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_七年级政治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敬父母_七年级政治教案_模板
课型:活动课
主题:孝敬父母
学习目标: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增强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重点难点:学会理解父母,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难点在于如何消除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

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询问你生活周围的老人有哪些心理需要.本课从《一小口》的故事引入,把学生引进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讨论、故事分析、小品表演、实话实说等栏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选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而又有教育意义的话题,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父母子女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成功的交往。

教学过程:
出示材料:一道佳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
教师:答案很简单。

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

只能是如此。

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应当与母亲分享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应当与母亲分享的时候总是只剩下一小口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吃不下了。

也只有母亲才会愉快地接受这一小口,并因此夸赞她的孩子孝顺。

他们之间的爱也是如此分配的,无论是留给自己的或是孩子给予的,母亲得到的总是一小口。

她为此心满意足。

所谓孝与不孝的区别就差这一小口。

录像:电影《九香》……吃孩子的碗底的镜头……。

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心理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请听学生配乐朗诵:《母爱如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

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天,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发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

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

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

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

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是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

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

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

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

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

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

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

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地声音:“谁呀?”“ 你儿子。

”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借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

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侍奉的佛,就是母亲,你想到了吗?
教师总结: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在人与人的情感中,母子之情是最神圣的,而在于爱的给予中,母爱是最无私的。

孝敬父母及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赞美母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美德,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欣赏同学们模仿的小品《粮票的故事》同学思考:我们该怎样孝敬老人?
同学朗读:对几位老人的社会调查(老人需要什么?)
教师:有一首歌唱得好播放:《常回家看看》孝敬老人最重要的是让老人快乐。

下面我们就走进你的家中跟老师《实话实说》:
1、在家中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
2、你和父母吵过架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3、假如父母偷看了你的日记或信件,你会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处理此事?
教师:引导学生的得出做到与父母进行心理换位,能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的结论。

教师:任何人都会老,爷爷奶奶的今天就是爸爸妈妈的明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请看录像:《给妈妈洗脚》
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和照顾父母。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
小强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疼爱。

但在生活上过分照顾,早上要父母督促起床,吃饭碗筷全准备好,穿什么衣服和鞋子要父母作主,晚上睡觉要一遍遍地催,家务事一慨不要小强沾手。

初中二年级以后,小强渐渐对父母产生莫明的紧张感,不顾与父母说话,做作业紧关房门,硬让其打开,他就呆坐着,或慌忙把正在写的日记本收藏起来,经常看侦探小说至深夜不肯睡觉,父母稍加管教,他就大发脾气,嚷嚷要搬出去一个个住。

平时,常常流露出孤独,迷茫和不安的神情。

有几次父母被他的神情吓怀了,就劝说他到心理咨询门诊。

经过心理医生的循循引导,小强告诉医生,我并不怀疑父母是爱我的,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的生活,如此精心地安排我的一切,可我们不能说话,一说话,就让双方清楚地看到横在我们面前的那条无形的沟,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真的说不到一块去,父母的观念太阵旧落伍,尤其是妈妈,太唠叨了,我和父母简直无法呆在地块。

请学生分析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一位心理专家,请他来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孝敬父母的?以后有何打算?你能完成下面的尊老计划吗?
姓名时间及活动安排
教师建议:1、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

2、在今年的母亲节、父亲节送给父母一份特殊的礼物。

班主任总结:其实家长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大朋友”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一定会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和父母和睦相处的。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让这种美德发扬光大的,积极行动起来吧?
某青少年研究所曾对1600多名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151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有45.8%的学生承认自己与父母或家长吵过架或打过架,15.8%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与父母发生了两次到5次摩擦,11.8%的学生与父母吵架达5次以上。


外,在晚上12时后,有流连于街上及离家出走等行为的学生比例也分别高达20.3%和5.4%。

导入新课:投影:
据统计,近年各类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

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2年8月31日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是复杂的,我们的周围也可能出现各种侵害我们权利甚至生命的情况。

