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及对策-毛概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及对策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头活水。

在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都需要不断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之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实践价值。

将“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的一种治国方略,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以来,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主要面临以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首先,气候环境问题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目标构成双重掣肘。

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而言,气候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动荡的导火索之一。

因为中国正经历其历史上最戏剧性的自然环境变化。

全国各地的土壤质量一直在下降,城镇化、工业化等原因还将威胁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耗竭、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毒气泄漏、生物多样性在丧失……中国的生态系统日益受到威胁。

土地、空气、水等自然资源持续恶化。

在不久的将来,由于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基本资源条件的稀缺而导致的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中国城乡将出现一种基于环保问题的社会不稳定现象。

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目标而言,中国的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负能量。

近年来,人们对在中国河流使用水坝进行水力发电的项目产生争议,因为这些项目将会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并且会对水坝下游其他国家的人们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

中国北部的沙尘暴影响了韩国和日本的气候,这已经招来了韩国人和日本人的抱怨和担心。

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2008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惯常在国际经济论坛中将贸易与环境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挂钩,以“国际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给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

这说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不得不高度重视和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

其次,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这些新理念以来,中国老百姓对公平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

时下不公已成为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损社会公平正义。

历史发展已有前车之鉴。

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包含社会不公在内的“发展病”,
这恰恰给中国这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求如何破解社会不公问题,进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警示。

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仇官”、“仇富”的驱动力之一。

中国未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提防政府官员中饱私囊现象,因为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很可能诱发系统震荡,危及整个国家的稳定。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远未完成,这还需要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直面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仍属世界最高水平的现实。

这些问题也有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持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到2020年中国大约还有6亿农村人口。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步步推进和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建设必然会成为建设的新重点和关系到最终建设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降低农民的投资风险、稳续刺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会增加农民的幸福感。

改善中国农村的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对于持续开启农村的消费存量,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开展绿色工业革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国际经验表明,为实现小康社会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必须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将其目前的工业模式从高产量和高浪费的工业转变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效节能的、环境友好型工业。

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要是一个参与者,还要是发起者、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中国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规则的开拓者。

通过持续的绿色消费,研发绿色技术,实施绿色发展模式,这本身将是对中国和人类的巨大贡献。

为了应对危机,中国一方面应敦促发达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为这是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目标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应在国内切实加强绿色政治文明建设,同时加紧整合国际上的生态政治力量,以避免生态危机可能带来的政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