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疟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

▪ 1967年以后,由于“文革”,卫生防疫机构被砸烂,防 治工作中断,疟疾发病又逐年回升,到1970年疫情年报 发病率为27726.13/十万,实际发病人数高达126145人, 发病率在50%以上的村有40个,形成了疟疾的第三次爆 发流行。
▪ 从1971年以后,在全县范围持续的开展了
“双全”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又逐年下降, 至1979年又降到一个新的低水平(187.07/十 万)。可能是由于疟疾流行周期的影响和防治 措施的落实不力,1980、1981两年又出现小 的回升,发病率达(1944.74/十万)但从 1982年开始就又大幅度的逐年连续下降,至 1985年已降至1/万以下(23例),1987年 为0.5/十万(3例),自1988年开始无本地 病例发生,2007年起陆续有输入性疟疾病例
▪ 根据《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以县 级行政区为单位,非当地感染的疟疾病 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 外地感染,返回本地后发病的病例为 输入性疟疾病例。
➢疟疾的传播环节
➢ (一)传染源:疟疾病人、带疟原虫者。
➢ (二)传播媒介:雌性中华按蚊;
➢ (三)传播途径:

1、中华按蚊叮咬皮肤,

2、少数为输血;
五、疟疾的预防
▪ 预防和控制疟疾要点: ▪ (1)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间日疟
患者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 ▪ (2)对进入高疟区的人员必要时进行预防服药,
方法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 ▪ (3)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加强检测,发现病例
时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 (4)开展灭蚊,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
四、疟疾的治疗
▪(一)基础治疗 ▪①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②要注意水份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 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③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 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 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 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 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④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

疟疾PPT课件

疟疾PPT课件

生活史小结
雌按蚊→肝细胞→红细胞(小滋养→大 滋养体→裂殖体→小滋养体再循环或配 子体→雌按蚊
流行病学
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
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 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
一、传染源
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 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疟 原虫血症者。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 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
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具有传染性 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 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有重要意义。
二-1、传播途径
成熟子孢子主动移行于按 蚊唾液腺。
当这种按蚊再度叮咬健康 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 人体,在人体内继续发育 繁殖。
(二)、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
1.红细胞外期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
的发育时期统称为红细胞外期,因此 时红细胞内尚无疟原虫寄生而称为红 细胞前期。
2.红细胞内期 分为红细胞内期
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部分。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在肝细胞内发育成 熟的裂殖子进入血 液后,一部分被吞 噬细胞吞噬,一部 分侵入红细胞,开 始红细胞内的裂体 增殖,称红细胞内 期。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裂殖子摄食红细胞 内和血红蛋白和其 他营养物质,逐渐 发育为小滋养体 (环状体);其后 核增大,胞浆渐多, 呈阿米巴样运动, 称大滋养体或阿米 巴样体。
疟原虫寿命
人体免疫力对疟原虫的生存是有影响 的,所以,这里说的疟原虫的寿命与指 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的寿命;或者说是 感染后的疟疾病程。

传染病学-疟疾PPT【46页】

传染病学-疟疾PPT【46页】
1
疟疾(malaria)
2
授课内容
概述
疟原虫 发病机制 诊断与 生活史 与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治疗
流行病学 与预防
疟疾
− 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 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 全世界每年约有3-5亿疟疾病人,100万人死于本病1 − 死亡病例大多数为恶性疟疾,多见于次沙哈拉沙漠非洲 − 临床表现以反复时间序惯性发作的寒战、高热、退热出汗为表
并发症
• 急性肾小球肾炎 见于恶性疟、间日疟等疟疾凶险发作;少尿、蛋白尿、管型
尿,抗疟治疗有效(原因?) • 肾病综合症
主要为三日疟反复发作后,也见于恶性疟,抗原抗体复合物 沉积肾基底膜所致;进行性蛋白尿,贫血与水肿。早期治疗可 有效,晚期无效(原因?)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资料 + 典型临床表现 + 确诊依据 • 查找疟原虫
疟原虫种类与贫血
− 贫血机制: 疟原虫破坏、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骨髓抑制(或自身
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免疫溶血 − 恶性疟:
侵犯各个发育时期的红细胞,感染细胞可占20%以上, 繁殖周期36-48小时,贫血较严重 − 间日疟、卵圆疟:
侵犯网织红细胞,带虫细胞约0.5-1.0%,贫血轻 − 三日疟:侵犯衰老红细胞,带虫细胞<0.2%,贫血不明显
用于耐氯喹恶性疟,不宜用于脑型疟疾
耐药虫株抗疟治疗(联合用药)
甲氟喹+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磺胺多辛 蒿甲醚+卤泛群 青蒿琥酯+苯芴醇 咯萘啶+乙胺嘧啶
耐药虫株抗疟治疗(进展)
耐氯喹间日疟及多重耐药恶性疟 奎宁+强力霉素或克林霉素5-7天 奎宁+单剂周效磺胺(磺胺多辛•乙胺嘧啶) 氯喹或周效磺胺耐药的非重症恶性疟:

