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改名校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课改名校教学模式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
(一)得名名称:
“课改”代名词
(二)具体地址:
山东省西北部的聊城市茌平县
(三)课改成功模式:
“10+35”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1.“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10分钟用于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2.“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即目标任务呈现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即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挖掘,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即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 课堂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即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即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炼提升;
“反馈”即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3)课堂展示六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①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②分组合作:教师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③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④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⑤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五)可借鉴经验:
1. (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
2.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3.展示课上优等生发言的机会不超过两次,尽量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展示机会。
二、山东昌乐二中
(一)得名名称:
领跑高中领着“改”
(二)具体地址: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行政西街7号
(三)课改成功模式:
“271”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1.解读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操作
“271”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对预习的要求:教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课上前10分钟用来组织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预习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要求集中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10+30+5课上操作要求:前10分钟为预习;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
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课堂后段5分钟,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五)可借鉴经验:
1.“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2.昌乐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和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山东兖州一中
(一)得名名称:
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二)具体地址:
山东省兖州市文艺路1号
(三)课改成功模式:
“循环大课堂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一课分两截,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形象地说,就是揪住每节课后十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然后与新课的前35分钟完成对接,这样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循环大课堂的“课堂”和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有所不同,它其实是超越了课上45分钟的一个“大课堂”概念。既包括传统的45分钟这个“课上”(也称为课中),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即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大课堂。
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概括起来,准确地说,循环大课堂是“一课分两截(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分六段”,因而循环大课堂又称为“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
(五)可借鉴经验:
1. 循环大课堂注重课上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能,在山东高中阶段率先实现了“零作业”,从而真正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中解救了出来,把时间、权利、发展、灵性还给了学生。