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
苏轼的扒灰故事
苏轼的扒灰故事一、苏轼的扒灰故事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才华横溢,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曲以及绘画等多个领域。
然而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当时的认可,他多次因政治触犯而被贬谪。
然而,这些贬谪经历并没有让苏轼气馁,反而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之一。
在贬谪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展现了他保持豪情激昂的品质。
苏轼的扒灰故事是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所发生的一段传奇经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故事。
二、黄州黄府君与苏轼的恩怨1. 黄府君的出身与地位黄府君是指黄州(今湖北黄冈)府的官吏,因此得名。
黄州地处荆襄之间,历来是一个政治要地。
黄府君地位显赫,权势滔天。
2. 苏轼被贬黄州与黄府君的邂逅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黄州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有不同看法,遭到了贬谪。
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指挥使。
这是一个军事岗位,比起苏轼原本的文职官员身份来说,可以说是跌落谷底。
然而,这一决定引起了黄府君的注意。
他一直对苏轼这位文采飞扬的才子表示欣赏。
他决定亲自招揽苏轼,重用他。
3. 苏轼与黄府君的磨合与冲突苏轼到任后,与黄府君的关系一度非常融洽,他们共同商讨黄州的发展与治理,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由于各自性格的差异和权力的分配问题,他们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黄府君性格高傲,喜欢独断专行。
而苏轼则注重民意,更多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他们在开展政务时常常发生分歧。
4. 苏轼的扒灰故事在一次讨论农田水利问题的会议上,苏轼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
他提议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灌溉设施,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
这个方案获得了普通百姓的支持,然而黄府君却因为觉得这是“山民小计”,轻视了这个想法。
苏轼非常生气,他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并坚持己见。
黄府君不满苏轼的阻挠,当即发火并命令将苏轼押入牢中。
苏轼得知自己被关押后,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主张。
和而不同的名人事例【3篇】范文精选
和而不同的名人事例【3篇】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
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描写《苏轼》的作文3篇
描写《苏轼》的作文3篇【2018年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轼】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20篇)精选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20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第1篇: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 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我盯着墙上那段字, 喃喃道, 夹一口东坡肉, 放入嘴中, 味醇汁浓, 酥烂而形不碎, 香糯而不腻口。
我陶醉地吧唧着嘴, 忍不住又把筷子伸向了那盘令人垂涎的东坡肉。
东坡先生真是个全才!我不禁赞叹道, 不仅仅精通诗词, 竟连这美味的东坡肘子也有研究, 那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姥爷说, 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仕途上被贬, 有的为此一蹶不振, 有的却看破社会的世态炎凉, 辞官隐退。
苏轼呢?也未幸免于其中, 纵然不幸, 却也从容地应对, 乐观的生活。
在我眼中, 苏轼不一样于人, 是敢于应对风雨, 勇于理解挑战的勇者, 人生再多不顺, 也笑看一切, 坦然以待。
我忍不住再次赞叹到那不一样流合污的定力, 的定力让世人震惊, 再艰难的坎坷也因的豪放而变成不值一提。
也曾绝望, 多少个月夜, 独自黯然神伤, 但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穿越古今, 激励着那些痛苦的人们, 让们从绝望中走出来, 获得幸福。
也因着悲凉看破了世间的无常, 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见解。
诚然, 失去了很多, 贬谪数次, 官位有名无实却也造福一方百姓, 的诗脍炙人口, 流传于世, 耐人寻味。
所以是成功的, 是伟大的。
人生纵然有艰难险阻, 可是只要你有像苏子一样旷达的胸襟, 超脱世俗的淡然, 就会看到―期望就在前方。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第2篇:十_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
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上书神宗, 论朝政得失, 忏怒王安石, 被贬杭州。
39岁被贬密州。
42岁被贬徐州。
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 罪名作诗讽刺朝廷, 差点惨遭杀害, 被贬黄州, 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难道无与伦比的才气, 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我一心为国为民, 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 于是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 表达不满。
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优秀范文5篇)
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
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
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
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
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
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