疟疾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疟疾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疟疾防治方面提供了 广泛的支持和合作。例如,全球基金等国际 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 助其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中国政府也高度重 视疟疾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供免费治疗药品、 开展宣传教育等,以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死亡
率。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和疟原虫种类的差异,未来可能发展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 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疫苗研发与应用
疫苗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之一,未来随着疫苗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出现更加安全 、有效的疟疾疫苗,为疟疾防控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提高基层医生对疟疾认识和诊疗水平建议
加强培训和教育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会议 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其对疟疾的认识和 诊疗水平。
奎宁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 碱,对于治疗疟疾有一定疗效。但 奎宁的副作用较大,使用时需谨慎 。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抗疟药物时,应严格 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注意药物副作用
抗疟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头痛等,患者应 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如有异常应
及时就医。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03
治疗药物与方案调整
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药物进展,指南对疟疾的治疗药物和方案进行了
调整和优化,包括推荐使用青蒿素类药物和联合用药等。
未来疟疾诊疗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诊断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的疟疾诊断技术,如基于生物 传感器的即时检测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
个性化治疗策略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传染病学-疟疾_PPT

传染病学-疟疾_PPT
其他: 脱水、镇静、降温、低分子右旋糖酐(慎用)改善微循环、己
酮可可碱扩血管等
抗疟药
氯喹 甲氟喹 青蒿素 磺胺/TMP 乙胺嘧啶 伯氨喹
肝细胞内
红细胞内
蚊体内
裂殖体
++ +
休眠子
+++
裂殖体
+++ +++ ++
+ +
配子体
+++
配子体
++ -
初级预防 防止复发 控制发作
根治治疗
防止传播
36
母婴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 防蚊 ✓ 灭蚊
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 – 以热带、亚热带最多,其次为温带 – 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云南、海南为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 – 除寒冷的西南高原、西北及北部沙漠区外,均有流行,其中海南、福建、黄淮江河平原流行较重
• 季节分布 全年发病,夏秋季为多;热带、亚热带不受季节影响
流行病学与预防
− 超高热型:体温42℃以上 − 冷厥型:休克表现 − 胃肠型:类似急性胃肠炎 − 水肿型:急性肺水肿表现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 发生前有脑、肾并发症
复发与再燃
− 复发 初发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及原虫血症均消失后又出现发作。90%以 上的复发见于初发痊愈后3-6月 恶性疟、三日疟、输血后疟疾无复发 (Why?)
可在24-48小时苏醒,一般如3日不醒,病死率甚高
脑型疟疾
− 抽搐 30-80%。可呈全身性、半身性、单肢性或仅见于面部肌肉。亦可发 生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部分病例出现癫痫大发作

《疟原虫和疟疾》课件

《疟原虫和疟疾》课件
《疟原虫和疟疾》PPT课 件
通过本PPT课件,我们将深入了解疟原虫和疟疾的相关知识,并探讨预防与 治疗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和预防疟疾。
什么是疟疾
疟疾概述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 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全球有数十亿人生活在疟疾 流行区,疟疾对全球公共卫 生造成严重威胁。
疟疾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 头痛、肌肉酸痛等。常见的 传播途径是蚊子叮咬,尤其 是按周间疟疾传播的间虫蚊 子。
疟疾的发病机制
疟疾的发病机制涉及疟原虫 在人体内的寄生过程。疟原 虫感染红细胞后,会繁殖并 破坏红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导致病症。
疟原虫及其生命周期
疟原虫概述
疟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珠虫门,并且是疟疾 的病原体。它在蚊子和人类之间进行复杂的生命周 期。
疟疾的诊断通常通过镜检 法观察疟原虫的存在,也 可通过血液检测方法检测 到疟原虫的DNA。
3 疟疾的常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疟疾药物包括氯喹、 奎宁等,但随着疟原虫耐 药性问题的出现,新型抗 疟药物的研发变得尤为重 要。
疟疾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疟疾的当前挑战
疟疾的当前挑战包括疟原虫 耐药性增加、蚊虫控制的困 难和疫苗的开发等问题。
疟疾常见发病地区
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 普遍,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 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亚 马逊盆地等。
疟疾的高风险人群
儿童、孕妇、免疫系统较弱的 人群和经常前往疟疾流行区的 旅行者是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
疟疾的预防与治疗
1 疟疾的预防措施
2 疟疾的诊疗方法
预防疟疾的措施包括个人 保护措施(如使用蚊帐、 防蚊涂剂等)、环境改善、 疫苗接种和社区干预等。
疟原虫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传染病学:6疟疾

