上的矿区TSP(总悬浮颗粒物)超标,35%的矿区大气SO2超标。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如果长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矿工容易因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心理负担增加,进而导致对所处环境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
同时,这样的环境还会对人产生不良的感官刺激,造成对心理潜在的危害,出现焦虑、压抑、心理失衡,日积月累,形成心理疾病。
根据国家煤炭环境监测总站对山东、河南等省矿区职工的调查,矿工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不满意的占62%。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环境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会使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轻者生产效率降低,重者造成生产事故,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这些惨痛的教训在矿区屡见不鲜。
良好的心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对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人类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自己生存环境的质量,生活在矿区的广大矿工及家属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生产及生活环境了。
例如,某矿务局由于原煤的开采,地下水流失,很多矿区存在生活用水不足,发生水慌。
而当矿务局请来科研部门,通过设计、现场施工,在矿区建成水处理厂,将矿井水进行处理,变成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时,很多矿工及家属却宁可舍近求远,到远处去取水,也不喝经过处理的这种水。
他们认为这是从矿井下抽上来的水,不干净,喝了容易得病,其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心理可见一斑。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心境与人的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心理
IIf编号:SM-ZD-36326煤矿安全与心理Orga nize enterp rise safety man ageme nt planning, guida nee, inspection and decisi on-mak ing.en 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审核:时间: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煤矿安全与心理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
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
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一一环境一安全行为一一安全状态一一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
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解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三篇)
2024年解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
煤矿发生事故的最基本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
煤矿发生事故的最基本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在地下作业空间,3个基本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始终处于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其中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变化最为复杂。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的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
因此,对矿工安全心理的指导,应覆盖煤炭生产安全的所有方面。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学,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
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1、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始终反映现象。
职工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
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事故隐患奠定认识基础。
同时,只有职工知觉出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实现安全生产。
通过对知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可以使职工在井下工作时能够对自己所看到、听到和闻到等感官所接受到的现象作出适当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3198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煤矿安全与心理(正式版)
煤矿安全与心理(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
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
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
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
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
心理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
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
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
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
在安全生
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
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
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
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
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
影响和制约作用。
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
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
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要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具体运用知觉的方法有:
——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
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
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
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
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
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
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要自觉地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增强人的知觉印象。
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安全知觉印象,达到观察安全隐患的能力。
——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
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
所以,搞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
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
安全动机是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动机?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
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
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
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
“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
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员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员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
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
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
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
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
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
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
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
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
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
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我们常常提出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
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因此,我
们务必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
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
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
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结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有心理活动,因此,在煤矿安全上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才能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3198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