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
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 释义: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
比喻事情经过调查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苏轼水落石出的名人故事第二篇:水落石出的故事水落石出的故事【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
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
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典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释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第三篇:水落石出美丽大车·清洁乡村”2014年元旦文娱活动方案“为了做好我村清洁乡村工作,丰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群众清洁乡村意识,美化家园意识,我村决定在元旦期间举办以“美丽大车〃清洁乡村”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具体项目如下:1、请业余文艺团体演出(内容以清洁乡村为主)。
描写《苏轼》的作文3篇
描写《苏轼》的作文3篇【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
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
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
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
”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
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端午节的诗歌: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杨无咎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小心眼”的苏轼——《凌虚台记》读后感
“小心眼”的苏轼——《凌虚台记》读后感陈伟/撰文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文学家,其文学成就无人能够与其比肩,可以望其项背者亦是寥若晨星。
生活中的苏轼也是一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无比豁达之人,更是一位充满着一身正能量的大学者,如此的苏轼深得后世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但是苏轼也有“小心眼”的一面。
如果你读了苏轼的美文《凌虚台记》就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
话说苏轼年轻的时候,曾在陕西凤翔府任判官一职。
由于文采十分了得,所以上级领导非常欣赏他,常常将一些需要起草的公文之类的东西交给他去完成,而苏轼也是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他每次写完交给太守之后,太守连看都不看,立即原封不动地该上报的上报,该发布的发布,几乎从来不加以修改,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很受太守抬爱,年轻气盛的苏轼慢慢的就有点飘飘然了。
好景不长,以前的太守离任去了别的地方,新的太守来凤翔府任职。
这位新太守就是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提到的陈希亮陈太守。
这位陈太守可不像原先的太守那样对苏轼言听计从,但是仍然让苏轼写东西,不过苏轼每次写的东西送给陈太守过目的时候,陈太守总是很傲慢地拿起笔改来改去,这让傲气的苏轼心里很是不爽。
最让苏轼不能接受的是,每次有事去见太守,这位太守总是磨磨蹭蹭,让他等上大半天才出来见他,而且还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这一切都让苏轼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陈太守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他派人来找苏轼,想让苏轼为凌虚台写一篇文章。
苏轼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丝毫不顾上下级关系,便以冷嘲热讽的口吻写了一篇《凌虚台记》。
其中最气人的是苏轼在回复陈太守时所谈到的对凌虚台的看法和他对陈太守修建凌虚台之动机的揆度之词,他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永远是无法预料的。
修建凌虚台的这地方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也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
在那时,谁会知道今天在这里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这个凌虚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这都是很难预料的事情。
写苏轼被贬的作文800字
写苏轼被贬的作文800字篇一: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800字他豁达乐观,为国为民,但最终落得一贬再贬;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
他就是天才加全才,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人。
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来说是祸害,苏东坡敢于上书责问王安石,反对王安石。
欧阳修上台后,没有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他依然反对欧阳修,正因为他的直言直语,才有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被贬期间,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西湖上有名的景点“苏堤”“三潭映月”,都是他主持并监督修筑的。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豁达乐观,积极为百姓的人。
有一日,东坡与友人外出游玩,醉归遇雨,随行人慌忙找地方躲雨,唯有东坡一人,挑着竹杖,还在大声吟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的豪迈、潇洒。
诗人苏东坡随处逆境,但仍不畏惧,不颓丧,与“倚杖听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被贬时期,有一朋友来信让他注意身体,小心瘴气,不要生病。
他却以幽默风趣的腔调回应了他的朋友:这里虽然没有好药或者好医生,但并不比北方差,宫中御医也医死过很多人啊!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全才加天才,却又是亲民随和的人。