传染病学:6疟疾

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
➢ 发冷期 chills ➢ 骤然发冷、剧烈寒战、口唇发绀、皮肤苍白或带
青紫,脉细速,可有头痛、肌痛、乏力、恶心、 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 初发患者此期约10~15min ➢ 反复发作数次后,发冷期可逐渐延长,持续30~ 45min。
➢ 发热期 high fever
➢ 寒战停止,继以高热,通常可达39.5~41℃。 ➢ 患者颜面潮红、脉速、头身痛、烦渴。严重者
临床表现
间日疟热型

40 39 38 37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日疟
➢ 每72h发作一次 ➢ 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分界明显 ➢ 发作时多无前驱症状,发热期较长,可超过6h ➢ 出汗退热的速度较快,故容易引起虚脱。 ➢ 脾肿大及贫血较轻 ➢ 蛋白尿较常见 ➢ 三日疟的病程长,初发持续数周或数月,若发
外周血和骨髓 脾 肝 脑 肾 肺
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
肝脾肿大机制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活跃 ➢ 红细胞破坏释出疟色素,积聚组织间隙及
吞噬细胞内,使血管发生阻性充血,亦导 致肝脾肿大
疟疾凶险发作的机制
➢ 在脑、肝、肾与骨髓等组织,含虫红细胞互 相凝集及吞噬细胞增生肥大,引起毛细血管 阻塞及细胞缺氧,可引起严重的内脏损害以 及DIC,导致凶险发作
病理解剖
➢ 疟原虫在人体内增殖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以致全 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显著增生,如肝脾肿大。
➢ 间日疟与三日疟原虫的RBC内期裂体增殖多在周围血 中进行,其病变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恶性疟原虫的RBC内期裂体增殖多在内脏血管内进行 ,容易导致内脏损害。
病理解剖
➢ 疟疾累及的器官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内期——治疗后无复发 2、婴幼儿疟疾 不规则发热
感梁性休克、脾大、贫血 •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贫血 WBC正常或↓ (二)疟原虫 1、血涂片(薄片、厚片)
寒战时查 1多次 2、骨髓. 穿刺涂片 阳性率高 13
(三)血清学检测 DNA探针PCR
3-4周
4-8周高峰
流行病学调查
• 七、并发症
裂殖体
一周 裂殖子
吞噬细胞 红细胞
多型性假说
速发型:潜伏期短(12~20日)
迟发型:潜伏期长6月~11月 体眠状态(复发)
.
3
2、红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期)
(1)裂体增殖 (环状体) 裂殖子 红细胞 小滋养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裂殖子
吞噬细胞 红细胞
周期性 间日疟48小时 间歇性发作
恶性疟36-48小时 三日间72小时不规则发热
(一)典型疟疾发作(以间日疟为例): 1、寒战期:突起10′~2h,寒战严重 2、高热期:体温↑ 40℃全身酸痛,乏力,
面潮红,可呈烦躁,谵妄状态,持续2-6小时 3、大汗期:大汗,体温下降1-2小时,虚脱 4、间歇期:体温正常、无症状
.
11
三日疟 三日发作一次
卵形疟与间日疟似、轻
恶性疟 不规则热型、间歇性、内脏损害
雷氏按蚊——长江中下游
大劣按蚊——海南岛山区(恶性疟)
少数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不持久)
普遍易感 种、株特异性
多次、重复感染
外来人口、流行区儿童
.
6
• 四、发病机制
1、红细胞破裂
裂殖子(疟色素)