你知道自己生活中可能受到的侵害吗?你知道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吗?
一、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板书)
(一)种种侵害(板书)
视频:《五百道作业题》、《麻将桌上的被告》、《街头乞儿》
学生分组讨论:
这几段视频说明青少年所受到的侵害主要来自哪些方面?这些侵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影响?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

总结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

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身边的保护(板书)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成小品或小短剧,课前准备,课堂上表演。

内容:各方面对青少年的保护。

总结出:青少年会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保护,但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

因此,青少年在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的同时,必须加强自我保护,要尽自己所能,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七年级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案
第一节新学校新同学
一授课班级:
二科目:>
三课题:第一课> 第一框>
四教学目的: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使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

与同学结伴成长
七.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八.教学设想: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通过互动游戏把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

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

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

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

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九.具体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言(板书)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

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

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讲授新课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A:校园里的新鲜事之超级模仿秀
1.活动形式:游戏,,学生分成两组,互相一模仿新鲜事,一竟猜,进行竞赛.
2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3 过程
第一步:“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

注:老师提醒学生新鲜事的范围包括;校风,笑貌,规章与小学的异同等.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两组同学模仿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第七步: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
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

教师应对同学们在竟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同学们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

怎么消除孤单呢?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B:“认识你,记住我!”
1设计目的
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理念
教法:
本节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

以问题引导思维,内容的呈现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景之中,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经历从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的双向交流过程。

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

2、通过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根据“回想——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难点进行层层铺垫,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与思维升华的过程,感受自我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开始,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数学式子表示现实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

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

]
二、建立模型。

联体长方形的摆法:(填空)
1、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2、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3、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联体长方形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

以上的三组题目逐层递进。

根据图示的颜色区别,帮助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

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

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有规律递增问题的数学模型。

]
三、应用解释。

1、标准问题。

餐桌的摆法:(填表)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桌子张数1 2 3 … N 可坐人数
2、变式问题。

在桌数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更多?
3、探索问题。

若你是一家餐厅的大堂经理,由你负责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西式冷餐会,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呢?
(新颖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一名学生都跃跃欲试,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很完美。


[问题2和3之间有一个“问题解决”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一步步加大题目的开放性,不仅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使之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都有较好的体验,从而突破难点。

]
4、辅助练习。

按规律填空,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
①2,4,6,8,____,12,14,…____
②2,4,8,____,32,64,…____
③1,3,7,____,31,…____
注释:用N表示数的序号。

四、拓展。

折纸问题:(填表)
①对折次数与所得单层面积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0 1 2 3 4 … N
单层面积
②对折次数与所得层数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0 1 2 3 4 … N
所得层数
③平行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0 1 2 3 4 … N
折痕条数
[以上的三个问题组由浅入深。

问题②③与练习中的数列有类比关系,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和猜想。

由数量关系上直接得出规律后,再由教师指引在实际意义上探索得出规律,从而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注意研究学生经验中已有的个人的原始观念。

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研讨或辩论,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或实验进一步研究有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发现各自原始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解释不通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和发展这些观念。

]
五、小结。

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1、在探索规律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
2、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包括所学习到的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探索规律过程中哪些量是重要的;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等。


[这是一只求知的眼睛,形象地说明了探索规律的过程:问题→猜想→验证→总结→结论。

如果验证不合理则进行重新探索,所以此处是一个往复过程。

如果验证合理则上升到总结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
检测题:
A组:(填空)1,4,9,16,____,36,49……
B组:用火柴按下图方式搭图形,按规律填写下表:
梯形个数1 2 3 4 … N 火柴根数
作业:
A组:课本作业
B组:(开放性作业)有人说一张普通的报纸连续对折最多不会超过8次。

利用今天在折纸问题中对折次数与单层面积以及所折层数的关系的探索,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或反驳。

课后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1、通过情感活动把学生与教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教师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积极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2、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把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

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减少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

教师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少讲,少问,少板书,力求做到精而美,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发现不仅应当经常地问学生“为什么”,而且更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相应的“自觉状态”转变,也即由被动地去回答老师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而发展成为经常地向自己提出“为什么”。

而这一转化过程的引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在课堂生生交往中,所有学生都应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教师方面:进一步丰富社科知识,提高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