东坡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擅长绘画,他擅长书法……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在李白游玩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后,又游庐山,却写下了与李太白不同的见解“横看侧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他被贬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做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便亲自教他们做了猪肉,“待他自熟没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百姓爱戴他,为肉取名为“东坡肉”。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漏断人初静”之刻,浅酌小酒,任如水的清风打碎那无尽的思绪。
苏子——东坡先生的吟唱,像无数美丽的流萤一般萦绕在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之伤痛,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的浮萍,迸发出的却是“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的故事(共10篇)
苏轼的故事(共10篇)苏轼的故事(一): 苏轼的故事1、年少轻狂的苏轼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撰文“欺”判官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
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
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打油烹调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赴宴吟诗“吞六国”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法律讲堂文史大宋案例(3篇)
第1篇导语: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法制相对完善的时期。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典型的宋代法律案例入手,探讨大宋的法律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完善,法律制度也随之发展。
宋朝的法律体系以《宋刑统》为核心,同时借鉴了唐、五代等前朝的法律制度。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苏轼“乌台诗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在任杭州知府期间,因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而引发“乌台诗案”。
案情简介:苏轼在诗中提到“乌台”,意指乌台监狱,暗讽当时政治黑暗。
此诗被政敌举报,苏轼被捕入狱。
在狱中,苏轼备受折磨,甚至险些丧命。
后经多方营救,苏轼得以出狱,但被贬至黄州。
法律分析:此案反映了宋代法律制度中的文字狱现象。
苏轼虽无罪,但因其诗中涉及敏感话题,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此案也暴露出宋代司法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2. 案例二:杨六郎“打虎上山”杨六郎,名延昭,是北宋名将杨业的儿子。
在杨家将系列故事中,杨六郎以武艺高强、忠诚勇敢著称。
其中,“打虎上山”一节,讲述了杨六郎在民间传说的故事。
案情简介:杨六郎在山上打虎时,误伤了一位村民。
村民状告杨六郎,要求赔偿。
杨六郎认为自己并无过错,拒绝赔偿。
法律分析:此案反映了宋代法律制度中对人身伤害赔偿的规定。
根据《宋刑统》,杨六郎误伤村民,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但杨六郎在民间传说中具有英雄形象,其行为被视为正义之举。
此案也体现了宋代法律制度在处理民间纠纷时的灵活性。
3. 案例三:包拯“断案如神”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著名清官,以断案公正、刚正不阿著称。
其中,“包拯断案”一节,讲述了包拯审理案件的故事。
案情简介:包拯在审理一起杀人案时,通过细心观察、严谨推理,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法律分析:此案反映了宋代法律制度中的侦查、审判程序。
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
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反苏轼品质的故事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苏轼的故事篇一苏轼的故事1、针锋相对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3、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王安石批评苏轼,苏洵愤然出手破口大骂王安石,真是上阵父子兵
王安石批评苏轼,苏洵愤然出手破口大骂王安石,真是上阵父子兵南宋末年,出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童蒙读物《三字经》。
其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激,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之句。
这位苏老泉正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老泉名号到底应当归为苏轼,还是他的父亲学界仍未有定论),老苏胡子一大把,年纪到二十七方有志于学,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苏洵大器晚成的故事,通过《三字经》的传播,近千年来一直在激励着莘莘学子。
学有所成的苏洵参加了科举考试,却科场蹭蹬。
每次满怀希望而来无不是失望而去,眼见的仕途无望,苏洵只得另觅捷径。
老苏领了两个儿子去拜访时任知益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荐举。
张方平对三苏父子文章极为欣赏,当时就告诉苏洵,这两个孩子都是天才,老大聪明可爱,然而不如老二少年老成,将来的成就或者老二要比老大要强上些许。
这老大正是苏东坡,而老二就是苏辙、苏颖滨了。
得到张方平赞赏的苏洵信心倍增,带了两个儿子直奔汴梁城。
首先父子三人来拜见的正是一代文宗欧阳修,欧阳修一见三苏文章,惊为天人。
在他不遗余力的宣传之下,三苏的文章在大宋王朝声名雀起,一时间“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
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开封纸贵的盛况。
嘉祐六年(公元1062年)苏轼兄弟二人参加了这年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试,二人高中。
苏轼在他的文章中激扬文字、纵横捭阖,个人政治观点初现端倪。
苏轼也认为改革是势在必行之事,但是他的政治主张与王安石所上万言书截然不同:苏轼既反对因循苟且、主张变革,但却反对骤变而主张渐变;既讲法治,但又反对仅讲法治,而更重人治和德政;反对王安石的开源理财观念,主张节俭重义。
主考官欧阳修几人赞叹苏轼文章“文义灿然”,王安石却认为他的文章“全类战国文章”。