多种细胞因子 流
代谢产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战、高热、大汗(间歇性发作)
2、疟疾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
(二)其他症状 体征
1、脾大、轻、软——明显硬
2、肝大、轻、软 ACT
3、贫血、恶性疟明显
(三)脑型疟疾
1、恶性疟疾
4、颅高压、脑水肿
2、小儿、外来人口 5、脑水肿——呼衰
3、诊治不及时
.
12
(四)复发,远期复发 半年(肝细胞内)——红细胞——复发 恶性疟、三日疟无复发(远期)
(五)其他疟疾 1、输血疟疾 7-10日,临床发作
2、3天各1次0.3
.
17
2)氯喹肌注 2.5mg/kg/小时1次 总量< 2.5mg/kg
3)氯喹静滴 10 mg/kg/4小时 → 5 mg/kg/2小时 日2次 总量<25 mg/kg
4)青蒿素 1.0 6-8小时0.5(首剂加倍) 2、3日各0.5 1次
耐氯喹 1)奎宁 0.65 3次/日 7-10日 2)甲氟喹 750mg 顿服一次 3)乙胺嘧啶+磺 胺多辛 3片1次
广东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教案
授课教师:龙列明
.
1
疟疾 maloria
• 一、概述 按蚊叮咬 疟原虫 虫媒传染病 临床特征: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
• 二、病原学 间日疟 卵形疟复发 恶性疟 不规则 脑型疟 三日疟
.
2
• 生活史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阶段
1、肝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 血流 肝细胞
(一)黑尿热 血管内溶血(急性)
1、G-6PD缺乏 2、抗疟药 伯氨喹啉
3、疟原虫毒素 4、人体过敏反应
(二)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抗疟有效
2、肾病综合征
抗原抗体复合物/抗疟治疗无效
.
14
• 八、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潜伏期1个月内
地区、季节病史
(二)临床表现 典型发作
(三)实验室检查:涂片查疟原虫 多次
.
8
4、带虫免疫:流行地区居民一生受 过多次感染或发作仍未能具有有效 保护性免疫,但出现严重疟疾机会 少。
机制:未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 细胞免疫,有效的体液免疫可明显 减少原虫血症,彻底清除疟原虫感 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
9
• 病理改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间日疟 三日疟
红内期增殖(周围血)↑
于原虫血症的数量
恶性疟:侵犯各年龄红细胞≥20%
外周红细胞 106/mm3
.
7
间日疟、卵形疟:侵犯年幼红细胞
≤25000个 / mm3
三日疟:感染衰老的红细胞≤10000个/ mm3
3、疟原虫长期存在体内:
①生活史2个特点:数量巨大子代、抗 原多样性
②对子孢子的抗体对无性繁殖疟原虫 无作用
③抗无性繁殖阶段疟原虫的抗体不能 对抗子孢子感染
.
16
(2)主要作用于防复发、传播药物 伯氨喹啉——肝细胞内裂殖体 休眠子(防复发) 杀灭配子体(防传播) G-6-PD缺乏——溶血
(3)主要预防用药 乙胺嘧啶——裂殖体(各型疟原虫)
25mg一周(未成熟裂殖体红内期) 成熟裂殖体无效 2、疟疾治疗方案 1)氯喹 0.6(首剂加倍) 6-8小时0.3
.
18
(3)预防复发、传播 伯氨喹 3片(39.6mg)1次/日 8日 恶性疟:2-4日杀配子体 查G-6-PD后服用
(二)对症治疗 1、脑型疟疾治疗:①激素; ②脑水肿
③对症:高热 抽搐 2、黑尿热:①停药;②输液;③激素;
④输新鲜血;⑤按肾衰处理
.
19
• 十一、预防 (一)根治传染源 1、治疗病人 氯喹+伯氨喹 2、带疟原虫者治疗(抗复发) 乙胺嘧啶 8片 连服2日 +伯氨喹 2片 连服8日 (二)灭蚊 (三)保护易感人群 1、防蚊 2、预防用药 ①乙胺嘧啶25mg,每周一次 ②氯喹0.3,每周一次 ③输血氯喹1片,3日
恶性疟——红内期增殖(内脏微)
血管——内脏损害
脾:肿大、镜下:疟原虫、疟色素
长期、肿大明显、硬、切面青灰色
肝:轻肿大,肝细胞变性,Kupffer
细胞增生,疟色素,疟原虫
脑:水肿、充血、小出血点
镜下:疟原虫、疟色素、RBC
.
10
•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间日疟 13-15天 三日疟 24-30天 恶性疟 7-12天
(2)配子体形成 3-6代增殖
按蚊
雌雄配子体
蚊体有性生殖
.
4
(二)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
1、有性生殖
♂♀配子体
偶合子
动合子
囊合子
2、孢子增殖
囊合子
成熟孢子囊
子孢子 叮咬 人体
.
5
•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 按蚊叮咬——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平原 间日疟
微小按蚊——南方山区
(四)诊断性治疗:氯喹3日 控制发作
• 九、鉴别诊断
(一)发热待查 败血症钩体、伤寒
(二)乙脑:小儿、高热、意识障碍、晕迷
抽搐、WBC↑ 、疟原虫(一)
(三)中毒痢:小儿、高热、抽搐、呼衰
特点:微循环障碍——休克
WBC ↑ 大便镜检
.
15
• 十、治疗 (一)抗疟原虫治疗 1、常用抗疟药 (1)主要控制症状药物 奎宁:红内期裂殖体 氯喹:红内期(首选药物) 耐药性 心肌损害 青蒿素:抗耐药治疗 少耐药 TMP(磺胺增效剂)、磺胺类、 抑制叶政合成(抑制繁殖(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