其实,“文义灿然”与“全类战国文章”都没有说错,苏轼文章确实如此,他的文风受父亲影响颇深。
王安石一直认为,苏明允(即苏洵)文章是战国纵横之学,“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
苏东坡廉洁小故事观后感
苏东坡廉洁小故事观后感《苏东坡廉洁小故事观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看了苏东坡廉洁的小故事,那感受真是颇多呀!你想啊,苏东坡这么一个大名人,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偏不。
他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
就拿他在地方为官的时候来说,坚决拒绝那些不正当的好处,这得需要多大的定力呀!他那种清正廉洁的劲儿,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感觉他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而且他还以身作则,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告诉大家,廉洁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还有啊,苏东坡对待百姓那真是没得说。
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努力为大家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他不搞那些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就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苏东坡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不为小利所动,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哎呀,苏东坡的廉洁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原则,要有担当!《苏东坡廉洁小故事观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看完苏东坡廉洁小故事的感受哈。
苏东坡这人可太有意思啦!他的廉洁不是那种刻板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充满了人情味。
比如说,有次有人给他送了贵重的礼物,想求他办事,他不但没收,还跟人家好言好语讲道理,让那人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啦。
他的廉洁还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不追求奢华,简简单单,过得特别实在。
我就在想,人家那么有才华,有地位,都能这么低调朴素,咱们普通人还有啥可虚荣的呢?而且苏东坡在处理政务的时候,那叫一个公正无私。
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规定,他都一视同仁,绝不偏袒。
这种勇气和魄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还有还有,他对廉洁的坚持可不是一时的,是一辈子的事儿。
不管遇到啥困难,啥诱惑,他都不动摇。
这得多强大的内心啊!看完他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也得好好反省反省。
在生活中,是不是有时候也会为了一点小便宜就动摇了原则呢?以后可不能这样啦,要向苏东坡学习,做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
三苏非义不取的小故事
三苏非义不取的小故事咱来说说这“三苏非义不取”的小故事。
就说苏轼他们一家子,那都是特别有原则的人。
有一回啊,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一个小县城里当官。
这小县城有个富商,特别有钱,但是呢,也特别狡猾。
这富商犯了事儿,按律得重重处罚。
这富商就想啊,自己可不能就这么被收拾了,得想个办法。
他就打听到苏辙是个清官,直接送钱肯定不行,于是就想了个歪招。
他找了个借口,说是要感谢苏辙治理县城有方,送了一批看起来特别精美的字画到苏辙府上。
这字画啊,在当时那可老值钱了。
苏辙一看,就觉得这里面有猫腻儿。
他仔细端详这些字画,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心里就琢磨:“这富商平白无故送这么贵重的东西,肯定是有所求,而且肯定是想让我在他犯的事儿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苏辙可是那种非义不取的人啊,他直接就叫人把这些字画给富商送回去了。
还让人带话:“你犯的事儿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别想用这些东西来贿赂我。
”苏轼也有类似的事儿。
有一次,苏轼被派到一个地方去视察水利工程。
当地有个小官儿,想借着苏轼的名声往上爬,就准备了好多当地的特产,什么珍贵的茶叶啊,精美的手工艺品啊,一股脑儿地送到苏轼住的地方。
苏轼一看,就笑了,他对那个小官儿说:“你这是干嘛呢?我来这儿是为了公事,可不是来收东西的。
你要是把这心思都放在好好做水利工程上,比送我这些东西有用多了。
”然后也坚决没要那些特产。
苏洵也是这样。
有个朋友想求苏洵帮忙写篇文章,好去京城打点关系。
这个朋友就给苏洵送了好多金银财宝。
苏洵呢,本来是个很乐意帮助朋友的人,但是他一看这些金银财宝,就皱起眉头说:“你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如果你的事儿是正当的,值得写文章推荐,不用你送这些东西我也会写;要是你的事儿不正当,你就是搬一座金山来,我也不会写一个字。
”这就是三苏,不管面对什么诱惑,只要是不符合道义的,坚决不拿,就这么硬气!。
苏轼的品格相关事迹二百字作文
苏轼的品格相关事迹二百字作文
苏轼,这哥们儿,真的了不得!你知道吗,他遇到政治上的风浪,从来都不慌不忙,就靠那几壶酒、几首诗,把忧愁都给赶跑了。
他呀,可不仅仅是个诗人,啥都会!诗词歌赋,他都是顶尖高手,写出来的文字,满满的都是人文气息,让人看了都感动。
说到交朋友,苏轼那可真是实诚!他待人真诚,朋友有难,他
二话不说就帮忙,所以大家都喜欢他。
最厉害的是,他就算遇到了困难,也从不放弃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总之,苏轼这哥们儿,就是文学和品格都一流的典范,他给后
世留下了那么多好东西,真是太牛了!。
苏东坡廉洁小故事观后感
苏东坡廉洁小故事观后感第一篇哎呀,最近看了苏东坡廉洁的小故事,可把我给感动坏啦!你知道吗?苏东坡那可是个大名人,可人家一点儿都不摆架子。
他当官的时候,就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办事,绝不贪财图利。
就说有一次,有人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想让他帮忙办点事儿。
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眼睛都放光啦,可苏东坡呢,脸一板,直接就给拒绝了。
他说:“这钱我不能要,事儿也不能这么办!” 就这股子硬气劲儿,真让人佩服!还有啊,他生活也特别节俭。
就算自己日子过得不那么富裕,也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衣服破了补补接着穿,饭菜简单能吃饱就行。
他觉得,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为百姓谋福利,那才是正道。
我就在想啊,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比苏东坡那时候好多了,可有时候还忍不住贪心,想要这想要那。
和苏东坡一比,真是惭愧呀!苏东坡的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廉洁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得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被钱财迷了心窍。
以后我也要向苏东坡学习,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哪怕只是在自己小小的生活里,也要做到问心无愧!第二篇嘿,跟你说哦,我看了苏东坡廉洁的小故事,心里那叫一个有感触!苏东坡这人,真是太了不起啦!他在官场上,面对各种诱惑,那是纹丝不动。
比如说,有人想通过给他送贵重礼物来打通关系,可苏东坡根本不吃这一套。
他心里清楚得很,收了这些东西,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老百姓对他的信任。
而且啊,他不仅自己廉洁,还教育身边的人也要这样。
他常跟下属说:“咱们为官,就得干干净净,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
”你想想,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觉悟,多难得!还有一个让我特别佩服的地方,就是他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能坚持廉洁的原则。
哪怕是遇到困难,也绝不拿不该拿的东西。
这就像是在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正道。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学苏东坡,把廉洁刻在心里。
别总想着占便宜,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过得踏实,心里也才能敞亮!好啦,这就是我看完苏东坡廉洁小故事的一些想法,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关于讽刺古代诗人看法作文
关于讽刺古代诗人看法作文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
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苏轼,你就是寂寞的,必须不你就不“明月几时存有,五更问青天。
”你就是须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谪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必须独自一人在自己饮酒,喝得大醉。
没有人陪伴你,你就可以自己和自己饮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
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就是开朗的,必须不你就不能不理应,何事常向别时圆,“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
你就是开朗的,你晓得“此事和古容易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自己却开朗的心态去遭遇着孤独寂寞。
最后,你“转回朱阁,高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刻上了一句能够抒发你拓展的胸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我读懂了你。
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寝,水殿风去,暗香已八十,何况人,夜如何?目光反射荧荧的窗纸,看槛外月波淡淡,玉绳低转,屈指算是西风,又感叹流年暗指。
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寻找已经走远的灵魂……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求的就是披一袭蓑衣,使心灵洗澡着民主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宽都泰然度此平生,苏轼的灵魂轮廓就是洒脱的,在洒脱中却丝毫不少侠气例如虹,在他认为,好像行归隐山水中才就是最为清风的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没淘得千古的英雄人物,我无从得知,可我却知道,这句词过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口。
作文:哲理话题:苏东坡的错误
哲理话题:苏东坡的错误[话题精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读到王安石的《咏菊》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后,很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于是随手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东坡调任黄州团练副使,在重阳节后的一天步入菊园,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已无一朵菊花,到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看来,说话做事都须细致全面地了解情况后行动,切忌以偏概全。
请以"苏东坡的错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话题精析]同一件事情,对于人的启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思考涉及求异、聚合、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等多种思维形式,涉及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综合素质,它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作文立意新、深、高的关键。
"苏东坡的错误"使人悟出的哲理是多方面的,比如:认识问题切忌以偏概全;矛盾的普遍性中存在着物殊性;知错、改错、善莫大焉;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quot;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方位思考,选取最佳、最有话说、最能把话说好的角度,深思熟虑,转化为文字,自然是一篇好文章。
[佳作选萃]不再做盲人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早已经耳熟能详了。
在我人嘲笑盲人无知的同时,有很多人都扮演了盲人的角色,只不过有的人演后能醒,有的人终生不明罢了。
例如那位学识渊博却又目空一切的东坡居士苏轼,看到王安石的咏菊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之后便很轻率地作出结论,予以否定,直到后来自己亲眼见过方才知梦初醒,真给人以管窥天的感觉。
沈括陷害苏东坡
沈括陷害苏东坡沈括生于1031年,大苏东坡五岁,却晚他六年中进士。
中国科学与文人的两位大师很有缘分,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
1065年,苏轼进入史馆,而沈括在前一年调入昭文馆工作。
短暂的同事经历后,苏轼于1066年父丧后回乡两年多,等他再返东京,就与沈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
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进行了激进的改革。
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苏轼也赞成改革,却是温和的“改革派”,与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意见相左,他与“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一起,组成著名的反对派。
由于获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无人能挡。
1071年,作为反对派代表,苏轼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
当时,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连皇上的奶奶都是他的“粉丝”,期间沈括作为“中央督察”,到杭州检查浙江农田水利建设。
临行前,宋神宗告诉沈括:“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到了杭州,虽然政见不同,诗人苏轼还是把沈括当老同事、好朋友。
年长的沈括表面上也该相当和善吧,“与轼论旧”,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
但回到首都,他立即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一一加以详细的“注释”,“发现”、“发明”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反对“改革”,讽刺皇上等等,然后交给了最高领袖。
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
例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时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沈括为何要陷害苏轼呢?按照余秋雨的说法,“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是嫉妒”。
嫉妒一般只在差距不大的人中发生。
按照沈括在当时的文名,与苏轼22岁中进士,令文坛领袖欧阳修也称“当避其一头地”,根本没有可比基础,“嫉妒说”根据不足。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七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篇19一想到苏轼,大家应该会立刻想到他的另一个名字:苏东坡。
然后大家也会想到东坡肉和诗人,这些都和苏轼有关,都是苏轼所创造出的。
下面我来给大家说几个关于苏轼的故事吧:第一个故事是讲苏轼做东坡肉的由来,在苏轼经历了十几年的苦难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杭州任知州。
在一年六月,浙西一带的大雨不止,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是,苏轼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们非常感谢苏轼,人人都夸苏轼是一个好官。
这里的百姓们听说他在徐州、黄州的时候最喜欢吃猪肉。
于是,在过年的时候,全城的老大老小都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之后,便让自己的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烤的通红,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了之后无一不惊讶。
于是,他们把苏轼送来的肉都亲切的称之为“东坡肉”。
苏轼也是一位有伟大爱国情怀的人。
曾经在西域被扣押了十几年,普通人一般都死了。
但他不屈服,一直在等待着国家的来救他。
因此,苏轼的文采和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去学习!我眼中的苏轼作文篇2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说到苏轼也是无人不晓了,想必谁都有被苏轼的词整得眼花缭乱的时候。
毕竟词不想唐诗一样有规律,每次背到苏轼的宋词时,总会伏案夜读到深夜。
因此,有点讨厌使我变成大熊猫的这个词人。
然而深入了解后,才会发现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政、医、食等方面均是功绩不菲。
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就连“诗仙”“诗佛”大概也要自愧不如了吧!不过,上帝不会完全眷顾一个人,苏轼成就虽多,可仕途却一波三折……在朝廷重用王安石变法时,本是推行新政之时,可我们的苏轼总要那么特别,通过诗文表达对新法的不满,结果也可想而知,直接被打入乌台“冷宫”,由于此言论对社会影响较大,对新法推行不利,直接关了4个月的小黑屋。
幸好当时没有杀士大夫的习惯,苏轼,这个“命大小子”才免于一死。
人家说,吃一堑长一智。
而苏轼可所谓是朝廷中“最突出的腰间盘”了,那是啥话都敢讲,啥事儿都敢当,正如他妻子所说的,他这一肚子里装的全是“不合时宜”!因此,苏轼的人生是在“被贬”中度过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反苏轼品质的故事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苏轼的故事篇一苏轼的故事1、针锋相对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3、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7、一盏明灯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8、敷衍豪门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
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
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
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苏轼的故事篇二苏轼的故事(一):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爱国名言大全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苏家诗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能够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的帮忙。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期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透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就应。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适宜的地方必须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苏轼的故事(四):添字作诗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齐评文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